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师教学计划20__22__学年度第( 一 )学期 制订日期:_ _学科 道德与法治 __ 年级_ 二年级 姓名__ __教材及教学质量基本情况分析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材,针对低年段儿童道德成长的需要,承接一年级教材设计,聚焦一个教育主题:共有与共享,为公共生活奠基。本册教材的内容设计,以儿童的生活为经,内在发展为纬,内含两条线索。即教材的明线是随着学生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展,体现为格策单元的安排逻辑是沿着学生与自我、自然、家庭、学校、社区、国家关系不断展开,同时与儿童的现实生活时间相契合(如有关节假日的内容安排在第一单元);教材的暗线是学生的道德成长,表现为学生生活和成长中遇到的重要生活事件或问题。本册教材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超越自我中心的思维,进入不断扩大的公共视野,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区和国家,并愿意主动承担和遵守在这些领域生活的责任和规则。二年级上册教材共4个单元16课。承接一年级下册的“共生共在”这一教育主题,针对二年级学生存在着“小自私”(自我中心)倾向的特点,本册教材结合现代公共生活的需要,设立了“共有与共享”的核心教育主题,引导学生扩展视野,将自我放置于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中,为学生公共意识的养成奠定基础,也为学习中高段的相关内容打下基础。这里的“共有”除指传统所有权意义上的公共财产的拥有外,还指人人都有共同享用的生活时间、空间和事件——这是人的共通性的一种体现。循着学生生活的时间和逐步扩大的空间这两条线索,本册教材由如下单元构成:《我们的节假日》《我们的班级》《我们在公共场所》《我们生活的地方》二.教学质量基本情况分析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一年的道德与法治,对于课程的基本结构已经有所了解。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教学。怎样使学生能够更快的融入学校生活。怎样能够让学生做到“共有共享”?需要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慢慢的引导。对于学生不能着急,循循善诱,慢慢引导。班级之间肯定有差异性,学生之间的适应能力也有所不同。教师需要耐心。认真引导。重点辅导学生计划对学生的分析 尖子生 学生姓名 情况分析学习兴趣很广泛,课上愿意表现自己。课上较活泼、懂礼貌,对学习也充满兴趣。学习很有兴趣,善于思考。学习认真仔细,善于思考。学习困难生 学习缺乏自觉性,不主动。学习缺乏自觉性,记忆力较弱,学习缺少方法。学习方法不正确,故而对学习没有兴趣,态度也不够端正。学习缺乏自觉性,缺乏正面引导。设想与措施 1.关注每一个学生,教师提供学生可表达的素材指导,辅导学生完成各项活动。2.认真钻研新教材,备好每一堂课,课前准备充分,制作一些小道具和设立特定的情境。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4.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质量目标 以后的教学中要保持各班的实力。措施 1、以学生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2、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用。3、面向全体学生,做好培优辅差工作,尽量使每位学生对学习保持兴趣。教学研究课题阶段测验安排20__22__学年第_一___学期_道德与法治__学科教学进度表__二____年级 2022年__月__日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备注1 9.3-9.5 假期有收获2 9.6-9.7 周末巧安排3 9.10-9.14 欢欢喜喜庆国庆4 9.17-9.21 团团圆圆过中秋5 9.24-9.28 我爱我们班6 10.8-10.12 班级生活有规则7 10.15-10.19 我是班级值日生8 10.22-10.26 装扮我们的教室9 10.29-11.2 这些是大家的10 11.5-11.9 我们不乱扔11 11.12-11.16 大家排好队12 11.19-11.23 我们小点儿声13 11..26-11.30 我爱家乡山和水14 12.3-12.7 家乡物产养育我15 12.10-12.14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16 12.17-12.21 家乡新变化17 12.24-12.28 复习18 12.31-1.4 复习19 1.7-1.11 复习20 1.14-1.18 复习2022 学年第 一 学期 二 年级教材分析与知识点梳理教师教学总目标二年级上册教材共4个单元16课。承接一年级下册的“共生共在”这一教育主题,针对二年级学生存在着“小自私”(自我中心)倾向的特点,本册教材结合现代公共生活的需要,设立了“共有与共享”的核心教育主题,引导学生扩展视野,将自我放置于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中,为学生公共意识的养成奠定基础,也为学习中高段的相关内容打下基础。这里的“共有”除指传统所有权意义上的公共财产的拥有外,还指人人都有共同享用的生活时间、空间和事件——这是人的共通性的一种体现。循着学生生活的时间和逐步扩大的空间这两条线索,本册教材由如下单元构成:《我们的节假日》《我们的班级》《我们在公共场所》《我们生活的地方》二、知识点梳理序号 单元主题 单元教学目标 相关知识点 相关技能 评价方式或检测方法第一单元 我们的节假日 本单元包括《假期有收获》、《周末巧安排》、《欢欢喜喜庆国庆》和《团团圆圆过中秋》四课,从逻辑上它们属于并列关系。