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1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下列语段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温暖濡养着我们的心灵。它是懈怠浮躁时父母和风细雨的叮咛,是惆怅迷茫时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是孤独寂寥时朋友真挚诚恳的倾听,是胆怯惶恐时陌生人无私热情的援助。温暖蕴含着无穷的能量。它像一盏明灯,为身处阴霾的人悄然提供光明和希望,为踟蹰不前的人默默给予勇气和力量。A.濡养(rú) 懈怠(xiè) 浮躁(zào) 叮咛(línɡ)B.惆怅(cànɡ) 孜孜(zī) 教诲(huì) 寂寥(liáo)C.真挚(zhì) 诚恳(kěn) 倾听(qīnɡ) 胆怯(què)D.惶恐(huánɡ) 蕴含(yùn) 阴霾(mái) 悄然(qiǎo)2.下列句子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壶口瀑布挟而不服,勇往直前的气慨,不禁令我们感概母亲河的伟大、坚强。B.登临陈子昂读书台,仰望湛湛空明天,俯瞰清清涪江水,我忍不住吟诵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千古名句。C.浩翰的渤海上,顶着凛洌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舰艇战斗部位就位。D.在风云变换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嶂中一现尊容。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①花是好看的,花粉也令空气中 着痒酥酥的香味。②为了改善校园周边环境,城管大队最近 了学校周边违规摆放的小摊点。③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的 ,意境会更加鲜明。④语文老师通知,“传统文化进校园”征文活动交稿于7月1日 ,请同学们踊跃参加。A.饱含 整治 感染 截至B.包涵 整顿 感染 截止C.饱含 整顿 渲染 截止D.包涵 整治 渲染 截至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越是一知半解的人,往往越是喜欢高谈阔论。B.他们俩在学校里关系密切,时常形影不离,摩肩接踵。C.小说《海底两万里》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故事情节抑扬顿挫。D.央视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鲜为人知,在此节目中,沉浸式的舞台表演形式深受广大观众朋友青睐。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B.春天到来,公园里游客如织,聆听着大自然的鸟语花香,感觉特别惬意。C.为了发挥自己的充分才能,他毅然决定回国,参加中国的太空开发研究。D.通过参观伍先华故居,我感受到革命先烈甘洒热血的英雄主义情怀。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 )《朱子家训》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 。。 。 。①然而,这却剥夺了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全面“学以成人”的机会。②可见,古人讲究从细节培养生活自理的劳动习惯,从而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基本健康。③现在有的家长却不让孩子做家务或参加其他劳动,习惯大包大揽,目的是让孩子多点时间读书学习。④我们必须谨记:尽管人类文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⑤家长这样的做法,并不一定能帮助孩子提升学业成绩,反而可能会让孩子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A.③⑤②①④ B.②③①⑤④ C.②④①③⑤ D.④③⑤①②7.下列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末,妈妈让我给弟弟讲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B.小李把自己的作文交到老师手上说:“老师,请欣赏敝人的大作!”C.韩愈升职后,在去往潮州上任的路上,写下了有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D.端午将至,我班排演了郭沫若的独幕剧《屈原》来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8.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秋天的怀念》的结尾,各色菊花,“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象征着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B.《智取生辰纲》双线并行展开故事情节,明线是杨志押运生辰纲,写杨志一行的矛盾冲突;暗线是晁盖吴用一行智取生辰纲,写团结智取。C.《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前者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谊;后者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鲁迅先生指出: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寄希望于国联是“他信”,求神拜佛是“自欺”,这些都不是“自信”。这样通过驳论证的过程来驳倒对方的论点。二、积累运用(26分)9.(10分)在撰写题为《追梦赤子心》的演讲稿时,玲玲想引用古诗文名句来丰富内容。(1)请你根据积累,帮她补全古诗文。序号 主题词 古诗文名句 出处① 恬淡平和 非淡泊无以明志, 。 