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2022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论述类文本阅读——2022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含答案)

资源简介

论述类文本阅读
1.【2022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囊括了器皿与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与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
本书的研究旨趣,不在金银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而在与社会生活史密切相关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史,也可以说,它不是穷尽式的历史资料汇编,也不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器物分型、分式以划分时代,而是以目验实物为前提,从名物学入手,通过定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来展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中的金银器。
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是伴随现代考古学而生的一门新兴学问。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是不一样的。前者显示了数量颇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数目,但提供具体形象的材料很少。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
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而通过销熔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示出设计的重要。
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最为贴近生活的艺术,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当然不同时代表现的形式多有不同,亦即选择与创造的艺术形象不同,这也正是工艺美术史所要展示的一个主要内容。这里“史”的概念是指以贴近设计者和制作者装饰用心的感知,展示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却只是以成品来显示的设计史脉络,而不是贴着历史编年来勾画发展的线索。小说家说:“语言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我们最基础、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语言也是一种建筑材料,许多意想不到的建筑物都是靠了语言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来的。”历史学家则说:“我始终强调运用最基本的‘语文学’的学术方法,对传到我手中需要研究的那个文本作尽可能全面和深入的历史化和语境化处理,进而对它们作出最准确的理解和解读。”这两段话同样可以移用于作为艺术语汇的造型与纹饰,本书即是建立在对艺术语汇发生与演变的观察和分析之上,在这里呈现的是两类语言:一是物,即用造型和纹饰表达自身的艺术语言;一是文,即人对物的命名,此中包括了对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意义的理解。
金银器工艺的发展演进,关键在于品类的丰富以及与时代风尚紧密相关的造型和纹饰的设计之妙,技术的进步并非主导。纹样设计首先取决于工匠的慧心,付诸熟练掌握传统技术的巧手,乃其第二义。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也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金银器本身设计与制作具有连续性的工艺传统,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因此可以说,中国金银器史,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古代社会风俗史。
(摘编自扬之水《“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考古发现的金银器实物在名目和数量上远远比不上典籍记载,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典籍记载之上。
B.考察一个时期社会的审美风尚,应先注意其时金银器皿和首饰流行的工艺设计以及对时代风尚的传播。
C.无论哪朝哪代,金银器纹样设计都脱不开祈福与怡情两大主旨,其他工艺美术门类的纹样设计也是如此。
D.给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的金银器成品命名,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是命名的主要依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宗明义,点明《中国金银器》一书的性质,概述了全书研究的对象和范畴。
B.文章通过将金银器与书画、金石等对比,突出其品质特性,凸显了设计的重要。
C.文章引用小说家、历史学家的话,来解释将造型和纹饰视作艺术语汇的研究思路。
D.文章末段重点论证了连续性的工艺传统对金银器技术、造型和纹样设计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金银器》一书将各种金银器实物还原到其设计和制作的时代中来展开研究。
B.与其他艺术品相比,金银器因其“俗”,且经反复销熔,所以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
C.古代金银矿石分布状况和冶炼技术的发展不在《中国金银器》一书研究视野中。
D.古代文学作品涉及金银器的相关描述,是中国金银器造型和纹饰研究的重要参考。
2.【2022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
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武松自忖这一定是蒋门神了。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
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金圣叹的眉评甚妙:“一段写满教场眼睛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睛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睛不觉在两人身上。”流动视角妙处在于:看客反成被看客,着墨不多自风流。
杨志比武的描写,是在单纯中求洒脱;大名府陷落的描写,要在复杂中求专注,千头万绪由何处着手?叙事者心灵手捷,一下子捉住了梁中书遑遑然如丧家犬的身影和目光,举一纲而收拢千丝万缕。行文没有让梁中书轻易脱险,而是在他逃遍东南西北四门和三闯南门的过程中,由内往外地辐射出圆形的视角,把瞬间遍及满城的战火统一于一人的眼光之中。
视角可以分为内视角、外视角和旁视角等处在不同层面上的类型。视角的流动,可以在同一层面上采取对位的、波浪状的或者圆形的种种流动方式;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采取跳跃的或者台阶式的流动方式。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有一则二百余字的故事,使用有如昆虫复眼一般的视角,它先用外视角,写翰林院一位官员从征伊犁,突围时身死,两昼夜后复苏,疾驰归队。随之,作者和翰林院一位同事问起他的经历,采取他“自言被创时”的方式转向内视角。内视角把人物在生死边缘上迷离恍惚的意识滑动,寓于灵魂离体后的徘徊,简直是某种意识流的写法。最后作品又转到旁视角,借同事之口表达对这位官员的赞叹。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
(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体交融”指叙事者以作品主要人物的视角,带领读者跟随人物进入叙事情境。
B.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
C.如果流动视角采取圆形轨迹展开,叙事者和主要人物的视角有时并不一致。
D.纪昀通过内视角呈现从征伊犁的官员的意识流动,赋予了故事深度心理功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叙事作品视角的分析,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
