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教学目标必备知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关键能力:通过了解史实材料,学会辩证科学的看待社会科学主义。二、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树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认知,坚定“四个自信”。2.科学精神:理解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是伟大飞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能够合理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3.法治意识: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表达政治诉求。4.公共参与: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经历的曲折,深刻的体会我国社会主义成果的来之不易。能够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自觉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空想社会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理论基石和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教学难点唯物史观和剩余学说的历史意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四、课前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共产党宣言》指出: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如果说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一定要联合为阶级,如果说它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消灭阶级的条件是什么?人类未来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2、新课讲授(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空想社会主义探究与分享材料一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到形成系统理论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息息相关。这说明了资本主义的产生一方面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增添了人类的痛苦。1516年英国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写了《乌托邦》一书,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产生。卡尔·考茨基把托马斯,莫尔看成是“空想社会主义之父”,乌托邦与空想社会主义几乎成了同义语。莫尔在这本书中第一次用辛辣的笔调控诉了英国资本家的原始积累是“羊吃人”,揭露了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只要“私有制存在一天,人类中绝大的一部分也是最优秀的一部分将始终背上沉重而甩不掉的贫困灾难的担子”,“产品不可能公平分配,人类不可能获得幸福。”材料二 19世纪初期后,英法等国完成了产业革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加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明显,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了最高阶段。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这三位思想家反对把资本主义制度绝对化,把资本主义制度说成是自然的永恒的制度,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有规律地向前发展的过程,资本主义社会不过是旧的封建制度和未来社会制度之间的一个“中间的和过渡的体系”。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现象进行了批判,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是切罪恶的渊;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思考:(1)空想社会主义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2)怎样从“社会主义”和“空想”两个方面理解空想社会主义?(3)空想社会主义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有什么影响?学生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引导:1.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暴露了哪些矛盾和弊端?提示:资本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显现了一些社会矛盾和弊端,比如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斗争、资本家的唯利是图和尔虞我诈、工人的生活境遇没有得到持续有效的改善等。资本主义这些矛盾和弊端的显现,让一些先进的人认为资本主义不是合理的社会,不是先进的社会。这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抨击和对理想社会的设想和探索,就成为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2.一些先进分子是怎样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的?提示:进步性:在资本主义到来之时,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缺陷: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就在于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3.空想社会主义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有什么积极影响?明确: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设计意图:了解空想社会主义是认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起点,认清空想社会主义也有助于理清科学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空想社会主义给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建立未来理想社会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启迪。因此领会好空想社会主义,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认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必要性。2.法国工人运动探究与分享圣西门生于法国一个显赫的贵族家庭,他本可以过安逸舒适的生活,但是他看到法国社会广大无产者和劳动群众所遭受的苦难,立志做“工人阶级的代言人”,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奋斗。他的理想是建立一种由实业家和学者领导的社会制度,即“实业制度”。在他看来,实现这种理想的关键在于采取说服的办法。为此,圣西门把赚来的钱用于科学研究、结识教授虚心求教以及四处游历。但是,钱财很快花光,圣西门的理想却没能实现。傅立叶生于法国一个富商家庭,他在长期的经商过程中,对资本主义商业的内幕有直接的感受,对资本主义社会广大民众的疾苦有深刻的了解。他在著作中描述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和谐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人人劳动,男女平等,没有城乡差别,没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并以普遍的协作代替文明社会的个人竞争。但是,傅立叶将这一理想目标的实现寄希望于富翁出资,结果等了十年,也没有一个富翁支持他。欧文在20岁时就成为工厂的管理者,享受优厚的待遇。在管理工厂的过程中,欧文看到了工人阶级生活的悲惨状况,他同情工人并尽自己所能改善工人的生产生活条件。1824年,欧文出资在美国买下一块移民区,进行“新和谐公社”的共产主义新村实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实验无法持续下去,欧文的“新和谐公社”孤岛很快湮没在了资本主义的汪洋大海中。为什么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建设美好社会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学生讨论交流回答点拨:在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大空想家最值得重视。他们出现于工业革命兴起之际,反映了现代工人的一些利益和要求。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想材料。例如,圣西门论述了他的最终目的是工人阶级的解放,傅立叶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竞争和无政府状态所造成的灾难,欧文空想社会主义的突出特点是直接带有试验示范性。探究与分享阅读教材第12-13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通常有哪些形式 (2)三大工人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3)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有什么教训?学生查阅教材点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过渡: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其表明:无产阶级不只为改善生活条件而斗争,而且开始为争取本阶级的政治权利而斗争。无产阶级的斗争已经由破坏机器,转变到锋芒直指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斗争也由分散的个别斗争形式,改变为建立工会和其他政治组织,有组织地开展大规模斗争,其中包括武装起义。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探究与分享一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材料二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解释历史事件发生的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弃的结果。”问题:(1)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是谁?(2)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重要来源是什么?(3)唯物史观的提出有什么意义?(4)剩余价值学说的提出有什么意义?(5)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提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讨论交流点拨:(1)马克思和恩格斯。(2)①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束缚,创立了唯物史观。②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4)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5)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探究与分享二材料一 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材料二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首先必须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强制性的干涉,也就是采取这样一些措施,这些措施在经济上似乎是不够充分的和没有力量的,但是在运动进程中它们会越出本身,而且作为变革全部生产方式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材料出自《共产党宣言》)问题:(1)《共产党宣言》的作者是谁?(2)《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是什么?(3)《共产党宣言》阐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什么?(4)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是什么?(5)《共产党宣言》对未来人类理想社会是怎样阐述的?学生讨论交流(1)马克思、恩格斯。(2)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3)《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4)性质—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觉悟、最有战斗力的先进部队,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特点——共产党除了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以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任务——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继续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从而为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必要条件。策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组织地进行斗争。(5)《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材料一:东欧剧变,又称苏东剧变,西方社会称之为东欧1989年系列革命,是指1989 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东欧剧变使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是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东欧剧变开始于1989年后。最先在波兰人民共和国出现,后来扩展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等华沙条约组织国家。这个事件以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的结束。材料二:苏联解体是指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及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瓦解事件。1991年9月6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加盟共和国独立: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领导人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統职务:12月26日,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原苏联在海外的一切财产、存款、外交机构、使领馆等由俄罗斯接收。苏联解体分裂成15个国家:东斯拉夫三国、波罗的海三国、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摩尔多瓦。思考:(1)结合历史知识,说说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什么?(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事件的出现,是不是改变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学生讨论交流点拨:(1)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纪元。(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3)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但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3、结束新课马克思主义穿越时空走进当代,马克思的思想和名字一起获得了永恒。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4、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因此我们要辩证科学的看待科学社会主义,坚定道路自信。六、板书设计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七、课后作业完成本框同步课时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