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8.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过程与方法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3.结合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教学难点】结合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我们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甘罗十二岁做宰相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聪慧的古代少年陈元方,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尊君在不(fǒu) 友人 惭(cán)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句子,复述故事。期行:相约同行。舍去:顾而离去。去,离开。乃:才。则:就,便,那么。顾:回头看。君:对别人的尊称。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不:同“否”。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过了中午朋友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他离开以后,他的朋友才到。陈元方这年七岁,在家门外嬉戏。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相约同行,丢下我走了。”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中午了您却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客人很惭愧,下了车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3.表演故事。要求:一位同学担任旁白,一位同学饰演元方,一位同学饰演元方父亲的朋友。规则:①表情、动作到位;②语言可以是白话,也可能是文言,但不能脱离课本。③分两组展开竞赛。4.概括内容主旨【点拨】文章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驳斥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小小年纪便明白事理、机智善辩,同时从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第二课时四.研读课文,深入探究1.“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从神态、语言描写品析这句话。友人为什么“怒”?【点拨】“怒”友人认为陈太丘不等就走,是失约的表现。 一个“怒”字,神态描写生动形象使“友人”不守信用而且无理的神态毕现。“非人哉”语言描写生动形象表现了“友人”粗野、毫无羞耻之心的特点。这也为陈元方的反驳提供了依据。2.文中写了陈元方怎样反驳友人的?陈元方的反驳之语有什么特点。【点拨】 陈元方的反驳之语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首先,言简意赅。他的语言简洁而内容凝练,“期日中”“日中不至”“对子骂父”,寥寥数字便将原因、结果交代得十分清楚。其次,他说话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指出友人一为“无信”,二为“无礼”。首先指出“友人”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其次指出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是没有礼貌。义正词严,不失身份。3.“友人惭,下车引之”表现了什么?【点拨】动作神态描写“惭”字写出了“友人”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尽显人物羞愧的神情。“引”字则表明了友人想对元方表示友好,以示悔意。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点拨】(1)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是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小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所以,这一则的核心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品格。(2)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5.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文中的三个人物——陈太丘、友人和元方的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依据。【点拨】(1)陈太丘:太丘舍去。——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2)友人:去后乃至;尊君在不;恕;非人哉;惭;下车引之。——无信无礼,缺乏修养,然知错能改。(3)元方:(家君)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入门不顾。——守信识礼,聪明机灵,能言善辩,直率不阿。6.结合课文内容,谈阅读感受。【点拨】文中元方面对友人的失信,义正辞严指出其无信无义,并不失礼,正如同学们所说童言无忌,那是爱父亲的表现!并且,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极言诚信的重要。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广为流传,作为学生我们要在这种情形之下摆正立场,重信守诺,把诚实守信的美德发扬光大。四.赏读课文,归纳写法1.故事完整,波澜起伏。文章篇幅虽短,但却把故事的交代得清楚明了,波澜起伏。整个作品以陈元方痛斥友人“无信”“无礼”为核心,先写起因友人“过中不至”“对子骂父”,后写元方驳斥,最后友人“下车引之”,但元方却“入门不顾”,情节生动,尺水兴澜,可读性极强。2.语言动作,刻画形象。文章刻画七岁孩童陈元方的形象,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来完成。面对父亲友人的“骂父”,小元方毫不畏怯,据理反驳,有理有据,让友人无言以对,感到羞愧而下车。但元方“入门不顾”,一个动作,就把人物那种天真、执拗、孩童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五.拓展延伸,巩固提升(一)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相当于“吗”)2.古今异义(1)下车引之 (古义:拉。今义:领。)(2)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去。)(3)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今义:日期。)(4)相委而去 (古义:丢下、舍弃。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3.特殊句式(1)省略句①待君久不至,已去 [省略主语,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2)感叹句非人哉 [哉,表感叹的语气助词。本句表示强烈愤怒的感情。](3))倒装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 正常语序 [ “白雪纷纷所似何” ](4)判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也 ,表示判断](二)收集有关诚信的名言。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民无信不立。——孔子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大仲马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板书设计(共23张PPT)8 陈太丘与友期行部编版 七年级上新知讲解新知导入机智儿童的故事朗诵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fǒu新知讲解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约定。