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2012)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案(表格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粤教版(2012)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案(表格型)

资源简介

章节名称 《3.3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学科 初中化学 授课班级 初三1班 授课时数 1
设计者 王海利 所属学校 西安市尚稷路学校
教学设计理念
燃烧与灭火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实际出发,从他们熟知的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贯穿课堂中,创造情景,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方法等实验,使学生初步形成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的践科学品质。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3.3燃烧和灭火原理》隶属《化学课程标准》第五个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第一个二级主题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包含三大内容: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社会的关系与作用。教材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常见的知识和现象,通过学生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掌握知识。本课本题共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1、已有的知识:观察到一些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金属钠在氯气中的燃烧现象和生活中关于燃烧的常识,在物理课的学习中接触过“燃点”的概念。2、欠缺的东西:(1)对“着火点”、“可燃物”等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还比较模糊;(2)知道一些灭火的方法,但不知道原理,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学习对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事物是“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主要采用启发,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动手实验探究的策略以及实验演示,多媒体的图片和视频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任务,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合作完成重点知识的学习。
教学难点 着火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对比实验,分析讨论
教学流程图:
学生实验导课:【由三位学生演示】先点燃火柴,再用火柴分别去点木条和无烟煤。【提出问题】为什么木条能燃烧,无烟煤却没有被点燃呢?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实验探究一】:利用蜡烛、火柴、木材、石头、水泥块等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总结实验结论教学反馈水中白磷的燃烧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失火带来的灾难图片过渡到灭火原理的学习【活动与探究二】:小组合作尝试采用不同的办法熄灭蜡烛并分析灭火原理总结实验结论教学反馈 反思与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体会或想法? 作业布置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选派学生进行实验演示。【过渡】为什么木条能燃烧,无烟煤却不能燃烧呢?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学习本节课。【实验探究一】物质燃烧的条件【投影】图片:火柴、蜡烛、木材、石头、水泥块【提问】以上物质都能燃烧吗?为什么?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评价学生的表现)【提问】蜡烛不点能燃烧吗?让学生归纳燃烧需要的其他条件学生归纳总结【追问】木条和煤块都是可燃物,在相同的条件下,木条燃烧而煤块无变化的原因是?【投影】着火点定义。木材和无烟煤的着火点【强调】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不能改变。【过渡】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就一定能燃烧吗?【组织实验】【提问】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评价学生) 【归纳小结】【倾听】学生归纳小结燃烧的条件【能力拓展】【投影】展示:白磷和红磷燃烧的探究实验题目。【提问】为什么只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你发现燃烧发生时三个条件的关系如何?若想要水中的白磷燃烧可以怎么办?【过渡】掌握了燃烧的条件,可以让燃烧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但是,有时意外发生的火灾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如何扑灭意外之火呢?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熄灭蜡烛,感悟灭火的原理【实验探究二】利用以下物品采用不同的方法熄灭蜡烛。(物品:蜡烛、火柴、烧杯、水、剪刀、沙子)并说明灭火原理。(评价学生)【拓展实验】用烧杯盖住高低不同的蜡烛【联系生活】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都有可能发生下面这样的突出情况,你们有能力保护自己甚至救助别人吗?【播放视频】电影《紫日》逃生自救的片段。与学生共同讨论逃生与自救知识。【学以致用】出示题目:旅游是人们休闲度假的一种方式。请回答下列问题:(1)去高海拔地区旅游,有的人会感到呼吸困难,这时需要补充 。(2)篝火晚会上,常将燃着的木柴架空,其理由是 。(3)篝火晚会结束时,必须将火熄灭,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课后作业】课后思考:一根划燃的火柴不能引燃木块,却能引燃从木块上取下的细木条,为什么?【由三位学生演示】先点燃火柴,再用火柴去分别点木条,无烟煤。 其他学生进行观察发现木条被点燃,而无烟煤没有被点燃,产生认知冲突,思考无烟煤没有点燃的原因。【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分别去点燃以上物质,观察现象。【比较、分析、总结】燃烧的条件:物质本身可燃。【比较、分析总结】燃烧需要达到物质的着火点。【动手实验】用烧杯盖住燃烧着的蜡烛,观察到蜡烛熄灭了。【比较、分析总结】燃烧需要氧气。【小结】燃烧条件【板书】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学生思考。【交流、小结】燃烧时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学生提出方案,自告奋勇的学生并用老师提供的实验物品进行验证【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分析、交流、小结】【板书】灭火原理: 清除可燃物 降温至着火下 隔绝氧气【观察现象】哪支蜡烛先熄灭学生之间讨论逃生与自救知识。【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引发思考产生认知冲突,创造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究新知,调动学生积极性。 以实验为依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学生对比分析问题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从而开阔学生的思维,使知识在运用的过程中巩固、深化。 通过水中白磷燃烧演示实验,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化学课上所学知识能密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课后动手能力的培养。激发兴趣,拓展思维,动手实践,提高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创设情景,使学生学会基本防火灭火及逃生的常识检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升华
板书设计: 3、3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一、燃烧条件 二、 灭火原理 可燃物 清除可燃物 与氧气接触 隔绝氧气 温度达到着火点 降低温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缺一不可) (破坏其一条件即可灭火)
课后反思:从总体来看,我认为这堂课基本上达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引领者。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构建知识。这堂课的亮点:1、注重实验。引课采用了先点燃火柴,再用火柴分别去点小木条和无烟煤的小实验,引发学生的思考,物质燃烧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将学生自然而然的引入到新课学习的情境中。学生实践环节“采用不同的方法熄灭蜡烛”,之后,再次拓展实验,用烧杯盖住高低不同的蜡烛,看看那个先熄灭。为学生思考火灾逃生方法做好铺垫。播放电影《紫日》逃生自救的片段,与学生共同讨论逃生与自救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遇到灾害不要惊慌,要用所学知识学会自救。在能力拓展环节,采用热水中白磷燃烧的小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测,突出重点,物质的燃烧条件缺一不可,而灭火只需破坏一个条件即可。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较多的学生的活动。3、注重过程性评价。课堂参与积极性评价、操作实验能力的评价、组织语言回答问题的评价。同时还采用了较多组内学生互评,以及组与组之间的评价。不足:课堂的语言还有待推敲,各环节之间的过渡,对问题的点拨还不够简练,学生回答正确的问题,老师有时还会重复一遍。改进措施: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平时的课堂中提高对教师自身的要求,特别是过渡语言的推敲,学生回答正确的问题,老师不要再复述。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