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练习:专题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选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4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练习:专题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选修2)

资源简介

专题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考点展示]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重大意义;
2.劳动二重性学说及其意义;
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作用;
4.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5.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
6.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核心考点一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1.正确理解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
(1)商品二因素
商品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称为使用价值,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特有属性。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劳动二重性学说及其意义
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叫具体劳动。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也不是两次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个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创立的。这一学说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而且为剩余价值论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联系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而价值的源泉却是唯一的,那就是抽象劳动。
2.正确认识价值规律的作用
(1)辩证地看待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价值规律会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这一方面有利于社会资源在各部门的配置,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调节具有局限性,也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②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也容易形成技术垄断,阻碍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③价值规律能实现优胜劣汰。这一方面会使社会资源从效益差的企业转入效益好的企业,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在私有制条件下,也会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2)价值规律的作用给我们的启示
①要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宏观调控,努力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②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技进步和管理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在激发社会效率的同时,也要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3.关于斯密、李嘉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比较
基本观点
斯密 ①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②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③二元劳动价值论——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有时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交换价值决定价值)
李嘉图 ①纠正了斯密对商品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关系认识中错误的方面,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②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③把劳动价值理论推到了古典经济学的最高峰
马克思 ①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②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③商品的价值量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斯密、李嘉图把商品和价值等看成是“永恒的”不同,马克思认为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马克思揭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与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②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1天津高考·122011浙江自选模块·72010天津高考·12 高考往往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经济事例,考查学生对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及价值规律的理解。
命题点1 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
典例1 (2011·天津自选模块)“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徘徊在4.0%~4.3%之间。在经济意义上,失业人口的存在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运用劳动二重性的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1)任何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2)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3)失业人口无法通过直接参与社会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
命题点2 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理论
典例2 (2011·浙江自选模块)A、B两企业原本是规模相同且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A企业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改进经营管理,企业发展蒸蒸日上。而B企业只是作了局部的设备更新,生产效率提高慢,价格缺乏竞争力,企业发展步履艰难。
结合材料,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分析A、B两企业的不同命运。
答案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按其价值量实行等价交换。注重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A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改善经营管理,使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降低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下,在等价交换中获得更多的利润,企业发展自然蒸蒸日上。B企业不重视技术改造,其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或勉强接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企业获利不多甚至亏本,发展必然步履艰难。
1.(2010·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很多企业面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机遇摩拳擦掌,却面临资金、技术等困难。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成本高、周期长、见效慢,而且少数发达国家还垄断着低碳经济的核心技术,不愿意转让。为推动企业走低碳发展之路,国家强化政策支持,包括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研发投入抵扣所得税政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国际合作等,从而坚定了企业发展的信心。
低碳商品上市初期,价格往往会高于同类非低碳商品,但最终其价格会下降。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有关知识,阐释低碳商品价格下降的必然性。
答案 (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格以价值为基础。(2)商品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等手段降低个别劳动时间,客观上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单位商品价值量,因而价格会下降。(3)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低碳商品供给的增加,使价格下降。
核心考点二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主要内容 实质 是指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根源 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是:①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②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影响 经济危机给生产带来的破坏,使社会化生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强制性地得到调整,从而使资本主义再生产进行下去
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他们不仅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命题点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内容和意义
典例3 一场来势凶猛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让西方金融机构频频告急。就在欧美各国开始匆忙救市时,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当年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特殊规律,对资本主义进行过无情鞭挞的马克思,却在欧洲重新风行起来,其批评资本主义的鸿篇巨著《资本论》受到广大民众的热烈追捧。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马克思创立经济危机理论的历史意义及在《资本论》中是如何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
答案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2)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生产带来破坏,使社会化生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强制性地得到调整,从而使资本主义再生产进行下去。但它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当这一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再次爆发。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内容,比较容易。解题时,结合材料首先指出马克思创立经济危机理论的历史意义,其次要从多个角度指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论述的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内容即可。
2.萨伊:在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过程中,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一种物品一经产出,从那一时刻起,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一种商品生产过少,别的商品才会出现过剩;这一情况,市场会调节过来。因此,生产全面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会爆发的。
李嘉图:个人的生长过程是由青年而壮年,而老死;但是国家的发展过程却不如此。国家达到最旺盛的状态以后,再向前发展诚然可能受到阻碍,但它的自然趋势却是永远地继续前进,使它的财富和人口永远不会减少。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经济危机的爆发表明,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请对萨伊、李嘉图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进行评价。
答案 (1)在物物交换的情况下,卖的过程也就是买的过程,供给会创造它的需求,社会不会爆发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但在商品流通条件下,卖的过程与买的过程一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离的。在此情况下,供给与需求会出现量上的失衡,当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时,有可能爆发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
(2)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要人类社会存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就不会停止。作为物质生产特定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由于其自身的基本矛盾运动却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的。李嘉图把资本主义生产等同于物质生产,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资本主义制度将永远存在下去的错误结论。
(3)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他们不仅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1.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些论述:
“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劳动并不是它所产生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摘自《资本论》第1卷第65页、57页、207页、208页。
结合以上论述分析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及其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答案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尽管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价值是由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
(2)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赞同威廉·配第所讲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使用价值。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区别:价值创造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混为一谈。
2.亚当·斯密认为:“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理论对这只“看不见的手”作了详细的阐释,全面科学地揭示出价值规律的作用。
(1)简述亚当·斯密主张如何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2)马克思是如何全面科学地揭示价值规律作用的?
答案 (1)“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市场发挥作用的机制,是自由竞争。斯密主张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经济自由,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来增进社会利益;斯密还主张通过自由贸易,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2)①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一方面有利于社会资源在各部门的配置,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调节具有局限性,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②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容易形成技术垄断,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③实现优胜劣汏,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但在私有制条件下会导致两极分化。
3.材料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材料二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区分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揭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与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
(1)结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相关内容,简述我国“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理由。
(2)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对现代企业发展有何启示?
答案 (1)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必须要尊重劳动,提高劳动报酬。②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利于在初次分配阶段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原理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作为企业,一方面,要在具体劳动上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在抽象劳动上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劳动耗费,从而提高商品的竞争力,占领市场,实现效益。
4.恩格斯指出:“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而且,因为它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
(1)上述论断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实质是什么?
(2)“生产的扩张”为什么会带来新的“恶性循环”?
答案 (1)上述论断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爆发的特点。其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2)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在资本主义再生产从危机过渡到萧条后,首先恢复生产的资本家,纷纷更新固定资本,以便采用新的技术,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较多的利润。固定资本大规模的更新,不仅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同时也为新的危机的到来奠定了物质基础。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重新高涨,各种矛盾又开始激化,在一定时期又引发下一次危机的爆发。
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中常常出现如下现象:牧场主将牛奶倒入大海,将奶牛大批杀掉;农场主将土豆翻入地下当作肥料,拿玉米棒子当作燃料;织布厂将成匹的布烧掉;企业纷纷倒闭,工人因失业而失去收入来源,生活异常窘迫。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2)怎样理解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答案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其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他们不仅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解析 本题第(1)问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根据所学基础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考查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分析了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实质,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