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处于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第二框位置,承接第一框,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从而增强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二、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树立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认同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观和社会主义终究要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历史趋势。2.科学精神:通过认识无产阶级只有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才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弘扬科学精神。正确认识工人阶级自我解放的途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遵循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3.公共参与: 学生通过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4.法治意识: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表达政治诉求。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论基础,以及诞生标志;如何认识《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十月革命的意义,社会主义的未来。教学难点《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进入本课学习。【学习过程】总议题: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议题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探究一:展示视频:《乌托邦的理想社会》情景探究:视频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状态?为什么人们会产生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交流展示:学生交流并回答教师总结:空想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出激烈的矛盾。一些先进分子逐渐认识到资本主义并不是理想的社会,于是抨击并提出对未来社会的构想。(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背景)相关链接: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见ppt)探究二:展示视频:《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资料补充:材料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只是把无产阶级当作同情的对象,不了解其真正的社会地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看不到他们是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社会力量,因而把实现理想社会的希望寄托在个别统治者和开明富豪的支持上,对此,列宁指出,最初的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谴责他、咒骂他、幻想消灭它,臆想较好的制度,劝富人相信剥削是不道德的,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他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材料二: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学说存在根本缺陷,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的局限性造成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能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端;消除这些弊端是思维着的 理性任务。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 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在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所处的时代,法国还没有大机器工业,英国尚未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还很不充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同时无产阶级也刚刚从劳动群众中分离出来,尚无能力采取独立的行动,既定的经济社会条件决定了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学说只能是空想。材料三: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他们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拒绝一切革命行动幻想,通过。宣传示范,向统治者呼吁等和平途径,实现他们的社会改革方案。情景探究:结合视频、文字材料和所学知识,为何看似设想完美的空想主义思想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些思想客观上有何历史意义?交流展示:学生交流并回答教师总结:空想社会主义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设想的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匹配;②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③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空想社会主义历史意义: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是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向往与憧憬,同时也是一种缺乏现实力量和正确途径方法的理论设想或空想的学说。探究三:展示视频:《三大工人运动》情景探究:结合视频信息和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工人能够通过起义的方式与资本家斗争说明了什么?其历史意义是什么?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有什么教训?交流展示:学生交流并回答教师总结:意义: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教训: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探究四:展示材料:材料一 里昂是法国丝织业中心,在工场主和包买商残酷剥削下,丝织工人和手工业者生活极为困苦。1831年初,里昂工人掀起一场以要求提高工价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工人多次举行集会、请愿、游行。成功与包买商谈判达成最低工价协议,但随后包买商撕毁协议。1831年11月21日工人举行抗议示威,与军警发生冲突,转为自发的武装起义。起义者提出“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经过 3天战斗,工人一度占领里昂城。起义很快被政府调来的军队所镇压。材料二 1834年4月9日里昂再度爆发丝织工人起义。起义的直接原因是政府逮捕和审判罢工领袖,发布禁止工人结社集会的法令。这次起义具有更鲜明的政治性质,不仅提出经济要求,还提出废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政体的口号。起义者在旗帜上写着:“我们为之斗争的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工人组织互助社和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组织人权社、进步社的成员组成总委员会领导这次斗争。起义群众同政府军在里昂郊区和市内进行6天激战,终因力量悬殊被政府军镇压。情景探究:两次里昂工人起义有何不同? 这反映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哪些形式?交流展示:学生交流并回答教师总结:阶级斗争的形式议题一知识点总结: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进步性、局限性)2.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工人运动的意义)议题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探究一:展示材料:材料一:马克思早在中学时代就树立了为人类幸福面工作的志向;在大学时代,广泛钻研哲学、历史学、法学等知识,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大学毕业后,广泛接触社会现实,了解工人阶级的需求,并与法国工人领袖和工人组织保持密切联系,逐渐开始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根本性转变。恩格斯深入工厂和工人住宅,参加工人集会,调查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系统钻研英国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著作批判研究资产阶级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材料二: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了世界。1848年,席卷欧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马克思积极投入并指导这场革命斗争。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深刻总结革命教训,力求通过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1867年问世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晚年,马克思依然密切关注世界发展新趋势和工人运动新情况,努力从更宏大的视野思考人类社会发展问题。情景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最后形成的科学体系批判吸收了哪些理论?交流展示:学生交流并回答教师总结: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有远大的理想,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还有脚踏实地的实践活动,将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相结合。马恩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创立唯物史观;马恩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把利润归结为对无酬的别人劳动的占有;大卫·李嘉图坚信,由工人创造的全部劳动产品的价值是社会各个剥削阶级一切收入的源泉……)创立剩余价值学说。探究二:展示材料:材料一:唯物史观,用唯物主义解释社会历史的哲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自身固有的规律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推动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无产阶级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锐利武器。材料二:剩余价值学说解决了在商品世界里所有的交易活动都恪守等价交换的原则,资本家的利润究竟从何而来的问题。马克思发现被称之为劳动力的商品,它不同于其他商品的地方,就是它被使用即从事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高于自身的价值,此差额便是资本家的利润。这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形式的公平掩盖着实质上的不公平的秘密,被马克思彻底揭穿了。情景探究:阅读教材,结合材料,思考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及其科学性和意义交流展示:学生交流并回答教师总结: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创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束缚,创立了唯物史观);科学性(①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②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剩余价值学说:创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科学性(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3个“揭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创立的意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探究三:展示视频:《共产党宣言》情景探究:结合视频和所学知识,请尝试总结《共产党宣言》阐明了哪些内容?《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有何历史意义?交流展示:学生交流并回答教师总结: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对无产阶级政党做了阐述:《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阐述目标: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着人们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①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②是第一次全面系统阐述科学社会主原理的伟大著作。③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指导工人运动。相关链接:马克思主义的特征: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②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③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议题二知识点总结: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创立者是谁?2.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内容)3.诞生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内容、意义)议题3: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的实践探究一:展示材料:材料一: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人类历史第一次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巴黎公社摧毁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构,废除了资产阶级议会制,采取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限制公职人员年薪等方式,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巴黎公社仅仅存在了72天,就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是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高度评价了巴黎公社的意义:“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所称颂。”材料二:1917年11月7日,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推翻了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胜利前进的道路。情景探究:阅读教材,结合材料,思考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交流展示:学生交流并回答教师总结: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①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②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③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探究二:展示视频:《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情景探究:探究:请结合本课学习的知识思考:概括社会主义实践的历程,社会主义运动在实践中受到的巨大挫折是否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经不起实践的检验?是否意味着共产主义只能是理想?我们究竟应如何应用科学社会主义?交流展示:学生交流并回答教师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的历程:1.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新纪元。(历史的必然)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历史的飞跃)3.20世纪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历史的曲折)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可以看出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历史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在实践中受到的巨大挫折是否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经不起实践的检验?是否意味着共产主义只能是理想?我们究竟应如何应用科学社会主义?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遭遇挫折跟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无产阶级自身以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不成熟认知等因素有关系,不能因此否定科学社会主义本身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从21世纪中国的的伟大实践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社会主义焕发的强大生命力! 我们也应继续创造性地应用科学社会主义,让其在中国的土壤上长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果实……议题三知识点总结: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1.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3.社会主义实践的历程课堂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