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兴国县2013年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考试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 和 为主要目标,以 、 和 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2.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 、 和 的能力。3.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 ”特点,初中不再是 。4.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要让学生在“ ”、“ ”。淡化 ,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5.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以 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 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6.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了“应用与创新相结合”的课程目标。目标要求要体现 ,鼓励 。7.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更自主 与更开放的 与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1分)1.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 )2.“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是信息技术工作者的工作,对初中生不作此类要求。 ( )3.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明确要求不能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 ( )4.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中地方课程的开发要体现“四地”——立足地方现实,体现地方特色,反哺地区经济,融合地域文化。 ( )5.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 ( )6.基础性内容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基础,这是必修内容。比如机器人教学和基于汉语编程语言的程序教学。( )7.拓展性内容是针对信息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及在信息技术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选择性学习内容,以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 )8.形成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是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9.学会运用常用远程通讯工具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是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 )10.设计和制作机器人,以机器人为载体,体验并初步学会通过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该部分内容为是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必修内容。 ( )三、简答题(共20分,第1、2、3题每题4分,第4题8分)1.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是什么? 2.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是什么? 3.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的原则是什么? 4.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是什么?四、分析题(共20分,每小题10分)1.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请选择3个其它学科分析如何体现“双价值”。2.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活动选题除了体现课程整合外,要鼓励多样化的选题,体现“四地”,请结合地方特点谈谈你是如何做的(至少体现三点)。 五、论述题(共30分)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作为一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请结合教学实际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说说你是如何确保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双衔接”的。兴国县2013年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考试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操作性、实践性、探究性(创新性)2、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3、双衔接、零起点4、玩中学、做中学、学科体系5、学科学习、信息技术技能6、个别差异、技术创新7、技术实践、科技探究、技术创新;二、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三、简答题1、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2、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3、(1)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2)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3)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 (4)适应地区差异,体现地域特色,有很强地方特色的国家课程。 (5)“应用与创新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要体现个别差异,鼓励技术创新。4、 (1)理解信息技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的习惯。 (2)探究和初步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利用因特网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4)学会制作动画作品,直观地表达动态信息或描述过程。 (5)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支持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6)能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综合运用写作、绘画、表格、动画等多种方式,设计、制作并发布多媒体作品。 (7)通过网站设计与制作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8)设计和制作机器人,以机器人为载体,体验并初步学会通过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该部分内容为选修。四、分析题1、答案略;2、答案略;五、论述题 答案应该围绕“兴趣与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在兴趣与特长方面,小学是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初中是巩固兴趣,发现特长,高中是专业学习发和发展兴趣;在应用技能方面,小学是掌握常用软件和工具的应用技能,初中是拓展和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高中是自选门类专业发展;在信息素养方面,小学是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初中是自主选择,综合运用,高中是信息→知识→智慧;在技术创新方面,小学是具有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初中是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高中是掌握某一门类技术的设计、制作、创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