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十五课 文化创新[考点展示]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2.文化创新的意义;3.创新与继承的关系;4.创新与借鉴、融合;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核心考点一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意义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①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②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2.文化创新的意义(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3.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的灵感最终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总结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1)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提醒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人民群众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2012福建高考·322012山东高考·222012江苏高考·212011安徽高考·8 命题时主要通过展示国家或地方有关文化发展的鲜活材料,考查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以及文化创新的意义,主要考查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难度中等。命题点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主体典例1 (2012·福建高考)杜甫是“大地的诗人”,他如此真切、如此深情地注视着吾土吾民。他对公正的关切,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源于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杜甫活着,他依然行走于大地……。这表明 ( )A.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B.立足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才能获得艺术的永恒C.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仁爱、中和的善良本性D.中华传统美德以其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答案 B解析 杜甫获得成就的原因在于他扎根于实践,扎根于人民群众,因而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能与题干对应。命题点2 文化创新的意义典例2 (2012·山东高考)茂腔是山东独特的地方戏曲。由茂腔经典剧目《墙头记》改编制作而成的茂腔动漫剧,既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又不乏时尚元素,深受观众喜爱。材料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A.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B.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C.大众传媒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D.不同地方文化存在着共性和普遍发展规律答案 B解析 材料体现出经典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实现了文化创新,因而B项符合题意。 A、D两项虽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主旨无关;实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C项 表述错误。1.2012年6月,湖北省作协文学院和恩施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了“湖北作家看恩施”采风活动。作家们通过自己的文字生动记录了恩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和谐幸福的生活,创作出了许多富有生命力的文章。作家进行文学采风活动是因为 (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文艺工作者需要向人民群众虚心学习 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④文艺工作者历来是文化创造的主体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 A解析 ①②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文学采风活动体现的是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③说的是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故与题意不符;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④说法错误。2.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意味着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也意味着生命的衰竭,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 )A.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B.推动文化的繁荣C.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D.发展先进文化答案 A解析 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根本目的”,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故选A。核心考点二 文化创新的途径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创新必须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态度: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做法: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原则: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3)在文化创新中,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3.文化交流中“以我为主”和“海纳百川”不矛盾(1)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有利于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有利于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2)文化交流中“海纳百川”表明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交流、融合、合作和共处。4.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1)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2)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3)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总之,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图示 文化创新的途径与应克服的错误倾向提醒 回答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时,除了从文化创新的途径考虑,还可以从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文艺工作者的聪明才智,文化创新需要从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等角度考虑。