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练习:3.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必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4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练习:3.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必修4)

资源简介

第三十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考点展示]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核心考点一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正确理解矛盾的含义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不能认为对立统一是矛盾的双方。
提醒 哲学上所讲的矛盾≠生活中所讲的矛盾(矛盾双方斗争性的具体体现);哲学上所讲的矛盾≠逻辑矛盾(人们主观思维上的前后不一致)。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区别与联系
同一性(统一性) 斗争性(对立性)
区别 含义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表现 一定条件下相互依赖、相互贯通(渗透、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相互区别、相互排斥
条件 相对的,有条件的 绝对的,无条件的
联系 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立统一规律
提示 关于矛盾基本属性的两大方法论: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我们应当促进有利转化,防止不利转化。第二,矛盾双方的对立性和统一性不可分割,我们应当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2浙江高考·282012海南高考·232011广东高考·342011浙江高考·302011天津高考·7 以漫画形式考查矛盾概念成为最近两年考查的重点,值得我们注意。题型既有客观题,也有主观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该找出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其次立足对立统一的内涵,全面分析材料。
命题点1 矛盾的同一性
典例1 (2011·广东高考)观察下图(改编自陈耶门《沉默集》),请你从矛盾同一性的寓意出发选择漫画标题,最贴切的是 (  )
A.目标:奋斗的方向
B.信念:勇者的利器
C.障碍:跨越的支点
D.天才:勤奋的结晶
答案 C
解析 题目要求从矛盾同一性的寓意做出选择,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体现了障碍与跨越的对立统一。A、B两项强调意识的重要性,D项强调量变的重要性,均不符合题意。
命题点2 对立统一
典例2 (2012·海南高考)辨析题
有人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发挥优点,而不是克服缺点。”
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对此加以辨析。
答案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固有的基本属性。优点与缺点是对立统一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发挥优点有利于扬长避短,取得成功,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观点具有合理性。不克服缺点,就不能真正发挥优点并取得成功。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观点具有片面性。
解析 本题只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即优点和缺点的对立,而没有看到二者统一的一面,即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运用教材相关哲理对题中观点的合理性及不合理之处分别进行分析即可。
1.下面漫画告诉我们的哲理是 (  )
A.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B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C.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D.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答案 C
解析 漫画的意思是:上帝要使一个人遭难,总是让他忘乎所以,强调了祸与福的相互转化,故C符合题意。A讲的是矛盾的普遍性;B讲的是矛盾的特殊性;D讲的是矛盾的斗争性,均不符合题意。
2.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王选说过,一个人献身于学术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的一些乐趣,也会得到常人所不能享受到的一些乐趣。下列选项中,与王选的观点一致的有 (  )
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②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③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王选强调了得与失的辩证关系,他认为献身于学术虽然会失掉一些乐趣,但也能得到另外的乐趣,故选①②。③④都只强调了奉献,不选。
核心考点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具有普遍性
(1)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提醒 “事事有矛盾”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时时有矛盾”并不意味着矛盾永远无法解决。
2.矛盾具有特殊性
(1)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点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表现上的对应关系
3.全面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3)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坚持矛盾普遍性原理为指导。只有在承认矛盾的前提下,才能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②要全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仅要具体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还要具体分析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以及矛盾双方各自的特殊性。
③要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矛盾。
4.正确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
区别 含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特征 同类事物的共性 每一个事物的个性
方法论要求 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联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相反的方面转化。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提醒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因为各种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共性是抛开了事物各自特殊的东西,抛开了许多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个性、特殊性,只是概括了、抽象出它们共同的本质。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2大纲全国卷·322012江苏高考·322011安徽高考·92011江苏高考·30 从近年高考题型看,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多以社会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命题点1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典例3 (2012·江苏高考)电影《泰坦尼克号》和歌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因歌颂纯真的爱情而为世人所熟知,我国的爱情名著《牡丹亭》以舞剧的形式在纽约上演,也为美国观众所欣赏。这些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都深深打动世界各地的人们。这说明 (  )
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②在实践中产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 ③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要承认文化的同一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中外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都深深打动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体现了在实践中产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也说明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①②应选。题干没有体现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③不选;④错误,尊重文化多样性不等于文化的同一性。
命题点2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典例4 (2012·大纲全国卷)邓小平根据香港、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提出的“一国两制”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这一伟大构想 (  )
