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案27 城市化[目标定位]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标志,了解哪些因素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3.理解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良影响。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①__________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1世纪教育网2.城市化的动力(1)推力因素——使人群离开乡村;(2)拉力因素——使人群来到城市。3.城市化水平可以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4.意义带来③__________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④__________等的巨大变化。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特点: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⑤________曲线。2.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特点(1)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⑥____,发展较慢。(2)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化速度很快,出现⑦________________现象。(3)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⑧__________,出现⑨__________现象。3.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1)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进入⑩__________阶段。(2)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处于初期阶段和 ____________阶段。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1) ____________减少。(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3)废渣对城市 __________产生影响。(4)出现城市“ ______”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包括 __________、水污染、 ____________污染和噪声污染。3.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21世纪教育网【问题思考】1.发达国家为什么会出现逆城市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可采取哪些主要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点一 城市化及其进程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图甲表示的是1978~2006年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乙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据此分析下列问题。(1)读图甲、乙,分析1978~2006年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西部经济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反思归纳】城市化进程特点21世纪教育网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______、发展____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________国家和地区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________,城市化推进很快21世纪教育网 出现了________过剩、交通拥挤、__________、环境恶化等问题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出现了____________现象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__________,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__________ 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______国家和地区探究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根据下列材料和图,回答问题。材料一 行政区划调整是江苏省加快城市化最有力度的措施。近几年,全省撤并了600多个乡镇,乡镇的平均人口由3.1万人增加到4.5万人,镇区面积增加45%。同时,小城镇向中心镇集聚,原来222个省中心镇调减为120个。材料二 江苏省城市布局由三个都市圈(南京、苏锡常、徐州)和五条城镇聚合轴(徐连、宁通、沪宁、新宜、连通)构成(如右图所示)。“三圈五轴”以城市为核心、城镇聚合轴为骨架,它将带动和推进全省的城市化,“3小时都市圈”逐渐形成。材料三 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之一,城市化程度在48%,超过全国38%的平均水平。但苏南、苏北城市化水平相差较大。(1)行政区划调整是江苏省加快城市化最有力度的措施,区划调整目的是加大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村镇的迁移与合并,必须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村镇分布现状、经济条件和群众的意愿等,本着 的原则。(2)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江苏省城市化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均衡性,五条城镇聚合轴是沿______________分布的。(3)制约“长江三角洲3小时都市圈”形成的瓶颈是________________。(4)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化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①对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对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对降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对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思归纳】城市建设中合理安排工业用地从工业区与城市的位置考虑:①通常把一些对城市有一定污染、占地多、货运量大、需要采用铁路运输的工业布局在__________;②在城区及居住区内,可安排一些污染小、用地少或运输量小、无污染的工业。从工业区与河流、风向的位置关系考虑:①严重污染大气的工业一般布局在主导风向的__________、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②严重污染水体的工业一般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读“某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和“劳动力在各行业中就业的百分比图”,完成1~2题。1.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中,A→E反映的现象是 ( )A.城市化进程 B.郊区城市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差别拉大2.甲、乙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下列组合较合理的是 ( )A.甲—A B.乙—C C.甲—B D.乙—F读“世界城市人口随时间变化图”,完成3~4题。3.下列关于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说法,最合理的是 ( )A.在A阶段时,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需求大B.在B阶段时,城市出现劳动力紧缺、交通拥挤等问题C.在C阶段时,城市化水平最高,人口密集于市中心D.在C阶段时,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4.1949年以来,影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国家政策 B.社会经济 C.地理位置 D.地域文化(2011·浙江文综)下表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完成5~6题。国家 甲 乙 丙 丁城市化水平(%) 90 83 66 325.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 )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6.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出生率低B.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C.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D.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2010·江苏地理)下图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7.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 )A.乙城市圈70年代 B.乙城市圈80年代C.甲城市圈90年代 D.丙城市圈90年代8.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乙城市圈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B.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C.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D.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开拓新空间。据此回答9~10题。9.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标志是 ( )A.城市的人口数量B.城市的数量C.城市的用地规模D.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10.下列有关“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境较好B.是本地人口的主要居住区C.民风淳朴,治安状况较好D.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二、综合题11.读“某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略图”,回答下列问题。(1)读图Ⅰ,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读图Ⅲ,在铁矿产地与煤田地区之间开挖了人工运河,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Ⅱ阶段该地区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该地区为发达国家的某区域,第Ⅲ阶段可能出现怎样的人口流动现象,其具体表现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试分析该地区在第Ⅲ阶段可能产生哪些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2010·江苏地理)下图为“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a到c,该区域城镇发展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2)该区域城镇间联系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__。(3)今后,该城镇发展可能沿________(AB、AC、AD)方向最快。(4)区域城镇发展过程中,在土地利用方面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课前准备区①城市范围 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③聚落形态 ④价值观念 ⑤“S”形 ⑥低 ⑦郊区城市化 ⑧停滞 ⑨逆城市化 ⑩后期成熟 中期加速 生物多样性 土地质量 热岛 大气污染 固体废弃物问题思考1.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使得环境恶化,而乡村基础设施的健全和交通的完善,在有些地区,使得城市人口不断向农村迁移。2.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不同表现阶段。