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目录1.化学学科高考命题趋势 11.1学科地位 11.2 高考化学改革 11.2.1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理念、特点和目标 21.2.2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下高考化学的特点 31.3考试大纲中知识、能力要求的变化 41.3.1知识要求的变化 41.3.2能力要求的变化 71.4 命题趋势探究 81.4.1立足基础,考查核心和主干知识 81.4.2强化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101.4.3剖析学科时事热点,渗透STSE教育 111.4.4融入对化学学科思想方法的考查 121.4.5注重信息与学科素养整合能力测试 14附录一课程改革类文献 15附录二命题趋势类文献 16附录三考纲解读类文献 172.化学学科高考命题规律 192.1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92.1.1 能力要求 202.1.2命题规律 212.1.3考点分析 222.1.4 2013真题·规律验证 782.1.5 备考策略 972.2元素及其化合物 982.2.1 能力要求 992.2.2 命题规律 1002.2.3 考点分析 1012.2.4 2013年真题·规律验证 1082.2.5 备考策略 1112.3有机化学 1132.3.1 能力要求 1142.3.2 命题规律 1152.3.3 考点分析 1162.3.4 2013真题·规律验证 1312.3.5 备考策略 1442.4 化学实验 1452.4.1 能力要求 1472.4.2 命题规律 1472.4.3 考点分析 1492.4.4 2013真题·规律验证 1692.4.5 备考策略 1812.5 化学计算 1822.5.1 能力要求 1832.5.2 命题规律 1842.5.3 考点分析 1852.5.4 2013真题·规律验证 1922.5.5 备考策略 1973 我们的工作 1983.1 TPS系统 1983.2《高分策略》丛书(附预测卷) 1983.3 2013新东方优能·高考预测卷 2004 参考文献 2001.化学学科高考命题趋势1.1学科地位化学(chemistry)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与人类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国防、环境保护、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是一门社会迫切需要的实用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学化学学习是化学教育的重要阶段,《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高中化学提出三维课程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注重学习方式转变等。在考试评价上强调纸笔测试“重点应放在考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应重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注意选择具有真实情景的综合性、开放性的问题”。1.2 高考化学改革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一直在进行改革,每一次大的改革都有一个变化、稳定、发展的过程。如果从高考命题角度去看,经历了四次大的变革。即“知识型”、“知识-能力型”、“知识-能力-素质型”、“能力立意型”四个发展阶段,如表1.1所示。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化学学科在课程标准、教学理念、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了较大变革。正在全国范围稳步推进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方案》),通过设置课程模块以及合理划分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之间的比例关系等措施,“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高中化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新一轮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目标集中于在综合反映学科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要,体现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未来社会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表1.1 当今高考化学命题概况命题角度时间背景命题原则考查目标试题特点能力「能力立意」素质教育背景下,1999年提出了高考命题指导思想以“能力立意”的口号。新课标考试大纲进一步明确了能力立意的命题主旨。(1)有利于高校选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新生(2)有利于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3)有利于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有利于正确引导基础教育的化学教学。(1)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将能力考查置于命题的核心位置(2)突出考查“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知识考查服务于能力考查(3)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尝试在考核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试题包括立意、情境、设问三个方面。习题具有真实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究性。1.2.1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理念、特点和目标新课程力求更全面地展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化学科学素养,以更具弹性的课程结构和更丰富的课程内容,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提供基础。新课程强调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突出特长,彰显个性,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体系。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所秉承的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旨在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体系;确立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高中课程体系。提供给学生多样化的选择是高中化学课程体系的明显标志,为满足志趣和发展潜能不同的学生发展的需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建立有共同基础而又能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适应时代需要的、可选择的化学课程体系;体现化学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能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参与社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的学习方式,重视化学学习方法的启迪,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发掘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①1.2.2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下高考化学的特点试题平稳过渡,继续强化对中学化学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重点试题着重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体现了基础性。比较好地继承了原有高考试题的优点。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新课标要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和发展趋势,体现化学时代特色,以化学视角观察社会、科学、生活、关注化学科最新发展,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新课标下,高考化学向考生传递了化学的最新科技动态、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信息。减少虚拟,贴近真实新课程强调“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摒弃虚拟的、不真实的框图提问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工艺流程、操作流程、生产有用产品问题、有机实际合成路线或实际反应等流程提问或情景设问,引导师生关注生产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关注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考查学生学习潜能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中要求学生“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高考试题表现形式主要是信息题、数据分析对比归纳题,以考查学生思维的缜密型、统摄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体现选择性新课标要求“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多样性选择”、“以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所以实验区新课标高考题中均出现了“必考”与“选考”的划分。强化实验考查,体现化学学科特点由于新课标要求“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新课标实验区高考试题强化实验考查,以体现化学学科特色,对新课程教学进行正确的导向。引领课改,渗透科学探究新课标要求“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设计方案、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1.3考试大纲中知识、能力要求的变化近年来,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新课标卷)》(以下简称《新课标考纲》)为指导纲领的新课程高考引领了全国高考的新一轮改革。与过去“3 + X”考试方案中理科综合化学科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版考纲》)相比,《新课标考纲》在考试目标、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上均有不同,而内容改革是这轮高考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3.1知识要求的变化《新课标考纲》中的考试内容与《大纲版考纲》中“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参照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所要求的不同,包括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内容涵盖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选考内容涵盖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考生从中任选一个模块考试。表1.2《新课标考纲》与《大纲版考纲》对知识点要求的比较(选考部分)《大纲版考纲》《新课标考纲》变化说明了解几种晶体类型(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及其性质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对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知识点细化,难度加大,要求提高。对于各种晶体类型特征,不仅要了解其基本特征和性质,更要求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提升对物质本质的认识。初步了解氢键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能列举含有氢键的物质了解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了解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初步了解合金的概念加大考查力度,提高难度,注重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倡学以致用。了解生活中常用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能,评价高分子材料的使用对人类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影响。初步了解重要合成材料的主要品种的主要性质和用途了解水污染的危害。了解污水处理中主要的化学方法及其原理。初步了解生活用水的净化及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要求学生了解水污染的危害和处理措施,更关注与科学、技术、社会相结合的知识。