①承认矛盾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重要动力 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④承认矛盾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①说法错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根据香港、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提出一国两制”,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了主观与客观相符合,②③说法正确;④说法与题意不符。
3.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这40年间,中日关系经历了从敌到友,再到今天因钓鱼岛问题而趋冷的变化。这主要表明 (  )
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B.同一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C.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答案 D
解析 A说的是矛盾的普遍性;B说法错误。C、D都是讲矛盾的特殊性,但材料中讲的是同一事物,故D符合题意。
4.央视在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前期,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面对记者“你幸福吗?幸福是什么呢?”同样的问题,虽然大家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但大都感觉幸福。这说明 (  )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矛盾具有特殊性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D.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答案 C
解析 “大家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但大都感觉幸福”体现了矛盾具有普遍性,故选C,排除A、B。D错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核心考点三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
区别 联系
含义 方法论
主要矛盾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都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都存在着矛盾的主次方面
次要矛盾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主流
矛盾的次要方面  在事物内部居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不能忽视支流
注意 我们重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不是说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发展不重要。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所以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2.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两点论 重点论
区别 内容 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反面 一点论 均衡论
联系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主要包括:
(1)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矛盾观的主要原理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防止片面性。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善于从矛盾的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善于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5)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既要反对不分主次,又要防止单打一。
(6)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更不能颠倒矛盾主次方面、混淆事物性质。
(7)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2大纲全国卷·39(5)2012北京高考·272012福建高考·39(1)2012江苏高考·35(1)2011山东高考·29(3) 矛盾的观点及其方法论是高考必考考点,也是重要测试角度,多以社会现实材料为背景,与社会热点相结合设置题目,主要测试集中在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等方面。考查题型主要是主观题。
命题点1 主次矛盾或矛盾的主次方面
典例5 (2012·大纲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题目。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这些发现对研究岭南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材料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汉之际,中原战乱,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于通向内地的各关口屯兵,“绝道聚兵自守”。
刘邦称帝之后,民生凋敝,无力南征,遂封赵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开通关市。南越国乘机发展,广泛使用铁器工具,海内外贸易也相当活跃。吕后执政,汉朝“禁南越国关市铁器”,赵佗遂自称南越武帝,举兵北犯,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吕后去世后,双方罢兵休战,赵佗又以财物收买附属于汉朝的闽越等部族,势力所及,“东西万余里”,“以兵威边”。赵佗以皇帝自居,“与中国侔(对等)”。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遣使对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予以谴责。赵佗迫于压力,表示“去帝制”,继续“为藩臣,奉贡职”,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名”。
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要求南越王赵兴入朝,“用汉法,比内诸侯”。南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发兵守要害处”。公元前111年,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 ——据《史记》等
西汉王朝建立之后,立足现实,采取措施,巩固政权,加强中央集权。运用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 西汉王朝建立之初,面临经济凋敝、南越割据等各种矛盾,它们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平衡,其中经济凋敝与王朝稳定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主次矛盾相互影响。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着力发展经济,而对南越采取安抚政策。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国力强盛后,消除地方割据、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统治者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汉武帝平定内乱、设置郡县。
解析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考查的知识范围是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第二步,审材料,了解西汉初建的时代背景,当时的西汉,经济凋敝,在此情况下发展经济成为主要矛盾;经济发展后一统国家就上升为主要矛盾,体现出在不同时期,主要矛盾会发生变化。所用原理为抓主要矛盾、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第三步,理论与材料相结合,有序组织答案。
命题点2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典例6 (2012·北京高考)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重点解决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创新。从哲学角度看,以上论述(  )
①运用了科学的系统优化方法 ②把握了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统一 ③坚持了重点论和两点论统一 ④强调了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运用了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①正确;“重点解决”体现了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②不符合题意,③正确;④说法本身错误,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命题点3 综合考查矛盾的观点
典例7 (2012·福建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当前,弘扬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义利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人们对义利观的探索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孙中山提倡“大义所在”,坚持革命和民族大义,反对“重私心而忘公义”;中国共产党倡导“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自身的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材料中义利观的演变过程如何体现了矛盾观点?
