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自然灾害 单元检测(Word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章自然灾害 单元检测(Word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六章 自然灾害
一、单选题
下图所示为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某日我国地质灾害指数和限电指数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若图中所示现象同时出现,最有可能发生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地质灾害指数和限电指数较高的地区,天气可能分别是( )
A.沙尘暴、寒潮 B.暴雨、高温
C.滑坡、沙尘暴 D.泥石流、寒潮
2017年1月11日,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果珠乡高坡村赵家沟发生一起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16户家庭约46人被埋。后来搜救出28人,死亡26人,2人受伤。
根据材料,回答下面两题。
3.滑坡、泥石流除造成人员伤亡外,还可能产生的危害有( )
①冲毁、掩埋房屋 ②造成地表塌陷
③威胁交通安全 ④堵塞河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当滑坡发生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向滑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 B.原地不动,等待救援
C.向滑坡体的下方迅速逃离 D.往最近的沟谷处逃离
我国地质灾害频繁多发,加强地质灾害防御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我国西南地区山崩、滑坡、泥石流灾害比中南地区更为频繁多发的原因有( )
①地壳运动更为强烈 ②降水强度更大 ③地形更为复杂崎岖 ④植被覆盖率更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下列各项防御和减轻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措施中,比较可行的有( )
①加强科学研究,进行灾情监测预报 ②大量开采山石,修建梯田 ③恢复植被,实施护坡工程 ④大量迁移居民至平原地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位于南岭山地的某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下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但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 )
A.通风 B.避灾 C.采光 D.美观
8.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 )
①砾石多 ②退水快 ③历时长 ④流速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侵入我国的寒潮,主要来自北冰洋地区和西伯利亚北部。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寒潮若在春秋季节爆发,给华北地区造成的天气现象有( )
①大风降温天气②暴雨洪涝天气③扬沙、沙尘暴天气④农作物遭受冻害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①③
10.我国很少受寒潮影响的地区有( )
①青藏高原②长江中下游平原③广东、台湾④四川盆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20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防灾减灾的主要目的是( )
①减少自然灾害发生次数②减轻灾害发生的损失
③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④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下列属于防灾减灾措施的是( )
①加强灾害的监测和预报②加固堤坝
③营造防护林体系④提高城市化水平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3.某学校进行了一次防灾演习(如下图),此次演习针对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火灾 C.台风 D.洪涝
GIS的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即将地图中的不同地理要素,存储在不同的“图层”中。图甲和图乙示意存储我国某一区域不同信息的两组GIS图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将不同的图层要素进行叠加,就形成不同的主题地图。若要获得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影响的专题地图,则要从图甲、图乙中调用的图层数分别是( )
A.2个、2个 B.2个、3个
C.1个、3个 D.1个、2个
15.若利用图甲和图乙中的GIS图层信息为造纸厂选址,则在下列图层中应增加( )
①大气污染 ②区域规划 ③水系分布 ④矿产分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6.近几年“滴滴打车”在中国大中型城市发展迅猛,打车软件将“互联网”和“交通”融合,这种出行模式对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打车软件主要利用了地理信息技术中的( )
A.GIS和RS B.RS和GPS C.GIS和GPS D.数字地球和RS
读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17.图中,某地高速公路一侧的坡面防护设施的主要功能是( )
A.挡风升温,防御寒潮 B.减缓坡度,防御地震
C.降低风速,防御台风 D.加固坡面,防止滑坡
18.我国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灾害比东南丘陵地区更为频繁多发的原因有( )
①地壳运动更为强烈②降水强度更大
③地形更为复杂崎岖④植被覆盖率更高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020年“抗疫”期间,各省借助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推出加强疫情防控的创新举措—健康码。系统通过获取用户一定时期内的行程记录,综合用户填写的信息,形成红、橙、绿不同颜色的健康码。下图为某用户健康码。完成下面小题。