诸葛亮《诫子书》② 勤学善思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为政》③ 积极乐观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④ 赤胆忠心 人生自古谁无死? 。 文天祥《过零丁洋》⑤ 忧国忧民 安得广厦千万间,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⑥ 理想信念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其一)》(2)以下内容是玲玲演讲稿的开头,请用初中课本中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和苏轼《定风波》中的诗句,帮她补全。从古至今,人类为实现梦想,一步步从野蛮走向文明。这离不开历代先贤“⑦ ,⑧ ”的无私奉献。即使栉风沐雨,也能闲庭信步,以“⑨ ,⑩ ”的乐观情怀,上下求索。如何从现在走向未来,就需要新时代的青年,手捧赤子心,追逐时代梦。10.(6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峡口①送友人唐 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注释】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1)“峡口花飞欲尽春”这一句在全诗中有哪些作用?(2)本诗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11.(10分)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后面的习题。材料一: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摘自《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有整合)某乡村振兴教育培训基地,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找准返乡农民工需求点,开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业新技术推广等课程,旨在提升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能力。(摘自网络)材料二:九年级学生小辉为了完成“最美乡村行”的调查报告,对老家进行了一次调查。他发现:村里的土坯房变成了小洋房,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修建了设施齐全的公共厕所,合理放置了洁净美观的垃圾箱。开放了宽敞明亮的图书室,村民活动中心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文化墙上“爱国、孝亲、诚信、尊老、爱幼”等宣传图片生动形象。举办了桃花节、芍药花节、荷花节、菊花节、梅花节、钓鱼比赛等活动,吸引了无数游客,村民收入不断增加。养猪专业户近年效益不错,但养猪场排污不达标,给周边河流造成污染;部分开网店的村民在网上卖假土鸡蛋和假蜂蜜,以次充好。材料三: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某小说片段)(1)结合材料一、二,你认为小辉的家乡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有哪些进步和不足。(2)村长请小辉为村里即将建成的游客中心拟写对联。请你帮小辉补出上联。上联: 下联:东西南北齐助乡村兴(3)材料三中的主人公是谁?如果他回到农村参加新型农村人才招聘会,请你结合原著中人物性格、职业、经历以及材料一,说说他更适合下列哪一种职业,并阐述理由。A.乡村教师B.联合收割机驾驶员C.乡村经济分析师材料三中主人公是 。我认为他更适合职业 ,因为 。三、阅读理解(40分)(一)阅读《古人去哪里找“热搜”》,完成问题。(11分)古人去哪里找“热搜”李方恩①拜科技革命所赐,现代人可以运用各种方便的条件去查询各类知识,了解热点所在。那么,古人没有搜索引擎,如果有类似的需求,该怎么办呢?有办法,他们可以查询类书。②中国古代的图书大体上分成“经史子集”四类。其中,经是指儒家经典,史是指史书,子汇集了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和一些宗教典籍,集收录的则是文学作品。这种分类方法是从隋朝开始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分类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因为很多知识无法装到“经史子集”这个体系中。于是,类书就逐渐出现了。③类书类似于我们经常用到的各种工具书,但是它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从内容来看,类书广泛搜集了各种书籍,内容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类知识,这和今天的百科全书有得一比。其次,类书只是把各种知识汇聚到一起,不添加任何评论和批注。最后,从编辑方式来看,类书分门别类地编排了搜集而来的资料,以便于使用者查询。这三个特点是类书最突出的特点。④那么,第一部类书是哪一本呢?研究者普遍认为,编订于曹魏年间的《皇览》是我国第一部类书。《皇览》是魏文帝曹丕召集大臣刘劭、王象等人编辑的,全书分成四十多部,一千多卷,八百多万字。 A 曹丕雅好文章,热爱文学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他经常要查询一些典章故事,在治理国家时,他也希望可以学习先贤明君的事迹。于是,公元220年,他召集了一些名臣儒士,想要编辑这样一部书。这部书费时三年编成,是严格意义上的类书。⑤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部价值极高的书,大部分都失传了。 B 到了明朝,一部规模空前的类书《永乐大典》横空出世。《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永乐大典》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注意,此处没有之一。⑥《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下令名臣解缙和姚广孝等人主持编纂。