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学习目标:掌握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的特征、趋势与影响。◆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目录一、春秋战国——商鞅变法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北宋——王安石变法四、明朝——张居正改革◆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一、春秋战国——商鞅变法①经济:铁器牛耕,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②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③思想文化:士阶层活跃,学术下移,百家争鸣,形成思想解放运动。1、背景一、春秋战国——商鞅变法领域 措施 作用经济军事政治废除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什伍连坐组织建立县制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小农经济发展调动生产积极性,稳定财政收入;限制贵族特权,提高战斗力;严刑峻法,稳定社会秩序强化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2、内容:史料: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1)商鞅变法发展小农经济,增强国力,沉重打击旧贵族,同时壮大军事力量,稳定统治秩序,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许多制度为后世沿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意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骏刑……君之出也。—— 《史记·商君列传》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战国策·秦策》商鞅变法有何局限性?①刻薄寡恩,用刑太过,行事专断,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②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一、春秋战国——商鞅变法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时代背景①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游牧民族建立政权,征伐不断, 社会矛盾尖锐③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苦难,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②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439年重新统一北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2、内容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措施 内容 影响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政府税收和征役;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三长制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整 顿 吏 治 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 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二、北魏孝文帝改革2、内容(1)迁都洛阳(2)移风易俗,实行汉制汉服鲜卑姓 汉姓拓跋 元贺楼 楼邱穆陵 穆贺兰 贺独孤 刘汉姓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通婚汉语后期:孝文帝主持 , 推进汉化,民族融合。3、实质: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统治模式的转化二、北魏孝文帝改革4、影响:①加快北方各族交融,缓和阶级矛盾②推动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缩小了南北差距。③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④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⑤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阅读史料结合所学: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三、北宋——王安石变法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枢密副史富弼的上疏》1、背景★结合史料和课本:指出王安石变法的时代背景。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严重外患积贫积弱富国强兵2.内容措施 内容富国 之举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强兵 之法 省兵措施 精减军队,裁汰老弱士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取士 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改革选官制度政府低息贷款以钱代役兴修水利(地方出资)核地取赋设市易务(购滞短出)设发运使“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官马由农户保养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由固定将官带军队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时务策打破恩荫,择优录取材料一 王安石与现代读者近,而反与他同时人物远……王安石的变法没有引起所述的社会冲突,是因为宋朝的社会还未发展到这一程度,足以纠结新旧两派,作这场决斗。——黄仁宇《中国大历史》3.失败原因材料二 市易法:政府设市易务参与市场贸易,收滞销货,待货物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②与民夺利,社会基础丧失材料三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刘挚《忠肃事》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材料四 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译:当地官吏巧取豪夺,人民缴公的远远多于十分之二,而朝廷获得的,仅仅九牛一毛,公家和人民日渐穷困。) ——苏辙《栾城三集》④政策执行不力、用人不当→可从中借鉴什么经验教训?①变法超前,社会现实落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富国的同时也要富民→改革是漫长且曲折的探索→严格监督执行部门“王荆公为相,寝食不暇,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纷然。以致今日之祸(指北宋灭亡和南宋南迁)!” ——邵伯温《闻见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 ——梁启超在《王荆公》4.如何评价?:历史地、发展地、一分为二类别 措施 作用富国之法 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强兵之法 省兵措施、保甲法 保马法、将兵法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改革选官制、发展教育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积贫的局面大大改变,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积弱局面有所改变。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教育发展。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四、明朝——张居正改革(1)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2)开始: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明中叶后,皇帝不临朝成为惯例,嘉靖皇帝深居内宫,修仙练道,三十年不理政;隆庆皇帝在位六年,极少审批公文,遇有国家大事,听任群臣争议,一言不发,有人竟以为他是哑巴。官衙无视法令,政多纷更,事无统纪,主钱谷的不明出纳,司刑名的不悉法律,管监察的不行纠劾,人们愤愤地指出:“嘉隆以来,纪纲颓坠,法度凌夷”。◎张居正四、明朝——张居正改革(3)内容:一条鞭法 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一条鞭法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实施边防新政策,内修防备政治经济军事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四、明朝——张居正改革(4)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5)结果: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思考:为何苦心经营十年的改革却一朝颠覆,毫无招架之力?(6)失败原因:(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阻力大(2)根本原因在于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根本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体制的弊端。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课堂探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变法的联系与差异性质目的实质: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旧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中国古代史通常表述为“富国强兵”“巩固统治”)确立封建制度:挽救王朝危机: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课堂探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变法的联系与差异内容结果由于封建制度的固有弊端,改革仅能缓解王朝危机,无法根本性解决。(中国古代改革短期内可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长期来看又为王朝统治埋下新的隐患。)通常解决维系王朝统治最为突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问题。政治:权力分配问题(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统治秩序)经济:财政收入问题(增加财政收入)军事:国家暴力机器的效力问题(提高军队战斗力)A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B 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得到统治者或民众支持,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C 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D 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与重大改革重点精讲》影响古代王朝改革成败的因素四看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二、清政府(地主阶级)——清末新政三、民国改革◆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背景: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2.政治: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维新思想的传播奠定了理论基础。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2、百日维新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政治 广开言路,提拔新人,改订律法,合并机构 裁撤冗员,澄清吏治经济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文教 普设学堂,兼习中西,开办大学,设经济科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裁汰八旗,绿营旧军(1)开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2)内容:(除“旧”布“新”)(3)失败: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材料一 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材料二 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材料三 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材料四 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依据材料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袁世凯的出卖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群众,缺乏改革基础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和妥协性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3、影响:①政治(爱国性):冲击了封建制度,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顺应了历史潮流;②经济(进步性):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③思想(启蒙性):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广义上的清末新政:1901-1911年,这10年清政府所进行的改革都称之为新政。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狭义上的清末新政:指1901-1905年间,面临内外交困之危局,为实现王朝之自我救赎,晚清政府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涉及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运动。预备立宪:指1906-1911年间,清政府在其他改革的同时,主要在政治层面所展开的改革。二、清政府(地主阶级)——清末新政背景:1庚子之变后,《辛丑条约》签订,列强在华争夺加剧,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措施:⑴政:减冗衙,修刑律。⑵经:重工商,振农业⑶军:改军制,扩新军。⑷文: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局限:未触及清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和高度的皇权,使其从一开始就有名无实,只是一场清政府维护阶级专制统治的自救运动而已。积极: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也为民主思想传播创造了条件。影响二、清政府(地主阶级)——清末新政清末新政 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改革都以失败告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发展线索19491956196619761978新时期19921953过渡时期文革1958全面建设时期2001◆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深刻转变二、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三、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新时期四、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1953年到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通过“三大改造”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从1950年到1953年春,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深刻转变土地改革经济改革民主改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概括中国的经济发生的变化,其实质是什么的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质: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P25第2段)二、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道路探索1、正确探索2、“左”倾错误《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八字方针”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3、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三、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新时期伟大转折;新时期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2001加入世贸1、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12(2)内容:①工作重心 ②改革开放 ③拨乱反正(3)意义:2、改革:3、开放: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四、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1)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总目标(3)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4)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1、历程四、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2、成就(1)农村(2)对外开放(3)城市经济体制(4)经济体制3、意义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4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改革措施必须符合时代潮流。改革要争取民众的支持。改革要结合国情……历史中的智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