答案 (1)对义利关系的探索,推动了人们对义利观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对义利关系的认识既看到二者的不同,又看到二者的统一,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全面地看问题。
(3)不同历史时代的义利观各有其特点,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当今中国正处于大转型时期,财富的持续增长、社会的不断变动,激发出空前活跃的思想,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利益诉求更趋多元。此时,只有共同的社会认知、道德理念、行为规则,才能保证思想的交锋、价值的角力、利益的博弈不至于沦为撕裂社会秩序的负资产,而成为推进社会前行的正能量。从哲学角度看,寻找我们社会的正能量(  )
A.就是要抓主要矛盾
B.就是要统筹兼顾
C.就是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D.就是不要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答案 C
解析 能量的正负之分属于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而不属于主次矛盾的关系,故选C,不选A、D。材料强调的是抓主流,而不是强调全面地看问题,B不选。
6.当今,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的潮流,但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犹存,国际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然影响和制约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势头不断增强,但仍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这里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  )
①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③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④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主流没有变,故选③④,不选①;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
易错点1 事物都有两点,即优点和缺点
提醒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有两点,但事物的两点是多种多样的,不能简单概括为优点和缺点。
矫正训练1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蕴涵的哲理是 (  )
A.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矛盾具有普遍性
C.矛盾具有特殊性
D.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答案 B
解析 悲欢、离合、阴晴、圆缺都体现了矛盾的双方,“古难全”说的是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从古到今一直存在,即矛盾具有普遍性,选B。
易错点2 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提醒 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应该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矫正训练2 对于改革试点工作,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办法。各地要充分调研、多方论证、周密测算,提出切实可行的试点方案。这段话主要强调了 (  )
A.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矛盾的特殊性中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
答案 D
解析 各地要在中央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办法,这体现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A没有全面表达题意。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中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B错误,应选D。
易错点3 不能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提醒 正确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
区别 外延 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许多矛盾”相互比较而言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就“同一矛盾”的双方相互比较而言的
内涵 主要矛盾是一个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完整的“矛盾体” 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是一个矛盾体的两个方面中的其中一个方面
作用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方法论  做工作要抓重点、抓中心,但又不能忽视一般,侧重于办事情该怎样 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能忽视支流。侧重于看问题该怎样
关键词  “重点”、“中心”、“关键”、“要害”、“突破口”、“核心问题”等 “主流”、“主体”、“形势”、“性质”、“绝大多数”、“总体上说”等
联系 ①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都是讲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②都是重点论所要把握的重点。③主要矛盾当中也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
矫正训练3 一位哲学家说过:“人在饥饿时只有一个烦恼,吃饱以后就会生出无数烦恼。前者是生存的烦恼,后者是发展的烦恼。”这一说法所包含的哲理是 (  )
A.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
C.不同事物拥有不同的矛盾
D.感受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就不同
答案 A
解析 人在饥饿时,生存是主要矛盾,发展是次要矛盾,饥饿问题解决后,发展问题就上升为主要矛盾,A正确。B、C、D与题意无关。
矫正训练4 “总的看,当前经济形势是好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经济生活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如房价、居民生活必需品上涨过快。”上述材料体现 (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B.要抓主要矛盾,同时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C.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D.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答案 C
解析 材料属于看问题,分析形势,故体现的哲理应该是矛盾的主次方面。“总的看,当前经济形势是好的”,体现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经济生活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体现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
2013实现没有水分的增长
热点解读 命题前瞻
[背景扫描]2012年12月16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3年的经济工作,传递出许多重要的新信息。会议强调,现在我国发展仍然具备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采取有效举措加以解决。①会议认为,做好2013年经济工作,要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立足全局,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开好局。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关键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②会议指出,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③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改革;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允许摸着石头过河④。[考点对接]信息点①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信息点②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方向和进程,要求善于抓重点。信息点③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信息点④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命题猜想]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旨在为来年的中国经济政策绘制蓝图。该热点从哲学角度可能考查有关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群众观点等知识。[命题预测]1.我国2013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确定为“稳中求进”。“稳中求进”的哲学依据是 (  )A.物质是运动的存在方式B.运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C.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D.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答案 D2.做好2013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下列经济观点与这一要求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原理一致的是 (  )①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②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④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要趋利避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 B3.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做好2013年经济工作,要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就是既要“稳”,也要“进”。不稳无法进,不进难以稳,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稳”就是要继续稳住经济增长和物价总水平,“进”就是坚决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把握好稳中求进,才能有效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同时力避物价涨幅反弹,有利于疏解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压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运用矛盾的相关原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答案 (1)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敢于承认矛盾,全面观察和分析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同时指出,稳中求进就是既要“稳”也要“进”,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这就是运用了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全面分析我国2013年经济社会工作中面临的各种矛盾,确立工作的总基调,并指出“稳”和“进”作为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在其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特殊性,将“突出把握稳中求进”作为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基调,就是看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矛盾各有特点,解决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必须着重处理好“稳”与“进”这一矛盾,做到稳中求进地推动发展。(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辩证统一的,要善于把握重点和关键,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抓住主要矛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时,指出了突出把握的工作总基调,就是抓住了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做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A组 基础强化
1.下列说法与“知彼知己”所体现的哲学道理相一致的是 (  )
A.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D.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答案 D
