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选必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国家的产生【掌握公共权力】阶级的出现生产力的进步私有财产的出现阶级统治与社会治理国家机关国家制度国家职能人事管理、法律、外交、财政、社会治理阶级矛盾的激化选必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政 治 制 度(上层建筑原理)早期国家帝制时代民国时期百年探索古典时代中古时代近代以来当代变化时代演进—传承完善—革故鼎新社会环境—国情传统—各具特色中国古代 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近代 民国时期的制度探索与中国共产党的制度探索中国当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西方古代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与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西方近代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目录一、奠基: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二、确立:秦朝的政治制度三、发展:两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秦汉至明清时期禅让制夏(约前2070-前1600年)前约770-前221年世袭制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分封宗法制瓦解先秦时期商(约前1600-前1046年)周(约前1600-前1046年)内外服制分封宗法制前221年-1840年(一)、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约前2070年一、奠基: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时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朝商朝西周奴隶社会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前476年-1840年约前2070年-前476年过渡时期封建社会(一)、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禅让制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宗法制氏族部落时期夏朝商朝西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礼记》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内服-王畿地区与外服-王畿四周(一)、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原始社会—禅让制与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1)原因: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力低下。(2)时期:传说中的三皇五帝部落联盟权力继承制度:禅让制(3)特点:民主、公平选举、任人唯贤(4)影响:原始民主、公平选举、任人唯贤、以天下为己任等用人方式和标准影响后世。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1)原因:生产力进步,私有制出现,阶 级矛盾激化,国家产生。(2)权力继承制度:王位世袭制:按血缘关系传承王位位。夏朝——王位世袭制与家天下存疑:中央管理机构:《礼记》:夏后氏百官。《尚书》:大战于甘,乃召六卿。地方管理机构:《尚书》记载当时有”五服“之说,按地区划分它的国民。《孟子》:夏后氏五十而贡。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礼记》商 朝(2)内外服制度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中央);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王畿四周(地方) “侯、甸、男、卫、邦伯”既是爵位又是官职商朝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各种职官、常备武装、典章制度和刑法法规等。王权具有神秘色彩事务官(相、尹、卿士)宗教官(卜、祝、史)武官(师)掌管政务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掌管军队(1)权力继承制度:王位世袭制---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商王的权力受到大臣的制约(如伊尹行政),源自原始民主传统。西周分封制——政治权力的分配A 受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随从作战B 受封诸侯的权利:可以再分封;享有土地的世袭统治权,可以设官、建立军队和征派赋役等C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主,层层分封,等级森严D 影响: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巩固了统治宗法制——财产的继承A 内涵: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核心内容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政体的基本特征:政治权力的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政权与族权结合。C 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家国同构”;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B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的矛盾。D 影响: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同:都属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异: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通过规定地方诸侯的权利与义务的方式。分封制与内外服制的异同点原始民主传统1、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西周晚年出现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选必一2、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左传 襄公十四年》3、周人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纲要上1、君主治国需要臣下辅佐匡正以避免决策失误。2、统治者要重视民心的向背。(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变化的原因:铁制农具与牛耕结合私田的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地主、自耕农阶级产生农、工商业与 城市的发展经济基础贵族政治瓦解,封建制度产生上层建筑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2、变化的表现:世卿世禄制俸禄制度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禄是官吏所享有的财物。世袭的卿大夫按照声望和资历,来担任官职,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各国国君任用官吏时给予官吏薪俸的制度。1、社会流动性增强,平民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进入到统治阶层中。2、君主权力的增强分封制郡县制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进行分封国君为了加强管理而直接任命一些不得世袭的官员为地方官。1、君主权力的扩大2、各国加强中央集权3、推动了大一统时代官僚政治贵族政治符玺制度公文用玺,发兵用符,出使用节,玺、符、节都是代表君权,辅助君主行使他的权力,保证他的权力。(一)、皇帝制度 (二)、中央官制(三)、地方官制 (四)、其他制度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约前2070年二、确立:秦朝的政治制度时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朝商朝西周奴隶社会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前476年-1840年约前2070年-前476年过渡时期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一)、皇帝制度汉朝——刘姓唐朝——李姓宋朝——赵姓明朝——朱姓清朝——爱新觉罗家族1、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强化了三代“家天下”的传统“天下大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帝自称“朕”,命和令分别为“制”与“诏”,印为“玺”,其位世袭。后世皇帝因袭秦制,增加庙号、谥号、年号、避讳等形式。皇帝制度神化了皇帝,历代政治黑暗都源自君主专制,造成社会对皇权的迷恋。(二)、中央官制表现:三公九卿1、中枢机构:丞相。统领百官、协助政事。太尉:最高武官,掌军事。御史大夫: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又是最高监察官。2、九卿是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九卿下又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3、廷议:往往由公卿廷议讨论国家大事,最后皇帝裁断。(三)、地方官制1、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最高军政长官)、郡丞(掌管民政)、郡尉(掌管军事)、监御史(掌管监察)3、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主要官吏互相干涉,分别直属于三公。作用:郡县制进一步推广全国,并完善了基础组织,奠定了中国两千年的地方行政基础。2、县,最基本行政单位,直接管辖地方户籍、赋税、徭役等。置县令(长)、县丞、县尉。表现:郡县制(四)、其他制度表现:文书制度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统一文字的字形与字体、官职、法律、名物等用语。文书行政管理秦朝得以将皇帝和中央的法律、政令传送到全国各地,同时又能掌握地方的情况,有力地控制地方,保障中央集权制度的顺利实施。(一)、中央行政制度的变化(二)、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约前2070年三、发展:两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时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朝商朝西周奴隶社会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前476年-1840年约前2070年-前476年过渡时期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一)、中央行政制度的调1、宰相制度的变化趋势:相权逐渐被削弱,专制皇权不断加强朝代 地方治理春秋战国 郡县秦 郡县西汉 郡国并行---郡县---州、郡、县东汉 隋 州、县唐 道、州、县--节度使两宋 路、州(府)、县元 行省-省、路、府、州、县明 省(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巡抚、巡按)、府(州)、县(州)清 省(巡抚、总督)、府、县(二)、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特点:1、中央分层管理,二级或三级制县为最基础的行政单位。2、在分层基础上分权管理,如宋代“路”上设置四种机构(转运使、提点刑狱、经略安抚使、提举常平仓)。3、巡视制度。西汉的州刺史、唐代的道、明代的巡抚、巡按。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