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徐州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江苏省徐州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2022·徐州)古诗文默写。
(1)谁言寸草心,   。(孟郊《游子吟》)
(2)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3)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生活中,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正像《〈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所说:“   ,   。”
(5)如果你以主持人的身份参加“天下国家·诗文展示”综合性学习活动,准备选用“   ,   ”两句连续的古诗文作为开场白。
【答案】(1)报得三春晖
(2)千里共婵娟
(3)几处早莺争暖树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知识点】一般型默写;理解型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晖、婵、莺。
故答案为:⑴ 报得三春晖 ⑵ 千里共婵娟 ⑶ 几处早莺争暖树 ⑷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长积累,边读边写。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
2.(2022·徐州)根据语境作答。
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最近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播。该节目制作水准较高,观众和业内人士的好评,逐渐成为品牌。
诗词歌赋表达着我们民族的文化追求与人文精神,yùn(  )含着古今一脉的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家底”。重温那些代代相传的诗词歌赋,是为了传承,也是为了(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suǐ(  )。把这些“文化家底”守护好、利用好,我们才更能怀着自信与从容行稳致远。
《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______,______,______。近年来,不少优秀文化类节目(B),背后都折射着同样的时代需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现实场景,吸纳时代气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根据拼音写汉字。
(2)为文中A、B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汲取 吸取 油然而生 异军突起
(3)修改文中画线句的语病,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
(4)文中横线处的语句,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将古典价值融入当代表达
②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③立足诗词这一文化宝库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答案】(1)蕴;髓
(2)汲取;异军突起
(3)节目制作水准较高,受到(得到,获得)观众和业内人士的好评,逐渐成为品牌。或:该节目制作水准较高,观众和业内人士一致好评,逐渐成为品牌。
(4)C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近义词;句子排序;句式杂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书写汉字。平时需认真积累,结合词语意思,正确书写,注意区分同音字和形近字。(2)本题考查词语辨析。“汲取”原指从低处取水,后喻指像吸取水分一样地吸取有用的东西,侧重于提取、取得;“吸取”是“吸收采取”。“汲取”一般只用于抽象事物,适用范围较小;“吸取”适用范围较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抽象事物,前面应该填“汲取”。“油然而生”指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异军突起”比喻突然兴起的新生力量。前面主语是“优秀文化类节目”,后面应该填“异军突起”。(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语病为句式杂糅,句子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可以在“观众和业内人士的好评”前面加上谓语动词“受到、得到、获得”,或者将其改为“观众和业内人士一致好评”。(4)本题考查句子排序。“立足诗词这一文化宝库”是《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栏目根本的立足点,应放在最前面,“将古典价值融入当代表达”是其创新做法,“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这句话是对栏目创新形式的总结性评价,故正确的排列顺序为③①②。
故答案为:⑴ 蕴;髓
⑵ 汲取;异军突起
⑶ 节目制作水准较高,受到(得到,获得)观众和业内人士的好评,逐渐成为品牌。或:该节目制作水准较高,观众和业内人士一致好评,逐渐成为品牌。
⑷ C
【点评】⑴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⑶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⑷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3.(2022·徐州)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诺,作品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情况,并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B.母爱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泰戈尔的《金色花》以儿童的视角表达对母亲的依恋;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在质朴平实的叙述中饱含着对母亲的深情。
C.现代汉语中的很多成语出自古代典籍,如“温故知新”出自《论语》,“舍生取义”出自《孟子》,“教学相长”出自《礼记》。
D.小语听到爸爸跟王叔叔打电话。爸爸说:“王弟,最近家父身体可好?老人家也近七十花甲了,我抽时间去看看他。”
【答案】D
【知识点】论语十二章;语言得体;金色花;红星照耀中国;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BC.正确。
D项“家父”是谦辞,指对人称自己的父亲,爸爸给王叔叔打电话,应该用敬辞,称对方父亲为“令尊”;“花甲”指六十岁,七十岁应该称“古稀”。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重要的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二、阅读(55分)
(2022·徐州)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①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邪?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邪?彻②其环瑱③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注释】①岁:收成。②彻;除,摘下。③环瑱(tiàn):古代垂挂在冠冕两侧的玉质饰物。
4.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彻 其 环 瑱 至 老 不 嫁 以 养 父 母 。
5.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书未发 ②无从致书以观
B.①使者不说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①臣奉使使威后 ②使内外异法也
D.①何以王齐国 ②陈涉乃立为王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解释。
①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②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
7.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赵威后先问齐国的收成如何,老百姓情况如何,最后才问到齐王是否无恙。这充分显示了赵威后作为一位政治家的民本思想。
B.从赵威后对齐国使者的批评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她的重用贤人、赏罚分明的政治文化见解。
C.全文围绕一个“民”字,以赵威后对齐国使者的问话一贯到底,却问而不答,问而无答,问而不必答,充分提升了文势。
D.钟离子、叶阳子和婴儿子这三位贤士孝女是帮助齐国治理的有德之人,却没有得到重用。赵威后以“无恙邪(乎)”发问,弦外之音是对齐王的指责。
【答案】4.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5.B
6.①现在不问候君主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是以卑贱者为先(把卑贱的放在前面)而以尊贵者为后(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②不是这样,如果没有收成,哪里(凭什么,怎么能)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哪里(凭什么,怎么能)有君主?
7.C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附参考译文】
齐王派遣使者去问候赵威后,书信还没有启封,威后就问使者说:“今年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也好吗?”使者不高兴,说:“臣奉齐王的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来,现在不问候君主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是以卑贱者为先(把卑贱的放在前面)而以尊贵者为后(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威后说:“不是这样,如果没有收成,哪里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哪里有国君?因而有所问,能不问根本而问末节的吗?”
威后进而又问他说:“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有粮食的人给吃,没粮食的人也给吃;有衣服的人给穿,没有衣服的人也给穿。这是帮助国君抚养老百姓的人呀,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叶阳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怜悯那些无妻无夫的人,顾念抚恤那些无父无子的人,救济那些困苦贫穷的人,补助那些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国君养育百姓的人,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
北宫氏的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吗?她摘掉耳环等装饰品,到老不嫁,来奉养父母。这是带领百姓尽孝心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让她上朝呢?这两个处士没有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也不上朝,靠什么来统治齐国,做百姓的父母呢?
4.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
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她摘去耳环玉饰,至今不嫁,一心奉养双亲。根据句式结构,四个字一组断开。
故答案为: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书信/书籍;
B.相同,同“悦”,高兴;
C.使者/让;
D.治理/大王。
故答案为:B。
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今,现在;岁,年成。句意为: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
②中重点词语有:然,这样;苟,如果。句意为: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
7.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C.全文围绕一个“民”字,以赵威后对齐国使者的问话为主,第一段有问有答,第二段问而不答,问而无答,问而不必答,提升
了文势。因此“问话一贯到底,却问而不答,问而无答,问而不必答”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C。
(2022·徐州)阅读古代诗歌,完成问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①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释】①柳宗元三十三岁被贬永州,十年后被召回长安,仅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更荒僻的柳州。
8.请对“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作简要赏析。
9.你对“宦情羁思共凄凄”中的“共”字如何理解?
