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时不简单的杠杆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六年级学生对“杠杆”这一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使用已经有相当的经验积累了,但大多数学生没有具体研究和探索过杠杆在不同情况、不同组合工具中的作用。学情分析学生在《斜面》一·课中已经做过了关于简单机械的研究,《不简单的杠杆》一课安排了一个最原始也最贴近“杠杆”发明和产生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学生大多看到过,但是不一定亲自动手操作过。这样的安排既减小了难度,也增加了学生在研究杠杆过程中的趣味性。科学观念*知道利用杠杆可以帮助我们撬起重物。*知道改变支点的位置、支点的高度会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科学思维火用比较大石块能否被撬动的方法,能区别省力杠杆和不省力杠杆。核心素养探究实践目标*用杠杆完成撬动大石块的任务。火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杠杆装置的使用情况,并分享自己的观点。态度责任*通过杠杆实验,培养学生对生活中杠杆这一简单机械的兴趣。*尊重事实,如实记录大石块的移动距离,准确画出杠杆装置。能够利用杠杆完成撬动大石块的任务,并用图示记录撬动大石块时杠杆的重点教学重难点装置。难点改变支点位置,影响杠杆作用。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准备木棍、一大一小两块石块、有格子且标明起点A终点B的宽纸带、直尺、作为杠学生准备杆支点的方木块。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1.用课件展示主题图,提问:图中的工人是如何利用撬棍撬动水泥板的?他为什么不直接搬,而要用撬棍呢?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杠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初步了解学生对“杠杆”的认识。杆”的使用并不陌生,通2.教师引导总结:像撬棍这样的工具就是一种“杠杆”,生活中还一、聚焦过这样的一个简单引入,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杠杆”的原理呢?(5分钟)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各种利用“杠杆”的场也可以及时地学握学生景,如:撑竿跳、投石机等。对“杠杆”的认知程度。3.教师总结:杠杆和斜面一样,都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在我们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板书课题)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活动一:认识杠杆1.出示教材第47页小石头撬大石头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杠杆装置的特点,画出杠杆的简单示意图,并思考:这个杠杆装置与前面举例的杠杆有什么共同点?2.小组讨论、交流使撬棍发挥作用的三个重要位置,试着圈一圈。3.请一名学生上台在示意图中圈出,其他同学评判。4.讲解:介绍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小石头大石头用力点77支点阻力,点77777777(1)支点:支撑着杠杆、杠杆围绕其转动的位置。以实际生活经验为引导,(2)用力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指导学生搭出省力杠杆,(3)阻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杠杆活动二:探究用力点对杠杆作用的影响。省力,也为后面的探索过1.提问:使用撬棍能够撬起很重的石头,让我们感觉很省力,那是程作销垫。不是所有情况下撬棍都可以动重物,都可以省力呢?(学生回答)你们认为什么会影响杠杆的作用?(用力点、支点等)它二、探索会有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用实验验证一下。(20分钟)2.教师和学生一起,利用木板和方木块制作一个简单的杠杆,引导学生自主尝试,用小石块撬动大石块。(支点和大石块位置不变,只改变小石块的位置)3.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跷跷板为引导,轻的如何跷起重的,从而让学生搭出省力杠杆,最终达到小石块撬动大石块的目的。4.指导学生画出杠杆的简单示意图,强调杠杆的画法,为后面的探索做准备。5,小结:用力点离支点越远,杠杆越省力,活动三:探究支点对杠杆作用的影响。1.谈话:前面我们探究了杠杆作用与用力点的关系,接下米我们继续探究与杠杆作用与支点的关系。2.引导学生研讨、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3.每组自主尝试,探索如何改变支点的位置可以把大石块从A移动到B。记录在逐步达到日标的过程中每一次杠杆装置的情况以及石块移动的距离。(每组实验重复3~4次)4.引导学生尝试,改变方木块的方向,实验看是否会改变大石块移动的距离。5.小结:阻力点离支点越近,杠杆越省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