从表1.2中可以看出,在必考部分《新课标考纲》难度比《大纲版考纲》要求低,而选考部分的难度要求略高,各模块难度设置有差异性,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大纲版考纲》和《新课标考纲》呈现出不同的倾向性:从目标来看,《大纲版考纲》强调掌握“双基”,而《新课标考纲》强调考查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从内容来看,《大纲版考纲》注重学科系统知识的考查,《新课标考纲》注重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体现STS教育思想。《大纲版考纲》主张学生应“比较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虽然也倡导“应用”,但更多的是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而《新课标考纲》则认为,对科学知识的要求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固然不可缺少,但更重要的是知道这一知识“能用于做什么”,如何用于解决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表1.3列出了《新课标考纲》的新增考点。由表1.3知,新增考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类:体现知识与技能的内容;体现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的内容;体现化学学科与生活生产联系的内容。新增的考点使得《新课标考纲》与高中新课程改革进行了有效的衔接。表1.3《新课标考纲》新增考点(仅列必考部分)新增考点说明(1)了解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了解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体现知识与技能(2)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认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体现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3)了解定量研究的方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体现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4)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如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过程、信息技术的关系等)。体现化学学科与生活生产联系(5)了解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化学学科与生活生产联系(6)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体现知识与技能(7)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体现知识与技能(8)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体现化学学科与生活生产联系(9)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体现知识与技能(10)了解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体现知识与技能(11)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体现知识与技能(12)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体现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13)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体现化学学科与生活生产联系续表1.3(14)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15)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体现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体现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1.3.2能力要求的变化《新课标考纲》对能力要求包括: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对比《大纲版考纲》,《新课标考纲》突出了以下特点:考查考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该项能力的要求,敏锐全面地观察是先导,从现实生活、生产实际或科学实验中发现问题甄别和筛选所提供的相关信息是重点,将获得的有效信息与已有知识正确地建立联系、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是关键。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的是考生能将实际问题进行分解、归类、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假设、推理、转换、重组、计算等方法解决给出的问题。重要的是能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用正确规范的化学用语、化学语言正确地表达,并做出合理的解释。考查考生完成化学实验和探究能力强调化学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是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的新要求,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着力点之一,实验题的设置一般采用探究性、拓展性学习的方法,体现考查考生对化学实验的全面性认识和整体性掌握。多样化、选择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这一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亮点,而新的大纲在维护统一考试的前提下,尽可能反映新课标教学中倡导的这种多样性和选择性,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1.4 命题趋势探究1.4.1立足基础,考查核心和主干知识新课程高考“不再是难度的竞争,也不是特殊技巧的角逐”。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卷我们得知,试卷中所考查的知识技能范围和认知领域能力要求均在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范围之内,完全符合“在努力保证不超纲的前提下,重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的要求。但知识不拘泥于课本,试题内容“陈旧”而角度新颖,强调能力而不偏离教材;考查基础而不追求面面俱到;重视能力而不脱离实际。认知领域能力要求不局限于考试手册的程序性描述,把学科的核心和主干知识作为选拔测试的重点,重在理解和灵活应用。表1.4《大纲版考纲》与《新课标考纲》对知识点的要求比较(必考部分)《大纲版考纲》《新课标考纲》变化说明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删去了用电子式表示原子结构的要求,化学用语的表达难度降低。了解原子的结构及同位素的概念。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以及质量数与质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原子结构。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删去了同位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等概念的要求。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含义。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初步了解氢键。了解化学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对概念要求降低,偏重应用。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掌握重要氧化剂、还原剂之间的常见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对概念要求降低,偏重应用。续表1.4初步了解新能源的开发。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关注科学、技术、生活相关知识。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概念。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降低难度。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理解IA、ⅡA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氢氧化钠为例,了解重要的碱的性质和用途。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掌握钠和镁的化学性质、掌握Fe和Al的化学性质。以Fe(Ⅱ)、Fe(Ⅲ)的相互转化为例,理解变价金属元素的氧化还原性。了解常见金属(如Na、Al、Fe、Cu等)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契合了课程标准中“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和“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相关内容,适当降低了难度,侧重于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了解几种重要的含卤素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了解这些元素的单质及某些氧化物,氢化物的性质。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如H、C、N、O、Si、S、Cl等)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以Na2O2为例,了解过氧化物的性质。掌握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掌握各类烃(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炔)中各种碳碳键、碳氢键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了解甲烷、乙烯、苯等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将炔烃、卤代烃、醛酮等内容删去,更关注学生对常见有机化合物的认识和应用。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乙醇、乙酸)为例,了解官能团在化合物中的作用。掌握各主要官能团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了解乙醇、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通过上述各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了解上述有机化合物发生反应的类型。要求相当,对于不常见的反应不要求学生记忆。理解由单体通过聚合反应生产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原理。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及重要应用。难度降低。通过对历年各地考题的分析,核心和主干知识考查的主要内容有: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物质的量及其计算、电化学知识的应用、电解质溶液的电离平衡与溶液pH的简单计算、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及转化、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及方案的设计、化学用语及化学计量等,由于受综合科化学部分试题数目的限制,主干知识还时考时不考,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化学速率与化学平衡、强弱电解质溶液及其离子浓度pH、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及转化、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及方案的设计、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化学用语及化学计量是年年必考的。1.4.2强化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是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而且应该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也是基础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了解、体验、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育和高考试题设计也会因此而调整。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因此,以实验为载体的科学探究性试题的面世,是化学高考改革的一大里程碑,无疑体现了三维课程目标的要求。近年来,很多地区高考化学试题强化了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表1.5)。表1.5 试题所考查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广东2012年高考题为例)题号考查实验探究能力31以探究碘的反应速率为载体,考查了学生对于碘的实验探究、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的理解。