郊区城市化:二战以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过程开始出现。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大城市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这就是说,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国外学者将这一过程称之为逆城市化。3.(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课堂活动区探究点一(1)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上升速度加快;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差异明显;城市数量增多,其中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较快;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2)答案一:合理。理由: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答案二:不合理。理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反思归纳较低 较慢 聚集 劳动力 住房紧张 郊区城市化 发展中 比较高 趋缓甚至停滞 发达探究点二(1)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2)交通干线(3)交通运输条件(4)城市建筑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 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现象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雨雾天气(或城市多酸雨) 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或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反思归纳城市边缘 下风向 远离水源地课后练习区1.A 2.B 3.D 4.B 5.C 6.D 7.A 8.D 9.D 10.D 11.(1)位于河流汇合处 随着铁矿与煤田地区钢铁工业的发展,铁矿石与煤炭运输量增大,为降低运输成本开挖了人工运河。(2)由乡村到城市 出现与城市化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表现为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增多。(3)耕地减少,绿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污染加重,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问题。(答出三点即可)12.(1)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镇数量减少 (2)交通运输 (3)AC (4)耕地减少、用地紧张学案26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服务功能 [目标定位] 1.了解城市的形态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应用实例,能够说出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3.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一、城市形态1.影响因素:①______、河流、交通线等因素。2.类型(1)②______:如成都、合肥、华盛顿等;(2)③________:如重庆等;(3)④________:如洛阳、西宁、宜昌等。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⑤________用地、政府机关用地、⑥______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2.功能分区(1)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空间上的⑦________。(2)特点:无明确的⑧________,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也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3)类型a.住宅区:特点: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占据城市空间的⑨____________(比重)。分化:⑩________住宅区与 ________住宅区。b.商业区:位置:市中心、 __________两侧或街角路口处;形状:点状、条状;中心商务区(CBD):商业活动中心与服务中心。21世纪教育网c.工业区:工业活动的特点: ________程度高、协作性强;位置:靠近河流、铁路、公路。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 ________模式。2.形成因素(1)经济因素a.表现: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里土地利用方式主要决定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 ________的高低。b.影响地租的因素:主要有 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c.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2) ________不同: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3) ________高低。(4)种族或宗教团体(西方城市)。(5)历史原因。四、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范围、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城市等级 规模 提供服务级别 提供服务种类 服务范围高 大21世纪教育网 ____ 多 ____低 小21世纪教育网 ____ 少 ____2.城市等级体系的分布(1)不同等级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__________的。【问题思考】1.上海外滩的繁华景象令人赞叹,这主要得益于它作为什么功能区而存在?这种功能区的分布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北京的市中心是天安门广场,这里交通便捷,为什么没有高层建筑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北京和香港是相同等级的城市,其服务范围一定相同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点一 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1世纪教育网材料一 2009年9月4日,《福布斯》评出的世界十大“未来世界之都”出炉,北京、上海入选,选择北京、上海的理由是:北京:2008年主办北京奥运,是中国文化和政治心脏地带,著名历史名胜包括天安门广场、紫禁城等,同时拥有众多国际知名的前卫建筑。《福布斯》特别提及位于北京的清华大学,称它是中国版的麻省理工学院。上海:25年前走在上海外滩,车辆稀疏,现代化大厦尚未筑起。今天上海作为中国最大城市,人口逾2 000万,不仅有世界最大货运港,还是全球第4高的城市,拥有21幢210米以上的摩天大楼。上海正筹备兴建580米的大楼,势将成为中国内地最高建筑物和新地标。材料二 我国华北平原中部地区的某城市功能区空间结构示意图(1)北京天安门位于市中心,从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分析如此布局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北京、上海与一般中小城市相比,特有的功能区是什么?请写出其空间分布特点及主要职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图中住宅区的布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中还缺少一种功能区,请写出其名称并简要说明其地理意义。21世纪教育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思归纳】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1)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城市地价随距市中心的距离增大而递减,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2)交通通达性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①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高,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一般为__________用地。②市中心附近远离主干道的地区:通达度差,地租较低,一般为________用地。③城市主要道路与环线交会处:地租较高,形成地租次高峰,多为________用地。探究点二 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范围读下图,回答问题。(1)图中两城镇等级较高的是__________,提供服务较多的是__________,可见城市与其提供的职能种类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乐平镇百货店里有彩电、冰箱、热水器、空调等高级商品销售,而刘家庄没有,请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思归纳】21世纪教育网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____________的。在此体系中,高等级城市位于它的服务范围的中央,有六个低等级城市分布在服务范围的角上,依次类推,直到最低一级的中心地和服务范围。各级之间构成了______________的关系。 一、选择题(2011·重庆文综)下图表示我国某城市2008年部分人均用地状况。读图回答1~2题。1.2008年该城市四类人均用地中,符合国家标准的是 ( )A.居住用地 B.工业用地 C.道路用地 D.绿地用地2.该城市准备打造成为区域性的物流基地,急需采取的措施是 ( )A.改善居住条件 B.发展高技术工业C.加强交通建设 D.美化城市环境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面积空间变化图”。完成3~4题。3.该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集中区由市中心向外依次是 ( )[来源:21世纪教育网]A.商业及公共服务区、住宅区、工业区B.住宅区、商业及公共服务区、工业区C.商业及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住宅区D.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及公共服务区4.距市中心4千米附近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政策、劳动力 B.市场、劳动力C.地价、市场 D.政策、地价下图是“某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5.如果现状布局合理,则当地盛行风向可能是 ( )①东南风 ②东北风 ③南风 ④西北风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适宜在P点布局的是自来水厂 (2)适宜在P点布局的是造纸厂 (3)如果布局新的居住用地,较合理的地区是② (4)如果布局新的居住用地,较合理的地区是④[来源:21世纪教育网]A.(1)(2) B.(1)(4) C.(2)(3) D.(2)(4)(2010·上海地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职能、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回答7~8题。7.不同的城市职能具有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巴西利亚有多个钢铁工业区 ②纽约金融区规模大 ③三亚旅游风景区占地比重大 ④上海有众多商业区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8.大连是我国北方的重要沿海城市,哈大铁路线的终点。其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 )A.从中心城区向外均匀扩展B.沿铁路线狭长分布C.以港口为中心向腹地扩展D.沿海岸线绵延分布(2010·江苏地理)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9.曲线①②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符合一般城市三类用地时空变化特点的是( )A.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B.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C.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D.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10.2005年与1990年相比,距市中心12千米处 ( )A.