【答案】8.采用了移情于物(寓情于景、触景伤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了雨后山城百花落尽、榕叶满庭、莺鸟乱啼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愁苦(凄黯迷惘)之情。
9.“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既包含仕途不顺的贬谪之思(政治失意的郁结或宦情的凄凄),又包含羁旅无归的怀乡之念(漂泊在外的愁绪或羁思的凄凄)。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8.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从题目及三、四两句诗可以看出,此时虽是仲春时节,但遇到春雨,花朵凋零。榕叶落尽,似为秋季的感觉;从首句可以感知,作者因做官遭贬及远离故乡,心境凄凉,也似外秋天之感。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发了诗人的愁苦(凄黯迷惘)之情。
故答案为: 采用了移情于物(寓情于景、触景伤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了雨后山城百花落尽、榕叶满庭、莺鸟乱啼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愁苦(凄黯迷惘)之情。
9.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宦情羁思共凄凄”直接抒发“被贬"及“流落异乡”的凄凉之情。“共”字既政治失意的郁结,又包含漂泊在外的愁绪,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
故答案为: “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既包含仕途不顺的贬谪之思(政治失意的郁结或宦情的凄凄),又包含羁旅无归的怀乡之念(漂泊在外的愁绪或羁思的凄凄)。
(2022·徐州)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森林为什么是“水库”?
朱清科
农谚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可见,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很早就被人们重视和利用了。实际上,森林的这一功能不仅指拦蓄降水或调节径流的能力,还体现在森林各结构层次在各水文过程中的作用,包括产水、净水、拦洪、补枯等各方面的具体效应之中。因此,森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森林以其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等通过拦截、吸收、蓄积降水,从而改变降水的分配形式,使其具有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表明,我国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4种气候带54种森林综合涵养降水能力值在41~166毫米,华北、西北、华中等地区一般在100毫米以下,华南、东南、西南等地一般在100毫米以上。
那么,这座森林“水库”自上而下是怎么调蓄水源的呢?首先,林冠层就像一把大伞,对垂直降雨再分配。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截留,直接蒸发到大气中,一部分顺着枝叶、树干流到林地,形成树干径流。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11%~34%。
接着,林下灌木与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树叶等森林枯落物也为拦截雨水作出贡献,增加林地土壤入渗能力。
最后,“主角”林地土壤登场,它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多孔疏松、透水性强,林地土壤不仅能蓄持雨水,还可以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增加枯水期流量,推迟枯水期到来时间,增加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森林是“水库”,作用也很大。森林的蒸腾和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大于无林地土壤蒸发量,增加蒸发量参与水分小循环,形成降水。森林植被的增加还影响到各种降水形态,比如霜、露、雾及雾凇等水平降水,雨、雪等垂直降水。
人们常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事实证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塞罕坝的森林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达1.37亿立方米。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增加森林植被不仅是治理水土流失、助力防风固沙的有效举措,更是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19日,略有改动)
材料二
森林涵养水源功能各结构层次图
材料三
2021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
10.根据材料一的说明内容,材料二中的A、B处分别是   和   。
11.材料一围绕“森林是‘水库’”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说明的?
12.“华北、西北、华中等地区一般在100毫米以下”中的“一般”“以下”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请具体分析。
13.请你用说明性的语言把材料三中的信息有条理地写出来。
【答案】10.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
11.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森林怎样成为“水库”的:或:森林为什么是“水库”)森林作为“水库”作用很大(森林作为“水库”有什么作用)。
12.“一般”意为“通常”,也有特殊例外情况;“以下”指不超过。这里指这些地区的森林综合涵养降水能力值通常不超过100毫米。
13.2021年我国完成造林种草666.67万公顷,其中,完成造林360万公顷、种草改良草原306.67万公顷;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44万公顷。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在熟悉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关键段落或句子答题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说明对象特征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再结合关键语段来答题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说明文语言以科学、严谨、准确为根本要求,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
(4)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整合语言,做出回答。一般答题格式为:本文介绍了说明对象+内容(特点、功能、原理、用途等)。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材料一第②段中“森林以其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等通过拦截、吸收、蓄积降水,从而改变降水的分配形式,使其具有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可知森林涵养水源的结构层次自高到底、从上而下是“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据此可知材料二“森林涵养水源功能各结构层次图”中的A、B分别为枯枝落叶层和林地土壤层。
故答案为:
第1空、枯枝落叶层
第2空、林地土壤层
1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材料一,说明了森林是“水库”,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说明。
结合第①段中“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很早就被人们重视和利用了”,可概括为: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或者根据第③中“这座森林‘水库’自上而下是怎么调蓄水源的呢”,概括为:森林怎样成为“水库”的,或:森林为什么是“水库”;
结合第⑥段“森林是‘水库’,作用也很大”,可概括为:森林作为“水库”作用很大,或:森林作为“水库”有什么作用。 故答案为: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森林怎样成为“水库”的:或:森林为什么是“水库”)森林作为“水库”作用很大(森林作为“水库”有什么作用)。
1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分析。第②段中,“华北、西北、华中等地区一般在100毫米以下”说明的是我国华北、西北、华中等地区森林综合涵养降水能力值,“一般”指通常情况下,也有特殊情况超过100毫米的;“以下”是数据的限定,指不超过100毫米。“一般”和“以下”是表示条件和数据限制的词语,说明了“通常情况下不超过”,但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故答案为:“一般”意为“通常”,也有特殊例外情况;“以下”指不超过。这里指这些地区的森林综合涵养降水能力值通常不超过100毫米。
13.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材料三是“2021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图中有四组数据,分四项公布了2021年我国国土绿化的信息。最上部的“我国完成造林种草666.67万公顷”是造林种草的总面积,中间两项“完成造林360万公顷”“种草改良草原306.67万公顷”是造林、种草改良草原两方面的面积;最下面的“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44万公顷”是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的面积。把这四项数据按条理列举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2021年我国完成造林种草666.67万公顷,其中,完成造林360万公顷、种草改良草原306.67万公顷;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44万公顷。
(2022·徐州)阅读散文,完成问题。
被月光抱住
肖复兴
德智是我的发小儿,从小学到如今,我们一起度过了六十多年的漫长时光。一晃,从小孩子就晃荡到了白发苍苍。
春天又来了。德智在微信里说,要快递给我一罐“太平猴魁”新茶。我说,别寄了,明天要有空,咱们在天坛碰面吧。
上一次碰面,也在天坛,同样刚开春。转眼过去整整两年。会朋友,或有人找,一般,都会约在天坛。天坛,成了我的“私家会客厅”。满园古树,满园清风,何不快哉!