B.文章第二段以《水浒传》中“大闹快活林”为例,论证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C.文章末段以《阅微草堂笔记》中一则小故事为例,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
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叙事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视角的流动既包括从人物的内视角转为外视角、旁视角,也包括由某一人的内视角转为另一人的内视角。
B.选择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叙事还是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叙事,与叙述的内容相关,也与叙事者希望达到的叙述效果相关。
C.相较于长篇作品,笔记小说短小精悍,在采用流动视角或复眼映视式视角叙事时,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
D.《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节采用流动视角,既写“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又写黛玉眼中的凤姐、宝玉等人。
3.【2022年河南开封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广大作家思考为什么人写作、写什么内容等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什么人写作是一个根本性原则问题。文学创作要多样化,既要关注青少年的需求,又要关心中年人的生活,还要关怀老年人的心理状态;要为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普通市民、知识分子等不同群体提供多元化文学作品。作家要真正了解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关心他们的生活需求与心灵追求,为他们的文化消费提供优质内容。
一段时间以来,文学创作领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些文学作品虚构妄想,情节荒诞不经,人物和事件失真,但在年轻读者中激起不小的波澜,成为现代人追求刺激、消磨时光的选择,导致文学作品成为快餐式消费品,距离社会现实生活和温暖的人性关怀越来越远。一方面,不少年轻人在“无厘头”的虚幻文字里沉迷;另一方面,普通群众的阅读需求得不到引导与满足,他们的生活与需求期待有人来关注和言说。这就需要作家校正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向,真正走到人民中间,切实沉到生活深处,努力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
全球化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每ˉ天都涌现出无数新现象、新问题。这些新形势中既有欣欣向荣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那么,文学作品如何表现这些新变化,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有的作品是非不分、善恶不辨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严重误导读者的价值观,这与作家的使命相背离。真正的作家应扎根人民,在人民群众中成长,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研究他们的心理,写出的作品才能有正确的方向和丰富的内容。
当下的文学创作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作者的收益与读者的阅读量挂钩,导致文学的低俗化,文学创作沦为哗众取宠的把戏。作家要有自觉的责任意识,深入社会生活,感知人间的冷暖,体验人性的温度和生活的厚度,从真善美的立足,点出发,书写永恒的、美好的人性,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文本,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高品位的精神食粮。∶部分作家宣称自己的作品旨在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取消了作家的情感介入,以一种“零度感情”来反映现实,表现的是纯粹的生活之流,一些作家成了社会生活的冷漠旁观者。纵观古今中外,每一部伟大的经典名著都有作家高尚的灵魂在观照作品,照亮读者。所以,作家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引领先进文化的使命感。动笔之前,作家不仅要心中有人民,还要心中充满爱,用文学的温度温暖人民的心,给读者以美好的希冀,给社会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总而言之,广大作家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将文学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创作出内容丰富生动、形式多姿多彩、文字温暖人心、思想积极向上、具有深厚人民情怀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文学精品。
(摘编自纳张元《用文学的温度温暖人民的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源于人民、为了人民是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作家进行创作的根本遵循。
B.文学创作要关注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需求,要为社会提供多元化的文学作品。
C.作家的使命是为人民提供高品位的精神食粮,不能停留在百姓喜怒哀乐的书写上。
D.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才能创作出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优秀作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呼唤新时代文学多出精品。
B.文章第三段既指出了文学创作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又为作家创作指明了努力方向。
C.文章以正面论证为主,也融入了对文学创作中的问题和错误倾向的分析,论证严密。
D.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历代文学创作的回顾,也有对当下文学创作的剖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直面现实,揭示社会问题,就会误导读者的价值观,使文学缺乏应有的温度。
B.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源于生活,作家应该走到人民中间,运用艺术更好地表现生活。
C.作家致力于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少有个人情感介入,这样的作品生命力更强。
D.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常态会使作品题材更狭窄,也失去文学应有的审美格调和品位。
4.【2022年山西太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社会主义诞生在西欧的土壤,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孕育的叛逆之子,这也就意味着,现代社会主义的产生离不开资本主义现代性这一历史前提。因此,中华文明把现代社会主义融入自身,包含着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华文明必须积极吸纳作为现代社会主义之前提的一切“现代文明”,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现代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东西;另一方面,中华文明还要借助现代社会主义能动地创造一种新型的、更好的现代文明。这就是文明革新的辩证法。