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居住用地比例减小B.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C.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D.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二、综合题11.下图为“某近百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总体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1)各组团之间安排有农田和绿地,其主要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规划在B组团安排物流中心(图中 处),其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C、E两个组团均为新区,若在其中规划一个规模比较大的电子信息高新技术园区,请任选一个区域对比分析其有利和不利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水厂2和3(图例水2、水3处)、污水处理厂2(图例污2处)均为新规划项目,其中哪些是不合理的?理由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读“济南都市圈和山东半岛都市圈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09年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在济南举行,以此为契机,山东加快了济南都市圈的建设。该都市圈中心体系结构为“双核、多心,网状支撑”。其中, “双核”即两个都市圈核心城市,分别为济南和淄博(一个为主核、一个为次核);“多心”即多个次区域中心城市,包括泰安、莱芜、聊城、德州、滨州5个城市的中心城区。根据规划,未来15年内,济南都市圈将以济南、淄博为“双核”,打造十大产业链,建设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南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心。[来源:21世纪教育网](1)试分析济南与滨州两城市服务种类数量、服务级别、服务范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大,所以应尽快将滨州、德州等中小城市发展成像济南一样的特大城市”,这一观点是否合理?为什么?21世纪教育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除济南都市圈外,山东还正在大力发展“山东半岛都市圈”,“山东半岛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应是哪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课前准备区①地形 ②团块式 ③组团式 ④条带式 ⑤工业 ⑥住宅 ⑦集聚 ⑧界线 ⑨40%~60% ⑩中高级 低级 交通干线 专业化 多核心 租金 交通便捷程度 距离市中心远近 收入 知名度 高 大 低 小 城市数目 相互距离 层层嵌套问题思考1.商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呈点状或条状分布。2.因为北京是中国的古都,天安门广场、故宫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建筑。如果在广场周围建筑起高楼大厦,必然会破坏这一地区古建筑的风格,与保留历史遗迹这一原则不符。另外,北京还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天安门广场是中国的象征,为了保证政治心脏的安全,也不宜建高层建筑物。3.不一定。因为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包括城市本身外,还有附近的小城镇及广大农村地区。这说明城市服务范围除受城市等级影响外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制约。课堂活动区探究点一(1)天安门位于北京市中心,是受历史因素的影响。(2)中心商务区。空间分布特点:多位于市区的中心地带。主要职能:是城市的商业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展销中心、购物中心、文化中心和服务中心等。(3)较为合理。大部分住宅区位于市区的东西两侧,处在与东南季风和西北季风的垂直方向上(避开了两类季风的下风向)。亦可答:有不合理之处。部分住宅区处在西北季风的下风向。(4)绿化区。地理意义:美化环境、吸烟除尘、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减弱噪声;防灾减灾;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等。反思归纳商业 住宅 工业探究点二(1)乐平镇 乐平镇 城市等级越高,提供的职能种类越多(2)两者相比,乐平镇的城市等级较高,拥有较大的服务范围,彩电、冰箱、热水器、空调等高级商品价格高,人们不经常添置,需要的消费人口较多,服务范围大。反思归纳层层嵌套 相互嵌套课后练习区1.D 2.C 3.A 4.B 5.D 6.B 7.B 8.C 9.C 10.B11.(1)分割各组团,避免过度集中造成空气污染。(2)邻近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交通便利);分布在郊区,有宽阔的空间可利用。(3)C区:有利——交通便利;处当地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污染少。不利——相对E区空间较小。E区:有利——空间相对C区较大,处远郊,环境污染少。不利——交通(干道少)不够便利。(4)水厂3不合理。其上游有工业区分布,会造成水源污染。污水处理厂2不合理。其分 布在流经工业区的河流的上游,污水收集量小。12.(1)济南的服务种类数量多于滨州,服务级别高于滨州,滨州的服务范围包含在济南的服务范围内。(2)不合理。每一个城市都应有与之相适应的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规模,盲目扩大城市规模,会使城市的服务范围及服务人口规模达不到其所要求,反而会阻碍城市的发展。(3)青岛。学案24 人口的空间变化与合理容量[目标定位]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掌握人口迁移的分类和各自的特点,能够针对不同的迁移事件说出人口迁移的意义。2.理解经济、自然、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能运用其分析人口迁移的实例。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4.理解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树立适度消费的观念。一、人口迁移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①________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内人口迁移。2.国际人口迁移(1)19世纪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以②________、大批移民为主。主要从欧洲迁移到③______、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2)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从④________国家流向⑤________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人口大量流向美国、加拿大、西欧等地区。3.国内人口迁移(1)我国古代:受农业经济脆弱、频繁的战争以及⑥__________的影响而迁移。(2)新中国成立以来a.建国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流向:由东部向⑦______________、东北地区。b.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国家⑧__________政策的影响,流量大增;流向:发生明显变化,由⑨__________向东部。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⑩__________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 __________________因素往往起主要作用,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 ________________因素。三、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1)实质:环境能 ____________的人口数量。(2)重要衡量指标: __________。2.环境人口容量(1)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 ________________消费水平等。(2)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a.悲观派的观点:现今世界上的人口太多,已经大大 ________________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b.乐观派的观点:在经济高度发展、科技进一步提高的未来,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 境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 __________循环。c.介于悲观者和乐观者之间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地环境人口容量在 ________亿左右。四、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人口合理容量的定义: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 ________的人口数量。2.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它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思考】1.如何判断人口移动是否属于人口迁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2.人口迁移对环境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点一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北京学生李明在做课题《调查家庭人口的增长和迁移》时,发现其家族先后迁移了几个地点,爷爷在年轻的时候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携全家人到了新疆;爸爸为了寻找好的工作,迁到了北京;叔叔求学移民美国,并且在美国结婚,现全家在美国定居。分析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李明爷爷的迁移属于________(多选)。A.永久性迁移 B.政治因素迁移C.经济因素迁移 D.有组织的国内人口迁移(2)李明爸爸迁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类似于李明爸爸的迁移,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人口迁移规模加大,人口迁移流向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明叔叔的迁移属于________(多选)。A.永久性迁移 B.政治因素迁移 C.经济因素迁移 D.国际人口迁移(4)类似于李明叔叔的迁移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思归纳】若分析导致人口迁移的因素,往往需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分析,这些因素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宗教、社会变革、__________________等。但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只有一个,这需要针对材料中的信息,对众多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从中选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即决定性因素。探究点二 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下表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表”,读表探究下列问题。气候区 人口合理容量(亿人)21世纪教育网 人口合理密度(人/平方千米)热带雨林气候区21世纪教育网 28. 00 200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9.30 100地中海气候区21世纪教育网 2.25 90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及温带季风气候区 7.35 30(1)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测算主要考虑的是什么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据表格推算,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的气候区是哪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反思归纳】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1)资源因素:人类的生存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因而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呈____相关。