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高考语文一轮 知识点总结 01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讲解单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考2023】高考语文一轮 知识点总结 01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讲解单 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总结】
一、论述文体裁的基本特征
1.议论文的种类
(1)政论文:即针对当时政治问题发表看法,提出见解的议论文。
(2)评论:即评述某一事件、社会现象、思想倾向、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的议论文。
(3)杂文:即直接反映社会事实的文学性论文。它具有短小、活泼、尖锐、隽永的特点,是一种战斗性很强的文体。
(4)感想:即读后感、观后感、杂感等,是人们阅读小品、观赏影视戏曲或体验某一生活经历后,在某一方面有所感触,得到启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发表的议论。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述文都是以议论为主,都是通过事实材料、引用材料和逻辑推理来解释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阐明某个道理,证明作者一定的见解和主张,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批驳什么。 阅读论述文,首先要扣住文章的题目,题目或点明中心论点,或提出论述的问题,或点出议论的范围(话题)。
其次要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抓住作者反对批驳的错误观点,这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中心论点或出现在题目,或出现在文章开头(首段),或归纳于文尾(末段);分论点往往位于文段开头或结尾。
再次是论据,也就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包括引用材料)、正面论据和反面论据。论据在文章中主要起证明或反驳论点的作用,有时也会丰富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增强文章的文采和可读性等。
第四是论证,也就是结合论点或分论点对材料的分析,包括分析方法和分析过程、效果。论证的思路一般是先提出论题、概述议论范围,或点明中心论点、交代写作目的;然后运用举例、引用、对比、比喻等方法对提出的论点进行论证和分析;最后或归纳论点、总结全文,或明确任务、提出做法。
3.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1)立论:直接提出并阐明论点的论证。
(2)驳论: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点。
4.常见的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方法。这种方法起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作用。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先提出论点,然后逐一加以事实论证。
(2)引用论证:包括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话、谚语、警句等。由于引用的这些论据是世人公认的思维成果,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3)比喻论证: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具有形象性,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
(4)对比论证: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5)类比论证:通过比较两种相似的事物,主张因为两事物相似,因此在其中之一成立的现象,在另一事物身上也应该成立的推理过程。
5.常见的论证结构
(1)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 (2)层进结构 (3)并列结构 (4)对照结构
论证的结构一般有总分、并列、层进、正反四种形式。一般来说,大多数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属于总—分—总结构,在分说部分,往往会采取或并列,或层进,或正反的结构模式。还要注意的一种是驳论文,一般会采取或先驳后立,或边破边立的结构;驳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驳斥对方错误,即驳错误论点、驳错误论据、驳错误论证(推理过程),然后由此确立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
第一步 阅读全文,勾画文中信息要点
1.勾画出文中重要词语
(1)表述中心论点的关键词语
(2)体现论证对象转换的词语,即往往体现论证思路的词语
①因果。如:因为、因此、……原因在于、因而、由于、从而,等等。
②转折。如: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等等。
③并列或递进。如:也、又、不是……而是……、不仅……还……,等等。
④分类分层。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等。
⑤举例子。如:例如、如,等等。
(3)修饰、限制性词语
①年代(时间多次依序出现)。
②程度。如:最、基本、根本、十分、非常,等等。
③范围。如:部分、全部、总共、所有、都、全、少量、多数、几乎、仅仅,等等。
④数量(具体数据、比例等)。
⑤已然、未然,或然、必然。如:目前为止、迄今为止、将、正在、假如、可能、如果、一定、必然,等等。
⑥代词。如:这、那、它、其、此,等等。
2.勾画出文中重要句子
(1)统摄全篇的句子——论点句、中心句、总结句。
(2)作论据的句子——论述类文章作论据的材料分为两种:一种是事实论据,另一种是理论论据。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论证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或总分,或并列,或对比,或递进,或点与面。这些逻辑关系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如“首先、其次”等语句。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句,可标记每一自然段的开头句或结尾句,然后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把握文脉。
3.简短批注
对重要词语,对表因果关系的句子,起表明中心、理清结构、区分层次、暗含材料与观点关系等作用的句子,作简短批注,为下一步操作起警示作用。
第二步 提取要点,整体把握
勾画诸多要点是为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作铺垫的。
1.梳思路,明结构
对勾画内容进行提取、整合,梳理出文章思路。理清文章围绕论点是如何展开说理的,把握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某一段落的各分句间的逻辑结构和逻辑层次,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住了上述内容,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才不至于出现偏差,对“文中的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才不至于出现遗漏,对文中“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才不至于出现偏移或错位。
段落之间和语句之间常见逻辑顺序有: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概念到运用等。论述类文章的行文思路和结构层次,往往会有一些明显的语言标志,但有些文章没有明显的标志,我们可以依据段落之间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梳理。
2.会文意,释观点
依据勾画的重点词句及文章结构,弄清文章论述了什么问题,主要观点和看法是什么,涉及什么内容。
3.理材料,定意图
梳理文章中的事例、事理材料,将材料与作者的评述性文字相参照,明确作者引用材料的意图。
三、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思维导图】
论述类文本三要素
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可以分出主从。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可以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有的则需要读者概括。