19.不同颜色健康码的生成与使用,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①数字地球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③地理信息系统④遥感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健康码能够识别居民疫情健康信息的原理是借助手机的以下功能( )
①查询疫情分布②记录移动轨迹③获取每日体温④共享用户信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据媒体介绍,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紧邻北川,在汶川大地震中也遭遇重创,但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无一人伤亡,创造了一大奇迹。
据此完成下面四题。
21.桑枣中学的师生在地震发生时无一人伤亡,成功避险的关键是充分利用了逃生时间。地震防灾中,有一个名词叫“黄金12秒”,“黄金12秒”具体指( )
A.横波到达并造成破坏前的时间 B.纵波到达并造成破坏前的时间
C.人在地震中从意识到灾害到躲避所用的最短时间 D.人从感觉晃动到意识到地震的时间
22.下列室内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
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
②在影剧院应迅速离开影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
③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
④选择室内空间大的房间躲避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23.下列有关避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行驶的汽车上,应迅速下车躲避 B.桥梁一般比较坚固,可以躲到桥下
C.在百货商场,选择结实的柜台或柱子边躲避 D.高大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好,可以作为躲避场所
24.地震时,若不幸被压埋在废墟下,下列自救方法正确的是( )
A.不停地大声呼救 B.通过睡觉来减少体力消耗
C.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谨防烟尘呛闷窒息 D.不停地祷告
25.减轻台风灾害对我国的影响,最重要的措施是(  )
A.植树造林,修建各种水利设施 B.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C.进行人工消雨作业,减弱台风的暴雨和风速 D.台风季节做好沿海居民的迁移工作
当地时间2020年6月23日,墨西哥发生7.4级大地震,地震过后的75分钟内,累计发生147次余震,地震引发山体滑坡。读某同学绘制的等震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26.若甲地为震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震级a>b>c B.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③大
C.在②处比①处先感觉到地震 D.甲为地震烈度最高区
27.地震发生时的正确避震方法是( )
①在家可躲在空间较小的厨房②在影院,应迅速跑到室外的开阔空地
③在教室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④走在街上要远离高层建筑、广告招牌、霓虹灯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填空题
28.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___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29.影响洪涝灾害分布的因素
(1)气候因素:洪涝灾害主要分布于____区、____区、____区、
____区。
(2)地形因素:多分布在沿河、沿海____的地区。
30.我国的台风灾害
(1)源地: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于____。
(2)分布:主要分布在____地区,多发于____季节。
三、综合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9年8月20日0时至7时,四川省汶川县累计降雨量最大达到65mm,多处发生山洪、泥石流。截至8月23日18时,四川汶川“8.20”强降雨引发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已致12人遇难,26人失联。
材料二:中国气象学家在研究中国1979年至1991年的气象资料时发现,每年从6月份开始,青藏高原上空出现一个大气臭氧异常低值中心,臭氧总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1)臭氧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的____层中,该层大气由于臭氧吸收太阳____增温,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2)拉萨全年日照时间在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誉。试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分析原因____。
(3)简述汶川“8.20”泥石流可能造成的危害,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汶川泥石流多发原因____。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木兰溪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下游河道(左图)迁回曲折,河道淤泥厚度为13-15米,淤泥含水量达70%,在流经莆田市区周边低地平原后注入海洋。历史上木兰溪下游洪涝灾害频发,1999年福建省启动对水兰溪的全面治理,对河道截弯取直,采取“改道不改水”的方式,将原始河道水面实施最大限度保留,并在废弃河道的基础上扩建玉湖新城。裁弯取直后,河流流速发生变化,水流和淤泥给河流两侧防洪大堤的修建造成巨大的工程障碍。当地采取“软体排”技术(右图)克服了世界级难题,较体排”技术是先在大堤上铺设高强度的纤维布料,然后在布料上用绳索固定密集的小块混凝土石板,混凝土石板可随布料适应大堤的形变,2011年防洪大堤顺利完工。随后,当地从工业农业生活污水治理等方面对术兰溪的水质进行全面优化,木兰溪畔成为“百里风光带”,是福建及莆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
(1)说明历史上木兰溪下游水患频繁的原因。
(2)简述木兰溪“改道不改水”的治理方式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3)指出“软体排”技术对大堤防护的优势。
参考答案:
1.B
2.B
1.