正午时分。丢下(他)而离开。去,离开。(友人)才到。乃,才。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这年。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同“否”表示疑问,相当于“吗”。译读课文新知讲解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不是人哪! 哉,语气助词,表感叹。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舍弃。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就,副词。守信。拉,牵拉。回头看。新知讲解新知讲解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过了中午朋友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他离开以后,他的朋友才到。陈元方这年七岁,在家门外嬉戏。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相约同行,丢下我走了。”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中午了您却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客人很惭愧,下了车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合作探究新知讲解表演故事要求:一位同学担任旁白,一位同学饰演元方,一位同学饰演元方父亲的朋友。规则:①表情、动作到位;②语言可以是白话,也可能是文言,但不能脱离课本。③分两组展开竞赛。合作探究新知讲解内容主旨文章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驳斥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小小年纪便明白事理、机智善辩,同时从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新知导入合作探究研读探究1.“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从神态、语言描写品析这句话。友人为什么“怒”?“怒”友人认为陈太丘不等就走,是失约的表现。 一个“怒”字,神态描写生动形象使“友人”不守信用而且无理的神态毕现。“非人哉”语言描写生动形象表现了“友人”粗野、毫无羞耻之心的特点。这也为陈元方的反驳提供了依据。新知导入合作探究2.文中写了陈元方怎样反驳友人的?陈元方的反驳之语有什么特点。陈元方的反驳之语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首先,言简意赅。他的语言简洁而内容凝练,“期日中”“日中不至”“对子骂父”,寥寥数字便将原因、结果交代得十分清楚。其次,他说话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指出友人一为“无信”,二为“无礼”。首先指出“友人”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其次指出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是没有礼貌。义正词严,不失身份。新知导入合作探究3.“友人惭,下车引之”表现了什么?动作神态描写“惭”字写出了“友人”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尽显人物羞愧的神情。“引”字则表明了友人想对元方表示友好,以示悔意。新知导入合作探究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1)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是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小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所以,这一则的核心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品格。(2)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新知导入合作探究5.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文中的三个人物——陈太丘、友人和元方的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依据。(1)陈太丘:太丘舍去。——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2)友人:去后乃至;尊君在不;恕;非人哉;惭;下车引之。——无信无礼,缺乏修养,然知错能改。(3)元方:(家君)待君久不至。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入门不顾。——守信识礼,聪明机灵,能言善辩,直率不阿。新知导入合作探究6.结合课文内容,谈阅读感受。文中元方面对友人的失信,义正辞严指出其无信无义,并不失礼,正如同学们所说童言无忌,那是爱父亲的表现!并且,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极言诚信的重要。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广为流传,作为学生我们要在这种情形之下摆正立场,重信守诺,把诚实守信的美德发扬光大。新知导入合作探究写作特色1.故事完整,波澜起伏。文章篇幅虽短,但却把故事的交代得清楚明了,波澜起伏。整个作品以陈元方痛斥友人“无信”“无礼”为核心,先写起因友人“过中不至”“对子骂父”,后写元方驳斥,最后友人“下车引之”,但元方却“入门不顾”,情节生动,尺水兴澜,可读性极强。新知导入合作探究写作特色2.语言动作,刻画形象。文章刻画七岁孩童陈元方的形象,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来完成。面对父亲友人的“骂父”,小元方毫不畏怯,据理反驳,有理有据,让友人无言以对,感到羞愧而下车。但元方“入门不顾”,一个动作,就把人物那种天真、执拗、孩童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结构梳理开端:期行—不至—舍去—乃至发展:友人无礼,对子骂父父友:怒——非人哉元方:曰——无信无礼结局:高潮:父友: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守信识礼聪明机灵能言善辩直率不阿新知导入课堂练习1.通假字尊君在不( )2.古今异义(1)下车引之 ( )(2)太丘舍去 ( )(3)与友期行 ( )(4)相委而去 ( )“不”通“否”。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古义:拉。今义:领。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去。古义:约定。今义:日期。古义:丢下、舍弃。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新知导入课堂练习3.特殊句式(1)省略句①待君久不至,已去 (2)感叹句非人哉 [省略主语,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哉,表感叹的语气助词。本句表示强烈愤怒的感情。]新知导入课堂练习(3))倒装句白雪纷纷何所似(4)判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宾语前置 正常语序 [ “白雪纷纷所似何” ][……也 ,表示判断]新知导入课堂练习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民无信不立。——孔子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大仲马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二)收集有关诚信的名言。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8.2 陈大丘与友期行.mp3 8.2陈太丘与友期行.doc 8.2陈太丘与友期行.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