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基础知识导学考点一 地球的自转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2.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3.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如图A)。(1)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B)。(2)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C)。4.周期时间 旋转角度 意义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360° 地球真正周期太阳日 24小时 360°59′ 昼夜交替周期5.速度角速度 除南北极点外,各地均为15°/h线速度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最大,极点为零考点二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1)图中甲为夜半球,乙为昼半球,弧线AOB为晨线。(2)(3)交替周期:1个太阳日=24小时。2.产生时差(1)地方时平常,我们在钟表上所看到的"几点几分",习惯上就称为"时间",但严格说来应当称为"时刻"。某一地区具体时刻的规定,与该地区的地理纬度存在一定关系。例如,北半球各地的人都习惯于把太阳处于正南方(即太阳上中天)的时刻定为中午12点,但此时正好背对着太阳的另一地点(在地球的另一侧),其时刻必然应当是午夜12点。(2)规律(3)时区与区时名称 区时 时区属性 时间 范围产生 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 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关系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3.国际日界线(1)目的: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2)内容: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分界线。(3)意义:“昨天”和“今天”的分界线。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不偏转。注:地方时的计算方法(1)定“基准时间”即确定计算时可作为条件用的已知地方时,在光照图上,特殊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已知条件,有以下几种情况:经线位置 确定地方时 图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 12时 ND夜半球的中央经线 24时(或0时) NB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 6时 NC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 18时 NA(2)定“东西方向”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如图中求E点的地方时,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E点位于D点以东,应“东加”;若求F点地方时,以B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F点位于B点以西,应“西减”。(3)定“相对时差”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以确定时差,如E点所在经线与ND经度相差45°,时差为3小时。(4)定“时间数值”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如E点地方时为:12:00+×1小时=15:00,F点地方时为:24:00-×1小时=21:00。2.区时的计算方法时区计算 某地所在时区数=该地经度÷15°(取整数,若余数<7.5,则直接舍去;若余数>7.5,则在结果上加一)区时计算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1小时 注:①“+、-”号的选取同地方时的运算。 ②若求出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若所求时间为负值,则加上24小时,日期减一天[方法技巧] 运用数轴法进行时间计算(1)画轴①东经度在东,西经度在西,自西向东,西经度越来越小,东经度越来越大。②中时区在中间,东时区在东,西时区在西,自西向东,西时区数由十二递减到一,东时区数由一增大到十二。(2)定点:即将已知点和所求点标在轴的相应位置。例如:当东八区为6月9日20时时,求35°W的地方时。解题:因东八区的区时使用的是120°E的地方时,即已知点A为120°E,所求点B为35°W。图解如下:(3)定差①确定两地的经度差。如上图中A、B两地的经度差为35°+120°=155°。②确定时间差,即155°×4分钟/1°=620分钟,转化成为10小时20分钟。(4)定值①定向:所求点位于已知点的西边,取“-”。②如上图中所求的35°W的地方时=6月9日20时-10小时20分钟=6月9日9时40分钟。注意:若进行区时的计算,可将定点改为定时区,其他参照地方时的解题方法。考点三 地球的公转1.概念:绕太阳的运动。2.方向:3.周期名称 1回归年 1恒星年参照物 太阳 其他恒星时长 365日5时48分46秒 365日6时9分10秒特点 直射点的移动周期 公转的真正周期4.轨道与速度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公转方向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的含义地球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其大小是23°26′。如下图所示:2.黄赤交角的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考点四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1)典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2)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如图甲中的h。(2)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正午时刻(12:00)的太阳高度角,即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如图乙中的H。(3)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4)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节气 最大值地区 最小值地区夏至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南半球冬至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北半球春分、秋分 赤道 极点为0°3.四季更替(1)成因: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2)四季更替4.五带划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