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种树郭橐驼传》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学习重点文言字词,理解全文内容。二、结合文本内容及写作手法,赏析郭橐驼的人物形象。三、了解“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深刻道理。教学重点:分析郭橐驼的任务形象,品析文中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从思辨性阅读的角度思考“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深刻道理。教学流程:一、 创设情境又是一年芳草绿,又到一年植树时。今年是我国第44 个植树节,广州市积极响应义务植树号召,推出形式多样的植树活动,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国土绿化。现广州市绿化部分需要聘用植树专家对植树活动进行指导,请你结合《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为郭橐驼写一段推荐语,要求条理清晰,论据充分,字数200字以上。任务一: 郭橐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可以从他身上获得哪些启示?阅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①外形古怪;②豁达、身残而自信。思考2:从郭橐驼身上可以得到哪些启示?①正视他人讥讽和嘲笑,坚持走自己的路。②要懂得自我解嘲,不为外界所烦扰。任务二:郭橐驼种树效果如何?他有哪些种树妙招?研读第二段、第三段,思考讨论:1.郭橐驼种树效果如何?橐驼种树天下奇绝。技术全面,树挪能活,树品质优,独门绝活。2.郭橐驼种树有哪些妙招?了解树:“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具体做法“勿动勿虑,去不 复顾。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任务三:第三段通过哪些手法写出了郭橐驼的种树本领?思考1:本段通过哪些手法写出了郭橐驼的种树本领?明确:本段通过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及反衬表现了郭橐驼高超的种树技艺。①正面描写:通过介绍郭橐驼所种的树的特点,一是成活率高,二是长得硕茂,结果又早又多,具体说明他种树技术的高超。②侧面描写:通过欢迎他的人,这类人分为两类:高观赏游玩的(精神)、种树卖果的(物质),暗示出郭橐驼种树技术的高超。③反衬:通过其他植树人暗中观察、效仿羡慕但比不上他来反衬郭橐驼种树技术的高超。思考2:为什么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讨论并在原文中勾画、批注)思考3:“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结合生活实际,你对这句话有何理解?任务四:第四段使用了何种论证方法?句式有何特点?思考1:作者说,他问“养树术 ”得 “养人术” ,种树与官理有何相似之处?这是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讨论并在原文中勾画、批注)思考2:在写官吏的行为“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击木而召”时,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明确:铺陈手法。写“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百姓劳作,一连用了多个动词,把官吏们来乡,闹得鸡犬不宁的画面描绘得淋漓尽致。一连串短促的排比句,把官吏们神气活现的情景写得可见可闻。【课后答疑】文中出现了哪些词类活用? 可以分为哪些不同类型?【解析】(1)名词的活用①旦视而暮抚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③病偻,隆然伏行 (名词作动词,患病)④名我固当 (名词作动词,起名)⑤故乡人号之“驼” (名词作动词,给以称号,称作)⑥且硕茂,早实以蕃 (名词作动词,结果)⑦其筑欲密 (名词作动词,捣土)⑧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名词作动词,划破)⑨驼业种树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业)(2)形容词的活用①非有能硕茂之也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硕大茂盛)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早,使……早;蕃,使……多)③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繁多)(3)动词的活用①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动词作名词,观赏游玩的(园林)】②或移徙 (动词作名词,移栽的树)《种树郭橐驼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分析本文写作目的,理解柳宗元的悲悯情怀与为官治民之道。二、体会本文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判断文章体式。三、了解本文思想与道家“顺应自然”“无为”理念的异同。教学重点:分析柳宗元的写作目的,体会本文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教学难点:了解并分析本文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异同。教学流程:一、 创设情境你认为郭橐驼是否真有其人?请结合《种树郭橐驼传》的文章内容、作者经历、时代背景、文体等角度加以分析。任务一: 柳宗元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请运用知人论世方法加以分析知人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柳宗元作为政坛新锐, 本着“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精神借此文向当政者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论世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 陆势《均节赋税恤百姓》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旧唐书.食货志》任务二:本文是什么文体?你做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文体知识:传记:一种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我国古代的传记可分为两类:一是历史传记。作者一般是以历史事实和文献资料撰写,实录成分多,虚构成分少,被称为“史传文学”。二是文学传记。它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典型人物传记,有的不一定实有其人,即使有原型,加工虚构的成分也很多。寓言:具有双重内容结构的特点:结构的表层是一个故事,我们把它叫作寓言的“寓体”;结构的里层是作者所寄托的另外意旨或给人的启示,我们把它叫作寓言的“寓意” 。 “寓体”和“寓意”紧密结合,既有故事性,又有寄托性,这就是寓言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根本特征。也就是说,寓言的特点是运用一个故事寄托另外的意旨,即“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双重内容结构。这就是寓言的本质特征。如果作者自己不点明寓意,那就必须采用拟人、夸张、变形等手法,跟真实生活拉开距离,这样才能引导读者自己去体会、发掘故事的寓意。(陈蒲清《寓言传》)拓展演练:清代学者储欣认为:“顺木之天”,其义类甚广,为学养生,无不可通。清代另一学者何焯认为后两段应删去,他认为删掉之后会使意蕴更加丰富。你认为郭橐驼种树还有何寓意?请你以“以郭橐驼之道,移之……亦可!”开头写一个片段。【示例】以郭橐驼之道,移之育人亦可!树木与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孩子的根本方法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孩子,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束缚或戕害孩子身心的发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孩子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任务三:《种树郭橐驼》宣扬的是道家思想吗?与《佝偻承蜩》《庖丁解牛》等庄子寓言有何异同?明确: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他的寓言更多是在阐述“道家”的哲学思想,对现实没有太多涉及,是一个清静无为的纯粹道者的思想呈现。柳宗元虽然在《种树郭橐驼传》中也表达了“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但其终极目的是为了直面社会现实,是在借“道”的方法解决“儒”的问题,这是柳宗元对庄子的发展与超越。拓展补充:柳宗元如何看待儒道:史公尝言:‘世之学孔氏者,则黜老子;学老子者,则黜孔氏,道不同不相为谋。’余观老子,亦孔氏之异流也,不得以相抗。——柳宗元《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所谓民利,民自利者是也。安其常而得所欲,服其教而便于己。——柳宗元《晋问》柳宗元如何践行自己的儒道观: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投以空旷地,纵横放天才。山穷与水险,下上极沿洄。故其於文章,出语多崔嵬。——欧阳修《永州万石亭》【课后答疑】疑问一:我们可以从种树郭橐驼传中学到哪些写作技巧呢?明确:对比手法、侧面烘托、类比论证、文无定格疑问二:柳宗元还有像种树郭橐驼传的寓言故事吗?明确:柳宗元同类寓言体散文《三戒》:《临江之糜》《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蝜蝂传》《罴说》等疑问三:如何分析寓言的寓意?以《蝜蝂传》为例,《蝜蝂传》讽刺了那些不择手段、不顾性命、疯狂攫取“以厚其室”,并且至死不悟的“嗜取者”的贪婪本性。我们可以从形式、形象、情感、观念等层面概括寓意:寓言的形式层面具故事性质;形象层面多含虚构因素;情感层面,表现作者愤世嫉俗、寄身自然、自得其乐等情感;观念层面,为说理说教,后世演为劝善惩恶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