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登飞来峰》知识梳理与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登飞来峰》知识梳理与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古诗文复习之《登飞来峰》知识梳理及浏览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品注释】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 :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1042年(庆历二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1067年(治平四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1069年(熙宁二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钟山,赠太傅,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主旨】
表达了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赏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起句实写飞来峰不但地势高,而且飞来峰上还有千寻塔。“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据《杭州图经》记载,此峰自天竺飞来,故名之。“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八尺。这句的意思谁说,飞来峰上矗立着千寻宝塔。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和衬托的方法,描写了飞来峰上更有千寻之塔。不但表明了塔身之高,而且突出了飞来峰之高,极写登临之艰难。。“闻说”即听说。“鸡鸣”用了神话中天鸡的典故。据《玄中记》中记载:“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出照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鸣。”这里说的是“桃都山”之高。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到:“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说的是“太姥山”之高。王安石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听说天鸡啼鸣就能见到旭日初升。“闻说”不仅表明飞来峰的来历是听说的,由此赋予神奇的色彩,而且与“鸡鸣”典故自然联系起来。诗人用此典意,不但说飞来峰声闻遐迩,给予神话色彩,而且表现其雄伟的气势,间接地突出了飞来峰之高。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浮云”飘浮的云彩。在中国诗文中,常用“浮云”比喻奸邪之臣。如《新语·慎微篇》中说:“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望眼”远望的视线。这句的意思是说,不惧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诗句中,“不畏”不但表明了诗人的雄心气概,也暗示了诗人“登”山的目的。浮云再高,也挡不住诗人远望的视线。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理解性默写】
1、本诗中紧扣诗题,点明了地点与时间的句子是什么?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2、本诗中诗人描写景物,为自己的说理抒情作铺垫的句子是什么?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3、本诗中描写飞来峰的概貌,通过传说写出了飞来峰之高的句子是什么?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4、本诗中通过具体的描写,突出飞来峰上应天塔之高的句子是什么?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5、本诗中诗人通过憧憬阳光普照大地的灿烂辉煌之景,表达自己对变革现实的美好前途无限展望的句子是什么?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6、本诗中富有哲理,能引起人们丰富联想的句子是什么?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7、本诗中点明全诗的主旨的句子是什么?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8、古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本诗中表达诗人登山抒怀的句子是什么?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9、本诗中表达出诗人锐意改革,不惧艰难险阻的句子是什么?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0、本诗中既描写景致,又抒发情思,更含有哲理的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是什么?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1、本诗中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什么?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2、本诗中揭示出高与远的辩证关系,与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着异由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什么?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3、本诗中抒发出诗人气魄豪迈、意志坚决、作风果断的性格和信念的句子是什么?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4、本诗中能表明当人们的学问与思辨基础深厚,拥有真知灼见,也就自然不会被流俗和妄言迷惑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5、在课内外的探究活动中,本诗中常被人们借以用来抒发站得高则看得远的感慨的句子是什么?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6、本诗中经常被后人引用传唱,富有着深刻哲理的千古名句是什么?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真题展示
古诗词鉴赏(2021年广西梧州市中考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起句紧扣诗题,点明登临地点,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应天塔的高峻。
B.承句从传说入手,写“鸡鸣”就能“见日升”,直接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
C.转句使用典故来抒发情感,表现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以及不畏奸邪的勇气。
D.合句以理入诗,意蕴丰富,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分析】《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间接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
故选:B。
(二)阅读《登飞来峰》,完成第1.2题。(共4分)(2021年石景山区二模)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的前两句,虚写 ① 的自然之景,抒发诗人对实现自己的远大政治理想的
② 之情。(2分)
2.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与本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都写到了山。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山”表达了怎样的思考。(2分)
答案:
1.①答案:旭日东升 ②答案:自信乐观(共2分。共2空,每空1分)
2.答案示例:王诗借登高表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思考,苏诗借人在山中不能真正认识山,表达了“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思考。
(共2分。每个要点1分)
(三)古诗赏析(2020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中“不畏”如何理解 写出这两句诗蕴含的深刻哲理。

【答案】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解析】本题考查诗文内涵。
第一问:结合诗歌写作背景来看:《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 前奏。结合诗歌具体内容看:诗的前两句写出自己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出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浮云遮望眼”,用典。“不畏”意思是不怕。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第二问:“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换句话说,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四)古诗词赏析(4分)(2019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2分)


答案:
1.B
2.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五)古诗词赏析(江苏南通2005中考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1分)
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2分)
答案:①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1分)
②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意思对即可,2分)
(六)古诗词赏析(浙江金华2006中考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①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②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答案:①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②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