本单元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明白怎样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节假日。前两课主要讲假日,分别以暑假生活和周末生活为契机,动;后两课主要讲节日,按照学生现实生活的时间顺序,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重要节日——国家意义上的“国庆节”、文化传统意义上的“中秋节”和其他民族的节日文化活动,重在领悟节日的历史与文化意义。感受与领悟时间的意义,就是理解生命的有限性与意义的无限性,这是抽象的哲学问题,又是精神世界的现实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以具体的生活事件引导他们把握与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是可能的,也是有难度的。因此,尊重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引领他们去尝试事先规划、合理安排,包括理解文化意义。 1.制订合理的假期计划,并按照计划执行。2.周末巧妙安排,在不耽误学习的同事,还能做很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3.知道新中国的节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国歌、国徽的特征。 4.了解家乡过中秋节和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热爱祖国。 1. 通过暑期趣事的交流,让学生品味暑假生活带来的收获,使他们对新学期的学习和下个假期的生活充满信心。2. 通过情景创设、观点辨析、故事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周末生活,养成做事有计划的好习惯。 请学生以个别或者小组的形式展示。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第二单元 我们的班级 第二单元旨是“我们如何在集体中生活”,这一单元在引导学生进入到一个最近的准社会、准公共空间——班级。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超越自我,引导学生愿意进入公共事业,并愿意主动承担责任和规则。教材的第二单元是“我们的班级”,包含四课:我爱我们班、班级生活有规则、我是班级值日生、装扮我们的教室。从班级生活体验和班级生活的共识入手,逐步树立班级的集体生活观念,萌发集体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以对班级事物关注为基础,接连到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起集体生活的规则意识,明确集体生活的规则的意义,即为了生活的更为美好而人为设立的,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和设立规则,共同遵守规则来改善我们的生活。 喜欢班级生活,树立正确的集体荣誉感,懂得集体的事是需要团结协作的,也是需要方法、技能的。2.感受班级规则对于班级公共生活的意义;了解班级规则的制定过程与要求,能主动参与班级规则的制订,并自觉遵守。3.知道自己的值日职责,学习解决值日困惑的方法、技能,并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4.在为完成集体任务而人人承担相应的责任中,建立真正的责任意识,了解、学习合作及共创的方法与技能 1.通过现场体验活动,懂得集体的事是需要团结协作的,也是需要方法、技能的。2.了解班级规则的制订过程和要求,能主动参与班级规则的制订,具有班级责任感与使命感。 请学生以个别或者小组的形式展示。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第三单元 我们在公共场所 二上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自觉爱护公物,养成在生活中自觉维护公共卫生的好习惯,懂得在公共场所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知道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这些目标是通过“这些是大家的”“我们不乱扔”“大家排好队”“我们小点儿声”四个主题的活动来实现的。 1、能够主动爱护公物,做到小心使用不损坏;发现公物被损坏的情况时,能够用合适的办法解决。2、知道良好的公共卫生环境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能够以讲公共卫生为荣,以破坏公共卫生为耻。3、懂得从小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学会与人友好交往;知道排队的好处,并能遵守排队规则,不插队、不掉队。4、在公共场所要学会文明用语,不大声喧哗。 1.初步懂得要主动爱护公物。2. 懂得爱护公物的方法;初步自觉维护公共卫生的知识,明白破坏公物。3. 了解在公共场所中不能大声喧哗。 请学生以个别或者小组的形式展示。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第四单元 我们生活的地方 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包括第13课《我爱家乡山和水》、第14课《家乡物产养育我》、第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第16课《家乡新变化》四课。本单元在学生了解了经常出入的公共场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访问、观察等方式初步了解家乡的概念,发现家乡的自然美和人文美,从日常生活的紧密相依了解家乡丰富的物产及背后的文化,理解与亲近家乡人的可敬之处。