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教学设计授 课 内 容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备课人 李婧华 课时 2教 材 分 析 本框包含两目。第一目“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阐述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特点及其主要矛盾、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第二目“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主要阐述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特点以及这两个社会中统治阶级剥削被统治阶级的方式,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讲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实质。学 情 分 析 学生在初中历史课上对本部分知识虽有所接触,但政治的脉络与历史不同,政治更侧重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带来的社会形态变化这一脉络。刚接触这一部分内容,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必须结合重要的考古发现和图片、视频、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浅出的分析,以便培养学生科学分析的精神,理性看待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更替。教 学 目 标 1.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特点等知识; 2.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阶段性特征、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坚持唯物史观。核 心 素 养 1.政治认同:回溯历史,从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的学习中理解社会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最终会由适应发展趋势的阶级建立的生产关系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2.科学精神:从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中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3.公共参与:当代青年要不断学习社会发展历史,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积极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学 重、难点 重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特点。 难点: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历史进步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教 法 学 法 教法: 启发式:通过教师的提问或者讲述使学生产生思考与启发。 讨论法:学生围绕中心问题,通过讨论获得或巩固知识。 3.任务驱动法:学生根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学法: 1.自主学习法:课前回顾上节重点,预习本节课内容,课后自我总结与反思。 2.合作探究法:对教学重难点通过议题合作探究解决。教 学 过 程【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人生三大哲学问题是什么吗?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从哪儿来,我们现在在哪儿,我们将往哪去。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坚信科学社会主义也是因为它有助于帮我我弄清人生哲学,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本节课就让我们以“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为总议题进入第一课第一框的学习。 【讲授新课】 总议题: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 议题1:认识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历史进步性 议题情境一: 1、考古学家以及历史学家经过考古研究证明,在原始社会,人们大多是由于亲属关系而群居在一起的,通过共同协作获得食物。而在食物的分配上,人们采取的是平均分配的方式,没有人拥有独占所有或强占他人食物的特权。在氏族部落中,一些大事也由所有成年人共同商议决定,没有压迫与强迫。 2、1939年,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发掘中,获得一件青铜大方鼎。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80厘米,重875千克。由于鼎腹铸有“司母戊”三个字,于是便称为司母戊大方鼎。这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在世界古代青铜器中也是罕见的。它是由铜、锡、铅的合金铸成,制作技术相当精巧。商代熔化铜液的坩埚,最大的一次只能熔化12.7千克。因此,许多研究者认为,要浇铸司母戊大方鼎,需要80多个坩埚同时作业,每个坩埚如果按3~4人操作计算,那么浇注这一道工序,就需要有二三百名奴隶的密切协作才能进行。如果加上制模、翻范和修饰,再加上采料、运输和配料,所需要的具有专门技能的奴隶就更多了。 3.6月25日,“2022夏文化论坛”在河南禹州举办,众多来自考古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的学者齐聚一堂,分享各自对夏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 在河南禹州瓦店遗址的西北部偏南处发现龙山文化晚期的大型夯土建筑,平面呈‘回’字形,面积800多平方米,在夯土建筑上发现用于奠基或祭祀的人牲数十具、动物牺牲数具以及其他大量的与祭祀活动相关的遗迹和遗物。通过发掘以及对祭祀建筑的全面揭露,与祭祀建筑相关的遗迹总数有100多个。通过对瓦店龙山文化遗存的年代学研究……该祭祀建筑的使用已进入夏纪年的范围以内。 古代文献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与战争活动是古代社会非常重要的大事。——《光明日报》 问题探究一: 1.结合材料,小组合作探究在原始社会人们之间为什么是没有剥削的平等关系; 2.结合材料,描述奴隶社会中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并合作探究这种关系是否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提示:(1)在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技能低下,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2)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奴隶主处于剥削者的地位,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处于被剥削者的地位,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只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这种关系没有阻碍社会的进步,原因: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不杀俘虏,保存了大量的劳动力;奴隶主占有大量的奴隶,组织较大规模的生产;利用简单的分工协作,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表现:金属工具广泛应用,是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奴隶社会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显著发展起来;商业和城市也发展起来。 结论:衡量一种制度是否进步的标准在于新的生产关系能否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建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巨大进步。 知识链接: 生产力 所谓生产力,是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进行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的能力。 (1)生产力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2)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 (3)生产工具(即劳动资料)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生产关系 所谓生产关系,即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它包括三个方面: ①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最基本、最重要) ②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 ③产品如何分配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总结: 1、原始社会 (1)地位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是人类的童年。 注意:原始社会不是理想社会,不是黄金时代。 (2)两个发展阶段 旧石器时代(绝大部分时间);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万年前) (3)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具体表现为生产工具是石器; 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得益于畜牧农耕而使人类实现了定居的地方,大都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 (4)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 ①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即原始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②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③平均分配劳动产品(产品的分配关系) (5)原始社会的生活基本单位(最基本的社会组织) 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也称氏族公社)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氏族的管理方式: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 A.氏族议事会是氏族全体成年人行使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 B.氏族长和军事首领是由氏族议事会选举产生的。 ②氏族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6)原始社会的解体 根本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过程/表现: ①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劳动方式) ②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所有制) 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所有制) 贫富分化加剧,氏族成员地位越来越不平等,原始社会逐渐解体(分配、地位和关系)。 注意: 私有制的产生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生产力发展是私有制产生根本原因。 实行公有制是原始社会低下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条件下较高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促使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2、奴隶社会 (1)奴隶社会的产生(阶级的出现)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出现了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前者处于剥削者的地位,后者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注意:奴隶来源于战俘和或债务。 (2)生产力水平 掌握了青铜技术,进入金石并用时代,之后又进入青铜器时代。生产力水平较原始社会有了显著提升。 名词解释:阶级 阶级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的集团。阶级实质上是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一个社会中,会存在不同阶级。 其中一个阶级由于经济上有主导地位从而有社会地位,因而位居其他阶级之上,被称为统治阶级;其他阶级则被统称为被统治阶级。 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阶级矛盾就是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 比较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异生产资料归属生产资料氏族全体成员共同所有(原始公有制)奴隶和生产资料全部归奴隶主所有(私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地位共同劳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产品分配方式平均分配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政治氏族议事会国家产生,城市出现文化原始文化文字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人类摆脱愚昧野蛮,进入文明时代。主要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同虽然奴隶社会进入青铜器时代,生产力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而言都不是特别高。议题2 :封建社会的剥削根源是什么? 议题情境二: 1、春秋后期,有一位开明的奴隶主,承蒙先祖受封的上千亩公田,役使奴隶1000,纳贡上千斗,剩余自享受。后来,大胆普及铁器牛耕效率高,千亩公田奴隶300可完成。剩余奴隶700何置?驱之开垦荒地据己有,种植收益不纳贡也归己。于是留奴隶少余耕公田,其余全部去垦荒变私田种植归己有。再后来,他发现将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允许其自耕收取地租,既能缓和奴隶反抗,还能调动其生产积极性,自己还收租到手软。于是许多开明奴隶主也学习推广,社会出现“公田则迟”“分地则速”。但普天之下皆王土,私田随时可能受惩处,使经济富裕的开明奴隶主新贵诉求政治法律上私田合法;同时,这导致国家受贡少而难运作。此种情况当时各诸侯国普遍存在,何以破之?于是变法革制,如鲁国之初税亩、秦之商鞅变法等。 根据小故事,结合教材和史实,论述奴隶社会是如何演进到封建社会的? 2、秦汉时期,地主“分田劫假”,农民“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魏晋南北朝时期,“佃谷皆与大家量分”,普遍盛行分成租制。唐代定额租制虽也早见,但仅行于军屯,经过宋明两代的发展,特别是到清代,定额租制终于取代分成租制而居主导地位。 唐 李约《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问题探究二: (1)据材料分析,诗中“萧管”和“朱门”代表该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小组合作探究造成地主与农民不同愿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1) 我国唐代属于封建社会,“萧管”和“朱门”代表该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该诗反映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对待大旱天气的不同心理。 造成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其特点是: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这是农民受苦、地主发财的总根子;封建地主阶级凭借对土地的所有权,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 知识总结: 3、封建社会 (1)封建社会的生产力: 铁制工具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水利事业较大发展;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 (2)封建社会生产关系 形成的原因: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只有到了奴隶社会后期,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时,才出现了封建社会生产关系。 特点:①所有制上: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 ②分配上︰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绝大部分劳动成果。 ③人与人的关系上︰地主阶级通过封建土地所有制对农民进行剥削。 作用: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当奴隶制日渐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时,就被封建制所代替,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解放生产力,促进了人类的发展) 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 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基础。 封建社会的剥削方式:①收取地租:(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有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 三种形式;②放高利贷;③收缴苛捐杂税;④让农民从事各种徭役。 (4)封建社会显著特征:封建国家的显着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具体表现、做法: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5)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外在表现、做法:小规模的抗组抗税运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 结果:往往以失败而告终。 (6)封建社会衰亡: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 比较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异同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异生产资料归属奴隶和生产资料全部归奴隶主所有(私有制)大部分土地归地主阶级所有,农民可以占有一部分生产资料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地位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地主不完全占有农民,农民处境有一定改善产品分配方式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地主阶级通过地租、高利贷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的劳动成果除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同都是生产资料私有制﹔都没有真正的人身自由﹔尽管农民受剥削的程度比奴隶有所减轻,但他们仍然受着残酷地剥削议题3 :资本主义社会衰亡的必然性是什么? 议题情境三: 1、在14世纪的佛罗伦萨,有钱的羊毛商人开设与众不同的工场,直接控制和组织呢绒的生产。它们把许多作坊组织起来,雇佣工人对样貌进行加工、洗刷、梳净,然后将其分给城市或农村的手工业者纺成线、织成呢。其他技术较为复杂的工序,如染色、碾平等,则有较大的手工工场完成。14世纪中期,在佛罗伦萨的城区和近郊,从事呢绒生产的手工工场约有200家,年产呢绒几万匹。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共产党宣言》 问题探究三: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角度,探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性。 提示: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社会基本矛盾。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随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基本矛盾尖锐化,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②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基本矛盾激化及经济危机的周而复始加剧阶级对立,为埋藏资本主义积累起阶级力量。 ③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瘤疾,表明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知识总结: 资本主义社会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产生: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封建社会衰亡) 特点:①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人们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产品如何分配)。 建立的基本条件:①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 ②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条件形成: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使这两个条件形成 (2)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标志 革命的原因:①经济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新兴资产阶级显现出优势; ②政治上,封建制度的存在,使新兴资产阶级这种经济优势难以充分发挥,所以只有推翻封建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革命的过程:“自由、平等、博爱”;劳动人民;夺取政权 革命的意义: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基本特征:生产过剩 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原因:直接原因——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②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内容: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在阶级上的表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性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 地位: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解决: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比较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 产 力生产工具石器金属工具铁制工具 蒸汽机、机器、电气、信息劳动对象 天然食物,原始畜牧业、农耕手工艺、商业、城市繁荣范围扩大范围进一步扩大劳动者劳动技能低下脑体分工出现文字农民农耕技术进步工人劳动技能提高生 产 关 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生产资料原始公有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封建土地所有制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人与人之间关系平等互助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但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产品如何分配平均分配奴隶主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生活资料地主阶级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大量剩余价值 主要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知识总结: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1.在封建社会一度出现过“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 C ) A.富者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B.贫者生产积极性不高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D.国家支持富者兼并土地 2.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依据是( A ) A.生产关系的性质 B.是否存在剥削 C.生产力的水平 D.人的发展状况 3.“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西周时期,道路和修筑的渠道纵横交错,土地被分割成了一个个方块,形如“井”字,是为“井田”。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最早出现在商朝时期,到西周时经过不断的发展而走向成熟。井田制所处的历史时期( C ) ①当时社会农业生产没有剥削②当时社会金属工具已广泛使用 ③当时社会土地所有制性质为公有制④此时国家已经产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与这首古代民歌所反映的社会形态相符合的是( B )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②地主通过收取地租占有农民的全部劳动成果 ③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④君主专制、等级森严是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迅速让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蔓延。许多国家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推翻封建统治阶级,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与封建社会相比较,其进步性主要表现在(C) ①阶级剥削被民主制度所取代 ②专制制度被民主制度所取代 ③等级思想被平等思想所取代 ④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逐渐增多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6.2022年2月1日,美国劳工统计局报告称:美国辞职人数创历史新高。艾肯沃尔德说:“工人们是对通过努力工作过上充实生活的“美国梦”失去了信心,比起陷入企业剥削的恶性循环,他们宁肯躺在家里领高额的失业救济金”。对上述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D ) ①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无法克服的痼疾 ②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 ③资本家们无偿且隐蔽地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 ④高福利制度并不能掩盖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列宁指出,生产社会化了,但是占有仍然是私人的。在形式上被承认的自由竞争的一般架子依然存在,而少数垄断者对其余居民的压迫却更加百倍地沉重、显著和令人难以忍受了。这说明(A ) ①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不可避免 ②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固有弊端 ③无产阶级利益与资产阶级利益有着根本对立 ④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