第02讲 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高考真题+强化训练】(word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02讲 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高考真题+强化训练】(word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02讲 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
【真题印证】
一、单选题
1.(2022·山东·高考真题)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
2.(2022·全国·高考真题)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
3.(2022·湖南·高考真题)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4.(2022·浙江·高考真题)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5.(2022·浙江·高考真题)孔子整理编订的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除《乐》毁于秦火,其他五部经典传承至今,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下列关于五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推崇儒学,设五经博士
B.《诗》奠定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础
C.五经等儒学经典后来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D.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贵族子弟到内地学习《诗》《书》
6.(2021·海南·高考真题)《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士人追到洞庭不见,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描述此“戏”的是
A.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B.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
C.箫鼓声声且莫催,彩球高下意难裁 D.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
7.(2021·海南·高考真题)《论语·子罕》有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反映了孔子
A.具有尊卑等级的观念 B.拥有博爱节俭的美德
C.秉持不偏不倚的态度 D.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8.(2021·天津·高考真题)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国 C.规范行为 D.监督民众
9.(2021·山东·高考真题)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礼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
10.(2021·全国·高考真题)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11.(2021·湖南·高考真题)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天”的态度
《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
《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天道观持续衰落
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人性论走向成熟
12.(2021·浙江·高考真题)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
A.“齐物”;“逍遥”
B.“天行有常”;“仁政”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
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3.(2020·江苏·高考真题)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14.(2020·山东·高考真题)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15.(2020·浙江·高考真题)浏览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可以看到不胜枚举异彩纷呈的珍品。下列项中属于先秦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是( )。
A.汉赋 B.楚辞 C.话本 D.散曲
16.(2020·全国·高考真题)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17.(2020·全国·高考真题)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二、材料分析题
18.(2022·全国·高考真题)[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
【强化训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一.单选题
1.(2022·河北·石家庄二中模拟预测)《左转》记载,昭公六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二十九年晋“铸刑鼎”,定公九年,郑国邓析“作竹刑”。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春秋后期
A.通过建立法制维护政治稳定 B.地主阶级成为新的统治阶级
C.贵族集团受到了法律的约束 D.争霸战争需要诉诸法律解决
2.(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将领土拓展至甘肃、四川、广东等地。目睹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逐步丧失的诸侯国君,深切地意识到战争中新增长的土地继续授予卿大夫的后果,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在此时逐渐萌生。上述现象
A.为国家走向统一奠定基础 B.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表明分封制开始走向解体 D.保证了中央对封国的集权控制
3.(2022·安徽·合肥一六八中学模拟预测)吴国贵族自称是太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长子)之后,但很长时间内却并未表现出亲近华夏的一面。而在春秋时期他们开始强调自身的华夏血缘,吴国获得了华夏的支持。这为吴国进入中原地区,参与其他华夏诸侯国盟会、争霸提供了依据。这反映了
A.夷狄普遍认同华夏文化 B.吴国贵族具有华夏血统
C.周天子的统治日趋稳固 D.政治利益影响华夏认同
4.(2022·辽宁·抚顺一中模拟预测)商鞅认为“黄帝尧、舜诛而不怒……汤、武之上也,不循占而兴。”荀子则说:故学者以圣王为师,案以圣土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由此可见,当时他们
