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地球与地图—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基础知识导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地球与地图—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基础知识导学

资源简介

(1)地球与地图—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基础知识导学
考点一 经线纬线
经线 纬线
定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 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 在地球仪上,赤道及与赤道 平行的圆圈
特点 形 状 半圆 圆
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长度 都相等(约2万千米) 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
关系 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 所有纬线都相互两极
划分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 从赤道向南、向北各分90°
分布规律 东经度的度数越向东越大,西经度的度数越向西越大 北纬度的度数越向北越大,南纬度的度数越向南越大
划分半球 20°W~0°~160°E为东半球,160°E~180°~20°W为西半球 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特殊经纬(线)度 ①0°经线(本初子午线)为东西经分界线;②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界线重合 ①30°纬线是中、低纬度界线;60°纬线是中、高纬度界线。②23°26'(回归线)是热带、温带界线,66°34'(极圈)是温带、寒带界线
1.(1)方格状经纬网图上两点方位的辨别方法。
①同在东经度,经度值大者在东,同在西经度,经度值大者在西。若分别在东西经,如图所示:
②不在同一经纬网图上两点方位的辨别方法。首先读出两点的经纬度数值,然后将两点绘制到同一经纬网图上再进行判读。如图:甲地(55°N,25°W),乙地(25°S,65°E),甲地在乙地的西北方。
(2)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两点方位的辨别方法。
此类图中准确判定地球的自转方向是定位的关键。如图所示,对A、C两点的相对方位的判定流程如下:
定距离
(1)根据纬度差定经线长度:纬度1°的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约是111 km,如右图中AB。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只要知道两地的纬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2)根据经度差定纬线长度:经度1°的纬线弧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约是111×cos φ km(φ表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如图中AC。
(3)图中BC的距离可根据勾股定理估算出。
注意:也可以根据距离计算经纬度差,从而确定经纬度位置。
3.定【最短航线】
甲到乙的最短航线是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丁到丙的最短航线是先向西南再向西北。
球面最短距离是一段弧,该弧线的确定可依据下面两个步骤进行。
(1)确定“大圆”:“大圆”即球面两点所在的过球心的平面与球面的交线。
①在地球上,三种情况下“大圆”是确定的。
②非赤道的纬线上两点,两地经度差不等于180°,则过两点的大圆不是经线圈,而是与经线圈斜交,最短航线不经过两极点,而是在北半球大圆向北极方向倾斜;在南半球大圆向南极方向倾斜。
确定“劣弧”:大圆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具体应该是哪一段弧线,则由“劣弧”来决定,所谓“劣弧”,即两点间的弧度小于180°。
考点二 地图三要素的判读
图1为某校地理小组设计的校园景观指示牌,图2为校园图局部。
(1)如果将两图合成一幅完整的地图,则图1相当于图2三要素中的图例和注记。
(2)图2中显示的该图比例尺类型是线段式 ,如果把这种比例尺类型转化为
文字式则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米 。
(3)根据图示信息,判断指示牌(图1)最可能位于图2中A—D四处中的B 处,
也就是指示牌位于校训碑的东侧。
(4)通过上述可知,一幅完整的地图应具备的三项要素是比例尺、方向 、图例和注记。
1.比较比例尺大小的几种方法
(1)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所表示范围越大的地图,其比例尺越小。
(2)图幅和经纬网格相同的情况下,相邻两条经线、纬线度数差值越小的地图,其比例尺越大。
(3)同一个地理事物(如某个湖泊等)在图中显示得越小,则该图的比例尺越小。
(4)直接比较比例尺数值的大小,数值大的比例尺大。
2.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1)图幅大小相同时。
比例尺 实地范围 内容 精确度
大 小 详细 高
小 大 简略 低
(2)实地范围相同时。
比例尺 图幅 内容
大 大 详细
小 小 简略
3.比例尺缩放计算、图幅变化判读
比例尺变化 变化后的比例尺 变化后的图幅
将原来比例尺放大到n倍 为原来比例尺的n倍 放大的图幅为原来的n 倍
将原来比例尺放大n倍 为原来比例尺的(n+1)倍 放大后的图幅为原来的 (n+1) 倍
将原来的比例尺缩小到1/n 为原来比例尺的1/n倍 缩小的图幅为原来的(1/n) 倍
将原来的比例尺缩小1/n 为原来比例尺的1-1/n倍 缩小的图幅为原来的(1-1/n) 倍
4.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方法
常用方法 辨别方向的技巧
一般定向法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定向法 一般地图上指向标箭头指示正北方向
时针法 表示自转或公转时,北半球逆时针方向为东,南半球顺时针方向为东
右手法 拇指指向北极,弯曲四指指示方向为东;拇指指向南极,弯曲四指指示方向为西
海陆轮廓法 极地为大陆表示南极,极地为海洋表示北极
考点三 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读下图,完成相关内容。
(1)海拔(绝对高度):某地高出① 海平面 的垂直距离。
图中甲点海拔为② 1 500 米,乙点海拔为③ 500 米。
(2)相对高度: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图中甲点和乙点的相对高度是④ 1 000 米。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内容。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征。
字母 地形部位 等高线特征 图示
A 山峰 等高线闭合 ,中间高 ,四周低
B 山谷 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C 山脊 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D 陡崖 数值不同的等高线重合
