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伟大的改革开放”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认同实行改革开放这一重要决策的重要性,树立理论自信;学生通过联系生活、运用生活实例,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深刻变革,提高认识、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能力,认同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的价值取向;学生能通过归纳、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行合作性和探究性学习,体悟改革开放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和责任意识;学生通过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每个历史阶段遇到的问题,领会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政治认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生理解改革开放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认同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价值取向教学难点:学生理解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实行改革开放这一重要决策的伟大意义学情分析学生刚上高一,对改革开放历史背景的理解和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改革开放历程的知识储备还很有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活动,由活动提供学习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以重点培养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价值取向。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导学法、情境体验法课时安排45分钟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播放视频:时间给出了答案之深圳的“蜕变”提问学生:时间的演进,深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为什么深圳会发生如此大的蜕变?引出本内容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深圳巨变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深圳巨变背后原因的思考环节二:讲授新课总议题:伟大改革开放历程的破-立-新之路分议题1 破:社会主义中国为什么要搞改革开放?情境:改革开放前的深圳---以改革开放前深圳南岭村的现象为例南岭村是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的一个行政村,面积4.1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00多人,外来人口1.5万人。被誉为“中国第一村”。在1978年仍盛行“养三只鸭就是资本主义”的教条理念下,张伟基曾在柿子成熟季节,“为民请愿”带着两个村干部跑到公社反映,“一斤柿子在自由市场能卖一块多钱,供销社统一收购才卖九分钱。”难道贫穷只能是社会主义的标配?甚至发出如果老是这样的话,我情愿走“资本主义”道路,为此他也深受一年的批斗。而1979年下半年,张伟基政策还没正式下来时就在队里把田分下去,为此也受过被公社批评,说先于政策而行受批,张伟基没有抱怨,仍满腔热忱为民办事。当时,村集体资产不足7000元,岭南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00元,甚至1979年5月7日,南岭村曾经发生过100多名村民“逃港”事件,张伟基的妻子也在其中。而南岭村作为宝安县一个仅有百余户居民的小村庄,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全村全民要吃国家返销粮两万多斤,还要买入八万多斤红薯以缓解饥馑之忧。教师ppt展示问题:根据材料中南岭村的现象结合历史知识,谈谈改革开放前的深圳面临哪些问题?集体发言:请同学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点评总结:从经济、政治、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描述人们当时的生活水平以及现状:经济方面:生产水平较低下,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政治方面:仍以阶级斗争为工作重点,两个凡是的方针风气仍存思想方面: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界限的疑惑,对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间的疑惑社会背景方面:人民生活普遍贫穷,甚至难以生存继而,引导出这些现状折射出社会主义中国面临严重的问题,中国该何去何从?中国的改革开放势在必行。分议题2:社会主义中国应如何改革开放?通过歌曲 春天的故事 引出: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提问学生:是哪位老人?在南海画了一个怎样的圈?从而引出是邓小平爷爷在南海画了一个圈,于是,深圳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在祖国南部崛起。继而,提问学生:这个圈的画法有何特点?接下来,请同学们,跟随镜头,追溯历史吧!情境1:通过播放视频:深圳改革开放历程的演变学生通过视频中的时间轴,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历史知识,提问1: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改革开放的演变历程组内讨论,小组代表分享成果总结:共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第二阶段 1992年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到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第三阶段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提问2:从改革开放时---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的变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具体表现乡镇---打工厂、制作鞋厂之类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开发浦东区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何特点?形成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总结:在改革开放处于开启阶段,即第一阶段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过后,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情境2:改革开放的春天之南岭村.南岭人的变化播放歌曲 春天的故事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个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引出阅读素材:1979年,宝安县开始“外引”和“内联”借着这股政策优惠和东风,南岭村引进了和平无线电厂,取名南和公司和华南电子厂,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掀开了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发展史的第一页,也为南岭村带来了飞跃性的发展。张伟基拿到为建经济特区的征地补偿款,在他睿智的决策下,主张用于第一生产队厂房建设。1983年7月,张伟基提议成立村委会,并把第一生产队的资产公有化。1984年,南岭村率性实行农村股份合作制度,并在实现股份分红和工资制,同时推进统筹医疗。1987年,村民甩掉了贫穷的帽子并吸引了不少外来人口,南岭村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元,是改革开放前的50倍。1991年底,南岭村民人均集体分红超过1万元,家家都是外界艳羡的“万元户”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后,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明确之处特区姓社不姓资,借此“东风”,张伟基带领南岭村先后建成4个工业区,陆续引进国内外十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改善经济结构,推动经商业和旅游业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1994年,深圳颁布《深圳经济特区股份合作公司条例》,南岭村正式成立了股份合作公司,把村里的部分集体资产转为村民的个人股权,使村民人人有股权,年年有红利。从2015年开始,南岭村着重股权投资,与清华大学的清华启迪合作建设科技园,共同成立投资基金,南岭村占50%股权;以1.2亿元收购了一家投资公司,斥资3亿元设立深圳市首个社区股份公司创投基金。至今,南岭村持续保持着快速的增长势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亲历南岭村变化的您,现接受电视台的 追寻邓小平爷爷南巡之旅之南岭村的改革变化 专题采访,您作为(市民代表、企业代表以及政府干部代表),谈谈邓小平爷爷南巡深圳,又给南岭村带来一个怎样的春天?对此有何感慨?总结:进入第二阶段,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现今,南岭村又有何新变化?(从政治、经济、社会层面着手)总结: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分议题3:新: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中国发生什么变化?南岭村的发展见证了深圳发展演变,而深圳的演变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播放改革开放的40年的“逆袭史”思考: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中国发生什么变化?而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改革者,展示图片 :一百名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人民的奋斗 党的正确指引,现国家赐予他们称号,开颁奖典礼,故学生自由发挥情感,每人选取一个代表为他们写颁奖词。马云、马化腾、于漪等等人物(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取得的成果而写颁奖词)环节三、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出本节的思维导图,并邀请其他同学补充、点评环节四、布置作业课下搜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相关资料,小组合作办一份“改革开放”为主题的板报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