解析 “知彼知己”体现了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 A体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B体现了联系的观点;C体现了发展的观点。D说明要全面地看问题,故选D。
2.聪明的人在生活中既要学会选择,也要学会放弃,其实放弃也是一种艰难的选择。这句话表明 (  )
A.放弃和选择是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
B.不同的价值观具有相同的导向作用
C.回避矛盾也不失为一种聪明做法
D.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统一中把握对立
答案 D
3.“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曹雪芹的《红楼梦·好了歌》说明 (  )
A.矛盾具有特殊性
B.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C.矛盾具有普遍性
D.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答案 C
解析 《红楼梦·好了歌》从“好”到“了”,说明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体现矛盾具有普遍性,故选C。
4.我国近几年货币政策的走向大致如下表:
2008年 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9年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1年 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2年 稳健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调整的哲学依据是 (  )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答案 D
5.中国、印度、日本三国都实施探月工程,但印度最大特色在于将向月球表面发射撞击器;日本是探测月球的重力场;中国用微波辐射计来探测月球表面土壤的特征。这体现了(  )
A.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B.在矛盾特殊性指导下研究矛盾普遍性
C.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答案 C
6.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是 (  )
A.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C.打蛇打七寸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答案 B
解析 A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B说明了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C体现了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D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故选B。
7.2012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下半年经济工作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加强教育、文化、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  )
①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②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④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以……为主线”“把稳增长……重要的位置”等体现了抓主要矛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体现了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故选B。③说法错误。
8.2012年9月1日,温家宝在谈到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指出,我国经济运行的情况总的看是好的,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十分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不少。这蕴涵的哲理是 (  )
①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②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③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④任何事物都包含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A
B组 能力提升
9.读漫画《早起》,其哲学寓意在于 (  )
A.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B.次要矛盾存在于主要矛盾之中
C.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适度原则
D.矛盾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答案 D
10.2012年10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将推动能源的高效清洁转化等作为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这是因为 (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C.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矛盾双方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答案 B
解析 从哲学上看,把推动能源的高效清洁转化等作为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体现了主要矛盾的重要性,B正确。A、C、D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信息不符。
11.依据“巴纳姆效应”,人往往具有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星相学”正是钻了“巴纳姆效应”的空子,让部分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掉入“平均描述”的陷阱。从哲学上看,这些中学生 (  )
A.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矛盾的特殊性
B.看到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转化
C.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D.否认了矛盾特殊性决定事物的特殊本质
答案 D
12.“人靠衣服马靠鞍”,商品通过适当包装美化自我,本无可厚非,然而消费者更看重的是产品本身,而不是只有一次性使用价值的包装。这告诉我们 (  )
A.客观要符合主观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要树立全局观念
答案 C
解析 产品本身质量与包装美化是消费的两个方面,但产品本身是购买的目的所在,这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A错误,B、D材料未体现。
13.在中国迎来第30个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之际。某校高三(1)班同学开展的以“让我们的餐桌更安全”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一些材料:
年关将至,食品安全再度成为居民热议的话题,当前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仅去年就查处食品非法添加案件2万多起,由此引发了消费者的质疑、批评和担忧。某省2011年食品类商品合格率达到92%以上,比201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也超过了同期其他商品的平均合格率。近年来所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绝大多数都发生在局部或较小范围内。同学们还发现,许多老百姓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担忧过度。如在食品添加剂问题上,有人认为许多食品安全问题都是它惹的祸,所以必须禁止使用。食品安全知识告诉我们,食品添加剂不能等同于非法添加物,它可以改善食品品质,延长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
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说明怎样正确看待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以消除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紧张焦虑。
答案 (1)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食品品质,延长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现代食品工业离不开食品添加剂。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食品安全问题,消除紧张焦虑。(或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抓住主流。我们既要看到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性,也要防止以偏赅全,更不能因为食品添加剂有一定消极作用而因噎废食。(或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管部分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的确与添加剂有关,但应正确区分“食品添加剂”与“非食用物质”,不能因“剂”废食。
14.某省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某校高三(5)班同学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展开讨论,请你参与。
了解文化强省措施 同学们了解到,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该省将制定实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融资力度,鼓励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通过转企改制将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推向市场,形成大型国有控股公司;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力争文化改革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1)根据材料,分析该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措施所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
领悟文化体制改革 同学们讨论中,出现了以下两种观点:
(2)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原理,综合评析材料中甲、乙的观点。
领悟文化强省思路 同学们还了解到,该省文化产业发展应遵循“一二三四五”的思路,即一个引领(规划引领)、两个结合(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结合)、三大载体(创建大项目、大集团、大园区,发挥骨干文化企业带动作用)、四大平台(创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投融资、交易平台,改革不合理的行政区划和体制机制,使资金、人才、传播渠道等要素自由流动)、五千亿目标。
(3)根据上述思路,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在文化强省建设中政府应如何发挥作用?
答案 (1)①发挥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作用,将经营性文化单位推向市场并制定实施文化发展规划、财政政策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重视科技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新兴文化产业。③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④创新引进外资方式、优化引进外资结构,发挥外资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2)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文化体制改革要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也要把文化产业推向市场,但应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因而不能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而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②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文化体制改革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而也要重视提高经济效益,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3)①政府应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②政府应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审慎行使权力,科学制定规划,深化文化体制改革。③政府应正确行使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创造环境,搭建平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