33以探究苯甲酸钾、甲苯为载体,考查了学生对实验装置图的观察并获取信息、对实验步骤的分析和理解、对实验现象的表述、分析能力,同时考查了对离子鉴别的能力,合理控制有机实验条件的探究能力。1.4.3剖析学科时事热点,渗透STSE教育随着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不断推广和实施,高考试题应更加注重命题的真实性和情境性,更加关注生活、社会和科学发展,体现其实践性,加强对科学思维方法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同时,有必要突出试题的新颖性、创新性,使其更富有时代感、亲切感。纵观近三年的新课标卷和大纲卷高考真题,以STSE为载体命题考查基础知识成为主流试题。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内容试题分布较广,主要考查内容有社会热点和新闻中的化学问题,涉及化工生产、广告用语、环保、农业生产、医药、日常生活、印刷业、高新产品等方面。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当今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被破坏、光化学烟雾、白色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及其盐的污染、沙漠化等。能源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同时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尤其是综合考试。在中学化学中讨论能量或能源问题的章节主要有: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电化学、煤和石油等。材料是当今化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考命题时,材料方面的知识往往只是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作为一种载体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自然资源是当前节能减排的热点、焦点话题。在高考中,以工农业生产、地质灾害为背景,考查化学科学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问题。 STSE教育思想是STS的延伸,新课程改革的教材编写也更注重化学与社会、科技、生活的联系,以求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的理念,即反映现代化学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体现化学时代特色,以化学视角观察社会、科学、生活,关注化学学科最新发展,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质疑创新思想。近年来的化学高考命题趋势是在重视基础、强化能力前提下越来越关注对社会、科技、生活等题材的涉及,以考查学生灵活分析、整合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试题的新颖性、创新性,使试题富有时代性、亲切感。现将高考可能涉及的社会热点归纳如表1.6。表1.6社会热点归纳社会热点对应知识结合点大气污染与防治氧族、氮族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污染水污染与防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重金属离子、有机物污染、BOD、COD苯类污染物臭氧的利与弊多步反应综合分析、催化剂光化学污染与氟利昂破坏臭氧层温室效应碳族CO2或CH4的超量排放人体健康与保健Ca、Fe、Zn、I、Se、Al、FCa、Fe、Zn为热门补品元素;I、Se为微量元素;Al长期累积引起疾病;F适量可固齿、过量导致骨骼疏松饮食卫生卤素、亚硝酸盐、甲醇加碘盐、自来水消毒、假酒中含甲醇、工业盐中含亚硝酸盐、“苏丹红一号”、过氧乙酸医药知识高科技、新材料烃的衍生物、有机反应、合成同位素、化学键、晶体、聚合反应糖尿病检测、医药中的多种官能团、新药的有机合成C60、N60、N5AsF、BGO......液晶材料、高分子材料能源、资源地质灾害反应热、核反应、电化学电化学、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氢能源、核能、可逆电池、新型电池、可燃冰、燃料、海洋资源地震、泥石流等灾害1.4.4融入对化学学科思想方法的考查“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化学学科思想是人们在学习、研究和解决化学问题时所运用的思维方法,它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包括:整体性思想、联系思想(结构和性质、微观和宏观、量变质变思想、定性和定量、相互转化、发散思想、有序思维思想)、守恒思想、一般与特殊的思想、极限思想、动态平衡思想、构建模型的思想、验证探究思想、绿色化学思想、学以致用思想等。“化学学科方法”包括:①哲学方法论,如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等;②一般科学方法论,如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比较、分类、类推、联想、假说、归纳、演绎、迁移法、类比、实验、图像法、模型法、公式法、证明、反驳、推理法(顺推法、逆推法、猜测论证法)、枚举法等;③具体科学方法,如化学信息加工方法、控制变量法、守恒法(转移电子守恒、元素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终态法、假设法(极端假设法、过程假设法、赋值假设法、极限法)、等效法、化学分析测量方法、实验研究的方法(包括实验的观察方法、描述方法、条件控制的方法、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等)、化学问题抽象为数学、物理、生物问题的方法等。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思想方法是化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是反映化学学科规律和特点的哲学思想。”在中学阶段,化学思想方法渗透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对化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必须与化学知识的考查结合进行。试题在考查化学知识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化学学科思想方法的考查(表1.7)。表1.7 试题所考查的学科思想(以北京2012年高考题为例)题号考查化学学科思想6化学与社会和谐发展;分类与比较7分类与比较8物质变化是有条件的(控制变量)9分类与比较10物质变化是有条件的(控制变量);宏观与微观;分类与比较11分类与比较;宏观与微观12定性与定量25物质变化是有条件的(控制变量);分类与比较;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化学与社会和谐发展26化学与社会和谐发展;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分类与比较27物质变化是有条件的(控制变量);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28物质结构决定性质;分类与比较;宏观与微观1.4.5注重信息与学科素养整合能力测试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指出:“面对新世纪的战,为了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们必须将迅速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养作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并力求将信息素养的培育融入有机联系的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以形成人对信息的需求,培养人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信息的能力,并由此拓展对信息本身的认识。”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其本身的特点以及化学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使得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化学新课程教学息息相关,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部分,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新课程化学教学要求培养学生自主的提取信息、加工信息以及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化学考试大纲则明确要求学生具有“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由于有考试目标激励和任务动机驱使,很多试题都能挑战学生的能力与智慧,把对接受处理信息以及对知识技能和学科方法的考查贯穿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考生在解答高考题时体验学科的价值,感悟学习化学科学的意义,极大地丰富了试题的考试内涵。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中的“信息”最主要表现形式有:图片符号信息,数据、图表、图象信息,仪器、装置信息,框图信息等。表1.8 化学试题所考查的信息素养(以2012北京卷为例)题号考查信息素养8化学反应的实验装置图12电化学反应的装置图26化学平衡反应的速率曲线图;能量变化的曲线图27银氨溶液化学反应路线图28有机合成的路线图附录一课程改革类文献单旭峰.高考化学“信息迁移能力”考查路径及思考[J].中国考试.2013(2):26-28.李运芬.对新课标下高考化学实验的研究[J].学周刊.2013(1):138.李建华.新课程高考化学复习策略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1):85.曾兵芳,韦佳.新课程高考化学工艺流程试题的特点与启示[J].考试与招生.2012(7):45-48.吴佳丹.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化学试题能力导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5-14.徐瑞洋.新课标高考化学试题特点及备考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2(3):52-54.曾兵芳,郑燕,李金海.2011年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与思考[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1(11):45-48.郭璟春.浅谈高考化学实验复习方法[C].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暨第九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摘要集.2011(7):20-27.李小兰,何统华。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化学试题命题[C].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2011(7):50-56.沈骏松,王春. 立足基础,突出能力,引领课改--2010年北京高考化学试题评析与启示[J]. 高中数理化. 2010(11):47-49.张世勇,胡乔生.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化学实验题特点分析与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7):15-17.沈艳华.新课标下高考化学试题研究概谈[J]. 新课程(中学版).2010(7):94-95.周改英.新课程高考化学实验命题存在的问题分析[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0(6):50-53.杨帆. 新课程高考方案下的化学复习策略[J].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09(7):50.周改英.新课改背景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命制特点及教学策略[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9,26(6):4-6.陈说.新课标下如何进行高考化学考前有效辅导[J].新课程学习.2009(6):94.杨克理.新理念新教材新实验--探究近两年高考化学实验题[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5):60-61.温海波.新课改理念下的元素化合物高考复习新思路[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 (1):30-31.张甫宗.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化学复习[J].考试周刊.2008(40):5-6.王后雄.新课程视野下高考化学命题设计的发展与创新[J].化学教学.2008(3):55- 60.王后雄.新课程下高考化学试题内容、结构及能力要素的初步研究[J].考试研究. 2007,3(4):32-48.王后雄.新课程下高考化学试题内容选材及能力结构要素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 2007(8):22-28.王云生.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对化学教学的要求-从3 份高考化学试题得到的启示[J]. 化学教育. 2006,27(1):40-41,54.胡一毅. 保持稳定,巩固、提高、渗透二期课改理念-评2004年高考化学(上海卷)[J]. 化学教学.2004(7):74-77.附录二命题趋势类文献柳楠,李中华. 高考和奥赛中同类化学试题的分析与启示[J]. 教育教学论坛.2013(6):230-231.刘雅莉,赵海燕. 高考化学题库内部结构的设计[J]. 中国考试.2013(4):13-15.李金海,曾兵芳. 2012年高考化学卷的特点与思考——基于江苏、海南、上海3省市化学卷的统计分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3(2):49-53.