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上)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上)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教学设计
课题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上——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单元 第1单元第1课第1框 学科 政治 年级 高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课改统编版高中政治的第一课第一框里的内容,首先需要把本册书的知识框架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梳理课与课之间的内在逻辑。然后顺承人类社会的基本形态进入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习,通过自主思考、视频探究与分析,巩固练习等环节,带领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和重难点的突破。从原始社会演进到奴隶社会,主要讲述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原始社会的地位、阶段、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的特点、原始社会管理方式和解体原因。另一部分主要讲述了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的产生、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的特点、第一个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家的出现及其本质等。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1.描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2.阐明社会基本矛盾在奴隶社会的表现。3.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 结合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增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同。2.科学精神:明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理解社会形态更替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培养科学精神。3.公共参与: 积极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共产主义奉献自己的力量。
重点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特点;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难点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原始社会的解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框架梳理,顺承导入。整本书的框架梳理我们本学期我们要学两本书。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必修二《经济与社会》。今天,开始学习第一本。请打开课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学习必修一之前,先理清楚必修一的逻辑框架(目录)第一课主要回答了我们从哪来的问题。立足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回顾了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落脚到科学社会主义。第三课和第四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我们现在在哪?我们将往哪儿?并分别讲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以及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为了更好的学习掌握这一规律,第一课的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第一课是新教材内容的逻辑起点。导入前言(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需要通过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回答以上问题才得以解答。问: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经历来哪几个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著名论断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首先让我们坐上时空穿梭机,回到最初的最初。 打开目录,理清本书的逻辑思路。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形态 理清框架,初步提高学生理解度。
讲授新课 原始社会活动探究一:视频:疯狂的原始人探究活动一:根据视频和所学知识,描绘原始社会的生活状况。(提示:可以从穿着、工具、食物、 环境、住所等方面思考)从原始社会的生活状况中概括出原始社会的生产力的特点。答:穿着:树皮或树叶、兽皮做成衣服。 工具:石头、棍棒(为保存下来)、徒手拼搏。食物:狩猎野生动物 ,果实、根茎、鱼类等等 住:洞穴 环境:恶劣。如果让你穿越到原始社会生活,你愿意吗?原始社会生活环境恶劣,严寒酷暑,经常遭遇野兽的袭击,使用的工具简陋,居无定所住在山洞里,采摘食物,食不果腹,没有医疗,高死亡率,总之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总结:(一)原始社会1.地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2.★生产力状况:表现:生产工具是石器
(1)旧石器时代:采集天然食物(原始社会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旧时期时代。他们只能靠天吃饭,通过打猎、捕鱼、采摘山林里的野果来维持生活。后来慢慢的学会了用火,这才开始吃熟食。)
(2)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最近1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迎来了文明的曙光。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变化就在于生产工具的变化。同学们可以观察教材第二页的两幅图片。我们看到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打磨的比较粗糙,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啊打磨的更加精细。工具的变化,其背后就是生产力的变化。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开始产生,人类从游猎状态转为定居状态。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生产者。)无论时旧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石头代表着当时主要的生产工具。低下生产力水平。过渡问题: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三要素。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即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内容: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产品如何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决定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决定产品如何分配。二者的关系: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且这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始终。图示如下:判断下列事物属于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钟南山院士、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个人所得税的调整、水稻收割机、土地、煤矿区分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我国的分配制度纳入基本经济制度范畴(生产关系)◎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上层建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印发《关于2020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生产关系)◎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 (上层建筑)过渡:理解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我们来探讨一下。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它的生产关系是怎么样的。单靠个人力量无法活下去,它们能单打独斗吗?生:(不能)人们单身无力同自然界进行斗争,为谋取生活资源为了生存下去,必须共同劳动,发挥集体的力量来获得食物和安全,从而决定了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也就是说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公有制。原始社会以及与之相关的森林、草场、河流、牲畜、房屋及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都是公共财产。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了生产关系另外第二个特点。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因为啊原始社会的早期,如果原始社会不实行平均分配。有人分配的多,那就必定意味着有人分配的少。那么就有很有可能被饿死这样整个集体的力量就会受到削弱,不利于种族繁衍生息。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全部劳动成果几乎只能维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几乎没有剩余产品。原始社会的人们实行自然分工。男子打猎、捕鱼,女子采集和管理家务,经验丰富的老人制作和修理工具并传授生产经验,孩子们帮助妇女劳动,这在生产中结成了平等互助的关系。 总结:★生产关系的特点:(1)共同劳动(2)所有制:共同占有生产资料。(3)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平等互助。(4)产品分配关系:平均分配。这便印证了我们学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面对草莽丛生、猛兽横行的恶劣环境,原始人必须依靠联合的力量,通过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才能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维持生命,求得发展。