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9张PPT)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治国之本在治吏,吏治则国治。治吏——实质是怎么用人,涉及到选官制度的贯彻;吏治——首要任务就是用什么人;选官制又称仕进制,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规程。中国在夏商周时期开始出现选官制度。在此之前的部落中出现过的选贤的方法,例如“禅让制”,可称为中国选官制度的萌芽。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进程,苏轼曾总结为:“三代以上处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宋代)出于科举。”因此,总体上说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世卿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四阶段。导入新课一、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血缘) (世卿世禄制)1.西周至秦朝时期官员选拔(2)春秋战国:军功爵制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3)秦朝:秦统一后,官吏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五蠹》二十级:彻侯(爵位和待遇与三公相同)十九级:关内侯十八级:大庶长十七级:驷车庶长十六级:大上造十五级:少上造十四级:右更十三级:中更十二级:左更十一级:右庶长 十级:左庶长九级:五大夫八级:公乘七级:公大夫(爵位和待遇相当于县令)六级:官大夫五级:大夫四级:不更三级:簪袅二级:上造一级:公士爵位级别民爵官爵民爵指授爵后仍是平民身份,官爵指相当某一官职的爵位。各级爵位赐田、宅数目,以一顷田、九亩宅的比例递增。斩获敌首一名,赐爵一级,但赐爵者甚少晋升九级以上。拥有一至四级爵位的人,在军中仍然是“卒”,第五爵位以上才是军官。秦国的军功赐爵表材料一: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赐田(顷) 赐宅(亩)20 18019 17118 16217 15316 14415 13514 12613 11712 10811 9910 909 818 727 636 545 454 363 272 181 9①含义:②形成标志:汉武帝在公元前134年下诏,“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标志着察举制的形成。③形式: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秀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2.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选拔(1)汉代察举制一、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明法④评价:积极性: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扩大了官吏来源,为汉统治提供官吏人才;开创中国古代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先例。局限性:为求举荐,弄虚作假、沽名钓誉者屡屡发生。缺乏严密的考核机制,官员易徇私舞弊,贿选之风盛行。科目常科(岁举)非常科(特举)察孝廉举茂才贤良方正明经2.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选拔(1)汉代察举制(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①背景:汉末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国家用人权力受到极大侵蚀。②程序:三国魏王曹丕推行;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2.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选拔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喻大华《帝制往事》及法弊也, 唯能知其阀阅 , 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南朝至于梁陈,北朝至于周隋,选举之法虽互相损益,而九品及中正至开皇中方罢。——杜佑《通典》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九品中正制?(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①背景:汉末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国家用人权力受到极大侵蚀。②程序:2.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选拔③意义:积极: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消极:无考核标准,形成门阀士族政治,激起社会矛盾。①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2、官员管理制度(1)考核制度②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一、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①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2)监察制度②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此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秦汉时期官员管理的上计考核制与刺史巡视监察制度的作用分别是什么?2、官员管理制度一、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二、隋唐至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背景:阶级关系上: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1、选官制度——科举制过程: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武则天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1)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产生与发展常 科 秀 才明 经进 士明 法明 书明 算进士科最初内容包括贴经、诗赋和政论,考试难度大,但考中进士最为荣耀,有的官至宰相。“不为进士出身,终不为美”。“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制举 皇帝任考官选人才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考试是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1)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产生与发展小知识:科举分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地方科举考试秀才省城举人解元京城贡士会元最高级别三甲状元榜眼 探花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全面辩证地看待科举制的影响积极影响 社会整合功能推动儒学发展巩固国家统一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消极影响 重才轻品官本位 思想禁锢思想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于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仍存在。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锁院制度宋代科举中糊名与誊录制度宋代对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强化殿试,严格考试,由皇帝亲策,废除公荐,尤其是锁院、糊名、誊录等制度的实行,使得科举考试真正体现了公开公平的竞争原则。