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5.1 质量守恒定律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5.1 质量守恒定律 教案

资源简介

课题一 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
2.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初步培养学生定量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和探究,体会化学学习的乐趣,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不同的的实验方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老师演示改进实验,既巩固了以前所学知识,又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反应的现象。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李明和王华不同的看法以及两位化学家的“争论”,引出“化学反应前后两物质的质量是否相等”这一问题,让我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找到答案。
二、进行新课
活动与探究一: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相等?
【方案一】 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测定
师:观察下列现象并思考:
(1)白磷的燃烧现象;
(2)m(P)+m(O2)=m(P2O5)
生:(1)白磷燃烧现象跟红磷燃烧的现象相同。
(2)m(P)+m(O2)=m(P2O5),即:参加反应的白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方案二】 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师: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比较实验结果,是否有m(CuSO4)+m(NaOH)=m(Cu(OH)2)+m(Na2SO4)
师:根据实验事实得出:
m(CuSO4)+m(NaOH)=m(Cu(OH)2)+m(Na2SO4),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师: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见课本第92页
师:1.必须是真正参加反应的物质
2.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师:是否是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间都存在以上质量关系?这种质量关系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活动探究2 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反应都适用
【方案一】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前后的质量测定
【方案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按照活动探究1的方法进行活动探究2,当天平左右不平衡时,请学生小组讨论是什么原因以及怎么办,经分析得出是:装置敞口与密封的问题,故分析两位科学家有争议的原因就在于此,进而让学生吸取教训。
师: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利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师: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师: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范围是什么?学了该定律,对我们有什么用?
生: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一切化学反应。可运用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推测一些物质的组成,解释一些实验事实。
师: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我们以电解水为例再从微观角度来研究一下为什么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请看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师投影电解水的微观过程,引导学生归纳出化学变化的实质,并从微观角度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以知识树形式展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知识检测
同学们掌握的都不错,让我们当堂检测一下吧。
五、课后作业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与质量守恒定律有关的资料,围绕“质量守恒定律” 合作办一期手抄报。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营造探究氛围,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前提。教学时,我积极营造了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在学生与同伴、与教师的交流中获得了对化学的最真感受,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