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2012浙江高考·312012广东高考·37(2)2011北京高考·252011江苏高考·35(1)2010广东高考·37(1) 结合具体材料考查对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命题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命题点1 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典例3 (2012·浙江高考)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的文化元素多半是中国的,功夫是中国的,熊猫是中国的,场景是中国的,但熊猫阿宝怎么看都不像中国的大侠。这告诉我们( )①文化符号比文化精神更重要 ②繁荣我国文化应借鉴好莱坞的文化创新理念 ③繁荣我国文化的关键是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功夫熊猫》中的文化元素多半是中国的,但熊猫阿宝怎么看都不像中国的大侠,这体现了《功夫熊猫》中的文化元素既有中国的,又有世界的,同时说明了《功夫熊猫》创作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化创新,故②④当选。文化符号与文化精神都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①表述错误;繁荣我国文化的关键是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根源,③观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命题点2 综合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典例4 (2010·广东高考)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 扫墓、踏青、折柳、沐浴、吟咏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答案 (1)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清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发扬传统清明文化中健康有益的内容,去除封建落后的成分;采用节约环保的绿色过节方式,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3)博采众长,以我为主。既吸取外来有益文化,又保持我国清明文化的民族特色。(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解析 本题为限制类题型,仅考查文化创新途径一个知识点,只要牢记文化创新途径的知识,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即可。文化创新的途径有: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具体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同时,还必须注意要反对的两种错误倾向。3.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文化活力的增强离不开文化创新。进行文化创新要 ( )①促进文化与科技和经济的融合,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②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④反对全盘西化的历史虚无主义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 B4.不少优秀中国电影进入国际市场后,因为没有用国际普遍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对国外观众吸引力有所下降。这要求我们 ( )A.在文化交流中,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B.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C.在文化建设中,把握先进文化的方向D.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答案 D解析 没有用国际普遍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这说明没有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故只有D符合题意。5.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骄傲。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贵遗产,值得加以挖掘整理,使之转化为当代的资源。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将于2013年10月在山东举办。2012年11月29日,艺术节山东省筹委会正式启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宣传口号、宣传画征集活动。要求体现好“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宗旨,体现时代特征和艺术特点,体现深厚的齐鲁文化底蕴和山东人民热情好客的精神风貌。艺术节期间将举行丰富的文艺活动、众多的艺术院团将搭建起省内外以及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展示的平台,为全国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纷呈、多姿多彩的艺术飨宴。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本届艺术节给我们的文化创新有什么样的启示?答案 (1)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本届艺术节的作品反映人们的生活实践,并在实践中才得以创新。(2)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艺术节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在创新中注入时代精神,使其焕发新的活力。(3)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艺术节期间,中外文化彼此交流借鉴,取长补短,促进共同的发展。(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创作者只有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才能创作出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才能长期流传,历久弥新。易错点1 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文化创新主要靠创作者的聪明才智提醒 文化创新与创作者的聪明才智分不开,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矫正训练1 近几年来,很多新词由于能够“淋漓尽致、言简意赅”地表达网友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感叹或期望,而迅速在网络上走红。这表明 ( )A.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根源B.文化创新来源于作者的灵感C.文化创新的途径是推陈出新D.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需要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创新的源泉的理解。一些新词语的出现和流行满足了网友表达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感叹或期望的需要,这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D正确。A、B说法明显错误;C在材料中未体现。易错点2 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提醒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但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矫正训练2 有一位艺术家说过:“艺术是喜新厌旧的,任何重复必然会使人产生疲倦。”这句话对艺术工作者的启迪是 ( )A.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B.实现文化创新就要抛弃一切旧的文艺形式C.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是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D.