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练习:2.3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4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练习:2.3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必修3)

资源简介

第二十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考点展示]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4.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6.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核心考点一 文化的多样性
1.是什么——文化多样性的含义、表现
(1)含义: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表现: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①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提醒 文化的多样性不同于文化的多元化。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讲的;而文化的多元化则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来说的。
2.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3.怎么办——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 基本态度: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具体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关系
任务 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提醒 提倡文化多样性,反对文化多元化: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即人类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化多元化主要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上说的,各种文化中既有优秀的文化,又有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文化的多元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2北京高考·38(4)2011山东高考·202011福建高考·252009江苏高考·19 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近几年有测试主观题的趋势,考向侧重于结合具体材料考查为什么和怎么办之类的问题。难度中等偏上。建议结合相关时政灵活处理文化多样性、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等理论的运用。
命题点1 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典例1 (2011·福建高考)福州的三坊七巷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有过“清明上河图”般的绚丽,孕育出林则徐、严复、冰心等百余仁人名士。作为福州的城市名片,三坊七巷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着人们,保护三坊七巷正在进行中。保护文化遗产 (  )
A.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B.根本上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
C.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D.实质在于保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血脉
答案 D
解析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保护文化遗产,其实质在于保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血脉,D项正确。文化传播和经济价值均非保护文化遗产要旨之所在,A、B两项应排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C项不符合题意。
命题点2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典例2 (2012·北京高考)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实施“走出去”战略成为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要面对东道国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对上述挑战应有的正确态度。
答案 尊重文化多样性,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尊重东道国的文化。跨越文化差异,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解析 本题以企业对外投资面临文化为背景,考查如何应对文化多样性的有关知识。面对文化差异,首先我们要尊重其文化,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其次要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1.我国大运河世界申遗工作已进入倒计时,2012年9月完成相关立法、规划工作并颁布实施,2013年1月,将正式申报文本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2013年8月左右接受国际专家现场评估,2014年6~7月最终确定其是否能申遗成功。我国重视大运河申遗工作,是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 (  )
①是全世界各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展示 ②是该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对研究该国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同一性具有独特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①说法明显错误;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④错误。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
2.晚清思想家龚自珍曾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启示我们 (  )
A.要推动各国文化共同繁荣
B.要尊重、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C.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D.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答案 B
核心考点二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表现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的规律
原因 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
结论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文化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1)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关系。二者是一般与个别、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文化的世界性是各种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即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它使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区别开来。
(2)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反映了世界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民族性而存在,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界限具有相对性,他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2天津高考·112012广东高考·302012浙江高考·312010江苏高考·20 主要是结合具体材料,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有时也出现主观题。
命题点1 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
典例3 (2012·天津高考)由我国著名艺术家杨丽萍领衔的《云南映象》在澳大利亚演出,引起轰动。这个蕴含现代文化观念、充满美丽安宁意境、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剧,在澳大利亚观众中产生了认同感和亲切感。该剧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是 (  )
A.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B.中华文化与澳大利亚文化具有巨大的反差
C.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
D.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能得到世界认可
答案 C
解析 “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剧,在澳大利亚观众中产生了认同感和亲切感”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C项符合题意。A项说的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应从共性角度找原因,B项说的是个性和差别,不符合题意;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不一定都能得到世界的认可,D项错误。
因果型选择题解法
   方法1 探因、寻果直选法,“探因”就是由结果探求原因,
题干为结果,要求在题肢中探求原因;“寻果”就是由原因寻求结
果,题干是原因,要求在题肢中寻求结果。解答因果型选择题要注
意抓住设问的指向词,“探因”指向词一般为“因为”、“根本原
因是”、“主要是因为”、“由于”等;“寻果”指向词一般为
“为此”、“因此”、“所以”、“目的是”、“是为了”、“结
果是”等。找到指向词后,运用教材知识或题干中的有效信息,直
接选出答案即可。
方法2 因果优选法,根据题干与题肢的关系,可运用如下口诀进
行选择:直接原因、间接原因选直接原因,外因、内因选内因,根
本原因、一般原因选根本原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选主要原因。
方法3 因果排除法,一是排除因果倒置的题肢,具体来说,就是
根据结果寻找原因题肢,排除结果题肢;根据原因寻找结果题肢,
排除原因题肢。二是排除与题干不存在因果关系的题肢。
命题点2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典例4 (2012·广东高考)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并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被称赞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体现了文化 (  )