小时候,我和德智两家离天坛都很近,常来这里玩,不是捉蛐蛐,就是捉迷藏。如今,各自搬家,远了,但到天坛来还是轻车熟路。到的时候,看见德智正沿着东门内的长廊里来回走,东张西望,在寻摸我呢。两年前,也是他先到,让我惭愧。
一块儿坐在长廊里闲聊,多日不见,话自然稠起来。
德智从小喜欢书法,他曾送我一本颜体字帖,又送笔和纸,希望我也练练。字帖和笔纸都落满灰尘,我始终也没去练,尽管身旁有老师。
高中毕业,我去了北大荒,德智被分配到北京市肉联厂,炸丸子。六年之后,我调回北京教书,他还在肉联厂,围着一口硕大无比的大锅炸丸子。我笑他,天天可以吃丸子,多美呀。他说:美?天天闻着这味儿,早就想吐了。
那时,我正在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取名叫《希望》,每天下课回家写一段,晚上到他家那间只能放一张床和一张小桌的小屋找他,得意洋洋地读上这一段。他认真听完,然后,给我看他写的毛笔字。就这样,上下半场交换位置,比试武艺,相互鼓励。30万字的小说写完了,最后,也没有任何希望,成了一堆废纸。他写了一幅大大的横幅楷书,贴在他屋的墙上:风景这边独好。
坐在长廊的椅子上,天马行空,忽然,德智问我:“张书范,你认识吗?”
我知道这个人,书法家,楷书写得不错,当过北京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
德智说:“有一次,偶然间,我写的一幅小楷让张书范看见了,连问是谁写的?知道是我写的之后,他问:你加入书协了吗?我说没有。他立刻叫人找了一份入会申请表给我。我就这么加入了北京书协,完全靠人家张书范的举荐呀。”
我说:“也是你写得好,才会有张书范的慧眼识金。”
德智连连摆摆手说:“以前,我根本不认识人家;往后,再没有见过人家。你看,我入会,没送过一点儿礼,太简单了吧。”
我说:“好多事情,就应该这样简单。现在,有些地方,风气不正,才闹得复杂了。”
德智轻轻叹了口气,说:“你说得对,正因为这样,我一直想感谢人家,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直惦记着这事。”
我笑着对德智说:“他早就退休了。也许,他早忘了这件事了呢。”
德智瞅瞅我说:“我可没忘啊。”
有些事情,有人觉得小,有人觉得大;有人牢牢记住,能记一辈子,有人却很快就忘得干干净净,一般还会赖时间无情。其实,并非人的记忆力有好坏,反倒是记忆有选择性。
和德智分手,我在天坛又转了一圈,走到祈年殿前,忽然想起,刚读诗人李南的一首短诗《半夜醒来》:
有一句诺言/至今也没有兑现//有一个人/想忘也忘不掉//有一本书/始终没有读懂它的真谛//有一处风景/盘踞在旅途的尽头//有一只流浪狗/风雨中没能带它回家//有一件往事/改变了今生航向//半夜醒来,只见窗外月光涌进/紧紧地把我抱住。
其实,并非任何人半夜醒来,都会被月光紧紧抱住的。我想,德智会的。半夜醒来,明澈澄净的月光,总会把他紧紧地抱住……
(选自《河北日报》2022年4月24日,略有改动)
14.根据文章的内容,从德智的角度在下面的括号处填写恰当的事件。
(  )——德智送“我”纸和笔——(  )——德智和“我”相互鼓励——(  )
15.揣摩下面两处细节描写表情达意的效果。
①连连摆摆手
②轻轻叹了口气
16.你对文中“并非人的记忆力有好坏,反倒是记忆有选择性”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17.作者为什么选用“被月光抱住”作为文章的题目?
【答案】14.德智送“我”新茶(和“我”在天坛会面);德智在肉联厂炸了六年丸子;德智被张书范推荐进入书法协会。
15.①“摆摆手”表示不是自己的字写得好,主要还是对方的举荐。“连连”表明坚决否定。
②“叹了口气”表明自己对不正之风也不赞同(反对、无奈、叹惋)。“轻轻”表明正常的人情往来也可以理解,感谢之情还要表达。
16.不同的人记忆的选择不是由记忆力的好坏决定的,而是由个人的经历、性格、品质等方面决定的。
17.①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引起阅读兴趣;②月光的明澈澄净与德智美好纯净的精神品质相一致;③(点明主旨,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具有美好精神品质的人会得到美好生活的厚爱和善待。
【知识点】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细节描写赏析。此题要结合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情感。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点句子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这里可以从描写方法和修辞的角度赏析,其答题格式为:修辞(描写方法)+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作用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再掌握标题的作用:交代主要内容、揭示主旨、点明线索、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设置悬念等;最后结合要求答题即可。
14.本题考查梳理文章脉络。
“德智送‘我’纸和笔”对应第6段“德智从小喜欢书法,他曾送我一本颜体字帖,又送笔和纸,希望我也练练”,第一空可根据前五段“春天又来了。德智在微信里说,要快递给我一罐‘太平猴魁’新茶”“一块儿坐在长廊里闲聊,多日不见,话自然稠起来”等语句概括为:德智送“我”新茶。“德智和‘我’相互鼓励”对应第8段“他认真听完,然后,给我看他写的毛笔字。就这样,上下半场交换位置,比试武艺,相互鼓励”,第二空可根据第7段“高中毕业,我去了北大荒,德智被分配到北京市肉联厂,炸丸子。六年之后,我调回北京教书,他还在肉联厂,围着一口硕大无比的大锅炸丸子”概括为:德智在肉联厂炸了六年丸子。第三空可根据第9至11段“他问:你加入书协了吗?我说没有。他立刻叫人找了一份入会申请表给我。我就这么加入了北京书协,完全靠人家张书范的举荐呀”等语句概括为:德智被张书范推荐进入书法协会。
故答案为: 德智送“我”新茶(和“我”在天坛会面);德智在肉联厂炸了六年丸子;德智被张书范推荐进入书法协会。
15.本题考查细节描写赏析。
此题要结合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情感。①结合“也是你写得好,才会有张书范的慧眼识金”可知,德智“连连摆摆手”是否定自己因为字写得好进入书法协会,认为主要得益于对方的举荐。
②结合“好多事情,就应该这样简单。现在,有些地方,风气不正,才闹得复杂了”“你说得对,正因为这样,我一直想感谢人家,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直惦记着这事”可知,德智“叹了口气”既有对不正之风的反对,也有感恩之情尚未表达的遗憾。
故答案为:①“摆摆手”表示不是自己的字写得好,主要还是对方的举荐。“连连”表明坚决否定。
②“叹了口气”表明自己对不正之风也不赞同(反对、无奈、叹惋)。“轻轻”表明正常的人情往来也可以理解,感谢之情还要表达。
16.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
此类题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作答。根据“有些事情,有人觉得小,有人觉得大;有人牢牢记住,能记一辈子,有人却很快就忘得干干净净,一般还会赖时间无情”可知,“记忆有选择性”指的是有的人有感恩之心,有的人对别人的帮助很快就忘记了。
故答案为: 不同的人记忆的选择不是由记忆力的好坏决定的,而是由个人的经历、性格、品质等方面决定的。
17.本题考查标题的赏析。
标题通常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点明文章主旨、作为行文线索、设置悬念吸引阅读兴趣等作用。本文通过写德智念念不忘张书范举荐之恩的事,表现了德智的美好品德,其品德与月光的澄澈有相近之处,因此标题含蓄点明文章主旨。“被月光抱住”取自李南的诗句,富有诗意,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 ①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引起阅读兴趣;②月光的明澈澄净与德智美好纯净的精神品质相一致;③(点明主旨,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具有美好精神品质的人会得到美好生活的厚爱和善待。
(2022·徐州)名著阅读。
小语所在的班级开展《儒林外史》研读实践活动,设计了以下活动内容。
活动一:《儒林外史》课本剧表演。
他们对原著内容进行了改编,下面是改编后的部分剧本内容:
第一幕 严贡生 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 一个蓬头赤足的小厮,走了进来。 小 斯 老爷,家里请你回去。 严贡生 回去做甚么? 小 厮 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严贡生 他要猪,拿钱来。 小 厮 他说猪是他的。 严贡生 我知道了,你先去罢,我就来。   第二幕 王小二 冤枉啊,冤枉啊,请大人替我们做主! 知 县 带上来! 王小二 大人有所不知,那口猪,原是______。现在猪长大了,又错跑到严家。我哥去讨猪,严贡生又要按市值估价,必须拿银子才能把猪领回,我们是穷人家,哪有银子,就同他争吵了几句,却被他的几个儿子,拿拴门的闩,擀面的杖,打了一个臭死,我哥的腿都被打折了,睡在家里,所以小二来喊冤。
(改编自《儒林外史》江苏人民出版社)
18.请你以王小二的口吻为第二幕空白处补写恰当的内容。
19.以上选编情节极具讽刺性,请进行具体分析。
20.小语在阅读中对严氏兄弟特别感兴趣,他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严贡生和严监生是同胞兄弟,书中却写了他们的家庭矛盾,有何作用?请结合原著内容进行探究。
【答案】18.严贡生家的,跑到我家,他说猪跑到人家再寻回来最不利市,让我们出钱买。
19.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讽刺性。严贡生标榜自己“为人率真”“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这句话还未说完,便马上表演了一出敲诈人家钱财的丑剧。这种言行相悖(言行矛盾)的对比,突出了其虚伪、贪财和残暴,讽刺力度可谓入木三分。
