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目标导航了解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本常识,积累重点字词;明确本文的“六要素”,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品味语言,体会新闻用事实说话的特点;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二、助读资料1.题目解析“我三十万大军”点明了人物及数量,突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宏大气势;“南渡长江”点明事件;“胜利”点明事件的结果,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题目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简洁、醒目,概括性强,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文体常识新闻新闻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新闻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新闻的分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消息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极为常见,运用广泛。消息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其特征主要有:①用事实说话;②短小精悍,概括性强;③时效性强;④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即由主到次的组织内容,使事件的高潮在前,被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⑤大多数消息有电头或“本报讯”作为外在标志。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导语∶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新闻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背景∶指发生新闻事实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的主要部分,背景、结语是辅助部分。消息的“六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何事)、who(何人)、why(何故)、how(如何)。这六要素常常被称为“五个W和一个H”。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集》里。4.写作背景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后,蒋介石一面玩弄和平的阴谋,一面加强长江防线,企图取得喘息时间,重整军备,卷土重来。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双方和谈代表团拟定的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华东军区、中原军区部队共100万人,奉命于当晚发起渡江战役,在长达500 余千米的战线上强渡长江,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22日2 时,新华社全文刊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5.重点字词(1)生字词芜湖(wú) 督战(dū) 荻港(dí) 溃退(kuì) 摧枯(kū)拉朽诸城(zhū) 要塞(sài) 泄气(xiè) 歼灭(jiān) 锐不可当(dāng)理解词义经营:筹划、组织并管理。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督战:监督作战。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业已:已经。锐不可当:锋利无比,无法阻挡。文中形容解放军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6.段落层次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表明该新闻材料真实,报道及时。导语(正文的第一句):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点明了人物、时间、事件及结果。主体(导语以下部分):阐述具体内容: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击的态势。结语(最后一句):充满豪情,展现斗志,发出号召。7.课文主题这则消息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也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8.写作特色(1)叙事简洁,言简意赅。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粗线条地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因为敌军“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在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根本不值得去详细介绍。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叙述层次清晰,一目了然。(2)语言准确,简洁生动。这则新闻语言准确,简洁有力。文章运用了一系列四字短语,如“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溃退”等,写出了敌军不堪一击的狼狈之相。又如“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等,写出了我军横渡长江、奋勇向前的壮阔场面,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又真实客观地报道了新闻事件。三、预习检测(一)基础通关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溃退(kuì) 荻港(dí) 横渡(hèng) 摧枯拉朽(cuī)芜湖(wú) 签订(qiān) 协定(xié) 锐不可当(dǎng)泄气(xiè) 督战(dū) 前锋(fēng) 风平浪静(jìng)业已(yè) 要塞(sài) 歼灭(qiān) 英勇善战 (shàn)2.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______ (冲破 突破)安庆、芜湖线。(2)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_______ (顽强 顽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3.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B.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C.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军队)被打垮]D.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已经]4.文学常识填空。