(2)科技发展水平:人类获得的资源数量,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与环境人口容量也呈____相关。(3)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人类的生活除了满足吃、喝等物质方面的需求以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确定具有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它与环境人口容量呈____相关。一、选择题(2011·四川文综)下图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据此回答1~2题。1.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B.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减小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2.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 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的数据显示,在2009年春节后外出的农民工中,有21.2%调整了目的地,其中因金融危机影响失业而返乡的农民工中,更有28%调整了外出目的地。进入2010年,这种调整仍在继续。准备外出的务工人员中,打算去中西部的占29%,比往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据此完成3~4题。3.农民工调整外出打工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21世纪教育网A.中西部经济发达B.东部农民工多,就业困难C.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完成,不再需要廉价劳动力D.近年来产业转移,促进了中西部经济发展4.面对此现象,东部地区采取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B.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C.加快产业升级 D.调整产业结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回答5~6题。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 约14~15亿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15~16亿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 15.1亿或16.6亿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8~9亿5.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 )A.约15~16亿 B.15.1或16.6亿C.约8~9亿 D.约14~15亿6.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地区开放程度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D.国家人口政策下面为“我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系数(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及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人口流动示意图”,据图回答7~8题。7.造成图示地区大规模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的差异造成的B.大城市劳动力短缺造成的C.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D.城乡差别大造成的8.从图示信息分析,下列缓解人口压力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加快经济发展,调控人口承载能力B.坚定不移地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C.组织大规模的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D.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图”,完成9~10题。9.某地以耕地、森林、淡水、矿产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6 000、4 500、10 000,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 )A.耕地 B.森林 C.淡水 D.矿产10.下列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A.四川——水力资源 B.山东——气候资源C.黑龙江——矿产资源 D.福建——耕地资源二、综合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 我国东北地区有辽阔的土地、茂密的森林。在明清时期,大量农民来此开荒种地并定居下来。移民主要来自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尤以山东人最多。由于明朝以后,东北地区俗称“关东”,人们便把不顾政府禁令、来此谋生的人口入迁现象,称为“闯关东”。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增长迅速,导致了两地间人口迁移方向的完全反转,从而出现了“雁南飞”现象。材料三 “闯关东”路线示意图[来源:21世纪教育网](1)明清时期山东人“闯关东”和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雁南飞”现象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2)简述“雁南飞”现象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大量关外的农民来关东开荒种地产生哪些环境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读下列材料和图,完成有关问题。为了揭示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著名学者邦奇等创建了人类大陆图。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人类大陆。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第一个是东亚和东南亚;第二个是南亚;第三个是欧洲;第四个是北美东部。下图为世界人类大陆图的一部分。(1)图中已呈现的人类大陆的名称:A ____________,B ________,图中未呈现的人类大陆的名称是________。(2)D处只形成了一个孤岛而没有形成人类大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①深居内陆,环境承载力低,难以形成大面积人口稠密区 ②地处沿海,寒流强大,高温干燥,人烟稀少 ③利用高山冰川融水发展绿洲农业,因而形成人口稠密孤岛 ④高温多雨,环境承载力强,因而形成人口稠密孤岛(3)分析影响C人类大陆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型选择题——选择题解题突破【题型特征】地理计算是一项重要的地理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地理计算与单纯的数字计算不完全等同,它不仅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还要求能把握其内在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即能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通过数学计算得出结论。【答题技巧】计算型选择题涉及的计算类别繁多,原理多样,时间计算以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计算前面已详细表述,其他计算原理表解如下:计算类别 相关地理原理比例尺的计算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三者之间的换算)距离计算 经纬网上计算两点间的距离,1°经线长约为111 km,1°纬线长约为111·cosφkm(其中φ为纬度)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 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n-1)d≤ΔH<(n+1)d(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气温计算 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每上升100 m,气温下降0.6℃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密度的计算 人口密度=某地总人口数÷总面积答案课前准备区①居住地 ②集团性 ③美洲 ④发展中 ⑤发达 ⑥自然灾害 ⑦西部 ⑧改革开放 ⑨中、西部 ⑩自然环境 经济 决定性 持续供养 人口数量 生活和文化 超过 良性 100 最适宜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思考1.从人口迁移的定义可以看出,判断人口迁移有三个标准: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 限度。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通常以是否跨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界线来作为判断某一人口移动现象是否为人口迁移的标准。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移动才能构成人口迁移。2.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迁出地 加强与外界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可缓解人地矛盾,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人才或劳动力外流迁入地 对边疆地区,有利于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对城市地区,提供大量劳动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可能产生生态环境问题3.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应该是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为维持人类生存必需的最低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的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其实质是一种或几种资源衡量的环境人口容量。课堂活动区探究点一(1)ABD(2)经济因素 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3)ACD(4)一些高素质人才为追求发达国家优厚的经济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而走出国门,移民到发达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潜力受到影响。反思归纳经济 政治 个人动机和需求探究点二(1)自然因素(或气候因素)。(2)热带雨林气候区。21世纪教育网反思归纳(1)正 (2)正 (3)负课后练习区1.A 2.D 3.D 4.A 5.C 6.D 7.C 8.C 9.C 10.D 11.(1)山东人多地少,自然灾害多。山东经济增长迅速,人均收入超过东北地区。(2)有利影响: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交流。21世纪教育网不利影响:增加了交通、卫生、教育、环保、计生、住房等方面的困难和压力。(3)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受到严重破坏,黑土肥力下降,湿地减少。12.(1)欧洲 南亚 北美东部(2)①③(3)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气温适宜,雨热同期(或季风气候),河湖密布,灌溉便利,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专题学案28 城市区位因素分析[目标定位] 1.理解城市区位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运用实例分析影响城市区位分布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2.掌握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及各功能区和功能区内部的发展演化过程。