2.论据: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一般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1)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在议论文中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摆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观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
(2)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3.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与论点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论述类文章的论证结构
1.并列式
文本展开的各层次,关系是平等的。或是分论点之间关系是并列表述的;或是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论证同一观点。如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在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之后,接着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中国诗的特点:一是讲求篇幅短小;二是富于暗示性;三是“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四是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这四个方面的关系是并列的,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论述,使读者获得了对中国诗的明确认识。
2.层进式
文本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可以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指明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对比式
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的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往往一方面用墨较多,作为论证的重点;而另一方面着墨较少,只作陪衬。如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在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时,先以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两句为例,说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再指出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正反对比,突出了文字的联想意义必须要善用的观点。
4.总分式
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的分论点当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点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还可以先总后分再总。
四、认识八种设误陷阱、熟知三级比对
【思维导图】
 
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命题者常常通过对原文重要信息的重组、概括、解说等来命制题目选项。如若对命题手段和命题陷阱不了解,就会出现错选现象。因此,在一轮复习中,我们要熟悉6大命题手段,明辨8大命题陷阱,学会3级比对。
一、偷换概念
设错特点 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陈述概念特点时,故意变换成其他内容。
设错手段 将两个概念的内涵等进行了调换、改变,以细微的区别干扰考生。
识别方法 要判断“偷换概念”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对象,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句中的陈述对象(一般是主语或宾语)与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技法演示 试题选项 (2017·天津卷·6T-C)作为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这种情况在《淮南子》中已有记载。
对应原文 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
比对结果 首先,并不是“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而是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可能与现在不同;其次,《淮南子》中记载的只是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不是“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 这种情况。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二、无中生有
设错特点 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提及,或选项中的内容无法由原文推论而出,纯主观臆断。
设错手段 命题者在干扰项中故意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识别方法 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比对,看原文有无此说法,或原文有无此说法的充分依据。
技法演示 试题选项 (2017·山东卷·T7-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对应原文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比对结果 选项无中生有。“这种观点不可信”对应的原文的信息区间为语段的第二、三句话,作者对于谷鲁斯等人的观点可信与否并无明确说法,选项“这种观点不可信”无中生有。
三、张冠李戴
设错特点 ①在有关联的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把甲事物说成是乙事物,或把甲人的事迹、言论、成绩说成是乙人的;②在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设置干扰,把同一事物的甲方面说成是乙方面。
设错手段 “移花接木”,把不同位置的语句错位“嫁接”。
识别方法 找到选项所对应内容,逐句比对,注意信息所在的位置,梳理信息所牵扯的人、事、物、理的对应关系。
技法演示 试题选项 (2017·天津高考卷·T7-A)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
对应原文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比对结果 选项张冠李戴。将原文“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说成“指时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这里属于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
四、以偏概全
设错特点 个别的、特殊的、局部的、少数的表述成普遍的、全部的、整体的、所有的。
设错手段 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
识别方法 找到选项所对应内容,逐句比对,揣摩修饰语、限制语,关注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统一而论还是具体分析等。
技法演示 试题选项 (2018·全国卷Ⅱ)T1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对应原文 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比对结果 “被遗忘权”是根据个人主体的需要有选择地删除关于自己的信息,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选项表述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以偏概全。
五、混淆时态
设错特点 在时间状态、发展阶段的表述上设置选项。
设错手段 命题者故意把现实中未发生的事实(又称“未然”)判断为已发生(又称“已然”),或把可能发生的(又称“或然”)表述为必然发生的(又称“必然”)。