刘艳华. 2012年高考化学备考回顾与启示[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6):43-47.张世仙,罗宿星,伍远辉,朱万强,金茜. 高考化学开放性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5):20-24.张世勇,林芳明.科学素养理念下新课程高考化学探究性试题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2):50-53.崔顺女. 近两年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与启示[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4):43-46.赵宇.2010年课改实验区高考创新实验题统计分析[J].化学教学.2011(1):54-56.岑彭新.09年高考化学试题(江苏卷)的结构与特点[J].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0(1):31.冯宇,李德庆.2009年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及启示[J].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 (3):12-14.李俊生,胡志刚. 2009年全国高考理综(全国卷Ⅰ)化学试题能力考核因素的研究及启示[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0,11(2):125-128.崔顺女. 2010年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及分析[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4(4):33-38,42.廖旭果.2010年浙江省高考理综卷化学创新试题解析、点评与反思[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8):55-59.叶能胜.浅析2010年北京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命题特点及对实验教学的导向作用[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8):14-15.周柳玉.浅谈高考化学命题的趋势--绿色化学[J].新课程学习.2010(3):183.张秀球. 趋势就是特色神似胜于形似--高考化学命题走向分析[J].高中生之友(高考版). 2010(1):87-90.许克敏.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方向[J].大题分解.2010(6):50-53.徐文媛,龙威等.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趋势--2010年五大教育强省、市化学高考试题对比与分析[J].教育探索.2010(12):45-46.肖中荣.新高考化学实验命题方向初探[J]. 化学教学.2010(1):64-67.郑明.高考化学试题中有机化学试题的命题特点与趋向[J]. 考试周刊.2009(27): 1-3.刘海平,魏戚光. 高考化学命题趋势探析[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09(1):83-85.韩娟,张英锋.化学探究性试题的考查方式和变化趋势[J].考试与招生. 2009(3):27- 30.王春.新课程视角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考查动向及复习启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9):48-50.毛根发. 例说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化学命题的几个新方向[J].考试周刊.2009(17): 6-7.黄兵兵. 稳中求变稳中求新-2004-2007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特点与启示[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6):53-55.赵宇. 2008 年课改实验区高考化学试题情景素材的价值取向性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0):9-11.王瑶.高考化学主观试题导向性初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赵莽焱.2007年高考化学试题的分析与总复习建议[J].化学竞赛与高考.2007:349 – 350.张明山. 2004年全国高考上海化学试卷的命题对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化学教学.2005(1):108-110.董银麒.2003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化学试题的特点及启示[J].化学教育. 2003,24(11):33-40.周改英. 2003 年上海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特点及启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12):7-9.附录三考纲解读类文献张巧英.高考化学复习误区经验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110.侯玲霞.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三化学复习[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166.江先伟.新课标下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167-168.杨超怀.高三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结构分析与培养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5-13.占惠娟.基于化学学科能力的MCE(Shanghai)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0-15.吕艳春。高考化学中知识与能力的转化[D].教育教学论坛.2011(10):43.王艳平.分析高考化学考卷明确复习方向[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152.李树娜.化学试题事前难度的认知任务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40-43.汪洪俊.化学实验教学与考试大纲[J]. 素质教育论坛.2010(8):32.石敬珠.化学实验备考策略:从考纲研读走向考场实战[J].考试周刊.2010(4):1-2.邓阳,叶依丛.从考试内容标准角度看新旧高考大纲之差异性[J].化学教育.2010 (1) :41-43曾兵芳,周兰根.2009年新课程高考化学卷科学探索能力考查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理论和实践.2009(12):15-17.方建华.规范实施高中新课程的四个政策底线[J].教学理论.2009(2):64-65.杨明生. 2009 年高考化学新考纲分析[J].高中数理化.2009:84-85.魏戚光,赵敏.研读考纲,把握命题方向[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23):59-60.陆军.2008年江苏化学高考说明的特点和应考策略[J].化学教育.2008(1):44-45.严济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的焦虑与探索[J].化学教育.2007(12):32-34陈奕利.研究高考考试大纲提高化学复习效率[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 (6): 99- 100.王美文.研读考纲有效复习提升能力-2007年高考化学后期复习要点[J].化学教育.2007(4):44-46.刘树领,周建国等.2007年高考化学《考试大纲(课标版)》新增知识考点解读[J].理化生.2007(4):38-39.张英锋.解读考试说明,把握复习尺寸[J].化学教育.2003(4):21-23.王美文.注意基础突出能力体现应用[J].化学教育.2003(3):27-28.2.化学学科高考命题规律高中化学主干知识可以分为以下五部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及化学计算。在近年高考试题中,这五部分所占比重虽然每年都略有调整,但保持相对稳定,详见图2.1。图2.1 各模块在2009~2013年试卷中所占比例均值对比2.1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原理内容是一种概括性知识、是一种揭示本质的认识,它是科学知识体系中非常重要而核心的内容,学生掌握化学概念原理既是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基础。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概念原理内容分布在各个课程模块中。由于新课程课程结构的变化,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概念原理知识具有主体覆盖面较广、教学要求较浅、与选修模块构成螺旋上升的特点。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模块在试题中的比重成不规律变化,在新课标和全国卷中整体呈下降趋势(图2.2)。模块的分值及比例高低走向明显地揭示了高考考核知识的基本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科学考核学生素养和应变知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图2.2历年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模块在试题中比例变化(以北京、上海、新课标、全国为例)2.1.1 能力要求(1)以基本原理为基础,将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性质、离子的检验、实验操作过程联系起来,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思维能力。(2)注重考查基本的电极反应式书写(复杂的则不要求书写,但仍然要求结合基本概念来判定);考查通过电极反应式进行简单计算,注重通过数学方法来解决化学问题,考查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3)注重考查化学原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2.1.2命题规律1.考题考频统计(以北京卷、上海卷、新课标(2010-2013)、全国卷四套试卷为例进行统计,下同。)表2.12010-2013年双基部分专题考频统计表模块专题2010-2013年考频统计北京新课标(2010-2013)全国上海基本概念化学计量与化学用语12312物质组成、分类和性质3221离子反应21612氧化还原反应12214基本原理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32411物质结构与性质2356化学反应与能量4134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2243电离平衡4336电化学522122.命题特点分析(1)注重基础: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题的挥毫泼墨随着高考试卷整体难度的调整和试卷长度的缩短,高考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试题也越来越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题目涉及的内容和背景资料基本上为考生所熟知,例如高考常考不懈的“五同”的概念、原子的构成、化学键的类型、离子反应、平衡体系中反应物的转化率、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等都是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中的重点,也是基点。(2)突出迁移:概念、理论试题的神来之笔高考化学概念与理论试题重视基础,但不是就基础考基础,而是注重化学概念与理论基础的延伸和拓展,注重将课本理论知识的综合和应用。例如“氢镍电池”、“熔融盐燃料电池”、“镍镉可充电电池”、“甲醇燃料电池”等,都是课本原电池知识的灵活迁移。(3)面向现实:概念、理论试题的依附渊源高考命题不拘泥于大纲,引导学生注意社会实际问题,经常用化学视角观察现实问题。试题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中各类化学问题,重视化学与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科技等方面的联系。概念、理论试题更有这方面的优势。(4)再现探究:理论试题的发展创新高考概念、理论试题在强调知识应用的同时,还尝试对学生拓展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考查,强化对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鼓励有创造性的答案,要求用研究性的思路考虑问题,提出更优的实验方案。试题不具难度但有深度,体现了考改与课改的一致性,配合和支持了中学新课程改革。(5)体现区分:概念、理论试题的选拔功能虽然高考试题难度下降,但其作为选拔性考试的性质决定了高考试题要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体现这种区分和选拔功能的试题大多为基本概念、理论试题。概念、理论试题在高考试卷的选拔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试卷中低于整卷难度系数的无论从题量还是从分数权重大多为理论试题,有个别试题甚至成为全卷的难题。(6)热点重复:概念、理论试题的不简单连续据统计,高考理论试题的比重每年都比考试说明规定的要高,基本理论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近几年高考化学各理论板块的题量和分值,不难看出每年各理论板块具有一定数量和分值的试题,理论部分的考点多,重现率高。但这种连续和重复不是简单的连续和重复,渐变和创新贯穿其中。2.1.3考点分析专题1 化学计量与化学用语化学用语体现了化学学科特色,化学计量则体现了化学学科思想,它们贯穿于高中化学学习的始终。