①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源于实践,引导实践的发展
③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④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文化环境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雷锋精神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传播到世界上多个国家,被称赞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对实践的影响,②不符合题意;材料也未涉及特定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④不符合题意。
3.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现代母亲节,最早的母亲节起源于古希腊,如今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有母亲节。美国人视康乃馨为献给母亲的花,中国的母亲花是萱草花,又叫忘忧草。上述文化现象说明 (  )
A.文化具有差异性和包容性
B.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区域性
C.文化具有稳定性和创新性
D.文化具有融合性和科学性
答案 A
4.2012年8月24日,中俄青年大学生研修活动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俄罗斯学生用中文唱起中国歌曲《大中国》,中国学生用中国传统乐器笛子演奏俄罗斯歌曲《山楂树》,将座谈会气氛推向了高潮,也展现了两国文化的魅力。这告诉我们 (  )
①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②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③各民族的文化不能相容 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材料体现了两国文化各有特色,说明了世界文化多姿多彩,①符合题意;俄罗斯学生用中文唱起中国歌曲,中国学生用中国传统乐器笛子演奏俄罗斯歌曲,体现了②。③中“不能相容”的说法不符合事实;④说法错误,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核心考点三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1.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途径 具体表现
商业贸易 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人口迁徙 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教育 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其他途径 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2.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主要手段:大众传媒如今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2)特点: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文化交流的意义
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丰富发展了外国文化,增强了中外互信,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4.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
(1)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3)中外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5.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1)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交流。
(3)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2山东高考·232012北京高考·262011山东高考·192010北京高考·24 结合具体材料考查对文化传播相关知识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命题点1 文化传播的途径
典例5 (2012·山东高考)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 (  )
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 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的“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孔子学院”“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等,表明中国的巨大发展潜力促进了汉语的普及,通过孔子学院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了影响力,因而①③④符合题意。题干表明经济决定文化,并没有体现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而且②的说法片面,应是先进、健康的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故排除②。
命题点2 文化交流的意义
典例6 (2012·北京高考)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不少笑话。近来有关部门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将2 158道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此举有助于(  )
A.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
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的传播
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
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答案 C
解析 把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的重要意义在于让世界认识中华饮食文化,旨在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C项符合题意。这一行动不会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中华饮食文化,没有提到中西饮食文化的传播,B项与题意无关;D项说法错误,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会减少饮食文化的差异,而恰恰体现了世界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5.通过现代广播、电视、卫星、网络等大量先进技术,第30届夏季奥运会开闭幕式的盛况迅速传送到世界各地,人们了解奥运、了解英国的速度更快了。这说明 (  )
①文化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进行传播 ②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③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人口迁徙是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了现代传媒对文化传播的作用,①③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②与题意不符;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故④说法错误。
6.某学者指出:“在中国,一个文学教授如果不知道莎士比亚,会被人嘲笑。而在西方,一个教授如果不知道《红楼梦》,并没有什么大不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中华文化传承中,我们需要 (  )
①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②促进中西文化的传播 ③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④减少中西文化的差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7.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由于经济日益全球化,当今世界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越来越频繁。特别是面对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美欧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阿拉伯之春”的不断发酵,世界主要国家围绕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国际话语权的较量更加激烈,中国也成为一些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重点。因此,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是我国现阶段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如何看待越来越频繁的世界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现象。
答案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越来越深入,文化的交锋也越来越激烈。我国必须适应世界文化发展的这一趋势。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和世界文化的繁荣。另一方面,在文化交流交融中,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反对文化霸权,抵制西化与分化的图谋。
易错点1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就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提醒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矫正训练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少人尤其是青少年热衷于过“洋节”,而对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却淡漠了。如此发展下去,将 (  )
A.有利于世界文化的融合
B.使我国尽快与世界接轨,扩大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C.会失去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削弱民族的凝聚力,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D.会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答案 C
解析 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青少年热衷于过“洋节”,对发展本民族文化不利,对繁荣世界文化也不利。
易错点2 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就是要将其他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同等对待
