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考点展示]1.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意义;2.列宁关于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主要观点;3.《论十大关系》关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观点;4.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核心考点一 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1.全面理解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1)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在那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因此,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2)在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不再把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唯一手段,而主张利用价值规律,通过政府计划发展商品经济。列宁的主张是一种“有限计划调节”,即通过政府对经济过程的一种有限干预,实现经济计划与市场调节的相融和统一。(3)列宁没有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只是把其当作一种权宜之计,所以使其认识具有了局限性。提示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首先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中产生,因此,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情况。但历史的发展却是首先在半封建半农奴制的落后国家苏联率先实现社会主义,那么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说,不具备已形成了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那么到底要不要发展商品经济,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导师们都没有明确说明。2.系统总结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认识(1)列宁: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后来,列宁认为,苏俄的生产力水平没有达到发达这一高度,不具备消灭商品经济的条件,因此号召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2)斯大林:斯大林也曾经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不再存在商品生产。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争论中,斯大林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看法。他认为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他进一步指出,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斯大林还认为,在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是不能没有价值规律的。他进一步指出,价值规律是一个很好的实践的学校,无产阶级国家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不过,斯大林认为,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存在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在生产领域,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价值规律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3)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经济应以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的论断;强调了要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指出了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学校。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2009江苏高考·36(1) 高考常结合名人言论或事实材料,考查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命题点 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典例1 (2009·江苏高考)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总理穆加贝时,曾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作过评价。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后,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答案 实施新经济政策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主张消灭商品经济,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列宁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由国家调节商业。不过,当时列宁仍然把这些变化当成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1.人们对商品经济的认识经历了曲折历程。列宁曾认为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是不能并存的。但实践证明这是不可行的,后改为实行新经济政策,恢复与发展商品、货币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存亡与地位问题,曾是苏联长期争论的理论与实践问题。1952年,斯大林发表了当时有很大影响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该书以理论权威和政治权威的形式肯定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存在的必要性。(1)在苏联20世纪50年代的争论中,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有哪些基本观点?(2)关于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斯大林与列宁的观点有何不同?答案 (1)在苏联20世纪50年代的争论中,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基本观点有:一是在生产资料收归国有以后,就应当消除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二是商品生产不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会将社会引导到资本主义。(2)列宁认为,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把社会主义大生产同农民小生产结合起来的唯一途径是实行商品交换。斯大林与列宁一样,曾经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不再存在商品生产,以后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他进一步指出,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解析 本题考查在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认识。第(1)问从两个方面回答,一种认为应当消灭商品生产,另一种认为不论在什么条件下,商品生产都会引向资本主义。第(2)问斯大林关于商品生产存在原因的认识,应该从斯大林对商品生产认识的变化角度去回答。核心考点二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1.《论十大关系》关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观点(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2)协调比例关系。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3)正确处理各种权力和利益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必须兼顾。正确处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4)向外国学习。正确对待外国经验,洋为中用,对于加速本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1)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2)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即使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可能依然存在。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范围,毛泽东提出了某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突破了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认识。(4)价值规律的作用认为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2011海南高考·26 高考常结合毛泽东关于经济建设的主要观点,考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借鉴意义。命题点 毛泽东关于协调比例关系的观点典例2 (2011·海南高考)建国初期,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运用毛泽东关于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之间关系的观点,说明应如何促进当前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答案 建国初期,为平衡工业发展布局,内地工业应与沿海工业共同发展;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仍不平衡。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其他合理答案亦可)解析 本题从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之间的关系切入,考查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解。解答时,首先阐明毛泽东关于平衡工业发展布局的观点;其次,利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知识,回答出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几方面内容。2.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在1956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集中阐述了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成果。其中多数政策主张直到今天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贯穿《论十大关系》全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所强调的对待外国经验的正确态度是什么?答案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这是贯穿《论十大关系》全篇的中心思想。(2)要正确对待外国经验,洋为中用,对于加速本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1.材料一 1921年的苏联,五一劳动节到来时,人们再也抑制不住实施新经济政策以来的喜悦心情,纷纷走出家门,上街狂欢。材料二 1921年苏俄大旱,1922年苏联国民经济逐步恢复,自1923年开始整个国民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1)苏俄1921~1928年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实施新经济政策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 (1)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是苏俄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标志。②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③发展国家资本主义。(2)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具有重大意义:①巩固了工农联盟。新经济政策维护了农民的利益,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恢复了国民经济。新经济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特别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③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解析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其意义。新经济政策主要涉及到粮食税、自由贸易等内容,对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政权具有重要意义。2.材料一 1921年春政治危机爆发后,列宁指出,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把社会主义大生产同农民小生产结合起来的唯一途径是实行商品交换。他说,商品交换应当成为收集粮食的主要手段,是对工农业相互关系是否正常的检验,是建立较正常地发挥作用的货币制度的基础。材料二 1921年10月,列宁提出:“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他号召共产党员“学会经商”,学习由国家来调节商业关系,学会做经济工作。材料三 列宁在1922年3月召开的第11次党代会上强调:“我们已经退了一年。我们现在应当代表党宣告:够了!退却所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个时期就要结束或者已经结束。”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和相关知识,谈谈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案 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列宁一直把商品货币看作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列宁先是提出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后又进一步提出由国家调节商业,并号召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列宁的认识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把这些变化看成是为解决当时所面临的困难而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解析 本题考查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的变化。从材料可以看出,列宁先提出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后又进一步提出由国家调节商业,并号召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只要存在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就必然要存在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一定要起作用。材料二 毛泽东认为:只要存在两种所有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极其必要、极其有用的。(1)材料一与材料二有哪些共同点?(2)与斯大林相比,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有何突破?答案 (1)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上,毛泽东与斯大林都认为社会主义两种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中都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2)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上,毛泽东对斯大林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毛泽东坚持了斯大林关于商品经济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观点,并强调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毛泽东赞同斯大林的说法,但又认为斯大林的说法不完整。他认为,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范围,毛泽东提出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突破了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认识。解析 解答第(1)问,要能通过审题抓住两者的共同点,也就是分析毛泽东与斯大林对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关系论述的共同之处,不难发现他们都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对第(2)问的回答,要抓住要求回答出毛泽东对此理论的突破,首先我们要准确地阐述两者对此问题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分析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的突破。4.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一次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讲话,史称《论十大关系》,其中提出的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直到今天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1)为什么要促进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协调发展?(2)经济的发展对国防建设有何影响?答案 (1)①我国的工业多分布于沿海,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布局,协调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正是改变这一不合理布局的需要。②当时社会主义中国还处于一个非常复杂、不安定的国际环境中,维护新中国安全,出于战备的需要也必须协调好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之间的关系。③协调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布局,事关我国经济建设的全局。(2)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物质基础,要加强国防建设,必须首先加强经济建设。5.1959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价值规律时说过:“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这一论断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有重大的指导作用。(1)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是什么?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有人认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国家价值规律的作用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答案 (1)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①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②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实现优胜劣汰。(2)题干观点是片面的。“对社会主义国家价值规律的作用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并不是毛泽东的观点。毛泽东承认社会主义国家价值规律的存在,尽管认为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的调节作用,但他把价值规律视为一所伟大的学校,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来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解析 本题第(1)问考查价值规律的表现和作用。第(2)问考查毛泽东对价值规律的认识和态度。要坚持辩证的态度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