实现文化创新就要避免出现任何与过去重复的东西答案 A解析 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故B、D错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故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创新对艺术的重要性,故A正确。易错点3 混淆文化创新的源泉、根基、渊源和主体提醒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根基是传统文化,渊源是一切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矫正训练3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风尚,如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吕不韦说,“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等。传承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正确的态度是 ( )①要在继承中发展 ②要对其注入时代精神 ③把它作为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把它作为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答案 A解析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③错误。易错点4 不能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提醒 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要做一分为二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矫正训练4 鲁迅先生在谈到如何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时说:“此所为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这段话告诉我们对外来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必须 ( )A.坚持拿来主义,全盘吸收B.坚持排外主义,全盘否定C.辩证对待,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D.区别对待,吸收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文化答案 C解析 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盘否定,故A、B、D错误,只有C正确。从《中国好声音》的成功看文化创新热点解读 命题前瞻[背景扫描]《中国好声音——The Voice of China》,是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强力打造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源于荷兰节目《The Voice of Holand》,于2012年7月13日正式在浙江卫视播出。在选秀节目普遍走入低谷的今天,《中国好声音》开播不到两个月,其收视率就达到“秒杀”同行的地步。究其原因主要有:首先,它以新闻的视角和公益的诉求,以温暖励志的人文情怀鼓励人们通过艰苦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①。其次,它引进荷兰《The_Voice_of_Holand》的电视节目制作版权,并加以本土化改造②。再次,它的选手大多来自普通百姓,他们的人生经历让节目具有草根色彩,更能引起百姓共鸣③。[考点对接]信息点①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作品。信息点②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信息点③ 立足于实践,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作中的主体作用。 [命题猜想]《中国好声音》开播不到两个月,收视率就达到“秒杀”同行的地步。高考可能结合这一热点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知识。[命题预测]1.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自2012年7月13日在浙江卫视首播以来,已成为这个夏天中国大地最“红”的声音。随着节目的走红,大腕评委和草根歌手彼此真诚平等互动的场景以及选手们的美妙歌声、温情故事在网络上不胫而走,向社会传递了巨大的“正能量”。这说明 ( )①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③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大众文化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①②答案 A2.购买席卷海外的音乐飓风《The Voice》版权,一改过去部分电视选秀节目以毒舌、炒作、绯闻为卖点的作风,以振兴乐坛、培养巨星为己任,以真声音、真音乐为唯一宗旨,顶级导师坐镇“相马”,“历史性”的节目制播分离……《中国好声音》一经开播,便大获好评。《中国好声音》获得成功的奥秘在于 ( )①发挥了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②坚持了正确的方向,发挥了优秀文化节目的育人功能 ③汲取外来成果并对传统节目先继承后发展 ④对传统的文化节目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C3.《中国好声音》是一档从荷兰引进的节目,原节目模式的开发商为浙江卫视提供了几百页的节目制作宝典。《中国好声音》考虑到中国观众除了听歌唱,还喜欢听故事的收视习惯,增加了更多对声音背后故事的挖掘。《中国好声音》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有 ( )①实现文化创新,需博采众长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充分吸收外国的文化成果 ③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吸收外来文化一定要保持民族特色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 AA组 基础强化1.中华民族5 000年灿烂辉煌的历史,令国人自豪,但这也会使人们产生文化惰性,变成文化“啃老”,只靠重拍、戏说、改写前人的经典过日子。这告诉我们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B.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C.文化继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答案 B2.宋代理学家朱熹在他的诗中写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说明的道理是 ( )A.实践是文化创新的目的B.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C.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途径D.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手段答案 B解析 依据诗的意思,要进行文化创新必须进行社会实践,故选B。3.动漫不仅使电视荧屏更精彩,而且形成了动漫游戏出版物、音像制品、动漫游戏产品的动漫产业。这说明 ( )A.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B.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C.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D.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答案 A解析 动漫作为一种创新的文化形式,形成了动漫游戏出版物、音像制品、动漫游戏产品的动漫产业,故A项正确。B、C两项说法正确,但与题目不符,应排除;D项错在“相互决定”。4.“无论您的五官会跳舞还是脖子会唱歌,只要您肯秀出绝活,就有机会登上《我要上春晚》的舞台。只要您身怀才艺,富有创意,拥有梦想,您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这则“开门办春晚”的广告内容,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强调了 ( )A.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C.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D.