常用化学用语和常用化学计量是近年高考考查的热点之一(表2.2),前者的考查方式灵活多样,可以独立命题考查,也可以渗透于填空、实验、计算等题型中;后者以物质的量为基点,考查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物质所含微粒数、化学键数(或共价键数、共用电子对数)、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体积、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溶解度等的转化关系及反应过程。充分利用比较法正确理解化学用语的含义是复习常用化学用语的关键。利用比较法正确理解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熟悉相关计算是掌握常用化学计量的关键。表2.2化学计量与化学用语专题考频统计表考点2010-2013年考频(频次)北京新课标(2010-2013)全国上海化学用语0124物质的量2123阿伏伽德罗常数1327考点1 化学用语化学用语在考试中的要求是能正确书写。【考查方式】(1)判断化学用语使用的正误,多为选择题;(2)按题目的要求用相应的化学用语正确表示综合题结果。正确使用化学用语要注意三点:a.审清题目要求,否则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如:结构式、结构简式、结构示意图等;b.规范,每一种化学用语都有相应的规定,如元素符号的大小写,有机物结构简式中的原子连接顺序等;c.要注意灵活使用相应的规律,如质量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等规律。【历年真题回顾】1.(2013年安徽)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一中催化剂,能在室温下高效催化空气中甲醛的氧化,其反应如下:HCHO+O2CO2+H2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CO2分子中的化学键为非极性键C.HCHO分子中既含α键又含π键 D.没生成1.8gH2O消耗2.24L O2【答案】C2.(2013江苏)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A.丙烯的结构简式:C3H6B.氢氧根离子的电子式:C.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D.中子数为146、质子数为92 的铀(U)原子14692U【答案】B3.(2012江苏)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A.乙酸的结构简式:C2H4O2 B.F-的结构示意图:C.中子数为20的氯原子: D.NH3的电子式:【答案】B4.(2012全国)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a、b、c、d和e中,a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其周期数的二倍;b和d的A2B型氢化物均为V形分子,c的+1价离子比e的-1价离子少8个电子。回答下列问题:(1)元素a为________;c为_______。(2)由这些元素形成的双原子分子为__________________。(3)由这些元素形成的三原子分子中,分子的空间结构属于直线形的是_______,非直线形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两种)(4)这些元素的单质或由他们形成的AB型化合物中,其晶体类型属于原子晶体的是_______,离子晶体的是_______,金属晶体的是_______,分子晶体的是_______;(每空填一种)(5)元素a和b形成的一种化合物与c和b形成的一种化合物发生的反应常用于防毒面具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碳,钠(2)CO、O2、Cl2(3)CO2、CS2;ClO2、SO2、SO2、Cl2O等(任写两种)(4)金刚石,NaCl,Na,S(或CO、O2、Cl2)(5)2Na2O2+2CO22Na2CO3+O2考点2 阿伏伽德罗常数阿伏伽德罗常数相关题型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表2.2),也是覆盖率极大的一类问题。【考查方式】(1)与物质结构相关知识结合;(2)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结合;(3)与化学平衡相关知识结合;(4)与电解与水解相关知识结合;(5)与新增考点相结合。【历年真题回顾】1.(2013广东)设nA为阿弗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常温常压下,8gO2含有4nA个电子B.1L0.1molL-1的氨水中有nA个NH4+C.标准状况下,22.4L盐酸含有nA个HCl分子D.1molNa被完全氧化生成Na2O2,失去个2nA电子【答案】A2.(2013江苏)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 L 1 mol·L-1的NaClO 溶液中含有ClO-的数目为NAB.78 g 苯含有C=C 双键的数目为3NAC.常温常压下,14 g 由N2与CO组成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AD.标准状况下,6. 72 L NO2与水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 1NA【答案】C3.(2012四川)设NA为阿佛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33.6L氟化氢中含有氟原子的数目为1.5NAB.常温常压下,7.0g乙烯与丙烯的混合物中含有氢原子的数目为NAC.50mL 18.4mol/L浓硫酸与足量铜微热反应,生成SO2分子数目为0.46NAD.某密闭容器盛有0.1molN2和0.3molH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6NA【答案】B4.(2012新课标)用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分子总数为NA的NO2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AB.28 g乙烯和环丁烷(C4H8)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为2NAC.常温常压下,92g的NO2和N2O4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为6NAD.常温常压下,22.4L氯气与足量镁粉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答案】D5.(2012江苏)设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0.1mol Cl2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NAB.常温常压下,18gH2O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3NAC.标准状况下,11.2L CH3CH2OH中含有的分子数目为0.5NAD.常温常压下,2.24L CO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0.1NA【答案】B考点3 物质的量【考查方式】(1)与阿伏伽德罗常数相结合,以选择题形式出现;(2)作为一个工具在化学计算中使用。【历年真题回顾】1.(2013广东)设nA为阿弗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常温常压下,8gO2含有4nA个电子B.1L0.1molL-1的氨水中有nA个NH4+C.标准状况下,22.4L盐酸含有nA个HCl分子D.1molNa被完全氧化生成Na2O2,失去个2nA电子【答案】A2.(2013江苏)磷是地壳中含量较为丰富的非金属元素,主要以难溶于水的磷酸盐如Ca3(PO4)2等形式存在。它的单质和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1)白磷(P4)可由Ca3(PO4)2、焦炭和SiO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获得。相关热化学方程式如下:2Ca3(PO4)2(s)+10C(s)=== 6CaO(s)+P4(s)+10CO(g) △H1 =+3359.26 kJ·mol-1CaO(s)+SiO2(s)=== CaSiO3(s) △H2 =-89. 61 kJ·mol-12Ca3(PO4)2(s)+6SiO2(s)+10C(s)=== 6CaSiO3(s)+P4(s)+10CO(g)△H3则△H3 =kJ·mol-1。(2)白磷中毒后可用CuSO4溶液解毒,解毒原理可用下列化学方程式表示:11P 4+60CuSO4+96H2O=== 20Cu3P+24H3PO4+60H2SO460molCuSO4能氧化白磷的物质的量是。(3)磷的重要化合物NaH2PO4、Na2HPO4和Na3PO4可通过H3PO4与NaOH溶液反应获得,含磷各物种的分布分数(平衡时某物种的浓度占各物种浓度之和的分数)与pH 的关系如图所示。①为获得尽可能纯的NaH2PO4,pH应控制在;pH=8时,溶液中主要含磷物种浓度大小关系为。②Na2HPO4溶液显碱性,若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溶液则显酸性,其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4)磷的化合物三氯氧磷()与季戊四醇()以物质的量之比2:1 反应时,可获得一种新型阻燃剂中间体X,并释放出一种酸性气体。季戊四醇与X 的核磁共振氢谱如下图所示。①酸性气体是(填化学式)。②X的结构简式为。【答案】(1)2821. 6 (2)3 mol(3)①4 ~5. 5(介于此区间内的任意值或区间均可) c(HPO42-)>c(H2PO4-)②3Ca2++2HPO42-=== Ca3(PO4)2↓+2H+(4)①HCl ②3.(2012广东)设nA 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常温下,4gCH4含有nA个C-H共价键B.1mol Fe与过量的稀HNO3反应,转移2nA个电子C.1L 0.1mol·L-1 NaHCO3液含有0.1nA个HCO3-D.常温常压下,22.4L的NO2和CO2合气体含有2nA个O原子【答案】A4.(2012福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5mol O3与11.2L O2所含的分子数一定相等B.25℃与60℃时,水的pH相等C.中和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和醋酸所消耗的n(NaOH)相等D.2SO2(g)+O2=2SO3(g)和4SO2(g)+2O2(g)=4SO3(g)和△H相等【答案】C5.(2012广东)碘在科研与生活中有重要应用。某兴趣小组用0.50mol·L-1 KI、0.2%淀粉溶液、0.20mol·L-1 K2S2O8、0.10mol·L-1 Na2S2O3等试剂,探究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已知:S2O82-+2I-=2SO42-+I2(慢) I2+2S2O32-=2I-+S4O62-(快)(1)向KI、Na2S2O3与淀粉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K2S2O8溶液,当溶液中的_________耗尽后,溶液颜色将由无色变成为蓝色。为确保能观察到蓝色,S2O32-与S2O82-初始的物质的量需满足的关系为:n(S2O32-):n(S2O82-) ____________。(2)为探讨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实验序号体积V/mLK2S2O8溶液水KI溶液Na2S2O3溶液淀粉溶液①10.00.04.04.02.0②9.01.04.04.02.0③8.0Vx4.04.02.0表中Vx=____mL,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3)已知某条件下,浓度c(S2O82-)在反应时间0~t的变化曲线如下图,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请在答题卡坐标图中,分别画出降低反应温度和加入催化剂时c(S2O82-)的变化曲线示意图(进行相应的标注)(4)碘也可用作心脏起搏器电源-锂碘电池的材料。该电池反应为:2Li(s)+I2(s)=2LiI(s);△H已知:4Li(s)+O2(g)=2Li2O(s);△H14LiI(s)+O2(g)=2I2(s)+2Li2O(s);△H2则电池反应的△H=_______________;碘电极作为该电池的___________极。【答案】(1)Na2S2O3;<2(2)2;保证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反应物K2S2O8浓度,从而才到达实验目的(3)(4)(H1-△H2)/2;负极专题2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物质组成、性质和分类中出现了很多重要的基本概念,如:元素、原子、化学变化、单质等,在解决这些基本概念的试题时,一是要注意这些概念组中各个概念间的关系;二是要善于将概念与物质、现象对应;三是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考查的比较简单,考查的频率也不高(表2.3)。表2.3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专题考点考频统计表考点2010-2013年考点考频(频次)北京新课标全国上海物质的分类2112物质的性质1021考点1 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体现了化学学科中分类与比较的思想,虽在历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我们也应该充分领悟。【考查方式】(1)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考查具体知识的应用;(2)结合具体的元素化合物进行考查,并不以单纯的概念辨析形式出现。【历年真题回顾】1.(2013广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糖类化合物都具有相同的官能团 B.酯类物质是形成水果香咪的主要成分C.油脂的皂化反应生成脂肪酸和丙醇 D.蛋白质的水解产物都含有羧基和羟基【答案】B2.(2013江苏)燃料电池能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下列物质均可用作燃料电池的燃料,其中最环保的是()A.甲醇 B.天然气 C.液化石油气 D.氢气【答案】D3.(2013四川)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A.SO2、SiO2、CO均为酸性氧化物B.