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课时谁先迎来黎明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生需要在这儿方面有一定的基础认知:①有较为丰富的相对运动经验,如汽车与窗外树木的相对运动关系,有这样的基础,再根据“地球椅”实验推理出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就容学情分析易得多。②学生对北京与乌鲁木齐的位置有所认识,能在地球仪上快速找到它们。③能在地球仪上分清东西南北。但这些基础认知都是学生比较欠缺的,所以需要根据学生的前概念情况及教学条件提供一些设备及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科学观念女通过模拟实验和对生活现象的分析,知道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大认识到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东边比西边先迎来黎明。科学思维大运用模拟实验、推理论证等方式认识到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核心素养探究实践目标*通过手拉手围成一个“地球”的模拟实验来探究“谁先迎来黎明”。*通过地球椅、地球模型等模拟实验的体验,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态度责任*对探寻自然现象,解密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和探究兴趣。火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模拟实验证明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然后得出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重点的结论。教学重难点“地球椅”实验条件要求较高,不容易获得好的实验效果。学生原有知识储备和难点生活体验不足,影响对于相对运动的理解,进而影响学生理解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西向东转的关系。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地球仪。教学准备打印好的“北京”“乌鲁木齐”“东”“西”大字(剪成合适大小)、双面胶、红色圆卡学生准备纸、可以旋转的办公椅、手电筒、学生制作的地球模型、小圆片贴纸。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1.我们知道地球不停地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那么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会相同吗?为什么?在学生的认知里,“时差”2.用课件展示两个人打电话的场景:两个不同地区的人在打电一、聚焦并不陌生,在此基础上再话,一个背景为早上,另一个背景为晚上。提问:同一时间,为(3分钟)研究这两个城市谁先迎什么一个是早上,另一个是晚上呢?来黎明更顺理成章。3.不同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是有先后的。那么,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哪座城市先迎来黎明呢?(板书课题)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活动一:谁先迎来黎明。1.和学生一起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这两座城市,标注这两座城市谁在谁的哪一边(东西)。2.根据两座城市的位置,请学生猜想哪座城市先迎来黎明。3,模拟实验,学生会看到如果顺时针转动,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如果逆时针转动,北京先迎来黎明。两种自转方式只可能有一种是正确的,到底是哪一种呢?活动二: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1.我们站在地球上,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地球的自转,那么该如何确定地球到底是自西向东自转还是自东向西自转呢?2.视频播放列车沿直线行驶和小朋友坐旋转木马的场景,让学二、探索生回忆并说山自己平时在行驶的车上看窗外的树木和电线杆从猜想到实际验证,逐步(25分钟)等物体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并强化这个规律:我们看到周围推理,形成结论。物体运动的方向与自己实际运动的方向正好相反。3.学生坐在旋转的办公椅上,让转椅自西向东运动时,看到周围的景物在怎样运动?转椅自东向西运动时,看到周围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的?4.联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转椅,我们看见太阳东升西落,那么转椅就是自西向东运动的。活动三:再次模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昼夜变化。1.用手电筒模拟太阳,让地球模型自西向东旋转,观察哪座城市先迎来黎明。2.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探索我们知道了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你是如何知道的?三、研讨学生回顾昼夜交替模拟实验,讨论出地球自转一周出现一次昼通过研讨交流,培养学生(10分钟)夜交替,即1天,所以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且明白地球自转的归纳、概括能力。1周时,一个地区只能迎来一次黎明。谁先迎来黎明板书设计太阳东升西落→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北京先迎来黎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周期为24小时(1天)【教学反思】本课时在确定地球自转方向时,学生比较容易混淆。提前做好视频和对话训练,使学生在课堂上直观感受到运动的相对性,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