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错题&知识点梳理大运河(一)示意图(二)错题1.诗歌反映现实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材料一中的两首诗都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工程的评价?两人的评价有何不同?答:大运河。《汴水》中只看到了劳逸繁重,过于片面。《汴河怀古》中气对积极作用给予了肯定,又指出了隋炀帝巡游江都的过错比较全面。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嗯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根据材料二,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景象?后人如何评价他的诗歌?答:开元盛世;诗史材料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根据材料三,分析两首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与哪一使事件有关。你如何看待这一历史事件?答:①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②唐朝的国事由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③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开始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民族交融概况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强盛,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之为开元盛世。21教育网安史之乱概况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21·cn·jy·com影响①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③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错题1.见一、(二)、1、(2)&(3)2.某校七年级学生开展了以“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部分资料,请你一起参与。(12分)资料一: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1.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各民族在混乱中相互交融。2.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局面,在割据中有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3.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势,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想互交往,真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交融。-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资料二:图1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壁画)图2宣政院印章(1)请指出资料一中提到的三种民族关系发展模式分别对应的历史时期。(6分)(2)资料一、二反映的促进民族交融的因素有:。(填序号,4分)①世袭制的推行;②各民族间的长期交往;③统治阶级的民族政策: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⑤设立管理机构;⑥海外贸易频繁:⑦民族政权间的战争。(3)根据资料一、二,概括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2分)答:(1)图1:五代十国。图二:金与南宋的对峙。图三:隋(2)②③⑤⑦①和为主流,战和交替。②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宋1.答:(1)①曲辕犁大大提高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农业发展。②纸币便于携带和流通,利于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2)图3:活字印刷术;毕昇。图四:揭开了世界军事史上热兵器时代的序幕,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司马光;李清照;婉约,细腻,清秀;A杂剧;B南戏;C音乐①汲取古人的宝贵经验。②增强创新意识,敢于创新,勇于实践。2.发展经济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根基),语曰:“苏湖熟,天下足。”———摘选自《陆游集》(1)“故都”是指哪里 “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 (4分)材料二:北宋政府把种植方法印成榜文广为张贴,将占城稻推广到江淮两浙地区……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而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经济迅速发展起来。2-1-c-n-j-y一—改编自《两未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概况》(⑵)根据材料二,分析材料一中的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4分)材料三: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市中人塞不得行,千声万语聋人耳……今年买经(织物上的轻纱)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泛指粮食)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摘选自《南浔丝行市》(3)结合材料三,说说明清时期的经济有了怎样的发展。(4分)答:(1)开封。经济中心南移,苏州一带经济发展迅速。①政府大力扶持。②引进优良品种、高产作物。③人民共同的努力。④社会安定⑤自然条件优越。①乡农卖丝争赴市,说明商业发达。②家家置纺车,反映手工业繁荣。4.(1)结合材料一中的图片信息,描述宋代经济的发展情况。(3分)(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人口在宋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试分析其原因。(3分)(3)材料三中的“瓦舍”是什么场所 材料三反映出未代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具有怎样的特点 (4 分)答:(1)①宋代秧马的广泛使用体现出农业得到较快发展。②宋代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体现出手工业兴盛。③宋代设立了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世博斯,体现出海外贸易的繁荣。【出处:21教育名师】南方户数已经超过北方。原因:①由于南方相对比较稳定,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导致南方人口增加。②宋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经济繁荣,导致南方人口增加。【版权所有:21教育】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特点:丰富多彩。辽宋夏金元时期1.运用思维导图,轻松学习历史,根据图甲、图乙,回答第1一2题。适合填写在图甲①②两处的是A①励精图治,经济繁荣②科举确立,影响深远①开明政策,民族交融②编制户籍﹐统一货币①科举诞生,影响深远②开明政策,民族交融①编制户籍,统一货币②励精图治,经济繁荣2.图乙反映了中国某时期历史版图的演变过程。其中3④两处应该是BA.③蒙古④北宋B.3西夏4北宋C.③蒙古④南宋D.3西夏④南宋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我们通过学习历史所形成的历史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2·1·c·n·j·y(1)结合所学知识,填写图1中①、②处的朝代名称,开归纳图示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4分)【唯物史观】材料二:辽宋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编译自《宋史》2材料二的内容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有人说,这一协定对于北宋是“屈辱”的,你如何评价 (3分)(3)根据图2指出南宋时榷场的分布特点,并说说榷场在历史上的作用。(3分)【历史解释】材料四:元世祖仿效汉法进行改革,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4)材料四体现的是元朝的什么景象 “新的民族”是指哪一民族 (2分)——编译自《宋史》(5)请任选A、B中的一位英雄人物,谈谈他身上所体现出的高尚品质。(2分)答:(1)①北宋。②元朝。政权并立,民族交融。澶渊之盟。这在当时对于北宋是耻,但换得了宋辽之间长久的和平,促进了边界贸易,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界地区的发展。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分布在边境地区,促进了南宋与金等政权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元朝民族交融;回族。