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C.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D.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答案】B4.(2012浙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利用太阳能在催化剂参与下分解水制氢是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绿色化学方法B.蔗糖、淀粉、油脂及其水解产物均为非电解质C.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可以区分乙醇与乙酸乙酯D.石油催化裂化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汽油等轻质油的产量与质量;石油裂解的主要目的是得到更多的乙烯、丙烯等气态短链烃【答案】B5.(2012山东)下列与化学概念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化合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B.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C.催化剂能改变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 D.石油是混合物,其分馏产品汽油为纯净物【答案】C考点2 物质的性质【考查方式】(1)以选择题形式出现;(2)结合具体的元素化合物进行考查,并不以单纯的概念辨析形式出现。【历年真题回顾】1.(2013天津)以下食品化学知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食盐可作调味剂,也可作食品防腐剂B.新鲜蔬菜做熟后,所含维生素C会有损失C.纤维素在人体内可水解为葡萄糖,故可作人类的营养物质D.葡萄中的花青素在碱性环境下显蓝色,故可用苏打粉检验假红酒【答案】C2.(2013江苏)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应用正确的是()A.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B.二氧化硅不与强酸反应,可用石英器皿盛放氢氟酸C.生石灰能与水反应,可用来干燥氯气D.氯化铝是一种电解质,可用于电解法制铝【答案】A3.(2012新课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医用酒精的浓度通常为95%B.单质硅是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的常用材料C.淀粉、纤维素和油脂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D.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答案】B4.(2012江苏)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应用不相对应的是()A.明矾能水解生成Al(OH)3胶体,可用作净水剂B.FeCl3溶液能与Cu反应,可用于蚀刻印刷电路C.SO2具有氧化性,可用于漂白纸浆D.Zn具有还原性和导电性,可用作锌锰干电池的负极材料【答案】C5.(2012福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易燃试剂与强氧化性试剂分开放置并远离火源B.用湿润的红色石蕊纸检验氨气C.用50mL量筒中配置0.1000mol·L–1碳酸钠溶液D.金属钠着火时,用细沙覆盖灭火【答案】C专题3 离子反应考点1 离子方程式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是历年高考的必考题型,所考查的化学反应均为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基本反应,一些同学失分的原因大都属于对化学式能否拆分处理不当,电荷未配平,产物不合理和漏写部分反应等。【考查方式】(1)方程式是否符合客观事实;(2)“=”、“”、“↓”、“↑”及必要条件是否正确、齐全;(3)表示各物质的化学式是否正确;(4)是否忽视平衡原则;(5)是否忽视电解质强弱;(6)是否漏掉参与反应的某些离子;(7)是否忽视水解因素的影响;(8)是否符合题设条件及要求,如“过量”、“少量”、“等物质的量”、“适量”、“任意量”以及滴加顺序等对反应方程式的影响。【历年真题回顾】1.(2013北京)下列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不准确的是()A.用浓盐酸检验氨:NH3+HC1=NH4C1B.碳酸钠溶液显碱性:CO2-3+H2OHCO-3+OH-C.钢铁发生吸氧腐蚀时,铁作负极被氧化:Fe-3e-=Fe3+D.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出现白色固体:Ca(OH)2+CO2=CaCO3↓+H2O【答案】C2.(2013江苏)下列表示对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Cl2:MnO2+4HClMn2++2Cl-+Cl2↑+2H2OB.明矾溶于水产生Al(OH)3胶体:Al3++3H2O === Al(OH)3↓+3H+C.Na2O2溶于水产生O2:Na2O2+H2O === 2Na++2OH-+O2↑D.Ca(HCO3)2溶液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HCO3- +Ca2++OH-=== CaCO3↓+H2O【答案】D3.(2013四川)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Cl2通入水中:Cl2+H2O = 2H++Cl-+ClO-B.双氧水加入稀硫酸和KI溶液:H2O2+2H++2I-=I2+2H2OC.用铜做电极电解CuSO4溶液:2Cu2++2H2O2Cu+O2↑+4H+D.Na2S2O3溶液中加入稀硫酸:2S2O32-+4H+=SO42-+3S↓+2H2O【答案】B4.(2012四川)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钠与水反应:Na+2H2O=Na++2OH-+H2↑B.硅酸钠溶液与醋酸溶液混合:SiO32-+2H+=H2SiO3↓C.0.01 mol/L NH4Al(SO4)2溶液与0.02 mol/L 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NH4++Al3++2SO42-+2Ba2++4OH–=2BaSO4↓+Al(OH)3↓+NH3·H2OD.浓硝酸中加入过量铁粉并加热:Fe+3NO3-+6H+Fe3++3NO2↑+3H2O【答案】C5.(2012全国)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A.硫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3OH-=Al(OH)3↓B.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Ca(OH)2+CO32-=CaCO3↓+2OH-C.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氯气:Cl2+2OH-=ClO-+Cl-+H2OD.稀硫酸中加入铁粉:2Fe+6H+=2Fe3++3H2↑【答案】C6.(2010全国Ⅰ)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A.将铜屑加入溶液中:B.将磁性氧化铁溶于盐酸:C.将氯化亚铁溶液和稀硝酸混合:D.将铁粉加入稀硫酸中:【答案】A7.(2010上海秋季)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苯酚与碳酸钠溶液的反应:B.等体积、等浓度的Ca(HCO3)2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Ca2++2HCO3-+2OH-→CaCO3↓+CO32-+2H2OC.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用硫酸酸化的过氧化氢溶液:Fe2 ++2H++H2O2→Fe2++2H2OD.淀粉碘化钾溶液在空气中变蓝:4I-+O2+2H2O→2I2+4OH-【答案】AD考点2 离子共存离子共存问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特别要注意有限制条件的离子共存问题,如强酸性、无色透明、碱性、pH=1、甲基橙呈红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由水电离出的H+ 浓度为等。【考查方式】(1)给定条件下4组离子的选择:这种考查方式的特点主要是题干多样化,离子组合多变化;(2)结合实验定性考查离子的共存:这种考查方式不仅能体现考生对离子反应的熟练程度,而且能反映出考生对一些常见离子的检验操作和基本的一些实验现象的掌握情况。考查类型主要有选择型和简答型;(3)结合实验定量考查离子的共存:这种考查方式在第2种方式的基础上实现了从定性考查向定量考查的转变,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的特点:创新,建立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上的创新,基础而不失新颖。【历年真题回顾】1.(2013安徽)下列分子或离子在指定的分散系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是()A.银氨溶液: Na+、K+、NO3-、NH3·H2OB.空气: C2H2、CO2、SO2、NOC.氢氧化铁胶体: H+、K+、S2-、Br-D.高锰酸钾溶液: H+、Na+、SO42-、葡萄糖分子【答案】A2.(2013广东)水溶解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A.Na+、Al3+、Cl-、CO32- B.H+、Na+、Fe2+、MnO4-C.K+、Ca2+、Cl-、NO3- D.K+、NH4+、OH-、SO42-【答案】C3.(2013江苏)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A.使甲基橙变红色的溶液:Mg2+、K+、SO42-、NO3-B.使酚酞变红色的溶液:Na+、Cu2+、HCO3-、NO3-C.0. 1 mol·L-1AgNO3溶液:H+、K+、SO42-、I-D.0. 1 mol·L-1NaAlO2溶液: H+、Na+、Cl-、SO42-【答案】A4.(2012江苏)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A.0.1mol·L-1NaOH 溶液:K+、Na+、SO42-、CO32-B.0.1mol·L-1Na2CO3溶液: K+、Ba2+、NO3-、Cl-C.0.1mol·L-1FeCl3溶液: K+、NH4+、I-、SCN-D.c(H+)/c(OH-)=1×1014的溶液:Ca2+、Na+、ClO-、NO3-【答案】A5.(2010上海)下列离子组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A.甲基橙呈黄色的溶液中:I-、Cl-、NO3-、Na+B.石蕊呈蓝色的溶液中:Na+、AlO2-、NO3-、HCO3-C.含大量Al3+的溶液中:K+、Na+、NO3-、ClO-D.含大量OH一的溶液中:CO32-、Cl-、F-、K+【答案】D专题4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时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涉及知识面广。主要考查对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常常与电化学、有机等知识结合在一起,查考综合应用能力。在历年的高考中,主要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与氧化还原性及其强弱的判断(表2.4)。表2.4 氧化还原反应专题考点考频统计表考点考频北京新课标四川上海基本概念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与计算12021176考点1 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其主要考查内容有:举例说明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本质;判断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被氧化元素与被还原元素、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氧化剂(或还原剂)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比较。【考查方式】(1)判断两剂两产物两变化: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性与还原性、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被氧化元素与被还原元素、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等概念的考查;(2)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比较: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比较问题,常以选择题为主,主要方向是,确定有关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顺序、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选择适当试剂将溶液中的某种杂质氧化(还原)而除去等。【历年真题回顾】1.(2013广东)下列叙述I 和II均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选项叙述I叙述IIANH4Cl为强酸弱碱盐用加热法除去NaCl中的NH4ClBFe3+具有氧化性用KSCN溶液可以鉴别Fe3+C溶解度:CaCO3溶解度:Na2CO3DSiO2可与HF反应氢氟酸不能保存在玻璃瓶中【答案】D2.(2012安徽)科学家最近研究出一种环保安全的储氢方法,其原理可表示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储氢、释氢过程均无能量变化B.NaHCO3、HCOONa均含有离子键和共介键C.储氢过程中,NaHCO3被氧化D.释氢过程中,每消耗0.1mol H2O放出2.24L的H2【答案】B3.