政府履行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答案 B解析 春晚的节目来源于人民群众,说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B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不是从文化生活角度讲的。5.漫画《老树发新芽》体现了 ( )A.传统文化具有绝对稳定性B.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D.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答案 D解析 “老树”指漫画中的《红楼梦》等传统文化,“新芽”指漫画中的《公关学》等新文化,故“老树发新芽”寓意是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创新,D项正确。A项错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C两项观点偏离漫画的主旨。6.一首《梁祝》历经50年不衰。曲作者之一何占毫说,这首曲子是浙江农民原创的,因为里面有很大部分运用了越剧和昆曲的表演因素;它也是小提琴民族化、用西方乐器演绎民族旋律的经典之作。可见 ( )①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 ②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文化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和交融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C解析 材料说明了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必须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故选②③组合。①不合题意;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④错误。7.当我们的商家在为情人节、圣诞节大作促销宣传时,我们过了几千年的端午节却被其他国家申报为文化遗产;当我们习惯性地只是在元宵节买汤圆、端午节买粽子、中秋节买月饼时,当我们把春节和“七天假”等同时,我们流传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沉淀了几千年的文化底蕴被忽略了。这启示我们在吸收洋文化时,应当做到 ( )A.以我为主,为我所用B.全面学习,一切照搬C.继承传统,推陈出新D.相互尊重,交流为主答案 A解析 抓住题目的关键词——在吸收洋文化时,也就是考查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应注意的问题。B错误,C、D两项不符合题意。8.2012年4月,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由14个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强调中医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医学,但现在全国中医除了数量少、业务量不足,在治疗方面也面临“中医西化”的尴尬局面。“中医西化”的现状所反映的不良倾向是 ( )①封闭主义 ②守旧主义 ③民族虚无主义 ④历史虚无主义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 B解析 “中医西化”不良倾向反映的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即“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故选B。B组 能力提升9.一位参加“走转改”(即“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记者在采访手记中写道:越走近基层,越能触摸到现实的坚硬,也越能感受到希望的生长。这说明 (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C.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D.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答案 A解析 “走基层”就是深入社会实践,故选A。C、D两项虽然表述正确,但与材料无关,应排除;B项表述颠倒了两者关系。10.认真观察下面漫画,请你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寓意出发,选择漫画的主题,最贴切的是 ( )A.经验:发展的绊脚石B.常规:成功者的梦呓C.传统:创新的垫脚石D.细节:成败的关键答案 C解析 “阻碍我们进步的是已知的东西”说明文化创新跟传统有关,故选C。11.(2012·江苏高考)100年来,中华书局以出版古籍和经典为特色。如今他们把自身的定位从“传承者”扩展为“传播者”,既出版古籍学术著作,又出版面向大众的“解读经典”式图书,丰富了文化市场,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由此可见 ( )A.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B.文化发展要兼收并蓄C.文化融合离不开博采众长D.文化繁荣要锐意创新答案 D解析 中华书局自身定位的改变丰富了文化市场,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其根本原因在于创新,D项符合题意。A项强调了文化的特点;B、C两项强调了文化的借鉴和融合,均不符合题干主旨。12.漫画《不能让中国新生代姓“西”》告诉我们 ( )A.传统文化是一种惰性的力量和保守的因素B.我国悠久的文明进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C.在经济全球化中要加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教育D.我们要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答案 D1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农民运动会于2012年9月在河南省南阳市举办,吉祥物“牛牛”是向全社会征集一年半后从广大群众创造的316件应征作品中选拔出来的。创作者在创作这一形象的过程中大量征求群众意见,深入实际,广泛调研,全面收集各类素材。这一形象的原形取自南阳黄牛,充分体现出南阳传统的地域特色,同时也传递出农民、农村与农业的内涵。作品经过拟人化与卡通化等现代手段设计后,动作强劲,姿态动感,彰显农民运动员的力量与速度,也表达出国际体育运动“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具有浓厚的中原韵味和鲜明的艺术特色。阳光又可爱的“牛牛”脚踏祥云,欢笑着大步走来,洋溢着激情和活力,表现出南阳人民正以主人翁的热情欢迎全国的农民朋友相聚南阳,共迎体育盛会,共庆丰收,分享喜悦。结合材料分析南阳农民运动会吉祥物的设计过程是怎样体现文化创新的。答案 (1)“牛牛”的设计立足于社会实践,根植于南阳“三农”经济。(2)“牛牛”的设计向全社会征集方案,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3)“牛牛”的原型取自南阳黄牛,既体现南阳传统的农耕文化特色,又融入时代元素,继承了传统,推陈出新。(4)农运会吉祥物的设计把农运会的理念和国际体育精神有机结合了起来,坚持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5)在设计“牛牛”的过程中坚持了正确方向,表现出南阳人民以主人翁的热情欢迎全国的农民朋友相聚南阳,共迎体育盛会。14.材料一 一座城市的发展如果只有现代建筑,没有文化底蕴,那一定是非常枯燥的,没有竞争力的。事实上,在城市的扩建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往往发生冲突。有人认为:发展是硬道理,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为经济建设让路,而不应成为经济建设的“包袱”。材料二 旧城改造中保护传统建筑是一项现实课题,很多地方采取“修旧如旧”的策略,通过改建翻新,有历史意义的旧建筑外貌被保留下来,内部装修则体现现代理念,满足群众生活和现代文明的需要。(1)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一中的观点。(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角度说明旧城改造中如何在保护传统的同时加以创新?答案 (1)①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会产生影响。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2)①一方面,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②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