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关注家乡的发展与变化,并对家乡的未来肩负责任,充满期待。本教材将“家乡”这一抽象的文化心理概念具象为“我们生活的地方”,一方面符合这一年龄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建立在与身边人亲密文化联系的需要,这在当前的流动性社会中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中年段相关内容衔接和教育螺旋上升的需要。 1.引导学生形成家乡的概念,发现家乡的自然美和人文美,产生对家乡的热爱。2.了解家乡丰富的物产,家乡物产跟自己生活的关系,激发对家乡的热爱。3.从“生活在同一地方”的角度理解家乡人的概念,多个角度了解家乡人的可敬之处。4.发现家乡的发展与变化,理解变化与传统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家乡未来发展的期待与责任。 1. 了解自己的家乡,家乡的物产学生在生活中时长接触,并不陌生,重难点是要让他们感受家乡的变化和特有的文化,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通过家乡的各种变化,体会现在家乡变化的不足以及自豪之处,从而培养科学的发展观,立志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为家乡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 请学生以个别或者小组的形式展示。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单 元 计 划(第_一___单元 )第_一单元 单元训练目标和重点 训练目标: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节假日的文化意义,学会有意义地度过闲暇时光。前两课分别以快乐暑假生活和周末生活为契机,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合理安排节假日,积极度过较长时段的假期生活和较短时段的周末生活;后两课,按照学生生活的时间逻辑,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重要节日——国家意义上的“国庆节”、文化传统意义上的“中秋节”和其他民族的节日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节日的不同风俗及其含义,以文化之光点亮生活世界。重点:1.制订合理的假期计划,并按照计划执行。2.周末巧妙安排,在不耽误学习的同事,还能做很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3.知道新中国的节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国歌、国徽的特征。4.了解家乡过中秋节和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热爱祖国。教学要求 知道暑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收获是很多的;引导学生交流暑期有趣的事情和内心感受,发展学生的思维。2.懂得周末的意义,愿意有计划有目的的安排周末;知道要合理安排时间,培养时效观念。3.知道我国的国庆日的由来;2、尝试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4. 了解中秋节的有关习俗,进一步认识中秋;在相互交流中展开学习,在活动中体会亲情和友情、思念和团圆。教学重点 1.制订合理的假期计划,并按照计划执行。2.周末巧妙安排,在不耽误学习的同事,还能做很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3.知道新中国的节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国歌、国徽的特征。4.了解家乡过中秋节和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热爱祖国。教学难点 1. 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初步养成制定合理计划的习惯。2. 初步养成巧妙安排周末的好习惯。3. 养成尊重国家法定节日的习惯,热爱祖国。教时安排 8课时单 元 计 划(第_二___单元 )第二单元 单元训练目标和重点 训练目标: 本单元旨在通过学生在已有班级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班级的温暖,增强集体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形成正确的集体荣誉感。前三课,从集体感到集体规则再到集体责任,层层递进。后一课是单元的整合,通过班级的岗位设置,明确职责,建立真正的责任意识,增强集体的归属感、荣誉感。重点:1.增强集体的安全感、归属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荣誉观。2.在班级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班级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明确值日职责,学习解决值日困惑的方法、技能,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4.了解、学习合作及共创的方法与技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教学要求 1. 树立正确的集体荣誉观,关注事件背后的努力与付出,懂得一个理解、包容、向上的班集体比名次更重要;2. 了解班级规则的制订过程和要求,能主动参与班级规则的制订,具有班级责任感与使命感。3. 明确值日职责,学习解决值日困惑的方法、技能,并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4.