(2012安徽)X、Y、Z、W是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中常见的元素,其相关信息如下表:元素相关信息XX的基态原子L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2倍YY的基态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nsnnpn+2AZ存在质量数为23,中子数为12的核素WW有多种化合价,其白色氢氧化合物在空气中会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1)W位于元素周期表第______周期第_______族,其基态原子最外层有________个电子。(2)X的电负性比Y的____(填“大”或“小”);X和Y的气态氢化物中,较稳定的是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3)写出Z2Y2与XY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___。(4)在X的原子和氢原子形成的多分子中,有些分子的核磁共振氢谱显示两种氢,写出其中一种分子的名称:_____________。氢元素、X、Y的原子也可共同形成多种分子和某种常见无阴离子,写出其中一种分子与该无阴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答案】(1)4 Ⅷ 2 (2)小 H2O (3)(4)丙烷(或丙炔或2-甲基丙烯或1,2,4,5-四甲基苯等)CH3COOH+HCO-3===CH3COO-+H2O+CO2↑4.(2012北京)已知33As、35Br位于同一周期,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As>C1>P B.热稳定性:HC1>AsH3>HBrC.还原性:As3–>S2–>C1– D.酸性:H3AsO4>H2SO4>H3PO4【答案】C5.(2012天津)X、Y、Z、M、G五种元素分属三个短周期,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Z同主族,可形成离子化合物ZX;Y、M同主族,可形成MY2、MY3两种分子。请回答下列问题:(1)Y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_____。(2)上述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非金属气态氢化物还原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3)Y、G的单质或两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可作水消毒剂的有___________(写出其中两种物质的化学式)。(4)X2M的燃烧热ΔH=-a kJ·mol-1,写出X2M燃烧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5)ZX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ZX与水反应放出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6)熔融状态下,Z的单质和FeG2能组成可充电电池(装置示意图如下),反应原理为:2Z+FeG2Fe+2ZG放电时,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电时,______________(写物质名称)电极接电源的负极;该电池的电解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第二周期第ⅥA族(2)HClO4 H2S(3)Cl2、O3、ClO2(任写两种,其他合理答案均可)(4)H2S(g)+O2(g)=SO2(g) +H2O(l);ΔH=-a kJ·mol-1(5)Na+[]-;NaH+H2O=NaOH+H2↑(6)Fe2++2e-=Fe;钠;β-Al2O3考点2 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计算氧化还原反应中比较典型的计算有:求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或质量之比,求参加反应的氧化剂或还原剂的量,确定反应前后某一元素的价态等。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紧紧抓住“氧化剂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情况确定反应中电子得失的量,再确定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考查方式】这部分知识以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守恒定律(质量守恒,电子守恒,化合价升降守恒,电荷守恒)为理论基础,结合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配平以及计算。【历年真题回顾】1.(2013广东)大气中的部分碘源于O3对海水中Ⅰ-的氧化。将O3持续通入NaⅠ溶液中进行模拟研究.(1)O3将Ⅰ-氧化成Ⅰ2的过程由3步反应组成:①Ⅰ-(aq)+ O3(g)=ⅠO-(aq)+O2(g)△H1②ⅠO-(aq)+H+(aq) HOⅠ(aq) △H2③HOI(aq)+H+(aq)I2(aq)+H2O(l)△H3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其反应△H=______(2)在溶液中存在化学平衡:I2(aq)+I-(aq)I3-(aq),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_______.(3)为探究Fe2+对氧化Ⅰ-反应的影响(反应体如图13),某研究小组测定两组实验中Ⅰ3-浓度和体系pH,结果见图14和下表。编号反应物反应前pH反应后pH第一组O3+ I-5.211.0第二组O3+ I-+ Fe2+5.24.1Ⅰ组实验中,导致反应后pH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图13中的A为_____由Fe3+生成A的过程能显著提高Ⅰ-的转化率,原因是_______.③第2组实验进行18s后,Ⅰ3-下降。导致下降的直接原因有双选______.A.C(H+)减小 B.c(Ⅰ-)减小 C.Ⅰ2(g)不断生成 D.c(Fe3+)增加(4)据图14,计算3-13s内第2组实验中生成l3-的平均反应速率(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答案】(1)2Ⅰ-(aq)+ O3(g)+2H+(aq) =O2(g)+I2(aq)+H2O(l);△H=△H1+△H2+△H3;(2)根据化学平衡表达式的书写方法得出:;(3)①消耗H+,导致其浓度在不断的下降,即PH逐渐的升高;②该转化是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所以生成物A应为Fe2+。Fe3+氧化I-生成I2,使平衡向c(I-)减小的方向移动;③BD(4)化学反应速率为0.55mol·L-1·s-12.(2013四川)明矾石经处理后得到明矾[ KAl(SO4)2·12H2O]。从明矾制备Al、K2SO4和H2SO4的工艺过程如下所示:焙烧明矾的化学方程式为:4KAl(SO4)2·12H2O+3S=2K2SO4 +2Al2O3+9SO2+48H2O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焙烧明矾的反应中,还原剂是。(2)从水浸后的滤液中得到K2SO4晶体的方法是。(3)A12O3在一定条件下可制得AIN,其晶体结构如右图所示,该晶体中Al的配位数是(4)以Al和NiO(OH)为电极,NaOH溶液为电解液组成一种新型电池,放电时NiO(OH)转化为Ni(OH)2,该电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5)焙烧产生的SO2可用于制硫酸。已知25℃、101 kPa时: 2SO2(g) +O2(g)2SO3(g) △H1= 一197 kJ/mol; 2H2O (g)=2H2O(1) △H2=一44 kJ/mol;2SO2(g)+O2(g)+2H2O(g)=2H2SO4(l) △H3=一545 kJ/mol。则SO3 (g)与H2O(l)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①。焙烧948t明矾(M=474 g/mol ),若SO2的利用率为96%,可生产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②t。【答案】(1)S(硫);(2)蒸发结晶;(3)4;(4)Al+3NiO(OH)+NaOH+H2O=NaAlO2+3Ni(OH)2(5)SO3(g)+H2O(1)=H2SO4(l),△H=一130 kJ/mol;432t;3.(2012山东)偏二甲肼与N2O4是常用的火箭推进剂,二者发生如下化学反应:(CH3)2NNH2(l)+2N2O4(l)=2CO2(g)+3N2(g)+4H2O(g) (Ⅰ)(1)反应(Ⅰ)中氧化剂是。(2)火箭残骸中常见红棕色气体,原因是N2O4(g)2NO2(g) (Ⅱ)当温度升高时,气体颜色变深,则反应(Ⅱ)为(填“吸热”或“放热”)反应。(3)一定温度下,反应(Ⅱ)的焓变为△H。现将1mol N2O4充入一恒压密闭容器中,下列示意图正确且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若在相同温度下,上述反应改在体积为1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平衡常数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反应3s后NO2的物质的量为0.6mol,则0-3s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N2O4)=______mol·L-1·s-1(4)NO2可用氨水吸收生成NH4NO3。25℃时,将a mol NH4NO3溶于水,溶液显酸性,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向该溶液滴加b L氨水后溶液显中性,则滴加氨水的过程中水的电离平衡将_____(填“正向”“不”或“逆向”)移动,所滴加氨水的浓度为_____ mol·L-1。(NH3·H2O的电离平衡常数取Kb=2×10-5mol·L-1)【答案】(1)N2O4(2)吸热(3)a、d;不变;0.1(4)NH4++H2O NH3·H2O+H+;逆向;4.(2012新课标)铁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铁的卤化物、氧化物以及高价铁的含氧酸盐均为重要化合物。(1)要确定铁的某氯化物FeClx的化学式,可用离子交换和滴定的方法。实验中称取0.54 g的FeClx样品,溶解后先进行阳离子交换预处理,再通过含有饱和OH-的阴离子交换柱,使Cl-和OH-发生交换。交换完成后,流出溶液的OH-用0.40 mol/L的盐酸滴定,滴至终点时消耗盐酸25.0 mL。计算该样品中氯的物质的量,并求出FeClx中,x值:(列出计算过程);(2)现有一含有FeCl2和FeCl3的混合物样品,采用上述方法测得n(Fe):n(C1)=1:2.1,则该样品中FeCl3的物质的量分数为__________。在实验室中,FeCl2可用铁粉和__________反应制备,FeCl3可用铁粉和__________反应制备;(3)FeCl3与氢碘酸反应时可生成棕色物质,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4)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作为水处理剂和高容量电池材料。FeCl3与KClO在强碱性条件下反应可制取K2FeO4,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与MnO2-Zn电池类似,K2FeO4-Zn也可以组成碱性电池,K2FeO4在电池中作为正极材料,其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该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答案】(1)n(Cl)=0.0250L×0.40mol·L-1=0.010mol0.54g-0.010mol×35.5g·mol-1=0.19gn(Fe)=0.19g÷56 g·mol-1=0.0034mol n(Fe): n(Cl)=0.0034:0.010≈1:3,x=3(2)0.10 盐酸氯气(3)2Fe3++2I-= 2Fe2++I2(或2Fe3++3I-=2Fe2++I3-)(4)2Fe(OH)3+3ClO-+4OH-= 2FeO42-+5H2O+3Cl-FeO42-+3e-+4H2O = Fe(OH)3+5OH-2FeO42-+8H2O+3Zn = 2Fe(OH)3+3Zn(OH)2+4OH-5.(2012江苏)利用石灰乳和硝酸工业的尾气(含NO、NO2)反应,既能净化尾气,又能获得应用广泛的Ca(NO2)2,其部分工艺流程如下:(1)一定条件下,NO与NO2存在下列反应:NO(g)+NO2(g)N2O3(g),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2)上述工艺中采用气-液逆流接触吸收(尾气从吸收塔底进入,石灰乳从吸收塔顶喷淋),其目的是;滤渣可循环使用,滤渣的主要成分是(填化学式)。(3)该工艺需控制NO和NO2物质的量之比接近1:1。若n(NO):n(NO2)>1:1,则会导致;若n(NO):n(NO2)<1:1,则会导致。(4)生产中溶液需保持弱碱性,在酸性溶液中Ca(NO2)2会发生分解,产物之一是NO,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答案】(1)c(N2O3)/c(NO)·c(NO2) (2)使尾气中的NO、NO2被充分吸收 Ca(OH)2(3)排放气体中NO含量升高产品Ca(NO2)2中Ca(NO3)2含量升高(4)3NO2-+2H+=NO3-+2NO↑+H2O6.(2010上海)向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许CCl4后滴加氯水,CCl4层变成紫色。如果继续向试管中滴加氯水,振荡,CCl4层会逐渐变浅,最后变成无色。完成下列填空:(1)写出并配平CCl4层由紫色变成无色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如果系数是1,不用填写):(2)整个过程中的还原剂是。(3)把KI换成KBr,则CCl4层变为色:继续滴加氯水,CCl4层的颜色没有变化。Cl2、HIO3、HBrO3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4)加碘盐中含碘量为20mg~50mg/kg。制取加碘盐(含KIO3的食盐)1000kg,若用KI与Cl2反应制KIO3,至少需要消耗Cl2L(标准状况,保留两位小数)。【答案】(1)I2+5Cl2+6H2O→2HIO3+10HCl;(2)KI、I2;(3)红棕、HBrO3>Cl2>HIO3;(4)10.58。专题5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能对物质的结构性质进行推理和预测,元素周期表更是直观明了地显示出所有化学元素间的位置、结构关系。