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归园田居》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归园田居》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归园田居》(自读课)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单元分析:该单元对应的学习任务群是“文学阅读与写作”。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本任务群应着力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价值分析:本篇课文是陶渊明的名篇著作,作者通过朴素的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令人向往的田园风光图,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同时,作者通过本文抒发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归隐田园的人生选择,可引起学生对人生选择和价值的思考。
教学策略和教材处理情况说明:本篇课文是该单元的自读课文,因此应使学生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主动探索求知,利用已有的阅读经验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不上成教读课。
学情分析:
已有经验和个体差异:在学习本文前,学生已学习同单元的《短歌行》,对解读诗人的抱负和抒发感情的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高一学生经初中阶段的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古典诗词学习方法,作为自读课文,在教师的引领点拨下应能顺利解决大部分基本问题。
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在时代背景下,对“归隐”思想的辩证看待。
需要达到的水平: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水平,能从意象、意境赏析中领悟诗歌意境和田园情怀。同时对作者的思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说明理由。
教学目标
借助诵读和讨论,从意象、意境赏析中领悟诗歌意境和田园情怀。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养料,提升审美能力,涵养情趣。
辩证看待、多元解读陶渊明的隐居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意象、意境赏析中领悟诗歌意境和田园情怀。
难点:辩证看待、多元解读陶渊明的隐居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讨论法、导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2分钟)
同学们,近来十分热门的旅游景区是哪呢?没错,是农家游。许多城市里的人认为城市是一座牢笼,希望能到僻静的村落寻回惬意的生活。今天,我们就随着陶渊明一道,到陶家村一游,看看陶渊明在那生活的如何。
知人论世:上一节课我们感受到了“知人论世”法对理解诗歌感情的重要作用,现在请同学们介绍你们课前所了解的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明确:由于政治腐败,陶渊明的抱负得不到施展,41岁时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地走上了归隐的道路。《归园田居》是一组诗,共五首,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可让学生的情感充分参与,因为正如罗杰斯所说涉及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与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此外,通过复习运用此前诗歌学习的“知人论世”法,促进了学生的知识迁移,为学生感受本诗情感和氛围作铺垫。
解决疑难,诵读课文(8分钟)
经过预习,同学们有哪些自己解决不了的字词含义呢?现在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忙解决。
设计意图:高一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自学能力,能依据注释和工具书在课前完成一定的预习,解决疑难词义,而经个人努力未能解决的,可先让同学共同解决,最后让老师讲解,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防止教师花费课堂时间讲解学生已知已会的内容,这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
刚刚同学们的表现十分精彩!你们的自学能力已经“更上一层楼”。接下来,请同学们在大致理解了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自行朗读诗歌,伴着老师放的动听音乐,想象你身在陶渊明笔下的田园,读出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读出在此生活的舒心愉快、怡然陶醉。
设计意图:所谓“声情相动,声气相求”“兴发感动”“摇荡性情”全在于诵读。肖培东也说“文字进入灵魂的唯一方式是朗读”。这在诗歌体现尤甚。无朗读,不诗歌,通过朗读,学生更能与作者心灵相感通。此外,朗读要指出明确的方向和要求,学生才有所把握。之所以采用自由朗读,是因为每个学生对诗歌的体会都是不一样的,自由朗读更能让学生直观内心。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10分钟)
请每位同学独立思考,你认为本诗的诗眼何在?思考过后,小组讨论,交流意见,并围绕小组确定的“诗眼”,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方面,在诗中有哪些依据。老师鼓励小组成员有不同的意见,最终派出一位代表发表你们的讨论成果。
明确:对于诗眼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这是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体现,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多样解读,在言之有理处加以肯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但总体而言,“归”字和包含回归意思的词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出现的位置比较重要,这个“归”也可以作为线索统率全诗,应该作为全诗的诗眼。围绕“归”字展开的思路是: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全诗围绕“归”,逐层深入,情意饱满、语言简净、形象鲜明。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落实课标所指出的“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读诗文,赏形象,明手法(10分钟)
经过刚刚一番讨论和分析,相信同学们对诗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想象诗人当时所处的位置和他的活动,如果是你处在当时的位置,你会有什么感受?请大家再读诗歌,读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在进一步探讨中,学生会对诗歌产生新的理解和感受,此时通过自主朗读让学生深化体会和感悟。
小组讨论,你从诗中看出了哪些表现手法,因此让你收获到了什么样的阅读感受呢?
明确:有白描、比喻、衬托等手法。如中间八句,以白描手法描写乡村常见的“榆柳”“桃李”“墟里烟”“狗吠”“鸡鸣”等恬静生活场景,以透露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衬托对官场的厌恶。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运用比喻手法,“尘网”“樊笼”两个喻词,形象地再现了官场污浊黑暗、关系错综复杂、束缚人性的特点。同时这也是诗人直抒胸臆、揭示主旨之句:重返“自然”,心情如出笼之鸟,无以形容。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运用在之前学习诗歌中获得的鉴赏经验解读新文本,获得新体验,巩固旧知识,进一步提升阅读、鉴赏古代作品的能力。
教师小结:一首诗描述一段生活,流露一份心情,也折射出一种生活态度。走进《归园田居》,不仅是走进诗人的田园,更是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发现,他的心灵丰盈、精神高贵,散发出迷人的光芒。本诗以其清淡平素、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悠然神往。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自然境界。
辩证看待,多元解读(5分钟)
思考:在今天应该如何看待陶渊明这种归隐遁世的选择?
陶渊明能固守清贫,诗意栖居,怀道而隐,以隐彰道,这种独立、自由、深情而又刚劲的生命 情调是中国隐逸文化形成的重要标志,对后世影响深远。即便身经官场种种冷落,仍能保持初心,“坐看云起时”,这种豁达值得在逆境中的人们学习。
于今朝观古昔,靖节先生的处世作风虽无错处疏漏,但难免与社会主流不同。当今时代社会风气开放,政通人和,隐居避世的处世行为已不合时宜,反而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行为。我们应该尽力适应或改变周围环境,实现个人和社会更好的发展。
对比前一篇所学课文《短歌行》。虽然曹操和陶渊明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对于两种人生我们不必要去讨论谁对谁错,谁更有价值。作为个体,作为社会中的人,首先要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其次,我们在追求自身价值之途中,拒绝诱惑,丰富思想,追求本真,活出高雅的人生境界。让两种人生互相补充,互相完善。
设计意图:学生能从不同的视角去看问题,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这正是新时代的人所需要的思维品质,也是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教师要抛弃过去“一锤定音”的束缚,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创新思维。同时通过这两篇的诗歌对比分析,不仅启迪学生如何完善自我,在实现人生价值中如何做,而且培养学生运用思辨性逻辑思维进行思考的能力。
总结:在今天的时代,我们既要“入世”,也要“出世”。“入世”,即是在纷繁的社会中不懈奋斗,为生活和理想而持之以恒地努力;“出世”,即是允许自己在拼搏的路途上偶尔驻足,闲适地欣赏一下途中风景,学会自我调剂,能够张弛有度。愿我们在未来的路途都能如靖节先生一样豁达、自然。
课后作业
《归园田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每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自学《归园田居》另外四首诗,感受辉映全篇的达观明朗,再将你的阅读感受以文字的形式写下,优秀作品将发表在班级刊物中。
设计意图:对于自读课文,尤其要注意“承旧拓新”,因此布置学生自学《归园田居》另外四首诗。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增强整本书阅读意识,拓展知识面,积累丰富知识。同时通过阅读感受的书写,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并巩固深化学习效果,这体现了语文课程中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要求,并从“听、说、读、写、思”的评价维度,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