图中显示我国太行山区附近、长江中游地区和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频率高,该地质灾害最有可能为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其夏季发生频率高(图中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多处于山区,为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较多,易诱发地质灾害);图中长江下游地区电力限制较大,最可能为夏季(气候炎热,制冷能耗高,需要大量电力),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
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季节性显著的因素是降水,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因此此时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较大;图中限电指数较高的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地区,夏季高温天气,用电量大,限电指数高,所以地质灾害指数和限电指数较高的地区,天气可能分别是暴雨、高温,B正确;沙尘暴往往出现在冬春季节,天气较干燥。寒潮多发于冬春季节,往往形成严寒、低温、冻害天气。干旱往往由于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形成。滑坡、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并不是“天气”。B正确,ACD错,故选B。
本题组难度一般,主要加强对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注意图中地质灾害的分布地区特点,同时,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坍塌等。
3.C
4.A
3.滑坡、泥石流对建筑设施,交通、通信设施会造成破坏,还会堵塞河道,引发洪灾。不会造成地面塌陷。故选C。
4.当滑坡发生时,如果处在滑坡体上,首先应保持冷静,迅速环顾四周,然后向滑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故选A。
滑坡是斜坡上大量土体和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水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
5.C
6.C
5.
,西南地区地壳运动活跃、地形崎岖是其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①③对。降水强度与导致降水的天气系统有关,不一定比中南地区更大,西南地区和中南地区在植被覆盖率方面差异不大,②④错。故选C。
6.
大量开采山石,修建梯田,会破坏地表结构,加剧灾害的发生,②错;大量迁移居民至平原地带不切实际,④错。加强科学研究,进行灾情监测预报和恢复植被,实施护坡工程,可以防御和减轻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①③对。故选C。
7.B
8.C
7.该县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水淹频率很高,所以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可以在一、二层被洪水淹没时,方便避灾,所以这些集镇住宅能够“淹而不没,灾而无难”。选B。
8.根据材料提示,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说明集镇遭受的洪水破坏力较弱,由于该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洪水来时流速慢,带来的砾石少,退水快。历时长、砾石多会导致受灾严重。选C。
9.D
10.C
9.
寒潮若在春秋季节爆发,给华北地区造成的天气现象有大风降温天气,①对。华北地区暴雨洪涝天气主要在夏季,②错。强冷空气快速移动,风力强,易发生扬沙、沙尘暴天气,③对。农作物遭受冻害是自然灾害,不是天气现象,④错。故选D。
10.
我国很少受寒潮影响的地区有青藏高原,海拔高,冷气团难以到达,①对。长江中下游平原易受寒潮影响,②错。广东、台湾距寒潮源地远,不易受影响,③对。四川盆地地形闭塞,山脉阻挡,寒潮影响小,④对。故选C。
寒潮,指冬半年来自极地或寒带的寒冷空气,像潮水一样大规模地向中、低纬度的侵袭活动。寒潮袭击时会造成气温急剧下降,并伴有大风和雨雪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和人体健康等都有较为严重的影响。
11.B
12.C
13.A
11.
防灾减灾的主要目的是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普及避灾自救技能,有利于综合减灾能力的普遍提高,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②③正确;自然灾害是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防灾减灾不会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①错;防灾减灾的主要目的也不是为了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④错。故本题B项正确。
12.
自然灾害“以防为主”,需要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加固堤坝是防洪的工程措施;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以保持水土,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还可以减少河流含沙量,减轻洪涝的发生。①②③正确;提高城市化水平的过程中,有可能对地理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诱发灾害,④错。故本题排除ABD三项,C项正确。故选C。
13.
从图片看出学生躲到课桌下面,是地震自救的应急方式。当地震发生时,来不及撤离的时候应该就近选择安全的地方避震,下蹲,用手或其他物品护住头部,用毛巾或者衣服捂住口鼻,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或内墙角处,待地震过后有序撤离。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图示信息不符。故选A。
地震发生时,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情况应采取的不同的应对方法。保障安全的关键有三点。一是要切断电源、气源,防止火灾发生;二是要远离高大建筑物、窄小胡同、高压线、变压器、陡山坡、河岸边;三是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做出敏捷反应。如:在教室中可躲到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或内墙角处,待地震过后有序撤离。
14.D
15.C
16.C
14.
将图乙中的地形图层与聚落分布图层和图甲中的交通线分布图层叠加可形成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影响的专题地图,所以,要从图甲、图乙中调用的图层数分别是1个、2个,D正确,排除A、B、C选项。故选D。
15.
造纸厂会产生水污染,应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需要考虑水系分布,同时,造纸厂会对城市功能区的布局产生影响,因此其选址要考虑区域规划,C正确,排除A、B、D选项。故选C。
16.