活动二:《儒林外史》中的兄弟形象研究。
20.严监生花钱帮助严贡生了结官司,严监生死后严贡生霸占弟弟的家产。使人物形象更鲜明,通过这种家庭矛盾讽刺了贪图钱财、六亲不认、心狠手辣的严贡生,讽刺意味更浓。更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批判了功名富贵、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
【知识点】国内文学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作品的艺术特色;作品的综合评价;对作品的体验感受;《儒林外史》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掌握。阅读名著,感知作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了解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
(2)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积累和感悟能力。解答此类型的题需要整本阅读原著,对原著的情节和人物有清晰的把握,语言的运用要规范、流畅。
(3)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和名著人物的掌握能力。解答这类题需要有个人的观点,然后结合《儒林外史》中严监生的描写阐述理由即可,语言一定要流畅。
18.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掌握。改编的这两幕戏,是严贡生强占邻居的猪,还把打伤,邻居的弟弟王小二为此告到了县里。根据改编后的前后文语境,可知“大人有所不知,那口猪,原是”后面的内容,是王小二给知县大人讲述那口的猪的来历及事情的来龙去脉。根据原著情节,那口猪小的时候是严贡生家的,结果跑到王小二家,结果严贡生逼着人家把猪买了下来。
故答案为: 严贡生家的,跑到我家,他说猪跑到人家再寻回来最不利市,让我们出钱买。
19.本题考查小说讽刺手法的分析。讽刺是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的一种手法。《儒林外史》中人物性格的刻画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根据选段“实不相瞒,小弟为人率真,在镇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严贡生刚刚夸自己,后脚小厮就来报“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这正是通过人物言行的对比,体现了选文的幽默诙谐与讽刺。严贡生自称是为人率真,不贪小便宜的人,后文接着写严贡生将王家走失的猪关在家里,向王家讨要银两的事,表现了严贡生表里不一,虚伪无赖的本质。通过人物间简短对话,将人物的性格突现出来,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展现了人与事的矛盾,前后的对比,凸显了严贡生的虚伪,增加了小说的讽刺性。 故答案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讽刺性。严贡生标榜自己“为人率真”“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这句话还未说完,便马上表演了一出敲诈人家钱财的丑剧。这种言行相悖(言行矛盾)的对比,突出了其虚伪、贪财和残暴,讽刺力度可谓入木三分。
20.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和名著人物的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名著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事件来分析性格方面的不同即可。
严贡生和严监生是同胞兄弟,但两人也有家庭矛盾。老大严贡生怕吃官司,溜走了。这场官司,本是老大严贡生惹下的,与严监生毫无干系,他完全可以推掉不管。正如王仁说的:“各家门户,这事究竟也不与你相干。”然而,他还是自认倒霉地花了十几两银子,以“釜底抽薪”之法为老大平息了官司。官司平息后,严监生得病死了,严贡生要侵吞同胞兄弟的家产,硬不承认赵氏已经扶正的事实,把赵氏赶到厢房去住,仍以妾相待,并说什么“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都是差错不得的”。严贡生的所作所为,表现了他六亲不认、心狠手辣、无恶不作的性格特点。作者通过严贡生与严监生的家庭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批判了为了金钱泯灭人性的社会现实。 故答案为:严监生花钱帮助严贡生了结官司,严监生死后严贡生霸占弟弟的家产。使人物形象更鲜明,通过这种家庭矛盾讽刺了贪图钱财、六亲不认、心狠手辣的严贡生,讽刺意味更浓。更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批判了功名富贵、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
三、写作(63分)
21.(2022·徐州)写作
写作课上,老师经常说,写文章要学会“以小见大”。
生活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里常常包含着让人折服的道理,使人佩服的智慧,令人感动的情怀……
请你联系生活,选准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600字;⑤书写正确、规范,力求美观。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材料中没有具体事件或人物言论,只是要求写一篇“以小见大”的文章,因此写作的自由发挥空间非常大。“生活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里常常包含着让人折服的道理,使人佩服的智慧,令人感动的情怀”,提示了写作角度,即从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入手,反映某种道理与情怀。我们生活中发生的平凡小事,可以是小人物之间发生的、看似不起眼的事件。既可以是一件感人至深的往事,也可以是一件发人深省的小事;可以是一个勇于向命运挑战的强者,也可以是今非昔比的小淘气……“包含的道理”则是文章的主旨,事件虽小,但道理要深刻,我们要写出从小事中感悟出来的哲理。
文体适合写成记叙文。按照记叙文六要素进行构思即可,要写清楚“平常小事”具体是什么事,涉及哪些人,事件发展的过程及结果。叙事时,要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方式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在材料的选择上,要选取那些“小”而“美丽”生活中的小事,要选取自己最熟悉、最有话可说的内容,表达积极的主题。这样才符合“以小见大”的写法要求。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如通过描写多数人的袖手旁观,来突出“平常小事”中主要人物的奉献精神。也可以营造出一定的环境氛围,借助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形象,如可以写冬日里漫天飞舞的雪花和刺骨的寒风,来突出清雪工人清雪这件小事中感受到的付出与敬业精神。文章的结尾部分要写明“意味深长的道理”,可以运用心理描写,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可以面向成长抒发人生感悟,用以升华主题。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江苏省徐州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2022·徐州)古诗文默写。
(1)谁言寸草心,   。(孟郊《游子吟》)
(2)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3)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生活中,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正像《〈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所说:“   ,   。”
(5)如果你以主持人的身份参加“天下国家·诗文展示”综合性学习活动,准备选用“   ,   ”两句连续的古诗文作为开场白。
2.(2022·徐州)根据语境作答。
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最近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播。该节目制作水准较高,观众和业内人士的好评,逐渐成为品牌。
诗词歌赋表达着我们民族的文化追求与人文精神,yùn(  )含着古今一脉的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家底”。重温那些代代相传的诗词歌赋,是为了传承,也是为了(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suǐ(  )。把这些“文化家底”守护好、利用好,我们才更能怀着自信与从容行稳致远。
《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______,______,______。近年来,不少优秀文化类节目(B),背后都折射着同样的时代需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现实场景,吸纳时代气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根据拼音写汉字。
