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 六年级上册2.3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核心素养目标教案(PDF版表格式含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 六年级上册2.3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核心素养目标教案(PDF版表格式含反思)

资源简介

第3课时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课型
实验探究课
课时
1
六年级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在科普读物中了解过“地心说”和“日心说”,对这两种学说的
主要观点是有所了解的,而且绝大多数学生会支持“日心说”,但是学生对两种学说的主要观
学情分析
点以及观点的推理过程了解并不多。尤其是对后来的科学家基于“日心说”的理论模型,经
过长期的实践观察与实验,得到的佐证了解更是少之又少。
科学观念
女通过资料阅读,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和太阳的运动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
*知道“日心说”和“地心说”都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及宇宙历史的代表性学说。
*知道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同时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科学思维
火运用模拟实验、推理论证等方法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
核心素养
探究实践
目标
火在阅读过程中学会使用文献摘要,并能通过阅读文献获取地球运动的相关信息。

在模拟实验的过程中,能依据正确的地球运动信息改进地球模型,并利用模型认识到昼
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态度责任
*在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中,体会到所有科学观点都需要众多证据的支持。
大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有证据意识,并能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通过阅读材料,认识地球的运动状态,了解“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并利用它指导
重点
教学重难点
模拟实验,最终形成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解释。
难点
认识“日心说”的科学性的证据,理解两种学说的推理过程。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
教学准备
学生淮备
阅读资料、手电筒、地球模型、反光小圆片、记录表。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指导
设计意图
1.谈话导人:上节课的模拟实验告诉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
释有多种可能,而其中的关键是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在学
习本课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我国古代关于天地关系的
以我国古代关于天地关
学说。
系的学说导入,从而使学
一、聚焦
2.介绍我国古代的“盖天说”和“浑天说”。
生认识到人类对真理的
(5分钟)
(1)盖天说:天像一把大伞一样,高高悬挂在大地之上,日月星
探索是无止境的,错误观
辰随天盖而运动。
点也有存在价值。
(2)浑天说:整个天空的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星辰
则附着于“天球”上运行。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指导
设计意图
3.提问:你怎么看待这两种学说?古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小组讨论后交流)
4.讲解:三年级的时候,我们通过望远镜观察月食、麦哲伦环球航
行等,可以知道地球是个球体;现在航空航天技术发达,甚至能
从太空看到地球的样子。而古代人们认识地球,是在望远镜还
一、聚焦
没有发明、航海技术不够发达等落后条件下进行的,所以会形
成不全面甚至错误的认识。这两种学说虽然有很多错误的观
点,但它们为后人的观察和研究提供了基础。
5.揭示课题:历史上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索经历了一个相当漫
长的过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
史。(板书课题)
活动一:阅读两大学说的文献资料。
1.谈话: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古代的一些学说,大家还知道一些
其他的关于地球运动的学说吗?(一些阅读面广的学生可能会
提到日心说、地心说,若没人提及,教师可补充)
2.讲解: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总结了前人的观点,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地心说”,影响了欧洲一千多年。一千多年后,波兰天
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向前
推进了一大步。
3.出示阅读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地心说”与“日心说”。
1.两大学说非常具有代
4.小组讨论,说一说“地心说”和“日心说”各有什么特点,它们有
表性,提前布置查阅相
什么不同。
关资料,以辨论赛的形
二、探索
5.小组派代表回答,教师进行总结。
式呈现,让学生对两种
(20分钟)
(1)相同点:都认为地球是球形的,都认为天体的运动是圆周
观点了解更清晰。
运动。
(2)不同点:“地心说”认为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日心
说”认为地球是运动的,在绕着太阳转的同时还在绕轴自转。
6.提问:他们是如何让自己的理论更具有说服力的?(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7.播放傅科摆实验视频,讲解:这个实验证明了地球的自转,否定
了“地心说”。现在在我们看来,“地心说”和“日心说”虽然不完
全正确,但其中的一些观点还是可取的。
8.小结:地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即公转,周期是1年;在公转的
同时,地球也在绕轴自转,周期是24小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