A.推崇复古的历史观 B.反思周代政治休制
C.主张进行政治革新 D.思想学说趋于一致
5.(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孔子家语六本》记载:孔子的学生曾子因错把瓜苗的根锄断了,被其父曾皙一怒之下用锄柄打晕,曾子醒后向父亲赔罪,还回房弹琴练歌,让父亲放心;孔子听闻此事很生气,对曾子说:“(你)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死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据此可知
A.儒家思想已确立正统地位 B.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盛行
C.孔子反对没有原则的孝道 D.精耕细作农业获得大发展
6.(2022·湖北武汉·模拟预测)田氏代齐后,齐国将宫城从大城内迁到小城,并同时兴建一座学宫,因地处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几乎各个学派,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如孟子、荀子等。据此可以推断齐国
A.基本达到加强君主专制目的 B.开始打破贵族垄断教育格局
C.力图实现统一天下政治目标 D.竭力引导“百家争鸣”方向
7.(2022·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模拟预测)商代的青铜礼器上多刻有表现尊神事鬼的饕餮纹,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出现了一些刻有生活、战争场面的纹路。这一变化说明
A.从神性向人性回归的思想转变
B.青铜器功能由祭祀向日用转变
C.中华文明的多元文化特色
D.受无神论思想的深刻影响
8.(2022·河北·沧县中学模拟预测)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登封的战国至两汉时代的冶铁遗址中发现了不少残陶范,能辨出器形者就有锄、镰、斧、刀、削、戈、箭杆、环、带钩等十多种。从这些陶范中还可以看出,当时用陶范铸器采取了一范一器、一范两器、一范多器等诸种方法,打破之前以一范一器为主导的模式。考古发现表明这一时期
A.民营手工业较发达 B.范铸技术得到了改进
C.铁制农具开始出现 D.工匠精神受世人推崇
9.(2022·天津·耀华中学一模)《礼记》中有“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道德经》中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墨子》中有”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从中看出三者均主张
A.倡导社会和谐 B.具有民本思想
C.实现国家统一 D.推行仁政理念
10.(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何尊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乂(治理)民。”《诗经大雅》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左传》则多见把“中国”与“四夷”“蛮夷”“戎”对举的记载。据此可知,“中国”观念
A.西周初年开始形成 B.加强了中原统治力量
C.产生源于文化认同 D.基本内涵得到了拓展
11.(2022·湖北·模拟预测)《管子》称“法者,天下之仪也”,法不仅不与“道”相悖,实乃“道”的延伸,又强调“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认为只要上层统治者遵守法规制度,则“法立而不用,刑设而不行”。这说明齐文化( )
A.务实求真的文化传统 B.以商止战的政治主张
C.兼容开放的文化品性 D.四民并举的经济思想
12.(2022·湖南·长郡中学模拟预测)在西周铭文中,多有四夷来朝的记载。保卣载,成王在宗周大祀,四方夷族都来与会助祭;还有铭文载,南方濮子掠扰周土,周王派人征伐,迫使其屈服并率南夷、东夷等26邦前来朝见。这( )
A.反映出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加强 B.说明边疆与内地实现了一体化
C.增强了周边民族对周文化的认同 D.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13.(2022·江苏省如皋中学模拟预测)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地域性文化的形成时期。战国中期,屈原以理性的审视扣天而问,其诗作《哀郢》抒发了楚都郢被攻破后的无尽悲伤。楚怀王在遭受秦国软禁时,宁可客死他乡亦不肯捐弃国土而偷生。这些现象体现了楚文化
A.开拓进取的特质 B.浪漫主义的色彩;
C.忠烈爱国的情怀 D.崇尚个性的追求
14.(2022·山西太原·三模)对于尧舜禹汤的权力转移,战国时期的韩非认为,“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韩非的认识
A.强调了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的重要性
B.旨在冲破传统儒家禅让制思想的束缚
C.不受历史记述迷惑洞察历史事件真相
D.基于法家君臣思想而进行了史实推测
15.(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春秋·公羊传)记载:(周)宜公十五年(公元前59年)民不背尽力于公田”,陈国也出现了“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的问题。民“解(懈)于公团°和“公田不治”成为当时普遍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A.周王室的权威丧失殆尽 B.战乱颗繁导致民不聊生
C.农民赋税负担异常沉重 D.社会转型趋势较为明显
16.(2022·河北·魏县第六中学模拟预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邯郸城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而同样位于今日河北由鲜虞族建立的中山国,其帐幕、行炉等有浓重的戎狄色彩,而国君夫妇的墓茔却完全按照周人贵族的体制建造。这表明当时
A.分封制推动了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 B.文化同质化与异质化趋势并存
C.法家主张变革的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D.游牧文化与华夏文化和谐相处
二、材料分析题(22分)
17.(2022·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宗族集团或异财,或共财,或异财共财相结合。虽然在宗族组织中,有时又分成若干分支家庭,甚至小家庭,但是这些个别家庭在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均不具有独立性格,而是埋没在宗族体系之中。秦的分户政策自商鞅变法开其端,秦简《封诊式》“封守”条记一个士伍甲家,亲属共四口人,除甲夫妻外,没有已婚成年男子,有一大女子,还特注明“未有夫”。这说明秦子辈成年尤其已婚大抵是要出分另立门户的。商鞅第二次变法提出:“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对于这项改革,商鞅说:“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禁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商鞅变法,独立的同时也是分散的个体小家庭成为社会政治的出发点,在一定范围内的家际关系也由原来的充满血缘情感而变为浓重的地缘社会政治色彩,族类意识淡薄。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前后家庭形态的变化。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对秦家庭形态变革的影响。