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与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使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变化非常缓慢,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岁月。问:原始社会是理想社会吗?答:不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回答。过渡:共同劳动需要分工,不能蛮干。不能有的活有人干,有的没人干啊。生产的效率很低。在这样生产关系下,会设立上层建筑,形成一种制度,设立组织结构,在组织下,讨论怎样去工作。4.上层建筑:氏族制度;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氏族的发展)(1)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2)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3)没有压迫,没有特权我们看到第二页相关链接中写到,在氏族制度下,氏族内部没有人压迫人的现象。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啊,这是因为为了能够延续繁衍,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所有生产资料实行氏族的公有制,在此基础上形成氏族公社,在进行社会管理过程当中,由全体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集体。氏族的领袖和军事首领都经由选举产生,他们和大家一起劳动,没有任何特权。过渡:原始社会的人们在平等互助中进行生产,并且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然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伴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原始社会内部发生了新的变化。5.原始社会的解体我们的祖先勤劳而智慧,在百多万年的时间里,制造和利用工具改造自然。通过劳动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类自己。生产工具改进意味着生产力的大发展。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石器工具逐渐被金属工具所取代,金属工具耐用且效率更高。于是,这一时期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这个时期,大多数人可以通过个体劳动养活自己和家庭,于是个体劳动逐渐代替了共同劳动盛行起。原先由氏族公有的生产资料也都逐渐为个体家庭私有所替代。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不仅有自己的住房、牲畜、工具还有自己的土地。生产资料私有尤其是土地私有的出现,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家庭私有制逐渐取代了氏族公有制,由于个体之间家庭之间存在着人与人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客观差异。有些家庭和个人能够在生产中获得更多的劳动产品,这样可以供养更多家庭乃至家族,整个家族的人口会不断增加,劳动力和生产力也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之外,还会有一定的剩余产品的出现。这也就意味着,每个家庭之间会出现贫富分化。这种分化经过成百上千年的不断演化,使少数占有较多生产资料和生话资料者成为富人,而大多数氏族成员则日益陷入贫困境地。直到原始社会氏族成员间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原始社会就解体了。(有的人,生产工具生产效率逐渐提高,打磨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多,逐渐富足了起来,生活环境优越。其他的一些氏族成员生产能力比较低。地位产生了不平等,原始社会逐渐解体。)探究与分享:各位同学,接下来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一下有关私有制的一些知识。有三条关于私有制的观点,我们来判断一下它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并且来说明理由。观点一: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观点二:私有观念的存在,是私有制的产生的根本原因。观点三:私有观念是人所固有的,所以私有制天然合理,会永远存在。你如何理解上述观点,并阐明你的理由。观点一正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打破了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的局面,产生了私有制,是不可避免的。观点二错误。私有制的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私有观念的存在,而是生产力的发展。观点三错误。原始社会后期,金属工具出现标志着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个体劳动取代以氏族公社为单位的共同劳动,生产资料也就相应地逐渐转归个体家庭私有。土地私有标志着私有制确立。私有制的产生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在私有制产生的基础上人们有了最初的私有观念。因此说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私有观念也不是人所固有的,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私有制将灭亡,并不是天然合理的,私有观念也将随之消亡。奴隶社会原始社会的解体,伴随着两大不同地位的两大集团的出现,这就是阶级的概念。最早出现的两大阶级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探究与分享(1)运用上述材料,说明奴隶主与奴隶产生的过程。两则材料分别讲述来两大阶级出现的两个原因。我国古籍记载的第一种奴隶的来源,也就是战俘奴隶。在原始社会后期,为了维护本氏族部落的利益,不同氏族部落之间战斗不断,在氏族之间的战斗中,被俘获的人就成为胜利者剥削,奴役的对象,战俘要么被杀,要么成为获胜方的奴隶,氏族首领则转变为最初的奴隶主。原始社会后期,私有制逐渐发展并盛行,由于各个家庭贫富不均。少数占有较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家庭就成为氏族公社中的富人,穷人在遇到天灾人祸破产时时不得不向富人借债,当穷人无法还清债务时,就往往被迫把子女和自己卖为奴隶,这样便出现了债务奴隶。战俘奴隶与债务奴隶是奴隶的两个主要来源。最早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剥削与反抗的关系由此形成。总结:阶级的产生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奴隶主和奴隶阶级产生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含义: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私有制、阶级、国家的关系: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2.生产关系的特点视频:悲惨的奴隶人探究活动二:根据视频中找出奴隶社会生产关系(所有制、地位、产品分配)的特点。2.生产关系的特点(1)所有制: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2)产品分配关系: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生活资料(3)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3.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与奴隶主过渡: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反抗。面对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奴隶就会反抗。大家都是人凭什么拿我当牲畜当工具。它们就会反抗,反抗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奴隶消极怠工、破坏工具、杀死一些穷凶极恶的奴隶主。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由此最早的国家奴隶主国家产生了。4.国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统治的工具(军队、法庭、监狱等)探究问题: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5.迈入文明时代,是历史的进步具体表现: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实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注意:局限性——存在剥削判断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一定的提升,但是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所以原始社会解体了。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把人类从野蛮蒙昧带入文明时代。拓展资料:正确理解“奴隶社会是人类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1)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在奴隶社会,金属工具的使用,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2)从奴隶社会起,人类便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从愚昧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又一个重要标志。(3)奴隶社会是人类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其根本原因是奴隶制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奴隶制国家,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4)奴隶社会是人类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其直接原因是奴隶劳动能够提供较多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点睛: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参与探究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回答问题,归纳总结。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做笔记判断根据生产力,推出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探究思考探究分析和思考观看视频,分析回答问题 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为之后的学习做铺垫。巩固训练提高推导分析能力加深认识和理解分析阶级、国家、私有制的产生突破重点
课堂练习 完成PPT上的练习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进行框架总结 跟着板书归纳总结本课知识 理清逻辑框架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