一、城市区位及其影响例1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C、D、E五个城市中,可能形成较早的是______城市和______城市(填代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A、C、D三个城市兴起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3)促进A城市发展和限制其发展的区位因素分别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城市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地貌)上。(4)D城市适于发展________工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容易对环境产生的危害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城市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按目前图中表示的现状,哪个地点可能会再形成一座城市,将这座城市用字母F标注在图中。【反思归纳】分析城市区位因素的方法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找出某个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因此,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特点时要运用综合思维,从影响城市区位的________因素和________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来进行。在这两大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因此________因素可以称为静态因素,________因素又可以称为动态因素。而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与河流相比,前两者可以称为______因素,后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可以称为__________因素。二、城市功能分区例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天津滨海新区[来源:21世纪教育网]材料二 上海浦东新区功能区划图(1)据图推测“天津蜂巢”兴建的地址位于材料一左图中( )A.天津市中心城区B.大港城区C.汉沽城区D.塘沽城区(2)天津滨海新区定位为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基地、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试分析其发展的区位优势。[来源:21世纪教育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材料二图中D区是科学教育园区。将图中其他代号填入下表适当空格中21世纪教育网小区职能 代号出口加工区基本无污染工业区商贸、金融、房地产和对外服务区城郊农业区港区和保税仓库区(有特大型电厂)(4)浦东金融贸易区区位选择考虑到何种历史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思归纳】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影响因素面积 最小 最大、最基本的功能区,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居中 ①历史因素:如浦东陆家嘴和浦西外滩连接,形成上海中心商务区。②经济因素(地租高低):交通通达度和距市中心远近。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商业影响最大。工业受距市中心远近影响最小。③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宗教信仰等21世纪教育网形态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呈点状或带状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两侧街角路口 呈块状 呈块状21世纪教育网特点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工业革命以后出现分化,出现高级与低级住宅区,位置上______发展 向______________移动;沿____________分布区位条件 便捷的______条件;大量的__________ 高级住宅区多在____________(环境优美,生活方便);低级住宅区多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较差) 有利降低运费和其他生产成本,保护__________ 一、选择题下图为一组剖面景观示意图,反映了世界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甲→图丁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图甲时期→图丁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判断1~2题。1.有关图中河流补给形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雨水补给 ②冰川融水补给 ③湖泊水补给 ④地下水补给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2.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①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下降 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降低 ③过度砍伐、开垦土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④城市面积扩大,雨季时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汇集的速度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下图是“城市形成与发展区位示意图”,图中a、b、c表示城市发展过程,读图完成3~4题。3.下列城市的形成经历了a过程的是 ( )A.纽约 B.上海 C.鞍山 D.巴西利亚4.有关城市发展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任何城市的形成都经历了c过程B.b过程只出现在沿海地带C.大城市的形成只受一种因素影响D.c过程的早期与农业经济关系密切读“世界某地区城市分布图”,完成5~6题。5.巴格达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区位因素是 ( )①自然因素 ②军事 ③政治 ④矿产资源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6.与西亚相比,南欧地区城市密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形 ②气候 ③资源 ④经济水平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读“我国某海滨小城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完成7~9题。7.阴影区代表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 )A.商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仓储区8.该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区中心,接近市场 B.临河濒海,环境优美C.交通沿线,物流便捷 D.沿河分布,运费低廉9.影响该城市火电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历史 B.经济 C.环境 D.交通10.与右图中甲城形成的区位因素相同的一组城市是( )A.上海、伦敦、休斯敦B.大庆、伯明翰、攀枝花C.西昌、筑波、硅谷D.武汉、九江、西安11.下图为某城市(由西至东相距25千米)人口密度与土地价格统计。图中甲地土地价格和人口密度均很低,最合理的解释是 ( )A.位于城市中心,为市政中心广场B.距离城市中心近,不利于房地产开发C.位于城市边缘,基础设施不完善D.位于郊区,只适合电子工业发展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城市1980年和2010年城市功能区分布图”,比较两幅图,回答12~13题。12.关于该城市区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980年菜地和饲养场位于城市东北和西南,冬季严重污染城市大气环境B.1980年钢铁机械工业区位于铁矿区附近,接近原料地C.为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该城市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迁向东南郊区D.城市化和交通的改善使菜地和饲养场规模缩小,并布置于交通便利的地区13.2010年,行政文教区C以北的广大区域(B区周围)最有可能成为 ( )A.低级住宅区 B.中心商务区C.工业园产区 D.高级住宅区二、综合题14.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中原城市群以郑州、洛阳为中心,包括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在内共9个城市,区域内人口密度达665人/平方千米,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1)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基础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城市中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的是( )A.郑州 B.洛阳 C.开封 D.平顶山(3)与国内其他城市群相比,你认为中原城市群有哪些优势和劣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加快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读“我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早期该城市选址的有利条件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目前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属于________。M、P、Q三处是高级住宅区的为________。(3)拟在甲、乙两处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城和石油化工城两座卫星城市。石油化工城应建在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简述甲、乙两卫星城建设对该城市发展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读“某地1965年和2008年区域简图”,回答下列问题。(1)1965年时,A、B均已形成村镇,B村形成村镇的条件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2)2008年,该地区已形成发展了若干城市。B地没有发展成为城市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D地矿产大规模开发产生的不良后果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E城镇的发展与________开发密切相关,但随着该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多,地表水资源短缺将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其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5)若在2008年区域简图中的A城市附近建石化厂,该地最小风频为东风(最小风频指某地一年中出现次数最少的风向),请用字母H标出其位置。17.(2009·江苏地理)某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为多核心结构。下图是“该城市的建筑与道路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A、B中属于中心商务区的是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A与B服务范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D、E中属于低级住宅区的是______,其在城市中的一般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3)汽车销售店布局在G处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新技术产业园将布局在F处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说明影响该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果型选择题——选择题解题突破 【题型特征】该类选择题的重要特征是题干与选项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特征之一由因求果:题干为原因或条件,选项为结果;特征之二由果推因:题干为结果,选项为原因或条件。