18.(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解读如图。(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真题印证】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立法的现象在春秋后期频频出现,这说明统治阶层认识到通过立法的形式来维护统治,A项正确;春秋后期的统治阶级依然是传统的贵族阶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法律的约束对象是贵族还是非贵族,排除C项;争霸战争是通过武力争霸,通过会盟得以确认霸主身份,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征战不休,诸侯王为了更好统治新占领的地区,逐渐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和县,这种现象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项正确;材料中现象与A项无关,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现象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材料中现象指的是诸侯国在新增长的土地设立郡县,而不是分封制,所以D项说法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吴国为了“进入中原地区,参与其他华夏诸侯国盟会、争霸”的政治利益,开始强调自身的华夏血缘,D项正确;“夷狄普遍认同”的表述夸大,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是说“吴国贵族具有华夏血统”,排除B项;春秋时期,诸侯割据争霸,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削弱,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不循古而兴”和“以圣王为师,案以圣土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都反映了他们主张进行政治革新,C项正确;商鞅的思想未体现他们推崇复古的历史观,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仅凭材料不能得出他们思想学说趋于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你)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死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可以看出孔子是不赞成曾子这样没有原则的孝道,C项正确;儒家思想已确立正统地位,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孔子反对没有原则的孝道,没有体现有教无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孔子反对没有原则的孝道,与精耕细作的农业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几乎各个学派,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如孟子、荀子等”可以看出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从稷下学宫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位于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便于利用和控制。结合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稷下学宫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即利用天下贤士的谋略智慧,为其完成富国强兵、争雄天下的政治目标,C项正确;战国时期君主专制还没有建立,排除A项;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和私学的兴起就已经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格局,排除B项;D项是稷下学宫”的客观影响,不是齐国创办稷下学宫的主要目的,排除。故选C项。
7.A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商代青铜器纹理强调神性,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纹路强调关注现实生活,突显人性的转变。因此材料中的变化说明从神性向人性回归的思想转变,A项正确;商代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都是祭祀礼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不同区域的文化特点和无神论思想,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8.B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当时用陶范铸器采取了一范一器、一范两器、一范多器等诸种方法,打破之前以一范一器为主导的模式”,可知我国西周时期青铜文化辉煌灿烂,青铜器制造大多采用范铸法,而战国至汉代冶铁遗址中陶范的种类多,铸造方法多样,说明此时的范铸技术有所改进,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冶铁的经营方式,无法得出民营手工业较发达的结论,排除A项;铁制农具在春秋时就已出现,排除C项;工匠精神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可以看出三者都关注社会,倡导和谐,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统一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仁政理念,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一词最早源自西周初年的何尊,西周时期“中国”一词指天下之中的都城或国都;到春秋《诗经大雅》时指抚爱国中百姓,使四境得以安定;再到《左传》时“中国”从天下之中的国都演变为指代中原一带的诸侯国;以上变化说明“中国”观念基本内涵得到了拓展,D项正确;“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不等于西周初年开始形成“中国”观念,排除A项;春秋时期“中国”指代中原一带的诸侯国,B项不能整体反映材料,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国”观念基本内涵得到了拓展,不等“中国”观念产生源于文化认同,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解析】
【详解】