打车软件需要对道路及车辆分布进行分析和查询,需要用到GIS;而快速对附近的车辆及用户所在位置进行定位,需要用到GPS,C正确,排除A、B、D选项。故选C。
遥感技术(RS)获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根据不同的任务,可选用不同波段和遥感仪器来获取信息,利用不同波段对物体不同的穿透性还可获取地物内部信息;GIS主要功能是分析、处理和储存地理空间数据信息;GPS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
17.D
18.B
17.
读图,该坡面位于高速公路一侧,通过工程措施加固,可以防止滑坡,D正确;该坡面防护设施无法抵御寒潮和地震,AB错;不明确该公路的位置,无法得知该地是否受台风的影响,且该坡面防护设施也无法防御台风,C错。故选D。
18.
相比于东南丘陵而言,我国西南地区地处板块交界附近,地壳运动更为强烈,地表所松散堆积物;同时,西南地区地形更为复杂崎岖,所以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①③正确;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丘陵地区均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强度差异不大,②错;植被覆盖率更高,则滑坡、泥石流灾害相对较少,与题干矛盾,④错。故选B。
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坍塌等。我国西南地区构造活跃,地形复杂,多暴雨,加之植被破坏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成为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区。
19.B
20.C
19.
首先,需要获得用户的行程记录,需要对用户的地理位置进行定位,利用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其次,通过用户填写的信息、用户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前疫情的实际情况,对相关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不同颜色的健康码,用到了“分析”功能,需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②③正确。遥感技术主要用于地理面状信息的获取,数字地球是将地理信息数字化之后,借助计算机系统来管理的技术,均不是不同颜色健康码生成与使用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①④错。故选B。
20.
健康码能够识别居民疫情健康信息,需要对手机所在的地理位置进行记录,借助了手机记录移动轨迹的功能,同时手机也需要共享用户信息,支持相关软件对手机定位系统的信息进行授权获取,②④正确。这种疫情健康信息的识别获取并不是利用手机进行查询疫情分布,①错。手机并不能获取每日体温,③错。故选C。
“3S”技术的判别:
(1)“点”与“面”判断:①GPS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 或“ 多个点”。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如果是“点”则选用GPS。②RS和GIS的工作对象——“面”,如果是“面”则需看突出的是监测方面还是需处理、计算才能得出的结果,若要监测则应选用RS技术。
(2)“想”与“看”区分RS与GIS: “想”即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凡是需要“想”的选用GIS。 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
21.C
22.D
23.C
24.C
21.地震来临时,人从感觉晃动到意识到地震发生需要3—5秒,然后以最快速度躲避的时间需要7—9秒,这个时间被称为“黄金12秒”。故C项正确,D项错误。地震波到达即可造成破坏,AB项错误。综合分析,C项正确。
22.地震来临时,不同地点应选择不同的避震方式:在家里、教室里,如果不能立刻出去,应选择牢固的遮挡物,“伏而待定”, ①正确;在人数多的影剧院,不能盲目离开,以防踩踏,应躲在坐椅下,②错误;在室内,应选择物体结实、有支撑的、易于形成三角空间、开间小的地方躲避,③正确,④错误。综合分析,D项正确。
23.A地震时若在行驶的汽车内,应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后再下车,A项错误;
B地震时桥梁容易倒塌,不是避震的场所,B项错误;
C在百货商场里,选择结实的柜台和柱子边躲避,用手或其他东西保护头部,避开玻璃门窗橱窗或柜台,C项正确;
D在室外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如烟囱、水塔,避开危险物如变压器电线杆、广告牌等,D项错误。
综合分析,C项正确。
24.不停地大声呼救,会导致体力的大量消耗;睡觉可能错过营救机会;祷告只能起到心理作用。故ABD项错误。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谨防烟尘呛闷窒息,保持清醒,听到救援时,呼喊或敲击,同时注意保存体力。C项正确。
25.B
【详解】
考查减轻台风灾害的措施。根据台风危害是狂风暴雨、沿海形成风暴潮,植树造林,修建各种水利设施有利防洪,但不是应对台风最重要的措施,A错误;目前技术不能对台风进行人工消雨作业,减弱台风的暴雨和风速,C错误;台风多发于夏秋季节,整个台风季节让沿海居民迁移不合实际,D错误;最重要的措施是提前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让居民做好应对准备工作,B正确。故选B。
26.D
27.D
26.