(2)宋元时期的科举制元朝的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但仍时断时续,科举录取人数不多,官员中科举出身比例不高。元仁宗明朝科举考试中采取南北卷制度(3)明清时期的科举制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①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②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考中者成为贡士。③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主持,通过者成为进士。八股取士:明代成化以后,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的科举考试之法。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格式严格,内容空泛,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1898年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光绪帝诏准。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废至此正式废除了。“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朝代 制度 标准 特点 演变趋势先秦 世官制 血缘 与分封制、宗法制相结合军功爵制 军功 军功与爵位官制密切相连 汉代 察举制 品行 以才能和品德为依据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 与当时士族制度密切相关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明清 八股取士 与君主专制强化相关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①选拔标准: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②选拔方式:由推荐到公开考试③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1)隋唐官员的考核考核部门 尚书省的吏部考核方式 地方报告中央皇帝巡查州县考核标准 品德才能,四善二十七考核结果 评定分三等九级,确定官员升降与奖惩。四善德慎公勤考核标准:根据品德和才能两方面,以四善二十七最为标准,评定等第。二、隋唐至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2.隋唐两宋时期的官员管理制度殿中御史御史中丞监察御史御史大夫御 史 台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监察系统。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十五道,每道派监察御史一人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2)隋唐官员的监察中央监察谏院御史台宋代监察制度的重大变化就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宋朝在地方监察制度方面建立了与路、府州二级相适应的监察体系,并且对地方监察体制自身监察进行了强化。其在路上建立监司,府州一级设置了通判 ,称为 “监州 ”,与知州同领州事并专门负责对知州的监察 。曾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北宋划分路为监察区示意图(3)宋代的监察制度(4)元明清时期的官员管理制度二、隋唐至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元代监察制度以三台为主干,以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为网结,颇为严密。独创了行台制度,从中央到地方浑然一体,从组织上保证了对各级官吏实行有效的监察,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元代的监察制度中央御 史 台地方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1、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4)元明清时期的官员管理制度明清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2、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二、隋唐至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科 道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本课小结官员选拔制度官员考核制度官员监察制度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西周至春秋——世官制春秋战国——军功爵制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朝——察举制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秦汉——御史大夫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秦汉——上计制魏晋南北朝——流于形式隋唐宋——四善二十七明清——考满、考察宋代——台谏合一明清——科道合一①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夏商周三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并未确立。②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的监察制度。③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唐时期,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出现谏议制度,形成较严密的监察网。④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代设独立机构谏院,元代制定整套监察法规。⑤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地方设按察使司。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高度的统一和严密。中国古代官员管理的制度设计与智慧一、垂直管理,组织独立,以轻制重;二、选拔严格,文化素养要求高;三、随着皇权的膨胀,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特 点作用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的特点与评价4、元明清时期:(1)官员考核:(2)监察机构:明清两朝官员考核制度严密。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官员任职满3年称“初考”,满6年称“再考”,满9年称“通考”。考满是对官员任职以来情况的全面考察,考察结果分称职、平常和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外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通过考察,外地官员中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疲、不谨等八类人,京官中年老有疾、疲软无为及素行不谨、浮躁和才力不及、贪酷等四类人,要受到勒令退休、降职或削职为民的处理。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兼有纠劾百官之权。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员,位轻权重。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并未变化。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元朝: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由御史台,地方有行御史台和肃正廉访司。