(2)为文中A、B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汲取 吸取 油然而生 异军突起
(3)修改文中画线句的语病,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
(4)文中横线处的语句,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将古典价值融入当代表达
②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③立足诗词这一文化宝库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3.(2022·徐州)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诺,作品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情况,并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B.母爱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泰戈尔的《金色花》以儿童的视角表达对母亲的依恋;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在质朴平实的叙述中饱含着对母亲的深情。
C.现代汉语中的很多成语出自古代典籍,如“温故知新”出自《论语》,“舍生取义”出自《孟子》,“教学相长”出自《礼记》。
D.小语听到爸爸跟王叔叔打电话。爸爸说:“王弟,最近家父身体可好?老人家也近七十花甲了,我抽时间去看看他。”
二、阅读(55分)
(2022·徐州)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①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邪?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邪?彻②其环瑱③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注释】①岁:收成。②彻;除,摘下。③环瑱(tiàn):古代垂挂在冠冕两侧的玉质饰物。
4.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彻 其 环 瑱 至 老 不 嫁 以 养 父 母 。
5.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书未发 ②无从致书以观
B.①使者不说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①臣奉使使威后 ②使内外异法也
D.①何以王齐国 ②陈涉乃立为王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解释。
①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②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
7.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赵威后先问齐国的收成如何,老百姓情况如何,最后才问到齐王是否无恙。这充分显示了赵威后作为一位政治家的民本思想。
B.从赵威后对齐国使者的批评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她的重用贤人、赏罚分明的政治文化见解。
C.全文围绕一个“民”字,以赵威后对齐国使者的问话一贯到底,却问而不答,问而无答,问而不必答,充分提升了文势。
D.钟离子、叶阳子和婴儿子这三位贤士孝女是帮助齐国治理的有德之人,却没有得到重用。赵威后以“无恙邪(乎)”发问,弦外之音是对齐王的指责。
(2022·徐州)阅读古代诗歌,完成问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①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释】①柳宗元三十三岁被贬永州,十年后被召回长安,仅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更荒僻的柳州。
8.请对“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作简要赏析。
9.你对“宦情羁思共凄凄”中的“共”字如何理解?
(2022·徐州)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森林为什么是“水库”?
朱清科
农谚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可见,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很早就被人们重视和利用了。实际上,森林的这一功能不仅指拦蓄降水或调节径流的能力,还体现在森林各结构层次在各水文过程中的作用,包括产水、净水、拦洪、补枯等各方面的具体效应之中。因此,森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森林以其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等通过拦截、吸收、蓄积降水,从而改变降水的分配形式,使其具有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表明,我国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4种气候带54种森林综合涵养降水能力值在41~166毫米,华北、西北、华中等地区一般在100毫米以下,华南、东南、西南等地一般在100毫米以上。
那么,这座森林“水库”自上而下是怎么调蓄水源的呢?首先,林冠层就像一把大伞,对垂直降雨再分配。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截留,直接蒸发到大气中,一部分顺着枝叶、树干流到林地,形成树干径流。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11%~34%。
接着,林下灌木与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树叶等森林枯落物也为拦截雨水作出贡献,增加林地土壤入渗能力。
最后,“主角”林地土壤登场,它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多孔疏松、透水性强,林地土壤不仅能蓄持雨水,还可以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增加枯水期流量,推迟枯水期到来时间,增加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森林是“水库”,作用也很大。森林的蒸腾和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大于无林地土壤蒸发量,增加蒸发量参与水分小循环,形成降水。森林植被的增加还影响到各种降水形态,比如霜、露、雾及雾凇等水平降水,雨、雪等垂直降水。
人们常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事实证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塞罕坝的森林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达1.37亿立方米。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增加森林植被不仅是治理水土流失、助力防风固沙的有效举措,更是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19日,略有改动)
材料二
森林涵养水源功能各结构层次图
材料三
2021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
10.根据材料一的说明内容,材料二中的A、B处分别是   和   。
11.材料一围绕“森林是‘水库’”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说明的?
12.“华北、西北、华中等地区一般在100毫米以下”中的“一般”“以下”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请具体分析。
13.请你用说明性的语言把材料三中的信息有条理地写出来。
(2022·徐州)阅读散文,完成问题。
被月光抱住
肖复兴
德智是我的发小儿,从小学到如今,我们一起度过了六十多年的漫长时光。一晃,从小孩子就晃荡到了白发苍苍。
春天又来了。德智在微信里说,要快递给我一罐“太平猴魁”新茶。我说,别寄了,明天要有空,咱们在天坛碰面吧。
上一次碰面,也在天坛,同样刚开春。转眼过去整整两年。会朋友,或有人找,一般,都会约在天坛。天坛,成了我的“私家会客厅”。满园古树,满园清风,何不快哉!
小时候,我和德智两家离天坛都很近,常来这里玩,不是捉蛐蛐,就是捉迷藏。如今,各自搬家,远了,但到天坛来还是轻车熟路。到的时候,看见德智正沿着东门内的长廊里来回走,东张西望,在寻摸我呢。两年前,也是他先到,让我惭愧。
一块儿坐在长廊里闲聊,多日不见,话自然稠起来。
德智从小喜欢书法,他曾送我一本颜体字帖,又送笔和纸,希望我也练练。字帖和笔纸都落满灰尘,我始终也没去练,尽管身旁有老师。
高中毕业,我去了北大荒,德智被分配到北京市肉联厂,炸丸子。六年之后,我调回北京教书,他还在肉联厂,围着一口硕大无比的大锅炸丸子。我笑他,天天可以吃丸子,多美呀。他说:美?天天闻着这味儿,早就想吐了。
那时,我正在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取名叫《希望》,每天下课回家写一段,晚上到他家那间只能放一张床和一张小桌的小屋找他,得意洋洋地读上这一段。他认真听完,然后,给我看他写的毛笔字。就这样,上下半场交换位置,比试武艺,相互鼓励。30万字的小说写完了,最后,也没有任何希望,成了一堆废纸。他写了一幅大大的横幅楷书,贴在他屋的墙上:风景这边独好。
坐在长廊的椅子上,天马行空,忽然,德智问我:“张书范,你认识吗?”