识别方法 在辨析此项时,应当注意时态类词语,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技法演示 试题选项 (2018·全国卷Ⅱ·T2-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对应原文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比对结果 根据原文可知,数字化记忆并不是“可能”带来问题,而是已经带来了问题。“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的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选项变已然为或然。另外,“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于文无据。
六、因果混乱
设错特点 一是因果倒置,即推理条件和结论的颠倒;二是强加因果,即把不是必然的条件、因果关系说成必然的条件、因果关系。
设错手段 以结果、表现来解释结果、表现的原因;把不同位置的因果关系混为一谈。
识别方法 注意分析选项语句间的关系,核对分析条件、原因和推论、结果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关注“因此”“所以”“就”等词句。
技法演示 试题选项 (2018·全国卷Ⅲ·T1-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对应原文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比对结果 原文表明“弹性不足”只是城市出现危机的“表征”,与选项中的“根本原因”相悖。犯了因果混乱的错误。
七、混淆是非
设错特点 选项在肯定与否定、是与非、有与无、扬与抑等方面设置干扰,与原文相悖,造成与事实不符、观点相反。
设错手段 选项故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
识别方法 找到选项所对应内容,逐句比对,关注原文阐述观点、明确是非、陈述有无的句子,区分作者观点和他人观点。
技法演示 试题选项 (2016·浙江卷·T8-C)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学衡”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但并不是所有学者都支持彻底抛弃文言文的极端做法。
对应原文 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从当时的文化发展大目标出发,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他们的言论、思考和忧虑中的合理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被人们重新认识。时过境迁,……当年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以“学衡”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有着惊人的一致。
比对结果 从原文来看,“学衡”派是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反对派,他们支持文言文,反对白话文。该项犯了“混淆是非”的错误。
八、曲解文意
设错特点 改变原文的意思。
设错手段 更换词语或说法。
识别方法 仔细比对原文,充分理解文意。要特别注意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关系。
技法演示 试题选项 (2018·全国卷Ⅲ·T1-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对应原文 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
比对结果 根据原文信息,选项中“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表述一致,而选项中“抽象的意义共同性”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具体的意义共同性”。
3级比对
(一)检索定位,比对句中词语
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部分选项,所以抓住选项或原文中的这些词语比对,就能迅速地排除部分选项。
[思维定向]
句中关键词 易设陷阱
范围词 全、都、一些、部分等 以偏概全
程度词 必须、一定,非常、十分,更、极其,比较等 武断绝对
频率词 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以偏概全 武断绝对
时态词 已经、将、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尚等 混淆时态
指代词 之、其、此、这、它、那等 偷换概念 张冠李戴 以偏概全
是非词 必定、的确、有、无、是、无非等 混淆是非
[技法演示]
选项 (2018·全国卷Ⅲ·T1-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对应 原文 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
比对 分析 原文说的是“有机统一、具体转换”两个内容,而选项中“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只说了一个方面,选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二)聚焦逻辑,比对句间关系
首先,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其次,比对每一分句的含意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特别要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等现象。
[思维定向]
句间关系 设误方式 易设陷阱
因果关系 因果颠倒,强加因果,变换原因。 因果混乱
假设关系 假设的结果变成了现实;或变换了假设前提;或变成其他关系。 混淆时态 混淆是非 曲解文意
条件关系 两个分句间把充分条件换成了必要条件,或把必要条件换成了充分条件。 混淆是非 曲解文意
递进关系 转换了前后两个句子间的关系,或把递进关系变成其他关系。 曲解文意
并列关系 转折关系 把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的前后语句转换成了其他关系。 曲解文意
[技法演示]
选项 (2016·山东卷·T6-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对应 原文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比对 分析 选项强加因果,“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并不是“篇幅可长可短……”的原因,另外,原文中是说古体诗“格律限制不太严格”,而非“并不严格”。
(三)分析推断,比对依据和结论
比对选项中的原因、条件、结论是否有依据。选项所述的原因、条件、结论在原材料中是否涉及,是否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原因或条件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思维定向]
依据、结论选项特征 易设陷阱
互换位置:选项将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结论与依据互换。 张冠李戴 因果混乱
结论或依据残缺: (1)选项中的结论在原文中能找到,但是选项所说的依据在原文中却找不到。 (2)选项中的依据在原文中能找到,但是无法得出选项结论。 (3)选项中的结论是多种依据推断出来的,但是选项只有其中一种或几种依据。 (4)选项中的依据可造成多种结果,但是选项中的结论却只有一个。 无中生有 以偏概全 因果混乱
[技法演示]
选项 (2017·全国卷ⅠT3—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对应原文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比对分析 原文只是明确了“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长期目标”的内涵,而选项从假设“目标能落实”的角度,推论出“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的结论,表述武断绝对。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是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而气候系统可能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因此不能说“如果气候变化公约……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故确定选项不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