【课堂探究】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2015年课表卷Ⅱ) 45.(15分)(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分)(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8分)(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7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堂拓展】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十大特征(1)御史是皇权的御用工具。(2)皇帝握有最高的监察权。(3)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4)监察官秩卑、位尊、权重、赏厚。(5)历代统治者注重监察官的遴选。(6)监察活动法律化。(7)凭实绩黜徙,严格考核监察官。(8)监察方式多样化。(9)允许风闻言事。(10)监察权和行政职权混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谢 谢 观 看朝代 考核的标准 考核的机构 考核的发展趋势秦汉 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有无增加,治安是否良好 御史 考核法规普遍制定隋唐 重品德和才能 吏部 地方官和京官分别考核明清 侧重检查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中央政府 考核日趋严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秦汉 唐 宋 明清皇帝 谏议大夫, 隶属于丞相 谏议大夫等,隶属于门下省中央 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 御史台,长官 御史大夫 御史台,谏议大夫(台谏合一) 厂卫特务、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地方 (州)刺史 (道)观察使 通判 按察使司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的演变及趋势重难拓展时期 官员考核 官员监察秦汉 上计 秦在中央设御史大夫,汉在地方设刺史隋唐 吏部考核 御史台两宋 磨勘 御史台,且台谏合一明清 考满和考察 都察院与六科趋势:考核内容有针对性;考核与监察相结合;考核与奖惩相配套;考核监察渐归中央;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始终围绕着皇权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1 西周至战国:从世卿世禄制到选贤任能2 秦汉至魏晋:“以吏为师”、察举制、九品中正制3 隋唐至两宋: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4 元明清:科举制的继续发展文王子孙,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诗 大雅 文王》特点:官位世袭、贵族垄断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战国策·燕策二》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史记·赵世家》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韩非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史记·商君列传》思考:概括战国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战国形势图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途径 举荐、战功标准 才能、道德、军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史记 李斯列传》思考:李斯从什么角度劝说秦王嬴政的呢? 始皇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宋】苏轼《论养士》思考:秦朝的选官制度是什么?“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制度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 途径 向官员学习律令而为官标准 守法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结交)故也,士奚由进……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下达)相国,相国酂侯(萧何的爵号)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到)相国府,……有而弗言,觉免(被发现后免官)。——《汉书 高帝纪》思考:依据材料,概括汉朝的选官标准和途径。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汉 途径标准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不足)。——《汉书 文帝纪》舆论评价(孝廉等)、为官能力考察—推举:察举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常科 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 有具体标准,但是没有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作用:察举制开创了我国选官制度的新途径,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考察标准多元,有利于各方面人才脱颖而出,扩大统治基础。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 《抱朴子 审举》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晋书 卫瓘传》察举制流于形式察举制无法继续实施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九品中正制途径 中正官定资品—吏曹(后来发展为吏部)授官标准 家世、道德、才能作用:改变了察举制由地方举荐人才的方法,将选官权力收回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晋书·段灼传》思考:概括作者对九品中正制的评价。【史料阅读】“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隋氏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五服之内,政决王朝,一命免拜,必归吏部。——《通典 选举》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隋书 刘炫传》隋唐至两宋时期思考:简述北宋初年完善科举制的具体措施。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摘自唐凯麟主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考试:放宽资格限制录取:选拔贫寒士子隋唐至两宋时期隋唐-两宋:科举制途径 分科考试,分为制举和常举标准 才学“一切以程文去留”“取士不问家世”打破门第限制,扩大选官范围官员选拔更加公平、公正元明清时期元:科举制途径 科举考试(乡试、会试、殿试)标准 才学自国家混一以来,凡言科举者,闻者莫不笑其迂阔以为不急之务。——《西岩集》卷一二《议科举》元明清时期明清:科举制途径标准 才学“学校—科举”乡试、会试、殿试出身 人数 占总数百分比状元 17 10.4榜眼 15 9.2探花 9 5.5进士 117 71.8荐举 1 0.26乡举 1 0.6生员 1 0.6贡生 2 1.3【注】数据出自《明代内阁政治》明代阁臣出身分类表进士题名碑命题范围狭窄,士子揣摩试题,读时文选本,模拟仿作,而束书不观,不务新知。——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模式:散漫走向系统主导:中央主导逐渐加强方式:主观认定走向客观选拔(公平)范围:封闭走向开放形式:走向僵化(逐渐单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