我知道这个人,书法家,楷书写得不错,当过北京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
德智说:“有一次,偶然间,我写的一幅小楷让张书范看见了,连问是谁写的?知道是我写的之后,他问:你加入书协了吗?我说没有。他立刻叫人找了一份入会申请表给我。我就这么加入了北京书协,完全靠人家张书范的举荐呀。”
我说:“也是你写得好,才会有张书范的慧眼识金。”
德智连连摆摆手说:“以前,我根本不认识人家;往后,再没有见过人家。你看,我入会,没送过一点儿礼,太简单了吧。”
我说:“好多事情,就应该这样简单。现在,有些地方,风气不正,才闹得复杂了。”
德智轻轻叹了口气,说:“你说得对,正因为这样,我一直想感谢人家,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直惦记着这事。”
我笑着对德智说:“他早就退休了。也许,他早忘了这件事了呢。”
德智瞅瞅我说:“我可没忘啊。”
有些事情,有人觉得小,有人觉得大;有人牢牢记住,能记一辈子,有人却很快就忘得干干净净,一般还会赖时间无情。其实,并非人的记忆力有好坏,反倒是记忆有选择性。
和德智分手,我在天坛又转了一圈,走到祈年殿前,忽然想起,刚读诗人李南的一首短诗《半夜醒来》:
有一句诺言/至今也没有兑现//有一个人/想忘也忘不掉//有一本书/始终没有读懂它的真谛//有一处风景/盘踞在旅途的尽头//有一只流浪狗/风雨中没能带它回家//有一件往事/改变了今生航向//半夜醒来,只见窗外月光涌进/紧紧地把我抱住。
其实,并非任何人半夜醒来,都会被月光紧紧抱住的。我想,德智会的。半夜醒来,明澈澄净的月光,总会把他紧紧地抱住……
(选自《河北日报》2022年4月24日,略有改动)
14.根据文章的内容,从德智的角度在下面的括号处填写恰当的事件。
(  )——德智送“我”纸和笔——(  )——德智和“我”相互鼓励——(  )
15.揣摩下面两处细节描写表情达意的效果。
①连连摆摆手
②轻轻叹了口气
16.你对文中“并非人的记忆力有好坏,反倒是记忆有选择性”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17.作者为什么选用“被月光抱住”作为文章的题目?
(2022·徐州)名著阅读。
小语所在的班级开展《儒林外史》研读实践活动,设计了以下活动内容。
活动一:《儒林外史》课本剧表演。
他们对原著内容进行了改编,下面是改编后的部分剧本内容:
第一幕 严贡生 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 一个蓬头赤足的小厮,走了进来。 小 斯 老爷,家里请你回去。 严贡生 回去做甚么? 小 厮 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严贡生 他要猪,拿钱来。 小 厮 他说猪是他的。 严贡生 我知道了,你先去罢,我就来。   第二幕 王小二 冤枉啊,冤枉啊,请大人替我们做主! 知 县 带上来! 王小二 大人有所不知,那口猪,原是______。现在猪长大了,又错跑到严家。我哥去讨猪,严贡生又要按市值估价,必须拿银子才能把猪领回,我们是穷人家,哪有银子,就同他争吵了几句,却被他的几个儿子,拿拴门的闩,擀面的杖,打了一个臭死,我哥的腿都被打折了,睡在家里,所以小二来喊冤。
(改编自《儒林外史》江苏人民出版社)
18.请你以王小二的口吻为第二幕空白处补写恰当的内容。
19.以上选编情节极具讽刺性,请进行具体分析。
20.小语在阅读中对严氏兄弟特别感兴趣,他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严贡生和严监生是同胞兄弟,书中却写了他们的家庭矛盾,有何作用?请结合原著内容进行探究。
三、写作(63分)
21.(2022·徐州)写作
写作课上,老师经常说,写文章要学会“以小见大”。
生活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里常常包含着让人折服的道理,使人佩服的智慧,令人感动的情怀……
请你联系生活,选准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600字;⑤书写正确、规范,力求美观。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报得三春晖
(2)千里共婵娟
(3)几处早莺争暖树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知识点】一般型默写;理解型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晖、婵、莺。
故答案为:⑴ 报得三春晖 ⑵ 千里共婵娟 ⑶ 几处早莺争暖树 ⑷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长积累,边读边写。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
2.【答案】(1)蕴;髓
(2)汲取;异军突起
(3)节目制作水准较高,受到(得到,获得)观众和业内人士的好评,逐渐成为品牌。或:该节目制作水准较高,观众和业内人士一致好评,逐渐成为品牌。
(4)C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近义词;句子排序;句式杂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书写汉字。平时需认真积累,结合词语意思,正确书写,注意区分同音字和形近字。(2)本题考查词语辨析。“汲取”原指从低处取水,后喻指像吸取水分一样地吸取有用的东西,侧重于提取、取得;“吸取”是“吸收采取”。“汲取”一般只用于抽象事物,适用范围较小;“吸取”适用范围较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抽象事物,前面应该填“汲取”。“油然而生”指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异军突起”比喻突然兴起的新生力量。前面主语是“优秀文化类节目”,后面应该填“异军突起”。(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语病为句式杂糅,句子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可以在“观众和业内人士的好评”前面加上谓语动词“受到、得到、获得”,或者将其改为“观众和业内人士一致好评”。(4)本题考查句子排序。“立足诗词这一文化宝库”是《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栏目根本的立足点,应放在最前面,“将古典价值融入当代表达”是其创新做法,“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这句话是对栏目创新形式的总结性评价,故正确的排列顺序为③①②。
故答案为:⑴ 蕴;髓
⑵ 汲取;异军突起
⑶ 节目制作水准较高,受到(得到,获得)观众和业内人士的好评,逐渐成为品牌。或:该节目制作水准较高,观众和业内人士一致好评,逐渐成为品牌。
⑷ C
【点评】⑴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⑶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⑷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3.【答案】D
【知识点】论语十二章;语言得体;金色花;红星照耀中国;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BC.正确。
D项“家父”是谦辞,指对人称自己的父亲,爸爸给王叔叔打电话,应该用敬辞,称对方父亲为“令尊”;“花甲”指六十岁,七十岁应该称“古稀”。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重要的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答案】4.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5.B
6.①现在不问候君主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是以卑贱者为先(把卑贱的放在前面)而以尊贵者为后(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②不是这样,如果没有收成,哪里(凭什么,怎么能)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哪里(凭什么,怎么能)有君主?
7.C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附参考译文】
齐王派遣使者去问候赵威后,书信还没有启封,威后就问使者说:“今年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也好吗?”使者不高兴,说:“臣奉齐王的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来,现在不问候君主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是以卑贱者为先(把卑贱的放在前面)而以尊贵者为后(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威后说:“不是这样,如果没有收成,哪里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哪里有国君?因而有所问,能不问根本而问末节的吗?”
威后进而又问他说:“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有粮食的人给吃,没粮食的人也给吃;有衣服的人给穿,没有衣服的人也给穿。这是帮助国君抚养老百姓的人呀,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叶阳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怜悯那些无妻无夫的人,顾念抚恤那些无父无子的人,救济那些困苦贫穷的人,补助那些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国君养育百姓的人,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
北宫氏的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吗?她摘掉耳环等装饰品,到老不嫁,来奉养父母。这是带领百姓尽孝心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让她上朝呢?这两个处士没有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也不上朝,靠什么来统治齐国,做百姓的父母呢?