朱棣告诉他们:“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意思是说,从文字形成以来所有的著作,你们都要把它们分门别类地弄成一部书,不要嫌多。这部书从1403年开始编纂,直到1408年才最后完成。全书一共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图书近8000种,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光辉成就的扛鼎之作,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⑦从古代各种各样的类书,再到今天各种各样的搜索引擎,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则是人类对各种旧闻新知的好奇心。(摘自《知识窗》2020年第4期,有改动)12.结合第③段内容,请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类书。13.下面这句话放在A、B两处的哪一处更适合?为什么?好在这部书开了类书编纂的先河,此后各种类书层出不穷,名气较大的有唐朝的《艺文类聚》、宋朝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14.第⑥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15.为了准备辩论赛,你需要到古籍图书室去查阅下列语句的相关资料。为提高检索效率,你应该到“经史子集”哪一类去查找?甲: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乙: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甲: 乙: 丙: (二)阅读《竹笋印象》,完成问题。(15分)竹笋印象仇士鹏①我对竹笋的印象,一直是励志和积极的。②在黑暗中积累了一季的力量,竹笋用根握紧了大地的脉动。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当春雨洒落,它便猛地抬头,捅破大地,一跃而上。或许从蚂蚁的视角来看,那就如一座座巍峨的金字塔拔地而起,直入云霄。③高中时一位同学很喜欢竹笋,不仅在课桌、墙边贴满了竹笋的卡通照片,还写下座右铭“像竹笋一样,一鸣惊人”。他也是这么做的。④在高一,他算是班里的“拖油瓶”,时常挂在成绩单的最后一名。那应当是他生命里的冬天。他学习基础很薄弱,听课时经常掉线,但他并没有自甘堕落,和顽劣者沆瀣一气,而是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一般,牢牢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无论我什么时候看他,他都在低头刷题。终于,在高二摸底考的时候,他冲入了班里的前二十;在高三,更是直接迈入了年级前十。那时候,他已经从一根不起眼的竹笋,长成了翠色欲滴的青竹。⑤他很喜欢吃竹笋,尤其喜欢吃竹笋炒肉,素雅和荤腥相遇,鲜味便在猛烈中有了更加悠久的余韵。《诗经》有言:“其蔬伊何,惟笋及蒲。”竹笋虽是幼年期的竹子,却有极佳的口感。“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只有亲口品尝了竹笋的滋味,才能真正明白苏东坡流连忘返的原因,才会理解陆游“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感叹。竹笋炒肉和酸辣土豆丝作为当年我们食堂里的常客,也成了我们青春回忆里一枚盘子大小的印章。想来,竹笋确实很像那时候的我们,青涩而又灰头土脸,未来的光芒都还在体内深藏,我们自以为的伶俐,在如今看来也是如此笨拙而又天真。⑥“嘴尖皮厚腹中空”,竹笋着实其貌不扬。母亲时常对我开玩笑说:“你以后要像竹笋一样,做事有冲劲,但又不招摇。”她说,不能像花花草草那样,个子长不高,心思全都放在花香上了。看看竹笋,不妖不艳,踏踏实实,长大后还十分虚心。当然,还要有足够厚的脸皮。每次下雨后,竹笋就一个赶着一个地冒了出来——它们只会把谦逊留给大地和阳光,却绝不会把生存的机会拱手让人。早一点破土,多长高一点,就能吸收到更多雨露。⑦母亲说她以前因为害羞,错失了某次上台的机会,单位领导因此便没能发现她这匹“千里马”。她经常对我念叨,不管心里多么不好意思,也要像竹笋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不知道竹笋听到母亲的评价会是如何表情?或许在那满是泥泞的外皮下,也有一张因害羞、紧张而红扑扑的脸吧。⑧我最喜欢的,却是看父亲挖竹笋。⑨长时间生活在高楼上,我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在竹林里走来走去也发现不了被泥土抱在怀里的竹笋。而父亲不一样,在乡野中土生土长的他,目光一扫,便能找到笋的痕迹,锄头一刨,就把竹笋挖了出来。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无中生有的魔术。所以每次和父亲上山,都像是一场邂逅惊喜的旅程。我虽然只是一个旁观者,也能分到一点竹林的恩泽——当母亲用山泉水把父亲挖到的竹笋做成汤,我一口口地饮,似乎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因为这时,春天好像也从我体内,破土而出了。(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16.选文围绕竹笋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补全。17.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赏析下面两个句子。①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当春雨洒落,它便猛地抬头,捅破大地,一跃而上。(从词语运用的角度)②每次下雨后,竹笋就一个赶着一个地冒了出来——它们只会把谦逊留给大地和阳光,却绝不会把生存的机会拱手让人。(从修辞的角度)18.第⑨段先说“我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后面又说“似乎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19.当前,一些青少年衣食富足,未经风雨,也没有了“竹笋印象”。