【答题技巧】解答该类试题时要充分调动所学知识及题目提供信息,熟练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因果关系,运用直选法、逻辑推理法或逆向思维法得出结论。(1)直选法: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可以直接选出来。多考查基础知识,注意必须看完所有的选项再选择。(2)逻辑推理法: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条件,判断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结果,需要进行逻辑推理或运算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3)逆向思维法:即由结论推条件,亦称倒推法。答案专题突破区例1 (1)B C ①平原地形;②水源充足;③交通(水运)便利 (2)矿产资源丰富 (3)铁路运输 气候干旱 河口三角洲 (4)钢铁 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旅游 标注略(在B、C、D、E四城市之间铁路交会处标F)反思归纳自然 社会 自然 社会经济 宏观 微观例2 (1)D (2)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部位,海陆空交通发达,土地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具有政策优势等。(3)自上而下依次是BECFA(4)历史上外滩一直是上海的商务中心,浦东金融贸易区与外滩隔黄浦江相望,并通过便捷的交通将二者联系起来,共同形成上海目前的中心商务区。反思归纳市中心 交通干线 背向 市区外缘 主要交通干线 交通 消费人口 城市外缘 生态环境专题提升区1.C 2.D 3.C 4.D 5.C 6.D 7.C 8.C 9.A 10.B 11.C 12.B 13.D 14.(1)便捷的交通,特别是省会郑州的交通枢纽作用显著。(2)D(3)优势:①地理位置优越,承东启西,连南贯北;②交通便利,铁路、高速公路均呈网络状,京广线、陇海线呈“十”字形在郑州相交,多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且有十多条高速公路在建或待建;③城市密集度和人口密集度都比较大。劣势:①与其他城市群相比,认知度不高,优势不够明显;②整体竞争力弱,产业层次低;③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对外开放程度低;④资源开发过度,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4)符合河南发展的现实选择,对于构筑河南乃至中部地区具有强劲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增长极,带动中原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5.(1)水运便利,取水方便。(2)团块状 P(3)甲 位于河流下游;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水陆交通便利(4)分担城市职能;缓解城市土地、交通压力;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化发展。16.(1)水源充足;地处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水运便利等(2)该地区铁路的修建使B地在交通运输中的地位下降,从而影响了其进一步发展(3)资源枯竭、地面塌陷、生态恶化等。(4)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地表径流常与地下暗河相通,使地表水极易下渗(5)图略(H应位于A城市的偏东方向)。17.(1)A A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 A服务范围覆盖(包含)B服务范围 (2)C 分布在内城(靠近商业区);靠近工业区 (3)占地广,需位于城市外缘;靠近交通干线 接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环境条件好 (4)经济原因(或地租水平);收入水平差异;历史原因。专题学案25 人口资料统计图的判读21世纪教育网[目标定位] 对于人口内容的考查,绝大部分以人口资料统计图为载体呈现。常见的人口统计图按照表述形式不同,大体可分为坐标图、结构图两大类。因此要求学生了解人口资料统计图的形式,掌握其判读方法。一、柱状图的判读例1 读“甲、乙、丙、丁四个国家2008年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的人口比例示意图”,回答(1)~(2)题。(1)未来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是 ( )A.甲 B.乙 C.丙 D.丁(2)关于甲、乙、丙、丁四个国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可能是甲B.最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家是丙C.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较重的是乙D.社会经济和生态压力最小的是丁【反思归纳】柱状图的判读柱状图是采用不同高度或长度的线柱表示地理数据大小的图形。它能够直观地表现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差别。分析柱状图的一般思路:①了解纵、横坐标的含义,出现左右纵坐标时,更要仔细观察、辨析;②思考各项目之间的联系;③对柱值的______进行分析,从而揭示纵坐标因子随横坐标内容的变化规律;④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二、金字塔图的判读例2 18~20岁是高考适龄人口,从2000年至2008年,全国高考适龄人口持续增加,2009年是中国高考适龄人口的转折年。下图为“2000年和2009年10岁至20岁广东省和山东省的人口金字塔图”。据图回答下题。下列有关广东和山东两省高考适龄人口,叙述正确的是 ( )A.广东省2000年的高考适龄人口总数小于山东省2000年的高考适龄人口总数B.2000年和2009年相比,山东省高考适龄人口下降最多的是19岁的高考适龄人口[来源:21世纪教育网]C.广东省2013年高考适龄人口总数将出现大幅度下降D.2009年以后几年山东省高考适龄人口数递减速度快于广东省【反思归纳】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人口年龄金字塔图是表示一个__________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统计图,因图形似金字塔而得名。一般表示方法是将总人口按性别分成两栏,再按一定的年龄段分组,以图中的纵轴表示各年龄组,横轴分别表示各年龄组中男、女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人口学家常常把人口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最常用的表示方法是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此种图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见下面的示意图和实例图:由图可以看出,第一种,扩张型。下____上____,呈真正的金字塔形。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口比重小,是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长期都高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口主要是育龄人口比重高,如果不降低生育水平,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种,静止型。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像一个清真寺的顶部塔形。这种类型的__________率与____________率差不多,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是稳定的零左右的增长。如果出生率进一步______,就会过渡到第三种类型。21世纪教育网第三种是收缩型。底部收缩,上部变宽。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比重缩小,老年人口比重增大,是出生率长期下降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口问题主要是育龄人口比重低,如果生育水平不变,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将呈________,人口缩减。三、三角坐标图的判读例3 读下面三角形坐标图,其中X、Y、Z分别表示某国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人数所占总人口的比重,那么图中A点代表的国家所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思归纳】平面正三角坐标图的判读平面正三角坐标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内作三条边的若干条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有____个变量的地理事物的百分比结构。(1)平面正三角坐标图的特点①三角形统计图因为是表示构成现象,所以图中数据只表示________,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②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________。③图中构成要素只有三项,而不像其他统计图的构成要素可多可少。④三项要素在数轴上比例由低到高的延伸方向______,可能三条数轴上的值全部向右由大到小或全部向左由大到小。⑤读图中某一点数值时,可以采取过该点作辅助线与坐标轴相交去读数的简便方法,但要注意所作辅助线一定要针对所对应坐标轴,向数值增大的方向倾斜且要平行于______________。(2)平面正三角坐标图的判读方法读准三个坐标轴的原点及变化趋势,即如下图中的箭头①、②、③所示的方向。过某点作平行于和所读坐标轴原点相交的另一个坐标轴的 a、b、c(即转为所读坐标轴原点处的二维坐标,简称“转三为二”)。找出该平行线与坐标轴的交点,读出数据。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是0~14岁为25%,15~64岁为70%,65岁及以上为5%。不能简单采用直角坐标的读图方法,沿某点向坐标轴作垂线,这样读出的数据信息是错误的。四、结构类图(圆形图)的判读例4 下图代表“中、印、美三国近年新增人口结构图”。读图回答(1)~(2)题。[21世纪教育网(1)图甲、图乙、图丙对应的国家依次是 ( )A.中国、印度、美国 B.印度、中国、美国C.中国、美国、印度 D.印度、美国、中国(2)据图丙所在国人口普查局统计,人口增长大部分发生在南部和西部地区。下列关于这两个地区人口增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西部和南部环境优美B.西部和南部基础设施日趋完善C.新兴工业最发达的地区D.西部和南部的自然增长率高【反思归纳】圆形图(包括扇形图、饼状图等)的分析思路圆形图,是以几何图形——圆形的面积大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的统计图表。这种图表在反映总体内部结构时,比柱状图更为清晰。分析圆形图的一般思路:①看图例或者图中文字说明,了解该图反映的是哪些__________;②对这些内容进行“再现”,在脑中呈现相关的知识点;③看图中比例的__________;④思考每一图例或主要图例所对应的地理项目;⑤揭示反映的问题,做出科学的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来源: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一、选择题21世纪教育网(2011·江苏地理)下表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图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1~2题。年份项目 2000年 2010年全省总人口(人) 74 382 809 78 659 903人口比例(%)21世纪教育网 苏南 33.71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1.38苏中 23.12 20.80苏北 43.17 37.821.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2.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③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负担系数。它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以百分数表示。其计算公式是: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非劳动年龄人口指14岁及以下和65岁及以上人口,劳动年龄人口指15~64周岁人口。下图为“近70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每隔10年的变化统计图”(带*年为预测数据)。读图回答3~5题。3.下列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指标中,2009年正处于增长时期的是 ( )A.少儿抚养比 B.老年抚养比C.总抚养比 D.非劳动人口比重4.抚养比较低不仅意味着劳动负担较轻,还意味着较高的储蓄率和较强的社会需求,有利于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下列年份中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处于黄金时期的是 ( )A.1988年 B.1998年 C.2008年 D.2018年5.