认识到在参与集体活动中,需要树立合作、共创意识,了解、学习合作及共创的方法与技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教学重点 增强集体的安全感、归属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荣誉观。在班级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班级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明确值日职责,学习解决值日困惑的方法、技能,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了解、学习合作及共创的方法与技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教学难点 通过现场体验活动,懂得集体的事是需要团结协作的,也是需要方法、技能的。在班级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班级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案例的学习,树立良好的值日生榜样在为完成集体任务而人人承担相应的责任中,建立真正的责任意识,增强集体的归属感、荣誉感。教时安排 8课时单 元 计 划(第_三_单元 )第三单元 单元训练目标和重点 训练目标:让学生学会自觉爱护公物,养成在生活中自觉维护公共卫生的好习惯,懂得在公共场所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知道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重点:1.能够主动爱护公物,做到小心使用不损坏;发现公物被损坏的情况时,能够用合适的办法解决。2.知道良好的公共卫生环境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能够以讲公共卫生为荣,以破坏公共卫生为耻。3. 懂得从小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学会与人友好交往;知道排队的好处,并能遵守排队规则,不插队、不掉队。教学要求 1.让学生知道公物是为大家服务的,大家都应当爱护。2.让学生知道在公共场所活动把垃圾整理好带走,这是文明的做法,也是每个人的责任。3.让学生知道在公共场所要自觉排队,要守规则,懂礼让。4.让学生知道在公共场所要讲文明,不能大声喧哗,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教学重点 1. 能够主动爱护公物,做到小心使用不损坏。2. 发现不讲公共卫生的情况时,能够及时阻止并给出合理的建议。3. 懂得从小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学会与人友好交往。4. 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教学难点 1.能够主动爱护公物,做到小心使用不损坏。2、知道良好的公共卫生环境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能够以讲公共卫生为荣,以破坏公共卫生为耻。3、懂得从小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学会与人友好交往;知道排队的好处,并能遵守排队规则,不插队、不掉队。4、在公共场所要学会文明用语,不大声喧哗。教时安排 7—8课时单 元 计 划(第_四__单元 )第四单元 单元训练目标和重点 训练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访问、观察等方式初步了解家乡的概念,发现家乡的自然美和人文美,从日常生活的紧密相依了解家乡丰富的物产及背后的文化,理解与亲近家乡人的可敬之处。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关注家乡的发展与变化,并对家乡的未来肩负责任,充满期待。重点:1.引导学生形成家乡的概念,发现家乡的自然美和人文美,产生对家乡的热爱。2.了解家乡丰富的物产,家乡物产跟自己生活的关系,激发对家乡的热爱。3.从“生活在同一地方”的角度理解家乡人的概念,多个角度了解家乡人的可敬之处。4.发现家乡的发展与变化,理解变化与传统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家乡未来发展的期待与责任。教学要求 1. 体会身为家乡的一员是多么的自豪,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2. 明白家乡文明靠着丰富的物产而源远流长;体验劳动的艰辛,珍惜劳动成果。3. 明白自己也要为家乡的建设奉献力量。4. 体会现在家乡变化的不足以及自豪之处,从而培养科学的发展观,立志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为家乡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断进步。教学重点 1. 启发、引导学生能自主地认识家乡美,体验家乡的美景,了解家乡的故事、民俗传说,会唱家乡的歌曲。2. 引导学生了解、搜集、整理家乡的物产,知道农业、手工业、小吃等方面能突出反映家乡的特点,明白家乡文明靠着丰富的物产而源远流长。3. 引导学生感受身边家乡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和温暖。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形成家乡的概念,发现家乡的自然美和人文美,产生对家乡的热爱。2.了解家乡丰富的物产,家乡物产跟自己生活的关系,激发对家乡的热爱。3.引导学生形成家乡的概念,发现家乡的自然美和人文美,产生对家乡的热爱。教时安排 7—8课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