选A:岳飞不计个人名利,不怕牺牲,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或选B:今天翔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明政治制度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为了巩固统治,他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①”,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朱元璋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①。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在实现大权独揽之后,朱元璋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明确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科举考试变化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②;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③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错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分)材料一:太祖在总结元亡教训时谈道:“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注:法度不能执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来源:21cnj*y.co*m】——摘自《明史》材料二:明末陕西社会状况摘选。(1)材料一中太祖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主荒臣专,威服下移”问题 (5分)(⑵)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4分)材料三: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乾隆壬子( 1792年),纯皇帝(乾隆帝)特旨裁之。21cnjy.com———摘自昭裤《啸亭杂录:清代史料笔记》3)材料三中清朝前期中央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明清政治的主要特征。(2分)答;(1)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措施: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朱元璋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设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朱元璋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利统归兵部,设立锦衣卫监视官民等。【来源:21·世纪·教育·网】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灾民遍野,官府催真如故。21·世纪*教育网军机处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直至撤销。封建君主专制强化。2.清(一)农业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在兴修水利方面,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www-2-1-cnjy-com手工艺和商业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①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 500家,织工超过50 000人。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如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例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与晋商相匹敌的是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1*cnjy*com人口的增长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错题五、(四)、1、(3)&(4)(1)材料一体现了清朝前期在农业发展上推行什么政策?这项政策的推行有何重大作用 (3分)【商业繁荣】材料二: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万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如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科基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晋商在全国范围内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徽商在全国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商业繁荣的表现。(4分)www.21-cn-jy.com【人口统计】材料三:清朝前期人口统计表。(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前期人口数帚亦化的趋热,并说说这一趋势带来的问题。(3分)(4)综合上述材料和回答,你从中得出了哪些感悟 (4分)答:(1)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工商业市镇不断发展,出现了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的大商邦。带来的问题: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垦荒田,使许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政策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业发展对社商业繁荣有推动作用;国家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合理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21*cnjy*com综合1.我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注重与他国方好往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⑴)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日本“常须达”大唐的目的是什么 请再列举两例唐朝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4分)⑵根据材料二归纳宋朝海外贸易的特点。(4分)材料三:使明代初期显得与众不同,但又同汉、唐、宋等朝代初期业绩典范相称的举措,是将帝国的骄傲播向西方,尤其是他们惊人的海上远征。——节选自《亚洲史》(3)谁带领了明代初期“惊人的海上远征” 请写出该海上远征的目的。(3分)(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古代对外交往不断发展的原因。(2分)答:(1)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范围广,进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沿海大商港多,海外贸易发达;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郑和。提高明朝在海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通便利;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2.发展经济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根基),语曰:“苏湖熟,天下足。”——摘选自《陆游集》(1)“故都”是指哪里 “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 (4分)材料二:北宋政府把种植方法印成榜文广为张贴,将占城稻推广到江淮两浙地区……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而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改编自《两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概况》⑵根据材料二,分析材料一中的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4分)材料三: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市中人塞不得行,千声万语聋人耳………合年买经(织物上的轻纱)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泛指粮食)。——摘选自《南浔丝行市》3结合材料三,说说明清时期的经济有了怎样的发展。(4分)答:(1)开封。南宋时期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或:南宋时,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政府对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视;南方地区相对安定。①乡农卖丝争赴市,说明商业发达。②家家置纺车,反映手工业繁荣。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材料一C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