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要素,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a、b、c震级应该一致,A错误;地表破坏程度与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因素有关,不能断定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③大,B错误;①处距离震中更近,比②先感受到地震,C错误;等震线是烈度相等的各点连成的线,震中是地震烈度最高区,一般情况下,离震中距离越远,烈度越小,D正确。故选D。
27.
厨房有煤气管道及其他比较锋利的物品,应避开厨房,要选择浴室、厕所等空间小、不易塌落的地方避震,①错误;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避震,应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用随身携带的物品挡在头上,避免迅速向室外跑,②错误;在教室应抱头、闭眼、蜷曲身体,迅速躲在课桌下,③正确;走在街上要远离高层建筑、广告招牌、霓虹灯等,避免被高空坠落的物体砸中,④正确。故选D。
地震时如果在室内,要快速找到生命的三角,这个三角可以是墙角(客厅、卧室、书房、卫生间),也可以是桌子下面与地面之间的角落,并且用硬点的东西(书、菜板等)举过头顶。
28.地震波
29. 亚热带季风 亚热带湿润气候 温带季风 温带海洋性 地势低洼
30. 西北太平洋 东南沿海 夏秋
31. 平流平流 紫外线紫外线 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洁净,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 危害:冲毁交通线,阻断交通;毁坏村庄和房屋,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原因:汶川多山地形,地势起伏大(重力作用明显);汶川地震多发,地表破碎,岩石松散;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多暴雨;危害:冲毁交通线,阻断交通;毁坏村庄和房屋,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本题主要考查青藏高原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和汶川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原因。
【详解】
(1) 臭氧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的平流层中,该层大气由于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上升,该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
(2)拉萨日照时间长,素有“日光城”的美誉,可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方面分析。因为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洁净,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3)泥石流产生的危害主要有摧毁房屋、毁坏土地,冲毁交通线,阻断交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汶川泥石流多发的原因可从地形、地质、气候等方面分析。汶川多山地地形,地势起伏大,坡度陡;汶川地震多发,地质条件复杂,地表破碎,岩石松散;汶川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多大雨、暴雨,降水集中。
32.(1)夏季受季风、台风等影响,多暴雨,河流水量较大;下游河道迂回曲折,排水不畅;下游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泄洪能力有限;距河流人海口近,受海水顶托作用强,水涝多发。
(2)“改道”:河流改道后,降低水患风险,增加了城市建设空间;“不改水”:利用废弃河道,增加城区水域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增加城市蓄洪空间。
(3)混凝土石板质地坚硬,可降低河水对大堤的侵蚀程度;防洪大堤在淤泥地基上易发生形变,“软体排”可适应大堤的形变,保护大堤不因变形、开裂而坍塌。
本题以木兰溪的相关知识为背景,考查水灾的成因、治理技术等知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难度一般。
【详解】
(1)历史上木兰溪下游水患频繁的原因可以从气候、地形、水系、海水顶托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受季风、台风等影响,降水量大,多暴雨,河流水量较大,洪峰水位高;下游河道曲折,排水不畅;下游地势低平,落差小河流流速慢,泄洪能力有限;距河流人海口近,海水顶托作用强,流速进一步减慢。
(2)该题强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由材料可知,1999年福建省启动对水兰溪的全面治理,对河道截弯取直,采取“改道不改水”的方式,将原始河道水面实施最大限度保留,并在废弃河道的基础上扩建玉湖新城。河流改道后,降低水患风险,废弃河道充分利用,增加了城市建设空间;废弃河道,可以增加城区水域面积,美化城市景观,增加城市蓄洪空间,调节径流能力增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由材料可知,软体排”技术是先在大堤上铺设高强度的纤维布料,然后在布料上用绳索固定密集的小块混凝土石板,混凝土石板可随布料适应大堤的形变。载弯取直后,河流流速发生变化,水流和淤泥给河流两侧防洪大堤的修建造成巨大的工程障碍。软体排技术主要减轻水流和淤泥对大坝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混凝土石板可降低河水对大堤的侵蚀,保护大堤;另外防洪大堤在淤泥地基上易发生形变,该技术中混凝土块是用绳索固定铺设,可适应大堤的形变,对大坝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