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语文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怠慢(dai)磅礴(be)裰保(qing)阳奉阴违(wei)B.拙劣(zhuō)苍穹(qi6ng)载途(zai)怒不可遏(è)C.旷野(kuang)缅怀(mian)枯躁(k如)大杀风景(sha)D.炫涡(xuan)两栖(xi)祈祷(dǎo)挑拨离间((jian)2.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1)已是黄昏独自愁,(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3)不可知其源。(4)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笔下的大鹏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西游记》中的大鹏金翅雕便是取材于此。.《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C.古诗中的意象有其特定含义,如“蓬”喻坚忍不拔之人,“浮云”喻游子行踪不定。D.市是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的“宫市”名为交易,实为掠夺。4.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2022年,基于全科阅读的课堂教学改革覆盖全市超过1000所以上中小学。(删去“超过”或“以上”)B.随着中国新冠疫苗在国内外推广使用,使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日益得到专业人士认可。(删去后句的“使”)C.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在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阶段性取得了成果。(把“阶段性”调到“取得了”之后)D.为了提高市民的文明素养,教育局策划开展了“读传统经典,建文明城市”。(把“教育局”调到“为了”之前)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书·尧典》中说“协和万邦”,《易·乾卦》中有“保合太和”。早在秦汉之际,天人合一、天下大一统的观念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宋明之时,“和”的理念向社会政治、伦理、宗教、艺术等领域渗透更深。“和”字经过三千多年演化,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和谐、协调,协调统一谓之“和”:顺和、平和,不刚不柔谓之“和”:和蔼、和气,即性情温和,待人谦和:调和,调和的原意是指调和音乐或调和味道,后人把“调和”引申为化解一切矛盾的方式:和解、和平,所谓“和解”是指结束一切纷争甚至战争。(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2)请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见贤思齐和贵智者知书达理仁作贤君子第二部分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拗。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谐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6.请对这首诗中加线句子进行简要赏析。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B.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C.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D.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正义》)【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