应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既能推断原子的结构,又能预测元素的性质,如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半径的变化,同时还可进行性质、实验、推断等方面的考查。表2.5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专题考点考频统计表考点考频北京新课标全国上海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4236“位、构、性”间的关系2123考点1 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广泛,既包括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半径、主要化合价等物质结构方面的变化规律,又包括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单质化合物的熔点、沸点、溶解性、稳定性等性质方面的变化规律。【考查方式】(1)考查“原子序数与元素周期表(律)的关系”;(2)考查“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比较”(3)考查“元素周期律”主要考查同一周期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递变规律。【历年真题验证】1.(2013天津)下列有关元素的性质及其递变规律正确的是()A.IA族与ⅦA族元素间可形成共价化合物或离子化合物B.第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最高正价从+1递增到+7C.同主族元素的简单阴离子还原性越强,水解程度越大D.同周期金属元素的化合价越高,其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答案】A2.(2013江苏)短周期元素X、Y、Z、W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X 的原子半径比Y 的小,X 与W 同主族,Z 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 r(Y)>r(Z)>r(W)B.元素Z、W 的简单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不同C.元素Y 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Z 的强D.只含X、Y、Z 三种元素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也可能是共价化合物【答案】D3.(2013四川)同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X原子的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之比为4︰3,Z原子比X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多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W、Y、Z的电负性大小顺序一定是Z>Y>WB. W、X、Y、Z的原子半径大小顺序可能是W>X>Y>ZC.Y、Z形成的分子的空间构型可能是正四面体D.WY2分子中σ键与π键的数目之比是2︰1【答案】C4.(2012江苏)短周期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总数的3倍,Y原子的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Z单质可制成半导体材料,W与X属于同一主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元素X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 的强B.元素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Z 的弱C.化合物YX、ZX2、WX3中化学键的类型相同D.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rY> rZ>rW>rX【答案】AD5.(2012北京)已知33As、35Br位于同一周期,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As>C1>P B.热稳定性:HC1>AsH3>HBrC.还原性:As3–>S2–>C1– D.酸性:H3AsO4>H2SO4>H3PO4【答案】C考点2 “位、构、性”间的关系【考查方式】(1)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包括三个内容,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族及对应的元素。对周期和族的常见考查方式有:①同一族周期元素原子序数间的关系;②补齐元素周期表;③对周期表进行分区等。(2)根据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进行物质推断,考查物质的组成特征与结构特征。【历年真题回顾】1.(2013浙江)短周期元素X、Y、Z、W、Q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如表所示,其中X元素的原子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XYZWQA.钠与W可能形成Na2W2化合物B.由Z与Y组成的物质在熔融时能导电C.W得电子能力比Q强D.X有多种同素异形体,而Y不存在同素异形体【答案】D2.(2013广东)元素R、X、T、Z、Q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表所示,其中R单质在暗处与H2剧烈化合并发生爆炸。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非金属性:ZB.R与Q的电子数相差26C.气态氢化物稳定性:R 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T>Q【答案】AD3.(2013安徽)X、Y、Z、W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其相关信息如下表:元素相关信息X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化学式为H2XO3YY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ZZ的基态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3s23p1WW的一种核素的质量数为28,中子数为14(1)W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周期第族;W的原子半径比X的(填“大”或“小”)。(2)Z的第一电离能比W的(填“大”或“小”);油固态变为气态所需克服的微粒间作用力是;氢元素、、的原子可共同形成多种分子,写出其中一种能形成同种分子间氢键的物质名称。(3)震荡下,向Z单质与盐酸反应后的无色溶液中滴加溶液直至过量,能观察到的现象是;的单质与氢氟酸反应生成两种无色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在25°、101 下,已知13.5g的固体单质在气体中完全燃烧后恢复至原状态,放热419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答案】(1)三、IVA、大;(2)小;分子间作用力;乙酸;(3)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沉淀逐渐溶解,最后变成无色溶液;Si+4HF=SiF4↑+2H2↑(4)4Al(s)+3O2(g)=2Al2O3(s),△H=一3353 kJ/mol;4.(2012福建)短周期元素R、T、Q、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其中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族序数相等。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RTQWA.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R>Q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QC.原子半径:T>Q>RD.含T的盐溶液一定显酸性【答案】B5.(2012天津)X、Y、Z、M、G五种元素分属三个短周期,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Z同主族,可形成离子化合物ZX;Y、M同主族,可形成MY2、MY3两种分子。请回答下列问题:(1)Y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_____。(2)上述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非金属气态氢化物还原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3)Y、G的单质或两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可作水消毒剂的有___________(写出其中两种物质的化学式)。(4)X2M的燃烧热ΔH=-akJmol-1,写出X2M燃烧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5)ZX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ZX与水反应放出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6)熔融状态下,Z的单质和FeG2能组成可充电电池(装置示意图如下),反应原理为:2Z + FeG2 Fe + 2ZG放电时,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电时,______________(写物质名称)电极接电源的负极;该电池的电解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第二周期第ⅥA族(2) HClO4 H2S(3) Cl2、O3、ClO2(任写两种,其他合理答案均可)(4)H2S(g)+O2(g)=SO2(g)+H2O(l);ΔH=-akJmol-1(5)Na+[]-;NaH+H2O=NaOH+H2↑(6)Fe2++2e-=Fe;钠;β-Al2O36.(2010浙江)有X、Y、Z、W、M五种短周期元素,其中X、Y、Z、W同周期,Z、M同主族;X+与M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离子半径:Z2->W-;Y的单质晶体熔点高、硬度大,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X、M两种元素只能形成X2M型化合物B.由于W、Z、M元素的氢气化物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减小,所以其沸点依次降低C.元素Y、Z、W的单质晶体属于同种类型的晶体D.元素W和M的某些单质可作为水处理中的消毒剂【答案】D7.(2010上海)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下表:元素代号XYZW原子半径/pm1601437066主要化合价+2+3+5、+3、-3-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X、Y元素的金属性XB.一定条件下,Z单质与W的常见单质直接生成W2C.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溶于稀氨水D.一定条件下,W单质可以将Z单质从其氢化物中置换出来【答案】D专题6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物质结构是看不见的,中学研究的物质结构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如晶体类型与物质的硬度、熔点、沸点的关系,分子的极性与物质的溶解性、热稳定性的关系等。表2.6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专题考点考频统计表考点考频北京新课标全国上海晶体结构和性质2412原子结构3135分子性质0012考点1物质的结构和性质许多试题就是以结构与性质间的关系为素材进行考查。【考查方式】对物质结构的考查一般侧重于下面几个方面:(1)是构成物质粒子的许多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如质子、中子、质量数之间的关系;(2)是对结构与性质间的关系进行考查,如: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电离能、电负性、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晶体类型、分子的极性、晶体的溶沸点等;(3)是半径的比较、晶体化学式的确定等简单定量分析和计算;(4)渗透到“位、构、性”关系考查。【历年真题回顾】1.(2013江苏)元素X 位于第四周期,其基态原子的内层轨道全部排满电子,且最外层电子数为2。元素Y基态原子的3p 轨道上有4个电子。元素Z 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的3倍。X与Y所形成化合物晶体的晶胞如右图所示。①在1个晶胞中,X离子的数目为。②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2)在Y的氢化物(H2Y)分子中,Y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是。(3)Z的氢化物(H2Z)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大于H2Y,其原因是。(4)Y 与Z 可形成YZ2-①YZ2-的空间构型为(用文字描述)。②写出一种与YZ42-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的化学式:。(5)X的氯化物与氨水反应可形成配合物[X(NH3)4]Cl2,1mol该配合物中含有σ键的数目为。【答案】(1)①4 ②ZnS(2)sp3(3)水分子与乙醇分子之间形成氢键(4)①正四面体②CCl4或SiCl4等(5)16 mol 或16伊6. 02×1023个2.(2013四川) X、Y、Z、R为前四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单质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