据题意可知,《管子》中认为“法”是“道”的延伸,还认为“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由此可以看出《管子》中国包含了法家、道家和儒家的思想,说明齐文化兼容开放,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齐文化的兼容开放,并不能体现务实求真和四民并举,更与以商止战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C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可知,四夷朝周,参加助祭等,这增强了周边民族对周文化的认同,C项正确;A项“中央集权”不符合史实,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B项“实现一体化”过于绝对,排除B项;D项“封建化”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解析】
【详解】
屈原的诗作抒发了楚都郢被攻破后的无尽悲伤,而楚怀王在遭受秦国软禁时,宁可客死他乡亦不肯捐弃国土而偷生,这都说明楚文化带有强烈的忠烈爱国情怀,C项正确;开拓进取、浪漫主义以及崇尚个性追求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可知,韩非认为舜、禹、汤、武王作为臣子谋逆弑君,这是基于法家君臣思想而进行了史实推测,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排除A项;“汤放桀,武王伐纣”不属于禅让制,排除B项;韩非的认识不一定属于历史事件真相,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民众普遍懈于井田劳作,导致井田荒废,这反映出社会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即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瓦解,土地所有制发生的变化明显,D项正确;材料现象与周王室权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公田荒废,而战乱不会只影响到公田,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瓦解的状况,没有涉及赋税负担,且当时的“民”指的是在公田劳作的民众,不是所有农民,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位于今日河北由鲜虞族建立的中山国,其帐幕、行炉等有浓重的戎狄色彩,而国君夫妇的墓茔却完全按照周人贵族的体制建造”表明一国之内有戎狄色彩,也有汉族色彩,说明文化同质化与异质化趋势并存,B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胡汉融合,并没有体现分封制的影响,排除A项;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只是百家争鸣之一,并没有成为共识,排除C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胡汉融合,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故选B项。
17.(1)变化:由按宗法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变为个体小家庭;家庭由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的不独立性变为相对的独立;由家庭成员同居一室变为“父子有别“男女有别”;由充满血缘情感变为地缘社会政治色彩。(任答3点)
(2)影响: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式的大家庭制;有利于改善社会的恶风陋习;促使小家庭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人;有利于实现国家的富国强兵目标。
【解析】
【详解】
(1)变化:根据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秦的分户政策自商鞅变法开其端,”可分析出由按宗法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变为个体小家庭;根据材料“但是这些个别家庭在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均不具有独立性格,”“商鞅变法,独立的同时也是分散的个体小家庭成为社会政治的出发点,”可分析出家庭由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的不独立性变为相对的独立;根据材料“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禁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可分析出由家庭成员同居一室变为“父子有别“男女有别”;根据材料“在一定范围内的家际关系也由原来的充满血缘情感而变为浓重的地缘社会政治色彩,”可分析出由充满血缘情感变为地缘社会政治色彩。
(2)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由充满血缘情感变为地缘社会政治色彩,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式的大家庭制;“由家庭成员同居一室变为“父子有别‘男女有别”有利于改善社会的恶风陋习;“由按宗法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变为个体小家庭;”促使小家庭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人;有利于实现国家的富国强兵目标。
18.【示例】
信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多,派别多;各派思想争鸣;继承、发展、融合(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
原因: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井田制开始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上,礼崩乐坏、王室衰微、大国争霸;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文化下移,私学发展。
这一时期对后世的影响,至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与之相比。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传统文化的基础。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和分析。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公元前420至公元前200年期间不同学派之间的人际关系,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人物、及其他们的关系得出有效信息,如根据材料“公元前400至公元前200年”是属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这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根据材料“墨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等信息可知,这时期在社会上具有不同的流派流传,思想家多,派别多;根据题干中显示的人物关系可知,各学派之间具有错综复杂的继承、发展和融合的关系,也体现了这时期的社会宽容开放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经济方面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迅速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政治方面,各诸侯相互混战,礼崩乐坏,冲击周王室等结合这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史实分析回答即可。