下列关于中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人口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成正相关B.2015年后中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增加,但相对数量下降C.中国劳动力总数与人口总数同比例增加D.人口老龄化将导致人口抚养比提高下图为“某地2007年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统计图”。读图,回答6~7题。6.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人口的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7.图中甲~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下图是“某四国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8.可能出现人口就业压力的国家是 ( )A.A国 B.B国 C.C国 D.D国9.可能出现劳动力不足和近年来可能有大批移民流入的国家分别是 ( )A.A国和B国 B.C国和D国C.A国和C国 D.D国和B国二、综合题1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美国人口增长示意图(1900~2008年)材料二 美国人均寿命变化示意图(1900~2008年)材料三 美国人口密度示意图材料四 美国人口构成情况材料五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南方农业经济不景气,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南方黑人大批北上,进入城市寻找职业。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黄河下游广大地区连年遭灾,大批中原饥民为谋生计,冒着被惩罚的危险,背井离乡“闯”入人烟稀少、土壤肥沃的东北地区,史称“闯关东”。(1)根据材料一、二、三、四,简要概括美国人口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环境人口容量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南方和中国华北大批人口向该国东北迁移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与“闯关东”现象截然不同的是,1985年后,山东经济收入超过黑龙江,黑龙江等地的关东人纷纷迁回山东,出现“雁南飞”现象,使二省之间人口迁移方向发生逆转。请根据人口迁移原理加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2009年开始到2014年,国家人口计生委计划利用5年时间,重点培育、确立100个左右有东、中、西部代表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综合改革示范市,完善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效工作机制,逐步探索建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材料二 世界人口增长图(1)1920年前后相比较,世界人口增长发生的变化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特别是 国家人口迅速增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状况带来的不良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专题突破区例1 (1)C (2)A 反思归纳 高低例2 D 反思归纳国家或地区 性别结构 年龄结构 宽窄 迅速增长,不断扩张 出生 死亡 下降 负增长例3 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反思归纳三 相对量 100% 一致 相邻坐标轴 平行线例4 (1)B (2)D 反思归纳地理数据资料 地理项目 排序关系专题提升区1.B 2.B 3.B 5.D 6.D 7.A 8.A 9.D 10.(1)①美国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总量较大;②美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人均寿命长;③美国人口密度较小,地广人稀,人口分布不均;④美国为典型的移民国家,人种复杂多样。(2)自然资源和科技水平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19世纪末,美国南方的小农经济转变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使劳动力容量下降。而东北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资源配置效率高,人口潜在容量大。因而吸引大批南部人口迁入东北。华北地区地少人多,加上清末民初连年遭灾,使华北的环境人口容量下降。而东北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环境人口容量大。因而吸引大批中原人口迁入东北。(3)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越快,人口在地区间的迁移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就越大。从宏观来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由材料知,经济收入的差距是导致两地人口迁移方向发生逆转的原因。所以说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1.(1)1920年前,世界人口增长缓慢 1920年后,世界人口增长迅速(2)发展中 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人口死亡率降低,人口增长很快(3)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劳动力缺乏,影响经济发展(4)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学案23 人口的数量变化[目标定位] 1.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了解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及影响因素。2.掌握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够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3.理解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21世纪教育网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决定性因素:①________和死亡率。2.总体趋势:②__________。3.人口增长的时间分布(1)农业革命前:人口增长极其③______。(2)农业革命后:人口增长较快。(3)工业革命后:人口增长速度④______。4.人口增长的空间分布(1)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⑤__________________,甚至出现⑥____________。(2)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⑦________、⑧________、⑨____________三项指标构成的。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特征(1)原始型:⑩____出生率、 ____死亡率、 ____自然增长率。(2)传统型: ____出生率、 ____死亡率、 ____自然增长率。(3)现代型: ____出生率、 ____死亡率、 ____自然增长率。3.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转变: ______型→ ______型→______型。【问题思考】1.为什么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带来什么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004年我国人口的平均自然增长率仅为5.78‰,比2003年下降0.14‰。部分省市已经进入或将要进入零增长或负增长时期。为何中央还要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来加强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点一 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的转变读“芬兰1785~1976年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图”及表,回答下列问题。人口指标21世纪教育网人口阶段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第一阶段(A)1785~1790年 3.8 3.2 0.6第二阶段(B)1825~1830年 3.8 2.4 1.4第三阶段(C)1910~1915年 2.9 1.7 1.2第四阶段(D)1970~1976年 1.3 1.0 0.3(1)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中绘制芬兰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折线图。(2)在A阶段,芬兰人口增长模式所处阶段为__________阶段,属于________型人口增长模式;此阶段的社会生产力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C阶段,芬兰人口处于人口增长模式的__________阶段,属于________型人口增长模式;在此阶段,死亡率较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D阶段,芬兰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型。【反思归纳】1.通过芬兰人口增长阶段图可见,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__________下降开始的,________的下降打破了“高位静止”的均衡状态,使人口增长速度______;________的下降则使这种迅速增加的势头得以遏制,最后实现死亡率和出生率在“低位”的均衡,人口出现____增长。2.人口增长转变的根本性原因在于人类社会________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________下降。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对________的作用是直接的,这也正是人口增长转变首先从________下降开始的根本原因。探究点二 常见的人口问题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我国运用经济、教育、法律、行政等手段综合治理人口问题,使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变。专家认为我国人口发展正在快速步入“后人口转变时期”,在上海、大连等大都市出现了“未富先老”现象。材料二 2000年(灰色)和2050年(白色)我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材料三 2009年9月媒体报道:在我国珠三角、长三角以及温州、重庆等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用工荒”。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的技工,有些地区的普工、服务员、学徒工也出现较大缺口。(1)材料一中“未富先老”说明了什么?这种现象带来哪些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特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简要分析珠三角、长三角高级技工短缺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人说:“我国是人口大国,必然是人才强国,也必然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思归纳】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人口________化现象比较普遍,会导致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方面的社会问题,甚至陷入______循环的境地,应采取________________的政策;而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低,人口死亡率________,容易出现人口______严重、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加重等问题,应采取鼓励生育和吸纳外来移民的政策;中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一方面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另一方面出现__________加速发展的趋势,所以应采取____________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一、选择题(2011·北京东城区质检)下表是某国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情况,下图是“人口增长模式图”。