请结合文本,简要说说当代青年应如何重拾“竹笋”精神。(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14分)【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节选自《出师表》)【乙】时上封事①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征②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谤木之遗也。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帝悦,皆慰之。帝宴群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③,征而已。”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选自《新唐书》,有删改)【注释】①封事:指密封的奏章。②征:魏征,唐代谏臣。③违:过失、错误。20.用“/”给乙文划波浪线句子断句,划两处。时 上 封 事 者 众 或 不 切 事 帝 厌 之2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天启壬戌秋日B.使内外异法也 渔人甚异之C.征与诸葛亮孰贤 卿言多务,孰若孤D.帝悦,皆慰之 孔子云:何陋之有2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②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23.结合甲、乙两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诸葛亮和魏征提出的共同建议是什么。这对你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发?四、写作实践。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60分,其中书写占3分)24.(60分)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主席说:“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请以“牛”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书写工整,卷面整洁。25.歌德曾说:“书籍只有被理解时才算被发现。”初读,我们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它;重读,才能真正地发现它。对人、事、物,亦是如此。请以“重读_____这部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书写工整,卷面整洁;(4)若选择本题,需补全题目。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解析】“叮咛”的“咛”应读作“nínɡ”;惆怅”的“怅”应读作“chànɡ”;“胆怯”的“怯”应读作“qiè”。2.B【解析】“气慨”的“慨”应为“概”,“感概”的“概”应为“慨”。“浩翰”的“翰”应为“瀚”,“凛洌”的“洌”应为“冽”。“风云变换”的“换”应为“幻”,“云遮雾嶂”的“嶂”应为“障”。3.C【解析】①“饱含”指充满;“包涵”是客套话,请人原谅。根据“空气中”,选“饱含”。②“整顿”是使紊乱变为有序,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整治”侧重于对不法之人的惩治。根据“学校周边违规摆放的小摊点”,选“整顿”。③“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也比喻夸大地形容;“感染”指通过语言或行为引起别人相同的思想感情。根据“经过画家”,选“渲染”。④截至,截止到(某个时候)。截止,(到一定期限)停止。根据“征文活动交稿”,选“截止”。4.A【解析】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望文生义。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对象错误。鲜为人知:形容很少有人知道,与后文“深受广大观众朋友青睐”矛盾。5.D【解析】A.缺宾语,应在“婆娑多姿”后面加上“的树影”;B.搭配不当,“聆听”不能与“花香”搭配,删去“花香”;C.语序不当,“充分”应放到“发挥”的前面。6.B【解析】语段围绕“劳动”这一话题。与首句衔接最紧密的是②,排除A、D;①中的“这”指代的是③中家长的错误做法,故①应在③之后,答案为B。7.A【解析】“大作”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的作文。“左迁”是贬官,不是升职。《屈原》是多幕剧,不是独幕剧。8.C【解析】《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蒹葭》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谊。二、积累运用9.①非宁静无以致远(重点字:致)②学而不思则罔(重点字:罔)③沉舟侧畔千帆过(重点字:(重点字:罔))④留取丹心照汗青(重点字:汗)⑤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重点字:庇)⑥长风破浪会有时⑦落红不是无情物⑧化作春泥更护花⑨莫听穿林打叶声⑩何妨吟啸且徐行(重点字:啸)10.(1)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季节(时间),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2)同:都抒发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异:《峡口送友人》情感显得忧郁低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显得乐观旷达。【解析】日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理解。11.(1)进步:村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经济收入不断增加。