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时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根据生活经验,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橡皮筋拉伸后再松手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且拉伸得越长,产生的力会越大。但他们不知道这个力叫弹力,也不知道如何将橡皮筋作为动力驱学情分析动小车,这个动力来自哪里等。本课以“如何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作为教学起点,有利于学生了解生活中机动车驱动的特点,更是为后面研究车辆的摩擦力、设计制作小车奠定基础。科学观念*知道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形变。知道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大明确概念: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科学思维火利用分析、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能够理解橡皮筋小车的基本原理并应用。核心素养探究实践目标*安装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大设计实验,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态度责任*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火体会到不同小车具有不同类型的动力。火认同收集数据作为证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重点安装橡皮筋小车,研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难点收集数据说明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教师准备实验材料一套、弹簧、钩码若干、有关弹力应用的图片或视频资料。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小车、橡皮筋、软尺或绳子等。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1.教师山示橡皮筋,引导学生回忆白己玩橡皮筋时的感觉,并将让学生动手玩一玩橡皮学生提到的关键信息板书。筋,体会橡皮筋也会产生一、聚焦2.学生玩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并体验拉橡皮筋的感觉。力,然后直接提出“弹力”(3分钟)3.教师指出:拉长的橡皮筋在释放后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的概念,为后面认识、利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用弹力作铺垫。4.聚焦问题:如何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板书课题)活动一:组装橡皮筋小车。1.小组讨论应该怎么安装橡皮筋才能让小车运动起来,然后派二、探索代表分享讨论的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适时指正。(20分钟)2.用课件展示组装橡皮筋小车的方法。提问:要想让小车向前运动,橡皮筋应该怎样缠绕?引导学生动手试一试。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活动二:探究小车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的圈数的关系。1.提问:你觉得什么情况下,小车会行驶得远一点?2.教师:是不是如你们所说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道过实验探究实现科学离越远呢?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来验证一下。探究目标和态度目标,掌3.用课件展示实验操作要点,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师握组装橡皮筋小车的方二、探索生共同归纳实验方法。法,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小(1)如何测量小车的行驶距离?车行歌距离与橡皮筋缠(2)只做一组实验,就能得出缠绕的圈数与运动距离的关系吗?绕的图数的关系。(3)为了让现象更加明显,我们可以设计分别缠绕几圈橡皮筋?(合理设计不同梯度,如1圈、3圈、6圈…)4.小组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表。1.指名学生说一说在实验中的感受。引导学生提高证据意识,2.各小组分享交流自己的实验数据和发现。而不是只关注实验结果。三、研讨(1)橡皮筋缠绕图数从1、3、6…增加时,小车行驶的距离在在研讨阐述观点时,要用(10分钟)逐渐变长。数据或现象进行解释,将(2)发现: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实验取得的证据与实验越远。结论联系起来。1.提问:如何让橡皮筋产生不同大小的力呢?通过演示实验,进一步引2.学生交流,教师现场演示:在三根长度一样、股数一样的橡皮筋导学生理解改变橡皮筋四、拓展下端,分别挂上1个、2个、4个钩码,请学生仔细观察橡皮筋长的长度可以改变其产生(4分钟)度的变化。的弹力大小,并体会弹力3.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用到弹力的例子,如弹弓、蹦蹦床等。在生活中的运用。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板书设计橡皮筋被拉伸产生弹力动小车行驶一圈→动力小→距离近橡皮筋缠绕圈数多圈→动力大→距离远【教学反思】按照教材正常的安排,弹力这个概念是在最后才出现的。实际上很多学生已经知道弹力的存在,只是不清楚弹力的科学概念。所以我适当地做了调整,在上课刚开始就呈现出了弹力的概念,这样后面就不用再藏着掖着了,便于教学。当然,本课时也留下了一些遗憾。由于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够,课前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如采自己能把组装过程拍成微深再呈现一次,或许学生能看得更清楚。在探究过程中,有的小组很快完成了在闲聊,有的组还在摸索,这个情况是自己现场处理不佳,现在想来,可以让最先完成的小组去帮助那些还未完成的小组,学生教学生或许比老师救更有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