据此回答1~2题。1975年 1985年 1995年 2005年出生率(%) 4.4 4.3 4.3 4.3死亡率(%) 2.0 1.7 1.6 1.41.目前该国处于上图中的 ( )A.阶段Ⅰ B.阶段Ⅱ C.阶段Ⅲ D.阶段Ⅳ2.该国1975~2005年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 )A.总量有波动,但变化不大B.总量上升,增长速度减缓[来源:21世纪教育网]C.经历了慢—快—慢的过程D.总量上升,增长速度加快读“近三十年来我国某省四个不同年份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回答3~4题。3.在四个年份中,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4.当某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0%时,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 )A.①以后,②之前 B.②以后,③之前C.③以后,④之前 D.④以后,①之前读“中国2005~2050年人口变更图”,回答5~6题。5.关于图中反映出的我国人口构成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劳动力增加 B.性别比平衡C.老龄化趋重 D.独生子女减少6.人类学家说:“这是有史以来最剧烈的人口结构变更。”引起中国这种人口结构变更的原因并非是 ( )A.多子多福观念的驱动 B.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C.计划生育的惯性 D.现代人生育观念的变化下图为“我国2005年和预测的2050年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7.2005~2050年,关于我国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青壮年人口比重上升,为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B.少年人口比重增加,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将有所加快C.老年人口比重增加,需要加大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D.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促进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8.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 ( )①自然环境 ②生产力水平 ③社会观念 ④宗教信仰 ⑤国家政策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2010·课标全国文综)下图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到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据此完成9~10题。9.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是 ( )A.2019年,2066年 B.2066年,2019年C.2001年,2019年 D.2001年,2066年10.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 ( )A.数量 B.职业构成C.性别构成 D.年龄构成二、综合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6日发布的《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我国出生人口1 608万人,出生率为12.14‰;死亡人口935万人,死亡率为7.06‰;自然增长率为5.08‰。材料二 我国每隔5年的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示意图(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7%,则视为人口老龄化)(1)根据材料一描述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中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从图中看出该问题产生的时间大约在________________年,导致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面漫画“长大以后问题就更明显了”反映出我国面临的的人口问题是什么?将会产生什么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应包括哪些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读不同国家“人口增长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Ⅰ所处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哪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目前欧洲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类似于图中哪一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图中人口增长类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可能是ⅠB.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较重的国家是ⅡC.最适宜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家是ⅢD.社会经济和生态压力最小的国家是Ⅳ 材料解析型选择题——选择题解题突破【题型特征】材料解析型选择题的题干由一段或数段材料构成,备选项一般是对所引材料表达含义的判断和解释,要求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材料解析型选择题根据题目提供的材料不同,可以分为文字材料型、图文结合型、表格型、图表结合型和图表文结合型。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和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类型的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能很好地区分学生的水平。所选材料有时是古代文献或古诗文,有时是数据和表格,有时是统计图表。但无论材料如何复杂,都是为考查能力服务的,材料都是现象,学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目前,这类选择题在新课标考试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21世纪教育网【答题技巧】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可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注意观察,读图、表、材料,充分把握图名、表名、材料中心内容,图、表名表达了图表所要展示的最基本地理要素的分布、要素之间的关系,透过图、表名往往可以发现一些重要信息,充分把握图、表名对材料的定性说明是观察和分析的基础。其次,要结合设问再读材料,设问可以让学生进行图文观察时目的更明确,分析更有针对性。其作用表现在:①确定信息分析方向,搁置无用信息;②确定与相关知识的联系方向;③确定能力考查的方向。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于文献类的要善于抠字眼,对于数据类的要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要用数字说话。要正确判断题干材料所表达的内容,准确把握“题眼”,即关键词语、关键数字,明确题干提出的问题在范围、层次、角度、条件等方面的限定性。这是审题的重要环节,只有正确地把握“题眼”才能选出正确选项。21世纪教育网答案课前准备区 ①出生率 ②不断增长 ③缓慢 ④加快 ⑤零增长 ⑥负增长 ⑦出生率 ⑧死亡率 ⑨自然增长率 ⑩高 高 低 高 低 高 低 低 低 原始 传统 现代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问题思考1.人口增长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改善,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可见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影响死亡率,进而影响人口增长的转变。 死亡率的下降打破了“高位静止”的均衡状态,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出生率的下降则使这种迅速增加的势头得以遏制,最后实现死亡率和出生率在“低位”的均衡,人口出现零增长。[来源:21世纪教育网]2.发展中国家受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欠发达,无法提供充足的社会福利保障和良好的受教育机会等因素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人口增长模式大多未进入现代型。3.虽然现在我国人口的平均自然增长率已经较低了,部分省市甚至已经进入或将要进入零增长或负增长时期,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加的绝对人口数量庞大,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和流动人口4个高峰将相继到来,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问题交织,经济社会转轨时期不稳定因素增多,人口与发展问题更趋复杂,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还要采取重大举措来加强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课堂活动区[来源:21世纪教育网]探究点一(1)见下图。 (2)原始低增长 原始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不高 (3)增长减缓 过渡 产业革命带来生产力大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和医疗条件得以改善(4)现代反思归纳1.死亡率 死亡率 加快 出生率 零2.生产力 死亡率 死亡率 死亡率探究点二(1)“未富先老”说明人口老龄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水平(或者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赡养费用增加,负担加重,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2)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增长很快,老龄化现象将十分严重。(3)产业升级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普遍较低。(4)我国是人口大国,但未必是人才强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但劳动力要成为人才需要通过发展我国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来实现。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之一。但人口过多也会带来资源紧张、就业压力大、社会不稳定等问题。只有发展经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结构优化,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反思归纳年轻 恶性 控制人口增长 上升 老龄化 老龄化 控制人口数量课后练习区1.B 2.D 3.D 4. A 5.C 6.A 7.C 8.C 9.A 10.B 11.(1)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1世纪教育网(2)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比重大) 2000~2005 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的不断下降(3)性别比例失调(偏高、升高),造成将来部分男性结婚困难,影响社会秩序和安定,并对就业和社会经济结构产生影响。(4)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严格控制人口出生性别比例;提高人口素质。12.(1)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模式(原始型)。(2)Ⅱ。 (3)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学案25 人口资料统计图的判读.doc 专题学案28 城市区位因素分析.doc 学案23 人口的数量变化.doc 学案24 人口的空间变化与合理容量.doc 学案26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服务功能.doc 学案27 城市化.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