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强化训练】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立法的现象在春秋后期频频出现,这说明统治阶层认识到通过立法的形式来维护统治,A项正确;春秋后期的统治阶级依然是传统的贵族阶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法律的约束对象是贵族还是非贵族,排除C项;争霸战争是通过武力争霸,通过会盟得以确认霸主身份,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征战不休,诸侯王为了更好统治新占领的地区,逐渐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和县,这种现象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项正确;材料中现象与A项无关,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现象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材料中现象指的是诸侯国在新增长的土地设立郡县,而不是分封制,所以D项说法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吴国为了“进入中原地区,参与其他华夏诸侯国盟会、争霸”的政治利益,开始强调自身的华夏血缘,D项正确;“夷狄普遍认同”的表述夸大,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是说“吴国贵族具有华夏血统”,排除B项;春秋时期,诸侯割据争霸,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削弱,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不循古而兴”和“以圣王为师,案以圣土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都反映了他们主张进行政治革新,C项正确;商鞅的思想未体现他们推崇复古的历史观,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仅凭材料不能得出他们思想学说趋于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你)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死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可以看出孔子是不赞成曾子这样没有原则的孝道,C项正确;儒家思想已确立正统地位,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孔子反对没有原则的孝道,没有体现有教无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孔子反对没有原则的孝道,与精耕细作的农业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几乎各个学派,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如孟子、荀子等”可以看出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从稷下学宫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位于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便于利用和控制。结合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稷下学宫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即利用天下贤士的谋略智慧,为其完成富国强兵、争雄天下的政治目标,C项正确;战国时期君主专制还没有建立,排除A项;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和私学的兴起就已经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格局,排除B项;D项是稷下学宫”的客观影响,不是齐国创办稷下学宫的主要目的,排除。故选C项。
7.A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商代青铜器纹理强调神性,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纹路强调关注现实生活,突显人性的转变。因此材料中的变化说明从神性向人性回归的思想转变,A项正确;商代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都是祭祀礼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不同区域的文化特点和无神论思想,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8.B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当时用陶范铸器采取了一范一器、一范两器、一范多器等诸种方法,打破之前以一范一器为主导的模式”,可知我国西周时期青铜文化辉煌灿烂,青铜器制造大多采用范铸法,而战国至汉代冶铁遗址中陶范的种类多,铸造方法多样,说明此时的范铸技术有所改进,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冶铁的经营方式,无法得出民营手工业较发达的结论,排除A项;铁制农具在春秋时就已出现,排除C项;工匠精神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可以看出三者都关注社会,倡导和谐,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统一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仁政理念,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一词最早源自西周初年的何尊,西周时期“中国”一词指天下之中的都城或国都;到春秋《诗经大雅》时指抚爱国中百姓,使四境得以安定;再到《左传》时“中国”从天下之中的国都演变为指代中原一带的诸侯国;以上变化说明“中国”观念基本内涵得到了拓展,D项正确;“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不等于西周初年开始形成“中国”观念,排除A项;春秋时期“中国”指代中原一带的诸侯国,B项不能整体反映材料,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国”观念基本内涵得到了拓展,不等“中国”观念产生源于文化认同,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解析】
【详解】
据题意可知,《管子》中认为“法”是“道”的延伸,还认为“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由此可以看出《管子》中国包含了法家、道家和儒家的思想,说明齐文化兼容开放,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齐文化的兼容开放,并不能体现务实求真和四民并举,更与以商止战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C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可知,四夷朝周,参加助祭等,这增强了周边民族对周文化的认同,C项正确;A项“中央集权”不符合史实,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B项“实现一体化”过于绝对,排除B项;D项“封建化”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解析】