不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破坏了乡村生态环境;部分人缺失诚信。(2)示例1:花鸟虫鱼笑迎宾客到示例2:春夏秋冬喜看百花艳(3)祥子;B;原著中祥子是一个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力车夫,他老实、善良、淳朴、木讷、勤快、吃苦耐劳,有美好的理想,他适合联合收割机驾驶员的职业,能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获得联合收割机的驾驶技能。【解析】(1)结合材料二内容可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乡村生态环境被破坏了,并且也导致部分人缺失诚信。(2)根据对联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理解写出即可。(3)结合材料三的内容可知祥子是一个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力车夫,他老实、善良吃苦耐劳,有美好的理想。他更适合联合收割机驾驶员的职业。三、阅读理解12.类书是广泛搜集书籍中的各种知识,并分门别类地编排起来,以便于查询的工具书。【解析】本题考查下定义说明方法的运用。13.应放在B处。因为“好在这部书”指的就是上面提到的“编订于曹魏年间的《皇览》”,④⑤⑥段是按照时间顺序,从曹魏时的《皇览》到明朝的《永乐大典》来介绍类书。【解析】本题考查段落的逻辑关系。14.示例一: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永乐大典》具有广泛搜集书籍中的各种知识这一特点,增强了科学性和准确性。示例二: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永乐大典》比作中国文化的名片,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永乐大典》的重要性,使说明对象具体可感。【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运用及作用的分析。15.甲:史 乙:经 丙:集【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典籍的理解。16.①高中同学贴竹笋照片,写座右铭激励自己。②母亲教育我要像竹笋一样有冲劲,不招摇。③我看父亲挖竹笋。【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第一空对应③④自然段,写高中的一位同学在课桌、墙边贴竹笋照片,写关于竹笋的座右铭激励自己不断进步。第二空对应⑥⑦自然段,写母亲结合自己的经历教育我要像竹笋一样有冲劲,不招摇。第三空对应⑧⑨自然段,写我看父亲挖竹笋。17.①“猛地”“捅破”“跃”等,形象、准确地写出了竹笋破土而出的果敢与力量,表达了作者对竹笋的赞美之情。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赶着一个”“拱手”等赋予竹笋人的情态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笋雨后生机勃勃的特点,赞扬了竹笋不甘人后的精神。【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言之有理即可。18.说“没有了默契”是因为我长时间生活在高楼上,不能发现土里的竹笋;说“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是因为我看到父亲能很快找到竹笋,并在品尝竹笋汤的时候,唤起了我一直以来对竹笋励志和积极的印象,又重新和竹笋达成了默契。【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19.面对学习,要不断积蓄,厚积薄发;面对困难,要坚忍不拔,顽强拼搏;面对目标,要坚定不移,不改初心;做人既要踏实、谦逊,又要抓住机会,敢为人先。【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领悟和联系实际的能力。20.时上封事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解析】句意为:当时上书言事的大臣很多,有的大臣言事不切实际,皇帝厌烦;故断句为:时上封事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21.C【解析】A.前句句意: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秋:名词,时候。后句句意:天启壬戌秋季的一天;秋:名词,秋季。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B.前句句意:使宫内宫外执法不同;异:形容词,不同。后句句意: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C.前句句意:魏征和诸葛亮比,哪个更贤能;孰:谁。后句句意:你说事务繁多,谁比得上我;孰:谁。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D.前句句意:皇帝高兴了,对上书言事的人全都加以抚慰;之:代词,代上封事者。后句句意: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22.①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前期兴盛的原因。②说的是正确的,就对朝廷有好处;说的是错误的,也对政事没有损害。【解析】①句中重点词:亲,亲近。所以,……的原因。句意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前期兴盛的原因。②句中重点词:言,说。则,就。益,好处。句意为:说的是正确的,就对朝廷有好处;说的是错误的,也对政事没有损害。23.共同建议:应广泛地听取意见。启发: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我们才能进步更快。【解析】结合两文内容,围绕着“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四、写作实践24.略25. 略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