提醒 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能将其他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同等对待。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矫正训练2 在进行文化比较时,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不能有文化中心主义。文化中心主义容易产生偏见,使文化僵化,不能适应时代变迁。这启示我们 (  )
①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必须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必须承认各国文化有优劣之分 ④要将其他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同等对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反对文化中心主义,必须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①②正确。③错误,没有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④不能将其他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同等对待,说法错误。
易错点3 文化是民族的,所以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完全不同
提醒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所以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矫正训练3 历届奥运会会徽的设计形象不同、风格各异,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这表明 (  )
①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②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要通过各种具体形式呈现出来 ③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不可能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④各个民族的文化之间应相互借鉴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历届奥运会会徽的设计形象不同、风格各异,体现了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民族个性,①②符合题意。③错误;④不符合题意。
易错点4 混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提醒 文化传播的途径指的是与人们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交往活动,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文化传播的手段是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媒介,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
矫正训练4 古人曾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叹,但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感情的交流、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或手机来实现。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文化传播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②文化传播的途径发生了重大变化 ③网络等现代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 ④现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 B
解析 人类传递信息的手段在不断改进,尤其是大众传媒的发展,使人类传播文化的时效性大大增强,①④入选。题意强调的是文化传播的手段而非途径,②不选;③表述错误,新媒体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媒体的消失。
影片惹大祸,反美浪潮席卷多国
热点解读 命题前瞻
[背景扫描]2012年9月,随着一部涉嫌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美国电影《穆斯林的无知》的上映,中东多国掀起反美浪潮,引发流血冲突①。东南亚的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城市也爆发抗议示威,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针对席卷中东的反美示威浪潮,有专家指出,“美国的中东政策是失败的”。分析人士认为,表面上中东反美浪潮缘于一部影片,但其爆发的根本原因则是美国的中东政策背离这一地区人民的利益诉求,失去了人心②。这一事件的发生会使美国以更谨慎的心态来发展与伊斯兰政权的关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就美国影片丑化伊斯兰教引发抗议活动答记者问时说,中方一贯主张不同文明、宗教之间要开展对话交流,相互尊重、平等相处③。我们反对任何丑化伊斯兰教宗教形象、伤害穆斯林宗教感情的行为,认为宗教尊严不容亵渎和诋毁。 [命题猜想]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要求相互尊重,平等相处。美国电影《穆斯林的无知》掀起反美浪潮,这一热点可能考查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当今时代的主题、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知识点。[命题预测]1.2012年9月11日,由美国制作的一部涉嫌丑化穆罕默德的电影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上映,引起了中东国家穆斯林的强烈抗议示威,在部分国家还引发了冲突。一部美国电影引发中东反美浪潮,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了(  )①一定的文化给予政治以重大影响 ②中东国家宗教政策和美国宗教政策的冲突 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④中东国家反对美国对其的控制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 C2.这次中东爆发的反美浪潮启示人们 (  )A.要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B.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其共性C.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答案 A
[考点对接]信息点① 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一部电影引发一场巨大的中东反美浪潮。信息点②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美国的中东政策遭到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反对。信息点③ 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分析人士认为,表面上中东反美浪潮缘于一部影片,但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美国中东政策背离这一地区人民的利益诉求,失去了人心。从哲学角度,这说明了 (  )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②人能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符合客观实际 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答案 A
A组 基础强化
1.“如果全世界都吃汉堡包,那将是人类的悲哀;如果全世界都看美国电影,那将是世界文化的毁灭。”下列对这句话认识正确的是 (  )
A.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B.文化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C.民族文化的特色日渐消失
D.世界文化是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
答案 A
解析 从题中的因果关系不难看出,本题强调的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故选A。B项与题意无关;C、D两项说法错误。
2.尽管韩国、越南也同中国在同一天过春节——农历新年,但三个国家的春节标志性习俗各不相同:中国是对联、爆竹、饺子;韩国是祭拜祖先、米糕汤;越南是祭祖祭神、粽子炙肉。由此可见 (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③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可以让我们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④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①④在题中没有体现,应排除。②③体现三国不相同的文化,应选。
3.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被誉为东方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表达了聪明善良的中国人民对纯美爱情的美好追求。一千多年来,它经由口头故事、戏曲及各种说唱文学等传遍大江南北,还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传播到国外,使海外观众为之倾倒。这表明 (  )
A.文化多样性是人们社会实践的重要基础
B.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唯一特征
D.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答案 D
解析 作为中国文化的梁祝传说受到海外观众的欢迎,表明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故选D。
4.很多文字专家指出,欧洲各国媒体发出的报道不夹带他国文字,因为他们认为使用本国文字就能够把要说的话表达清楚。中国的媒体却出现很多的诸如悄然入校的TQC现象,还有“CCTV”这样的现象,这不好。这种观点是在呼吁国内媒体 (  )
A.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B.绝不能认同外国文化
C.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
D.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答案 C
解析 “欧洲各国媒体发出的报道不夹带他国文字,因为他们认为使用本国文字就能够把要说的话表达清楚”表明欧洲各国首先尊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故选C。A、D两项与材料无关,应排除;B项说法错误。
5.电影《刮痧》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中国许姓老人到美国探亲,他发现孙子发高烧,因不识药瓶上的英文,无法给孙子吃药,只能采用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刮痧。当其孙子不慎摔伤被送往医院救治时,美国医生发现孩子背部有刮痕,认为是受家庭暴力虐待所致。许家因此被告到了法庭,于是引发了一场“虐待儿童”的官司。最后,这种治疗方法得到法庭的理解,消除了误会。根据这则故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中西医乃至中西文化存在差异
B.不同的国家,不但有着不同的法律制度与社会管理机制,还存在不同的思维方式