4.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
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她摘去耳环玉饰,至今不嫁,一心奉养双亲。根据句式结构,四个字一组断开。
故答案为: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书信/书籍;
B.相同,同“悦”,高兴;
C.使者/让;
D.治理/大王。
故答案为:B。
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今,现在;岁,年成。句意为: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
②中重点词语有:然,这样;苟,如果。句意为: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
7.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C.全文围绕一个“民”字,以赵威后对齐国使者的问话为主,第一段有问有答,第二段问而不答,问而无答,问而不必答,提升
了文势。因此“问话一贯到底,却问而不答,问而无答,问而不必答”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8.采用了移情于物(寓情于景、触景伤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了雨后山城百花落尽、榕叶满庭、莺鸟乱啼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愁苦(凄黯迷惘)之情。
9.“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既包含仕途不顺的贬谪之思(政治失意的郁结或宦情的凄凄),又包含羁旅无归的怀乡之念(漂泊在外的愁绪或羁思的凄凄)。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8.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从题目及三、四两句诗可以看出,此时虽是仲春时节,但遇到春雨,花朵凋零。榕叶落尽,似为秋季的感觉;从首句可以感知,作者因做官遭贬及远离故乡,心境凄凉,也似外秋天之感。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发了诗人的愁苦(凄黯迷惘)之情。
故答案为: 采用了移情于物(寓情于景、触景伤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了雨后山城百花落尽、榕叶满庭、莺鸟乱啼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愁苦(凄黯迷惘)之情。
9.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宦情羁思共凄凄”直接抒发“被贬"及“流落异乡”的凄凉之情。“共”字既政治失意的郁结,又包含漂泊在外的愁绪,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
故答案为: “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既包含仕途不顺的贬谪之思(政治失意的郁结或宦情的凄凄),又包含羁旅无归的怀乡之念(漂泊在外的愁绪或羁思的凄凄)。
【答案】10.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
11.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森林怎样成为“水库”的:或:森林为什么是“水库”)森林作为“水库”作用很大(森林作为“水库”有什么作用)。
12.“一般”意为“通常”,也有特殊例外情况;“以下”指不超过。这里指这些地区的森林综合涵养降水能力值通常不超过100毫米。
13.2021年我国完成造林种草666.67万公顷,其中,完成造林360万公顷、种草改良草原306.67万公顷;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44万公顷。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在熟悉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关键段落或句子答题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说明对象特征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再结合关键语段来答题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说明文语言以科学、严谨、准确为根本要求,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
(4)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整合语言,做出回答。一般答题格式为:本文介绍了说明对象+内容(特点、功能、原理、用途等)。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材料一第②段中“森林以其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等通过拦截、吸收、蓄积降水,从而改变降水的分配形式,使其具有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可知森林涵养水源的结构层次自高到底、从上而下是“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据此可知材料二“森林涵养水源功能各结构层次图”中的A、B分别为枯枝落叶层和林地土壤层。
故答案为:
第1空、枯枝落叶层
第2空、林地土壤层
1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材料一,说明了森林是“水库”,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说明。
结合第①段中“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很早就被人们重视和利用了”,可概括为: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或者根据第③中“这座森林‘水库’自上而下是怎么调蓄水源的呢”,概括为:森林怎样成为“水库”的,或:森林为什么是“水库”;
结合第⑥段“森林是‘水库’,作用也很大”,可概括为:森林作为“水库”作用很大,或:森林作为“水库”有什么作用。 故答案为: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森林怎样成为“水库”的:或:森林为什么是“水库”)森林作为“水库”作用很大(森林作为“水库”有什么作用)。
1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分析。第②段中,“华北、西北、华中等地区一般在100毫米以下”说明的是我国华北、西北、华中等地区森林综合涵养降水能力值,“一般”指通常情况下,也有特殊情况超过100毫米的;“以下”是数据的限定,指不超过100毫米。“一般”和“以下”是表示条件和数据限制的词语,说明了“通常情况下不超过”,但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故答案为:“一般”意为“通常”,也有特殊例外情况;“以下”指不超过。这里指这些地区的森林综合涵养降水能力值通常不超过100毫米。
13.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材料三是“2021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图中有四组数据,分四项公布了2021年我国国土绿化的信息。最上部的“我国完成造林种草666.67万公顷”是造林种草的总面积,中间两项“完成造林360万公顷”“种草改良草原306.67万公顷”是造林、种草改良草原两方面的面积;最下面的“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44万公顷”是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的面积。把这四项数据按条理列举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2021年我国完成造林种草666.67万公顷,其中,完成造林360万公顷、种草改良草原306.67万公顷;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44万公顷。
【答案】14.德智送“我”新茶(和“我”在天坛会面);德智在肉联厂炸了六年丸子;德智被张书范推荐进入书法协会。
15.①“摆摆手”表示不是自己的字写得好,主要还是对方的举荐。“连连”表明坚决否定。
②“叹了口气”表明自己对不正之风也不赞同(反对、无奈、叹惋)。“轻轻”表明正常的人情往来也可以理解,感谢之情还要表达。
16.不同的人记忆的选择不是由记忆力的好坏决定的,而是由个人的经历、性格、品质等方面决定的。
17.①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引起阅读兴趣;②月光的明澈澄净与德智美好纯净的精神品质相一致;③(点明主旨,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具有美好精神品质的人会得到美好生活的厚爱和善待。
【知识点】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细节描写赏析。此题要结合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情感。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点句子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这里可以从描写方法和修辞的角度赏析,其答题格式为:修辞(描写方法)+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作用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再掌握标题的作用:交代主要内容、揭示主旨、点明线索、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设置悬念等;最后结合要求答题即可。
14.本题考查梳理文章脉络。
