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使至塞上》知识梳理与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使至塞上》知识梳理与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古诗文复习之《使至塞上》知识梳理及浏览题
使至塞上①
(唐) 王维
单车③欲问边④,属国⑤过居延⑥。
征蓬⑦出汉塞,归雁⑨入胡天⑧。
大漠⑩孤烟 直,长河 落日圆。
萧关 逢候骑 ,都护 在燕然 。
  注释
  ①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②使:奉命出使。
  ③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④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⑤属国:古代官名典属国的简称,掌管少数民族事务。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的身份。属国另解为:汉代时称那些已经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属国过居延”即“过居延属国”。[1]
  ⑥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⑦征蓬:随风飘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
  ⑧胡天:胡人的领空。
  ⑨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像一只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地区,也是诗人自喻。
  ⑩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河西节度使。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作者简介
  王维(700-761),字摩诘,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后徒家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进士出身。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曾官至尚书右丞.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这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并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王维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王维在边塞、山水诗方面,都是妙不可言。山水诗都被称为“最”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喑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五律和五、七言绝造诣最高,同时其他各体也都擅长,这在整个唐代诗坛是颇为突出的。他的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所师法。七古《桃源行》、《老将行》、《同崔傅答贤弟》等,形式整饬而气势流荡,堪称盛唐七古中的佳篇。散文也有佳作。《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与其山水诗的风格相近。
  王维集中最不足取的是那些歌功颂德的应制诗、阿谀奉承的唱和诗和直接宣扬佛理的作品。它们的内容多不足道,语言亦多陈词套语,或是枯燥乏味。但其中也有少数名篇佳句,如“云里帝城双风阙,雨中春树万人家”(《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气象高华,体物细致,亦为人所称道。王维诗《少年行》插图 选自明代万历集雅斋刻本《唐诗七言画谱》。
全文翻译
  轻车要前往哪里去呢? 出使地在西北边塞。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 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
  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 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
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 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
中心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表达了诗人的抑郁、愤懑、孤独、寂寞之情,和希望边疆平定的感情。
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扁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737年(开元三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赏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
》(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疆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狼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香菱学诗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结尾“萧关逢后骑,都护在燕然”意味深长,让人回味无穷。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边疆战士的关心与敬仰,也写出了作者的豪迈胸襟。让我们一起感受他的博大胸襟,感受他的文学才华,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继续领略他的风骚。
默写:
1、本诗中交代诗人轻车简从,前往遥远的边关去慰问戍边将士的出使使命的句子是什么?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2、本诗中诗人描写自己此行征程漫漫,孤寂艰苦的句子是什么?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3、本诗中诗人于记事中微露自己的失意情绪,暗含着自己是遭受排挤而出使赴边的句子是什么?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4、本诗中以比喻的修辞,形象地描绘诗人在漫漫长途中的真切感受的句子是什么?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5、本诗中诗人以“蓬”“雁”自比,描写出一种飘零之感的句子是什么?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6、本诗中诗人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的细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句子是什么?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7、本诗中诗人运用比喻抒发自己的激愤、抑郁之情的句子是什么?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8、本诗中诗人以蓬草自况,以归雁反衬,突出了去国怀乡的抑郁情怀的句子是什么?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9、本诗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描写出塞外奇特壮美风光的千古名句是什么?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0、本诗中描绘出西北高原独具的雄浑静穆之美的句子是什么?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1、本诗中诗人以神来之笔描绘出大漠的雄浑气势和壮阔意境,被清代的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的句子是什么?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2、《红楼梦》中的香菱曾评价过的本诗中描写塞上风光的句子是什么?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3、本诗中诗人在空间阔大、层次丰富的画面上,以画意来传达目的地将抵,自己此行使命即将完成的句子是什么?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4、本诗中曲折地表现出边关战事仍然吃紧的句子是什么?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本诗中表现出戍边将帅身先士卒、英勇无畏,使人读后平生敬佩之情的句子是什么?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6、本诗中以典故流露出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的句子是什么?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7.诗中抒发得知战胜敌人后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体现了诗人以国家为重的思想感情的句子?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真题展示
(一)阅读《使至塞上》,完成1-2 题。(共 5 分)(2022北京市大兴区中考二模)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本诗写诗人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中用动词“问”“过”“出”“人”“__________①__________”,写出诗人出使的行踪。言事中又有写景,颔联借“征蓬”和“归雁”传达出诗人__________②__________的内心感受,颈联以传神的笔墨描绘塞外风光,个人的情绪在__________③__________的景象中已然消散,情感也随之升华。(3 分)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与画线诗句都勾勒出了大漠图景,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大漠之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分)

答案:
1.①逢 ②孤独飘零 ③苍茫壮阔
(共3分,共3空,每空1分,后两空意思对即可)
2.答案示例:“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出浩瀚沙漠冰雪遍地的瑰奇雪景,表达出诗人离别的愁思和对友人长途跋涉的担忧;“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了沙漠一马平川、无边无际的壮丽之景,表达出诗人慷慨悲壮的情感和豁达的情怀。
(共2分,写出两句诗歌的大漠图景1分,分析两句诗的情感1分)
(二)古诗阅读(7分)(2020年贵州省遵义市中考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直'“圆”的妙处。(4分)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孤寂心境。
  B.颔联“征蓬”“归雁”的意象,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C.整首诗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精巧;领联采用对仗的手法,韵律和谐。
  D.“候骑”是等候在此的土兵,表现了边塞将士对诗人的欢迎,让人倍感温暖。

答案:
 1.‘直’字写出了孤烟直冲云霄的劲拔,‘圆’ 字写出了落日在地平线的衬托下又大又圆的视觉感受,直的是烟,圆的是落日,和地平线一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几何图案;一‘直’一‘圆’描绘出在苍茫大漠背景下,塞外壮丽独特的景象。
2.D
(三)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2019年辽宁省阜新市中考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首联写诗人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关慰问将士,烘托出诗人轻松愉悦的心境。
B.颔联写诗人觉得自己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C.颈联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D.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
【知识考点】边塞征战诗.
【解题过程】A.有误,首联烘托出诗人孤寂的心境;
BCD.正确。
故选:A。
【总结归纳】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想象的能力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四)按要求回答问题。(2019年广西贺州市中考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请你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2.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耐人寻味,请从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案:
广阔无壤的大漠上,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黄河如带,一轮落日孤悬于地平线之上,显得又大又圆。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征蓬”“归雁”自比,抒写了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表达了思乡的情怀,也透露了被排挤出朝廷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4分)(2019年湖北省黄石市中考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的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
B.全诗通过“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候骑”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壮丽。
C.颈联运用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其中“圆”“直”两字极富神韵。
D.这首诗意境雄浑,与王维晚年写《竹里馆》那种清幽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2.有人说“归雁天”“归雁是作者自比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2分)

答案:
1.B
2.同意的理由有两个方面:一是作者身处“胡天”,二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上如同“归雁”,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不同意的理由是认为此句是实写,是作者所见。当然两个方面兼顾也可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