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5.1《阿 Q正传》(节选)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5.1《阿 Q正传》(节选)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阿 Q正传》(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阿 Q这一人物形象,理解精神胜利法。
2.探讨塑造阿 Q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难点】
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从人物形象、叙述语言以及幽默、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的角度,欣赏作品的艺术独创性,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方法】
诵读和探究相结合,学习本课之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阿 Q正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句话是鲁迅写的,这句话既是对孔乙己的哀叹,又是对祥林嫂的哀叹,更是对今天这篇课文的主人公阿 Q的哀叹。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阿 Q正传》。二、阿 Q的现实处境与自我定位小说节选部分出现的人物或人物群,分别有阿 Q、未庄居民(包括闲人)、城里人、王胡、假洋鬼子、小尼姑、赵太爷。
1.如果你是一位普通的未庄闲人的话,请你按照地位由高到低,给这些人排序,并给出理由。明确:排在第一位的是赵太爷。因为他大受居民尊敬、有钱、文童的爹排第二位的是假洋鬼子。因为他是钱太爷的儿子,在城里进过洋学堂,还去过日本排在第三位的是城里人,从阿 Q进了几回城,变得更自负可以看出,城里人比未庄人的地位更高一些。排在第四位的是未庄居民。王胡、阿 Q和小尼姑都是未庄居民,但他们的地位必比其他未庄居民要低一些,第五、六、七位分别是是王胡、阿 Q和小尼姑。这个问题实际给我们展现的是旁人眼中的阿 Q,或者说是阿 Q的现实处境。通过排序,我们能够得出一个简单共识:阿 Q的地位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
2.阿 Q的自我定位是怎样的?他也觉得自己的地位很低吗?他是怎么看待这些人的?明确:第 4段: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而阿 Q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由此可见,阿 Q在现实中地位较低,但是在他的自我认知中,盲目地认为自己的地位是较高的。
三、分析阿 Q形象
阿 Q和未庄的许多人有过冲突,那么他在面对这些冲突的时候是如何应对的呢?
他人的行为 阿 Q的应对
闲人揪住阿 Q辫子,碰头抢
闲人先让阿 Q承认自己是畜生,再打闲人
了阿 Q的钱财,还打了他
王胡打阿 Q
假洋鬼子打阿 Q
尼姑走来了
明确:他用自伤自残的方式快速的转移屈辱,最后还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睡着了,可见阿 Q麻木了没有自己的思想了。
(4)第四次冲突:阿 Q被王胡打了,他如何应对的?明确:被王胡打是阿 Q生平第一件屈辱,因为阿 Q看不上他,还经常奚落他。被他打了之后,阿 Q感到很意外。接着他就开始想被打的原因了,但他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把自己遭受的屈辱都归因于赵家,这样自己就没有责任了,以此获得心理上的安慰。
(5)第五次冲突: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阿 Q是如何应对的?明确:直接忘了。引导学生关注几个词:等待、完结、轻松。可以读出什么?明确:之前还会想儿子打老子,再或者自己打自己来转移痛苦,现在被假洋鬼子打了,他不仅不敢反抗,好像是在主动接受惩罚一下。这就是阿 Q身上的一种奴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还要主动接受惩罚。
(6)第六次冲突:欺辱小尼姑,之前五次都是被打,这一次阿 Q成为了一个施暴者。他是如何欺辱小尼姑的?(分角色朗读)明确:动作上,阿 Q先吐了口唾沫,伸出手去摩小尼姑的头皮,最后扭小尼姑的脸颊。除了动作之后,还有语言上的调戏、侮辱。引导学生思考:从阿 Q欺辱小尼姑这个情节上可以看出阿 Q是个什么样的人?明确:蛮横无理、欺软怕硬、流氓无赖。
四、精神胜利法
在这 6次冲突中,前 5次都是阿 Q被打,但是我们却在小说中多次看到这么一句话:心满意足地得胜的走了或躺下了,好像阿 Q才是最终的胜利者。但是现实中他胜利了吗?他的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什么?
精神胜利法:对于事实上的屈辱与失败,用自欺自贱自残等方法,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
五、分析造成命运悲剧的社会原因
补充阿 Q被赵太爷被打的片段。思考:阿 Q被别人打和被赵太爷后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 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阿 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 Q不开口。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 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阿 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他付过地保二百文酒钱,愤愤的躺下了。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于是忽而想到赵太爷的威风,而现在是他的儿子了,便自己也渐渐的得意起来。爬起身,唱着《小孤孀上坟》到酒店去。这时候,他又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明确:被别人打了使用精神胜利法,然后就心满意足、感觉自己胜利了。被赵太爷打后不仅觉得胜利了,还渐渐得意起来,后来又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被王胡打了之后,阿 Q却觉得是人生当中的屈辱,被赵太爷打了之后却觉得得意呢?明确:在阿 Q的思想观念中,赵太爷的地位是比自己高的。所以当阿 Q被打了之后,他的第一反应是乖乖地退出去,并没有想反抗。这仍旧是阿 Q身上所表现出来一种的“奴性”。未庄的主宰或老大是赵太爷,他代表着上层的势力,阿 Q被赵太爷打的时候没有任何反抗,好像觉得挨打是应该的,甚至还渐渐得意起来。多次遭受欺辱的阿 Q转头又去欺辱了小尼姑。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中写过:自己被人凌辱,但也可以凌辱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在这种思想观念的作用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吃与被吃的关系。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造成吃人的罪魁祸首就是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礼教。我们知道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通过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对百姓实施精神控制。老百姓逐渐失去了防抗意识,对待强者像奴才一样卑躬屈膝。对于弱者,又摆出了主人的架子。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封建礼教。所以鲁迅先生在批判阿 Q身上具有的劣根性的同时,也在批判造成阿 Q这一悲剧的社会原因,也就是封建礼教、封建迷信。
六、探讨创作意图
鲁迅先生塑造阿 Q这一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提示:鲁迅对阿 Q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就是既有批判又有同情,还可以根据以下三点来思考鲁迅批判的是什么,同情的又是什么?“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明确:通过记叙阿 Q的“精神胜利法”,讽刺了以阿 Q为代表的旧中国下层人民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更为重要的,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害,从而表达了作者想要以此唤醒沉睡的民众的愿望。
【作业布置】谈一谈精神胜利法与乐观精神的异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