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导语解读单元导语原文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这一切都值得即将告别童年的同学们好好体会、领悟。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一、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意义、价值本单元以“学习生活”为主题,共有三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叙了鲁迅先生童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和学习;《再塑生命的人》记叙了海伦 凯勒在沙莉文老师的耐心引领下,最终感受到学习、生活的美好;《<论语>十二章》向我们讲述了孔子及其弟子在修身、治学等方面的宝贵经验。这些文章或让我们感受到童真、童趣,或让我们体会到友谊和爱,或让我们获得学习、修身的启迪。这些对于身处校园的学生是值得深刻领会的。语文素养部分提到: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从阅读方法来看,这一单元和一、二单元的要求是不同的。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连停,感受汉语声韵之美。 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重点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一、二单元重在学习朗读,从第三单元起,朗读教学告一段落,主要学习默读,这是阅读方法上的改变。需要说明的是朗读教学结束了,不意味着阅读教学中不需要朗读了。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我们知道,默读的技能高于朗读技能。从这个角度说,默读教学是阅读方法教学的深入与发展。其实,义务教育阶段的默读教学在小学阶段已经多次出现,比如:《表里的生物》要求:“默读课文,练习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六年级下册第16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要求:“默读课文,想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再说说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六年级下册第15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要求:“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六年级下册第11课)……《开国大典》要求:“默读课文,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想想从群众入场到游行结束,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六年级上册第7课)……《羿射九日》要求:“默读课文,不要指读。”(二年级下册第25课)……默读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年级上册:《纸和风筝》要求:“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二年级上册第23课)《雪孩子》要求:“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二年级上册第20课)小学阶段对默读的要求不够具体,且没有形成体系,所以,默读的训练并不到位。从七年级第三单元到第六单元,都是学习默读。这四个单元对默读的要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 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 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并学做摘录。 本单元学习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读。第三单元重在学习默读的方法,即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第四单元要求在默读时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喜欢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第五单元是在默读时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并学做摘录;第六单元要求快速阅读,对默读速度提出了要求,默读速度提高,就意味着默读能力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可见,三至六单元是一个默读训练的系列,从学会默读方法,到在默读时勾画、摘录,到提高默读速度,这几个单元的训练是彼此关联且逐步提升的。掌握一种阅读方法,仅仅靠一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它应是一个不断训练、螺旋上升的过程,这种集中的训练,更利于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 阅读策略方面,本单元在第一单元“领略景物之美”、第二单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的基础上,教学“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是前一阶段教学的延续。“感受”的对象(“景物之美”“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内容”“文章大意”)有异,方式(“领略”“体会”“把握”“了解”)有别,“领略”“体会”“把握”“了解”这几个行为动词所要求的掌握程度也有些微提高,“领略”“体会”属于“感受”能力,“把握”“了解”则与“理解”能力接近。所以,从第三单元开始,单元要求从对文章的感性体验过渡到理性分析。二、本单元的内在逻辑结构及指向的核心素养1.厘清基本概念“重点”:重要的或主要的。也就是本单元主要学习默读,但并不是停止朗读,也可以根据需要安排朗读训练。“把握”:思想上掌握、理解。“基本”:根本、主要的。“把握基本内容”就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能够理解文章写作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明白、理解。“大意”:主要的意思。“了解文章大意”就是理解文章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开头、结尾”:开头、结尾,不只是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也有开头和结尾,这些开头和结尾同样需要重点关注。“关键语句”:一些语句,或者能够标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这样的语句称为关键性语句。(《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2001年版,第66页)2.理清基本层次本单元单元导语第二段共四句话。其语法关系如下: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从“还要”这个词来看,本段陈述了两层意思:学习默读;学会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两层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一层有两句话:“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指出了本单元的第一个任务;“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解释了怎样默读,这是默读的方法;“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这是默读所达到的效果,即默读的意义和价值。第二层也有两句话:“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指出了本单元第二个任务;“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关注的”,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方法。“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需要“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而“默读”恰恰有这样的作用。这样,本单元阅读方法教学和阅读策略教学之间又有了天然的联系:在“默读”时重点“关注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以便“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3.本单元指向的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在阅读中培养语感;积累经典语句;梳理、整合文章内容;掌握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发展逻辑思维。能够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辨识出关键语句;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归纳文章大意。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语言之美,感受到童真、童趣、友爱之美。文化传承与理解:热爱语言文字,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尊敬师长,崇尚知识,向上向善。三、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1.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基于本单元内在逻辑结构的分析,可以知道“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是“学习默读”的学习内容;学习“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是为了达成“学习默读”这个目标。 阅读时重点关注“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是为了“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由此,“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是本单元教学目标,“重点关注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是达成教学目标“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的教学内容。 “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是本单元教学目标,重点关注“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是达成教学目标,“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的教学内容,默读可以转换成关注“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达成教学目标,“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的方式或手段。这样,“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是本单元显性的教学目标,初步养成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的默读习惯转换成为本单元隐形的教学目标。因此,本单元教学目标有二:1.初步养成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的默读习惯。2.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教学重点:初步养成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的默读习惯。阅读时重点关注“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教学难点:确定文段中的关键语句。教学难点:找到文中的关键语句。四、本单元的教学建议、指导《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篇幅较长,默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有利于较快把握文章基本内容。所以,本课适合学习默读。本课又是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是学习默读的起始课,所以要学习默读的基本方法。默读要求中的“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可以通过教师的巡视观察来发现,并予以纠正,但是“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是无法观察到的,只有学生自己知道,可以在默读后,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默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改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章标题点明了主要内容,即百草园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开头、结尾、过渡段、意味深长的句子)等都很典型,适合学习通过关键语句来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如:文章第九段既写了百草园,又写了三味书屋,既是百草园部分的结尾,又是三味书屋部分的开头,关注这个过渡段,就能清晰地把握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百草园部分的第一段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交代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后面都围绕一个“乐”字来写,第九段是百草园的结尾,表达了对百草园的不舍,之所以不舍,是因为是乐园,结尾再次强化“乐园”两个字。通过关注这一部分的开头和结尾,就能把握其基本内容。第九段也是三味书屋部分的开头段,写出了“我”去三味书屋的不情愿,那么三味书屋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可以寻找一些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句子,如:第10段中拜先生的有关语句,写出了对三味书屋的好奇;第15段“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我见得多了”写出了儿童的狡猾、得意,体现了童真童趣;第16段中“严厉”“好起来了”先生的关爱使他产生了学习兴趣;第23段先生读书的样子,感悟到读书之乐,受到先生的影响……通过关注这些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关键句,来读懂三味书屋。这样,通过关注标题、开头、结尾、关键语句的方法,把握了基本内容,即儿时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了解了文章大意,即表现童真童趣的可贵。《再塑生命的人》是一篇自读课,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文章题目中“再塑生命”揭示了主旨,文中有一些句子,比如开头“最重要的一天”“截然不同的生活”等照应了标题;文章在叙事之中常常穿插一些抒情或议论的句子,如在叙述“我”突然悟到“水”的含义之后,单句成段进行议论,表达了这件事对“我”的巨大震撼。关注这些关键语句,对理解莎莉文老师对“我”的影响起到重要作用。在学完教读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本课教学可以运用学到的默读方法,以及通过关注标题、关键语句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文章大意的方法,进行自主阅读。《<论语>十二章》是一篇文言文,在培养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能力的同时,进行默读训练,如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