C.文化交流就是要消除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D.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国家在法律、思维等文化层面上的差别,故A、B观点正确;对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别,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同时,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故D也正确;文化交流是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进行借鉴和融合,而不是消除差异,故C观点错误。本题为逆向选择题,因此,答案为C。
6.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的文化集丛或文化元素从其发祥地扩散到不同地方而被模仿、采借和接受的社会现象和过程。下列属于文化传播的途径是 (  )
①丝绸贸易,出国留学 ②亲朋聚会,出国旅游 ③商贸活动,人口迁徙 ④经济交流,政治互访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同样,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故选D。
7.2012年7月在英国伦敦举行的奥运会期间,很多商家都适时推出了各类展现英国传统文化的体育纪念品,深受世界各地游客的喜爱,同时,也让英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英国体育纪念品的热卖说明 (  )
①商业贸易可以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④文化传承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C
8.孔子学院是推广汉语文化的教育和交流机构,目前其在世界许多地区“生根发芽”,并有“茁壮成长”的趋势。这一趋势有利于 (  )
①中华文化向外辐射,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②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③中华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 ④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并不是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③说法错误,故排除。①②④都是对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B组 能力提升
9.漫画《文化遗产之争》表明 (  )
A.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地保护
B.文化遗产具有经济价值
C.文化遗产保护存在很大隐患
D.文化遗产有待人们开发
答案 C
解析 漫画反映出,各地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文化遗产争夺,这样做不仅不利于更好地开发文化遗产,也不利于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C符合题意。A、B、D说法均不符合题意。
10.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也走出国门,在海外华侨华人的大力传播、推动下,向世界展示出它独特的魅力。西方人也开始了解中华传统节庆文化元素的迷人之处,并将其融入到西方的传统节日中去。下列能体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是 (  )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独木不成林,单弦不成音 ③孤芳独美,不如集众芳以为美 ④己所欲,尽施于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②比喻个人力量单薄,要互相协助,才能成事,与题意不符;“己所欲,尽施于人”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④不选。①③符合题意。
11.2012年德国“中国文化年”于1月30日正式启动,本次“中国文化年”的主题是:“传递今日中国文化精髓,关注中国今天和明天的文化发展”。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等活动,受到普遍欢迎。这说明 (  )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②文化交流能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③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中华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 D
12.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  )
①改变文化的性质 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 ③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 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高铁时代的到来方便了人们的文化交流,扩展了人们的文化视野,②④当选。①不正确,科技的发展不会改变文化的性质;③不正确,速度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文化传播方式的更新。
13.2012年10月11日,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据统计,诺贝尔文学奖在过去20年中,13位得主均来自欧洲。瑞典文学院的常务秘书长恩达尔曾批评,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的评判标准过于欧洲化。因此,目前我国国内的读者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关注度并没有比茅盾文学奖的关注度高。
从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角度,谈谈你对材料的看法。
答案 (1)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本民族的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都有其个性和特征,因此必须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材料中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采用过于欧洲化的评判标准是错误的。
(2)文化交流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要求。因此,我们既要关注诺贝尔文学奖,学习和借鉴其优秀成果,又要认同和宣传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解析 回答本题,第一步“判断表态”。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中共讲述了两个现象:第一,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的评判标准过于欧洲化;第二,国内的读者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关注度不高。设问要求从“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角度,谈谈对材料的看法。材料中的两种现象都是错误的。第二步“阐述道理”,对于第一种现象可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这种现象为什么错误;对于第二种现象可运用“文化交流”的知识说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第三步“明确做法”。运用教材中文化交流和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指出如何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怎样开展文化交流。
14.近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较快,中外文化合作方兴未艾,一些文化企业在海外落户。短短七八年间,100多个国家共开设了300多个孔子学院和400多个孔子课堂。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伦敦中国文化年、纽约中国文化游、“感知中国”等活动把中国文化带到国外民众中间,产生了积极影响。文化“走出去”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是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下列两个观点。
观点一 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的文化产品“走出去”,而是中华文化价值观的“走出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表示,要提升文化自信,强化文化主体性建设,提升媒体融合力度,加强传播机制和手段创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观点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和名片,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中宣部秘书长官景辉说。他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一是重视内容创新,增强吸引力;二是重视出口平台和对外营销渠道的建设;三是重视发展新兴产业,努力形成对外文化贸易新的增长点。
(1)结合材料分析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
(2)结合材料,请你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出自己的建议。
答案 (1)①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以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②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发展本民族文化。③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④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维系社会稳定。
(2)①立足社会实践,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动民族文化创新。②推动文化“走出去”,既要尊重本民族文化,又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同时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③在利用传统的文化传播途径的同时,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贸易增长,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学生应立足于文化交流对本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影响以及文化与人、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分析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第(2)问,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首先,要立足社会实践,实现文化创新;其次,要借助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最后,要利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