“德智送‘我’纸和笔”对应第6段“德智从小喜欢书法,他曾送我一本颜体字帖,又送笔和纸,希望我也练练”,第一空可根据前五段“春天又来了。德智在微信里说,要快递给我一罐‘太平猴魁’新茶”“一块儿坐在长廊里闲聊,多日不见,话自然稠起来”等语句概括为:德智送“我”新茶。“德智和‘我’相互鼓励”对应第8段“他认真听完,然后,给我看他写的毛笔字。就这样,上下半场交换位置,比试武艺,相互鼓励”,第二空可根据第7段“高中毕业,我去了北大荒,德智被分配到北京市肉联厂,炸丸子。六年之后,我调回北京教书,他还在肉联厂,围着一口硕大无比的大锅炸丸子”概括为:德智在肉联厂炸了六年丸子。第三空可根据第9至11段“他问:你加入书协了吗?我说没有。他立刻叫人找了一份入会申请表给我。我就这么加入了北京书协,完全靠人家张书范的举荐呀”等语句概括为:德智被张书范推荐进入书法协会。
故答案为: 德智送“我”新茶(和“我”在天坛会面);德智在肉联厂炸了六年丸子;德智被张书范推荐进入书法协会。
15.本题考查细节描写赏析。
此题要结合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情感。①结合“也是你写得好,才会有张书范的慧眼识金”可知,德智“连连摆摆手”是否定自己因为字写得好进入书法协会,认为主要得益于对方的举荐。
②结合“好多事情,就应该这样简单。现在,有些地方,风气不正,才闹得复杂了”“你说得对,正因为这样,我一直想感谢人家,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直惦记着这事”可知,德智“叹了口气”既有对不正之风的反对,也有感恩之情尚未表达的遗憾。
故答案为:①“摆摆手”表示不是自己的字写得好,主要还是对方的举荐。“连连”表明坚决否定。
②“叹了口气”表明自己对不正之风也不赞同(反对、无奈、叹惋)。“轻轻”表明正常的人情往来也可以理解,感谢之情还要表达。
16.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
此类题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作答。根据“有些事情,有人觉得小,有人觉得大;有人牢牢记住,能记一辈子,有人却很快就忘得干干净净,一般还会赖时间无情”可知,“记忆有选择性”指的是有的人有感恩之心,有的人对别人的帮助很快就忘记了。
故答案为: 不同的人记忆的选择不是由记忆力的好坏决定的,而是由个人的经历、性格、品质等方面决定的。
17.本题考查标题的赏析。
标题通常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点明文章主旨、作为行文线索、设置悬念吸引阅读兴趣等作用。本文通过写德智念念不忘张书范举荐之恩的事,表现了德智的美好品德,其品德与月光的澄澈有相近之处,因此标题含蓄点明文章主旨。“被月光抱住”取自李南的诗句,富有诗意,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 ①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引起阅读兴趣;②月光的明澈澄净与德智美好纯净的精神品质相一致;③(点明主旨,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具有美好精神品质的人会得到美好生活的厚爱和善待。
【答案】18.严贡生家的,跑到我家,他说猪跑到人家再寻回来最不利市,让我们出钱买。
19.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讽刺性。严贡生标榜自己“为人率真”“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这句话还未说完,便马上表演了一出敲诈人家钱财的丑剧。这种言行相悖(言行矛盾)的对比,突出了其虚伪、贪财和残暴,讽刺力度可谓入木三分。
活动二:《儒林外史》中的兄弟形象研究。
20.严监生花钱帮助严贡生了结官司,严监生死后严贡生霸占弟弟的家产。使人物形象更鲜明,通过这种家庭矛盾讽刺了贪图钱财、六亲不认、心狠手辣的严贡生,讽刺意味更浓。更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批判了功名富贵、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
【知识点】国内文学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作品的艺术特色;作品的综合评价;对作品的体验感受;《儒林外史》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掌握。阅读名著,感知作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了解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
(2)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积累和感悟能力。解答此类型的题需要整本阅读原著,对原著的情节和人物有清晰的把握,语言的运用要规范、流畅。
(3)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和名著人物的掌握能力。解答这类题需要有个人的观点,然后结合《儒林外史》中严监生的描写阐述理由即可,语言一定要流畅。
18.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掌握。改编的这两幕戏,是严贡生强占邻居的猪,还把打伤,邻居的弟弟王小二为此告到了县里。根据改编后的前后文语境,可知“大人有所不知,那口猪,原是”后面的内容,是王小二给知县大人讲述那口的猪的来历及事情的来龙去脉。根据原著情节,那口猪小的时候是严贡生家的,结果跑到王小二家,结果严贡生逼着人家把猪买了下来。
故答案为: 严贡生家的,跑到我家,他说猪跑到人家再寻回来最不利市,让我们出钱买。
19.本题考查小说讽刺手法的分析。讽刺是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的一种手法。《儒林外史》中人物性格的刻画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根据选段“实不相瞒,小弟为人率真,在镇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严贡生刚刚夸自己,后脚小厮就来报“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这正是通过人物言行的对比,体现了选文的幽默诙谐与讽刺。严贡生自称是为人率真,不贪小便宜的人,后文接着写严贡生将王家走失的猪关在家里,向王家讨要银两的事,表现了严贡生表里不一,虚伪无赖的本质。通过人物间简短对话,将人物的性格突现出来,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展现了人与事的矛盾,前后的对比,凸显了严贡生的虚伪,增加了小说的讽刺性。 故答案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讽刺性。严贡生标榜自己“为人率真”“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这句话还未说完,便马上表演了一出敲诈人家钱财的丑剧。这种言行相悖(言行矛盾)的对比,突出了其虚伪、贪财和残暴,讽刺力度可谓入木三分。
20.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和名著人物的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名著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事件来分析性格方面的不同即可。
严贡生和严监生是同胞兄弟,但两人也有家庭矛盾。老大严贡生怕吃官司,溜走了。这场官司,本是老大严贡生惹下的,与严监生毫无干系,他完全可以推掉不管。正如王仁说的:“各家门户,这事究竟也不与你相干。”然而,他还是自认倒霉地花了十几两银子,以“釜底抽薪”之法为老大平息了官司。官司平息后,严监生得病死了,严贡生要侵吞同胞兄弟的家产,硬不承认赵氏已经扶正的事实,把赵氏赶到厢房去住,仍以妾相待,并说什么“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都是差错不得的”。严贡生的所作所为,表现了他六亲不认、心狠手辣、无恶不作的性格特点。作者通过严贡生与严监生的家庭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批判了为了金钱泯灭人性的社会现实。 故答案为:严监生花钱帮助严贡生了结官司,严监生死后严贡生霸占弟弟的家产。使人物形象更鲜明,通过这种家庭矛盾讽刺了贪图钱财、六亲不认、心狠手辣的严贡生,讽刺意味更浓。更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批判了功名富贵、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
21.【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材料中没有具体事件或人物言论,只是要求写一篇“以小见大”的文章,因此写作的自由发挥空间非常大。“生活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里常常包含着让人折服的道理,使人佩服的智慧,令人感动的情怀”,提示了写作角度,即从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入手,反映某种道理与情怀。我们生活中发生的平凡小事,可以是小人物之间发生的、看似不起眼的事件。既可以是一件感人至深的往事,也可以是一件发人深省的小事;可以是一个勇于向命运挑战的强者,也可以是今非昔比的小淘气……“包含的道理”则是文章的主旨,事件虽小,但道理要深刻,我们要写出从小事中感悟出来的哲理。
文体适合写成记叙文。按照记叙文六要素进行构思即可,要写清楚“平常小事”具体是什么事,涉及哪些人,事件发展的过程及结果。叙事时,要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方式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在材料的选择上,要选取那些“小”而“美丽”生活中的小事,要选取自己最熟悉、最有话可说的内容,表达积极的主题。这样才符合“以小见大”的写法要求。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如通过描写多数人的袖手旁观,来突出“平常小事”中主要人物的奉献精神。也可以营造出一定的环境氛围,借助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形象,如可以写冬日里漫天飞舞的雪花和刺骨的寒风,来突出清雪工人清雪这件小事中感受到的付出与敬业精神。文章的结尾部分要写明“意味深长的道理”,可以运用心理描写,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可以面向成长抒发人生感悟,用以升华主题。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