【详解】
屈原的诗作抒发了楚都郢被攻破后的无尽悲伤,而楚怀王在遭受秦国软禁时,宁可客死他乡亦不肯捐弃国土而偷生,这都说明楚文化带有强烈的忠烈爱国情怀,C项正确;开拓进取、浪漫主义以及崇尚个性追求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可知,韩非认为舜、禹、汤、武王作为臣子谋逆弑君,这是基于法家君臣思想而进行了史实推测,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排除A项;“汤放桀,武王伐纣”不属于禅让制,排除B项;韩非的认识不一定属于历史事件真相,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民众普遍懈于井田劳作,导致井田荒废,这反映出社会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即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瓦解,土地所有制发生的变化明显,D项正确;材料现象与周王室权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公田荒废,而战乱不会只影响到公田,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瓦解的状况,没有涉及赋税负担,且当时的“民”指的是在公田劳作的民众,不是所有农民,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位于今日河北由鲜虞族建立的中山国,其帐幕、行炉等有浓重的戎狄色彩,而国君夫妇的墓茔却完全按照周人贵族的体制建造”表明一国之内有戎狄色彩,也有汉族色彩,说明文化同质化与异质化趋势并存,B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胡汉融合,并没有体现分封制的影响,排除A项;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只是百家争鸣之一,并没有成为共识,排除C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胡汉融合,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故选B项。
17.(1)变化:由按宗法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变为个体小家庭;家庭由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的不独立性变为相对的独立;由家庭成员同居一室变为“父子有别“男女有别”;由充满血缘情感变为地缘社会政治色彩。(任答3点)
(2)影响: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式的大家庭制;有利于改善社会的恶风陋习;促使小家庭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人;有利于实现国家的富国强兵目标。
【解析】
【详解】
(1)变化:根据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秦的分户政策自商鞅变法开其端,”可分析出由按宗法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变为个体小家庭;根据材料“但是这些个别家庭在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均不具有独立性格,”“商鞅变法,独立的同时也是分散的个体小家庭成为社会政治的出发点,”可分析出家庭由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的不独立性变为相对的独立;根据材料“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禁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可分析出由家庭成员同居一室变为“父子有别“男女有别”;根据材料“在一定范围内的家际关系也由原来的充满血缘情感而变为浓重的地缘社会政治色彩,”可分析出由充满血缘情感变为地缘社会政治色彩。
(2)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由充满血缘情感变为地缘社会政治色彩,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式的大家庭制;“由家庭成员同居一室变为“父子有别‘男女有别”有利于改善社会的恶风陋习;“由按宗法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变为个体小家庭;”促使小家庭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人;有利于实现国家的富国强兵目标。
18.【示例】
信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多,派别多;各派思想争鸣;继承、发展、融合(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
原因: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井田制开始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上,礼崩乐坏、王室衰微、大国争霸;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文化下移,私学发展。
这一时期对后世的影响,至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与之相比。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传统文化的基础。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和分析。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公元前420至公元前200年期间不同学派之间的人际关系,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人物、及其他们的关系得出有效信息,如根据材料“公元前400至公元前200年”是属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这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根据材料“墨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等信息可知,这时期在社会上具有不同的流派流传,思想家多,派别多;根据题干中显示的人物关系可知,各学派之间具有错综复杂的继承、发展和融合的关系,也体现了这时期的社会宽容开放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经济方面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迅速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政治方面,各诸侯相互混战,礼崩乐坏,冲击周王室等结合这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史实分析回答即可。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