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五年级(下)第三课 月是故乡明学习目标: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3、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学习重点: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学习难点: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学习准备课前阅读,自读自悟,感知童趣。我能行:一、在括号里加上表示数量的词语。一( )月亮 一( )柱子 几( )大苇坑一( )明月 一( )知了 几( )土山二、读一读,给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在烟波浩渺(miǎo mǎo)的海边,我们点起篝(gòu gōu)火。听着海浪声,看着火光闪动,一种激动在心底萌(méngmíng)发。抬头望去,那澄(dèng héng)澈(chè cè)的月光是如此的温柔。(2)那位耄(māo mào)耋(dié dé)老人,一个人住在乡下。夏天,他的小院儿充满绿色,各色花朵点缀(zuì zhuì)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三、给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意思不变。(1)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 )(2)我曾想象,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3)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四、把词语和相关的意思用直线连起来。烟波浩渺 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相映成趣 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巍峨雄奇 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五、根据原文回答问题。1、你对“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一句中的“此”是怎样理解的?2、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却写了那么多童年趣事,多余吗?给文章分段,并写出大概段意。4、你对“月是故乡明”这一题目有哪些了解?一、一(个)月亮 一(个)柱子 几(个)大苇坑一(轮)明月 一(群)知了 几(座)土山二、(1)miǎo gōu méng chéng chè(2)mào dié zhuì三、(1)陪衬(衬托) 不可胜数(不可计数) (2)大概(可能) (3)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四、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相映成趣: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巍峨雄奇: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五、1、句中的“此”是指代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对这两件事的回忆更突显“我”对童年和家乡的眷念。2、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3、(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解释。(2)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3)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4)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者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4、①“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②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③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的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