E 鞍部 两侧均为闭合等高线,为山谷的最高处,山脊的最低处
F 盆地(洼地) 等高线闭合,四周高 ,中间低
(2)A处海拔(H):900米(3)D处陡崖顶部的海拔(H):500米≤H<600米 。陡崖的相对高度(ΔH): 200米≤ΔH<400米 。
(4)甲处等高线稀疏,坡度小 ;乙处等高线密集,坡度大 。
(5)该区域地形以山地、丘陵 为主。
(6)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可以归纳为: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 相等;等高距 全图一致(特别说明的除外);等高线闭合但不相交 (同一幅图上由于图幅所限,等高线可能不闭合),等高线重合处为 陡崖 ;等高线密集 处坡度较大,稀疏 处坡度较小。
 读图技巧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判读方面 读图内容 分析、解决问题
读数值范围 ①区域地势起伏大小;②海拔最大值、最小值 判读区域地形特征,判断坡向(迎风坡、背风坡、阳坡、阴坡)
读延伸方向 区域等高线整体大致凸出方向
读疏密程度 ①坡度陡缓——密陡疏缓 ②坡面凸凹:高疏低密——凸坡,高密低疏——凹坡 农业:陡坡种植水土保持林,缓坡修梯田 工程建设:为了使道路平坦,公路尽量沿等高线修建,“之”字形道路也是为了降低坡度
读弯曲状况 ①山脊:凸向低处 ②山谷:凸向高处 ③鞍部:正对的两山峰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 判断河流流向: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局部等温线弯曲:山谷地势低,气温较两侧高,等温线凸向气温低的方向;山脊相反
读局部闭合 ①山顶、山峰:中间高四周低 ②盆地、洼地:四周高中间低 ③两条等值线之间闭合区域,判读规律:“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判读局部海拔高低、高度范围、高差等
等高线地形图应用中的“四原则”
1.等高线数值→地势高低
地势高 优势 视野开阔;发展立体农业
劣势 气温低
地势低 优势 气温高
劣势 易积水,发生洪涝灾害
  2.等高线疏密→坡度大小
坡度大 人类活动少,易于植被生长和生态保护;易发生水土流失、滑坡等
坡度小 宜开辟梯田;可修筑道路;坡面径流速度慢,下渗严重
  3.等高线弯曲→山谷、山脊
山谷 优势 水源充足,布局农业和聚落;地势相对平坦,沿河谷修路
劣势 易发生洪涝、泥石流等灾害;架桥修路,增大投资
山脊 优势 分水岭,可做自然界线
劣势 地势陡峭
  4.等高线走向→坡向
坡向 优势 迎风坡降水多;阳坡光照充足;冬季风的背风坡,气温较高
劣势 背风坡降水少;冬季风的迎风坡,易受寒潮侵袭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选点
点的类型 区位要求 图示
水库坝址 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因该处筑坝工程量小且落差大;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以保证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和库容
港口 港口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海湾地区,即陆域平坦、水域深阔的避风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气象站 气象站应建在坡度适中、地势开阔的地方 —
疗养院 疗养院应建在坡度较缓(等高线稀疏)、向阳、背山面水(河、湖、海)、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的地方,且有交通线通过,交通便利
宿营地 宿营地应避开河谷,以预防暴雨造成的山洪暴发;避开陡崖、陡坡,以防崩塌、落石造成的伤害;应选在地势较高的缓坡或较平坦的鞍部宿营
  2.选线
线的类型 区位要求
公路、铁路 一般要求坡度平缓、尽量在等高线之间穿行,线路较短,尽量少占农田,少建桥梁,避开陡崖、陡坡等,通往山顶的公路,往往需建盘山路等(下图中公路选线应为EHF)
引水路线 在选择引水路线时,首先考虑水从高处往低处流这一要求,再结合距离的远近确定较合适的引水路线
输油、输气管道 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
  3.选面
面的类型 区位要求 图示
农业生产布局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畜牧业
工业区、居民区选址 一般选在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势平坦开阔处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判读与应用
  读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
(1)看海拔:A点(起点)海拔在① 200~250米 之间,B点(终点)海拔在② 250~300米 之间。
(2)看极值:a点海拔在③ 250~300米 之间,b点海拔在④ 150~200米 之间,c点海拔在⑤ 350~400米 之间。
(3)看地势起伏:从A到B经历了⑥ 升高 —⑦ 降低 —⑧ 迅速升高 —⑨ 缓慢降低 的过程。
(4)绘制剖面图
结论:地形剖面图是以⑩ 等高线地形图 为基础转绘成的,它反映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按某条直线下切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状况。
(一)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步骤 具体内容
确定剖面线 根据要求在需绘制剖面图的两点之间做出一条直线
确定比例尺 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多采用原图的比例尺(有特殊要求除外);为了使剖面图所表达的地形起伏更加明显,垂直比例尺大多都要适当放大
建坐标系 剖面图的水平基线一般与剖面线长度相等。纵轴的高程应根据垂直比例尺确定,图上的高程间距要与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相等
描点 将剖面线与等高线的所有交点及特殊点(如最高点、最低点、河流与剖面线的交点等)按其水平距离和高程转绘到坐标图中
连线 用平滑曲线将各点顺次连接,注意相邻两点间的升降趋势
(二)地形剖面图中剖面线的判定方法
对于已绘出的剖面图,要确定是沿原等高线地形图上哪条剖面线绘制的,主要抓住以下“三看”。
(三)剖面图的应用
1.确定是否通视
通视问题可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障碍物(如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要特别注意“凹形坡”与“凸形坡”的不同。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形坡”,可通视;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形坡”,“凸形坡”容易挡住人们的视线。(如下图)
有时仅看两地的高差不能确定视野情况,因为两地之间可能有山脊存在。一般情况下,凸坡不能通视,如下图中,A点不能看到B点。
2.判定河流流向
受河流侵蚀作用影响,河流上游横剖面图上河谷呈“V”形;下游沉积作用明显,河谷呈“U”形。由此可判定河流上、下游关系及河流流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