(1)新闻这一文体最基本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2)新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_______ 。(3)消息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有的还有_______、_______ 。(4)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消息以_______为基本表达方式,也可适当穿插一些_______。5.认真阅读这则消息,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内语段精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毛泽东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6.用横线画出本则新闻的电头,并说说它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中哪些词语描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防线崩溃 哪些词语描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文中加点的“不到”“即已”“突破”“占领”“正向”“进击”等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学习这则新闻,你可以联想到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哪些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外拓展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举行“清明祭”新华社南京4月4日电(记者 蒋芳) “亲爱的父亲,我们兄弟俩来看您啦!您安息吧!”83岁的马庭禄、81岁的马庭宝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哭墙”前一边鞠躬一边向父亲告慰。4日上午,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遇难者遗属50余人在这里举行清明祭扫仪式。据统计,登记在册的幸存者仅剩100人。小提琴演奏着悠扬的乐曲《辛德勒的名单》,琴声哀婉忧伤,静静流淌,葛道荣、濮业良、刘民生、佘子清、王秀英、常志强、阮定东、岑洪桂、马庭禄、马庭宝、陈德寿等11位幸存者陆续到达,依次在“哭墙”前焚起香烛、献上花圈,还有人制作了小小的白花,贴在亲人的名字旁……9时祭扫仪式开始,人们在低沉的音乐声中向遇难同胞默哀1分钟。90岁高龄的幸存者葛道荣在儿子的搀扶下找到了“哭墙”上亲人的名字,一遍遍摩挲着,长时间凝视着,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寒冷的冬天。1937年日本人打进南京,葛道荣家中男丁几乎被杀光,年仅10岁的他逃进安全区却被日本兵用刺刀刺伤右腿。位于纪念馆南面的遇难者名单墙俗称“哭墙”,上面镌刻着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经历五次增刻后,目前“哭墙”上共刻有10615个遇难者姓名。截至目前,在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在世的幸存者仅剩100人。马庭禄和马庭宝是一对亲兄弟,对于他们来说,家一半在身边,一半就刻在了“哭墙”上。他们的父亲马玉良、姑父杨守林、舅舅温志学都在安全区被日本兵抓走,拉到下关江边用机枪屠杀后浇上汽油毁尸灭迹了。“亲人们没有留下尸骨,这里就成了我和哥哥唯一能祭祖的地方。这段历史,我会一遍遍地讲给下一代听。”已多次参加“清明祭”的日本友人松冈环在仪式后与几位老人拥抱、告别。“我理解清明节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所以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来。这些年我采访了三百多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二百多名日本老兵,把他们的证言写成文章、拍成纪录片陆续出版和上映,就是希望日本政府能端正历史观,早日作出真诚的道歉。”清明节期间,纪念馆接待参观人数超过10万人次。不少游客涌到了“哭墙”边,自发地献上菊花寄托哀思。当日,南京商业学校学生胡敏仪把一支菊花轻轻地放到墙根下,她曾报名参加了春节慰问幸存者的活动,今天又特意赶来悼念。“这是南京的伤痛,也是民族的记忆,我们这一代不会遗忘。”说说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主体部分依次讲了哪些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请分别找出能体现这则消息特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标题中为什么不把参与“清明祭”的其他人员都写进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基础通关1.C [A项,横渡(héng);B项,锐不可当(dāng);D项,歼灭(jiān)]2.(1)突破 (2)顽强3.C [“溃退”应解释为“(军队)被打垮而退却。”]4.(1)用事实说话。(2) 消息 通讯 特写 人物专访 消息(3)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4)何时 何地 何事 何人 何故 如何(5)叙述 议论5.何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至21日何地:芜湖、安庆之间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发起渡江战役如何: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二)课内语段精读6.它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地点。表明消息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7.“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描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防线崩溃;“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等描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8.“不到” 表明时间短,“即已”“正向”表明速度快,“突破”“占领”“进去”等词语,表现了我军攻势猛烈、势如破竹的特点,表现出作者激动的心情。9.此处为消息的结语,概括前文的内容。“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突出了解放军将士一如既往以英勇的气概取得伟大的胜利。10.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三)课外拓展11.清明祭扫代表、形式、参与祭扫及幸存的人数。[第一段是导语,概括每句话的要点即可]12.祭扫过程,回顾历史,日本友人祭扫,祭扫意义。[考查概括能力,可以先划分层次,再概括内容。]13.本则消息大量使用数字来体现新闻语言的特点。例如,“9时祭扫仪式开始”表现了及时性,“‘哭墙’上共刻有10615个遇难者姓名”表现了准确性和真实性。[找出能分别体现新闻准确性、及时性、真实性的句子即可。]14.因为“遗属”是参与祭扫的主要人员,只写“遗属”,不写其他参与人员,是为了让新闻标题更简洁,更能突出主体。[新闻标题的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