问题在于,经典作家所论述的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实质上是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超越,而在缺乏资本主义土壤乃至基因的其他社会,比如中国,到底如何经过“拿来主义”来人为构建一种并非自生自发的未来文明,却是谁也不知究竟应该怎么做的事情。对于中华文明而言,这一问题的实质在于,中华文明的现代新生,并非按照现代社会主义的抽象原则进行生硬的单向自我改造的结果,而是在现代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与自身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对于现代社会主义和自身的双重改造。实际上,也就是在中华文明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双向互动中进行的融合创新。在此过程中,中华文明绝不是作为一个被动受纳的纯粹客体而存在,毋宁说,中华文明必须保持高度的主体性,只不过这种主体性不是现代西方哲学所设想的那种基于主客二分、流于封闭自我的形而上学“主体”,而是中华文明作为一种学习型文明所固有的“日新之谓盛德”(《易经·系辞上传》)。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因为中华文明禀有这种积极能动、刚健有为又虚怀若谷、涵容吐纳的优良品质,它才可能为现代社会主义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别开生面。
现代社会主义实际上是要在现代资本主义所造成的个人主义荒原和利己主义废墟上重新激发人的社会性,实现一种“自由联合”。当然,一切问题的根源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人的社会性不是一种空洞抽象的内在倾向,而是意味着经济社会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公共性”,它指向一种基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新型共同体生活。马克思主义对于推动社会主义从空想(乌托邦)走向科学做出的重大贡献,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通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发现了现代社会主义的现实基础。但是马克思主义所探明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不同国家或文明体中展现出迥然不同的面目,这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实际”,就是由历史、文化、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技术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形塑而成的特定文明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开创出一条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又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的新型现代社会主义道路,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最直接地与中华文明这一特定的文明形态有莫大关系。当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进入中国,势必会在中国内部促使生成一种新的现代性,但同时这种现代社会主义在中国社会的生命力究竞有多大,完全取决于它与中国的实际——尤其是中国特有的文明形态——融合的程度,而在此过程中,中华文明作为一种拥有数千年深厚积淀的独特文明,必然会反过来对现代社会主义的中国形态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创发一种具有中华文明特质的新型现代社会主义文明,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
(摘编自刘晨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论中华文明与现代社会主义的交融》)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明革新的辩证法指中华文明既要积极吸纳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也要能动地创新。
B.中华文明的现代新生虽然植根于中国土壤,但也遵循现代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
C.社会主义由空想走向科学,是因为产生了基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新型共同体生活。
D.现代社会主义接受中华文明影响越大,其在中国社会的生命力就会越强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现代社会主义的诞生谈起,引出中华文明和现代社会主义的两层关系。
B.第二段引用《易经》中的话,是为了论证现代社会主义可以让中华文明获得现代新生。
C.第三段强调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贡献,有助于突出特定文明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D.第四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关系的论述紧承上段观点,逻辑性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就包含了积极能动、刚健有为又虚怀若谷、涵容吐纳的优良品质。
B.现代社会主义希望重新激发人类本身就具有的受到现代资本主义破坏的社会性。
C.西方国家没有走向现代社会主义,是因为它的经济社会中缺少实实在在的“公共性”。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现代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交融的产物。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C
2.D
3.B
解析:1.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A项,“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典籍记载之上”错,根据文章第三段中的“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可知,考古发现的金银器实物“以形象示人”,在“提供最为直观的实例”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在典籍记载之上;B项,“应先注意……的传播”错,文章第四段只是说金银器可以通过工艺设计跟从时代风尚,传播时代风尚,并不意味着“考察一个时期社会的审美风尚,应先注意其时金银器皿……的传播”;C项,根据文章第五段中的“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可知,本项正确;D项,“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是命名的主要依据”错误,根据文章第五段中的“人对物的命名,此中包括了对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意义的理解”可知,对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的金银器成品的命名,应该主要依据“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意义”。
2.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重点论证了连续性的工艺传统……影响”错误。文章末段论述金银器纹样设计的影响因素并介绍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的内容,是为了证明“中国金银器史,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古代社会风俗史”。
3.根据文中信息推理判断(思维发展与提升);“金银器因其‘俗’……所以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错误,根据文章第四段的内容可知,较之其他艺术品,金银器因“反复销熔”而能改心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也可用其“俗”来传播时代风尚,这些移与其“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无必然因果关系;“与其他艺术品相比”“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于文无据。
2.答案:1.B
2.D
3.C
解析:1.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于文无据,文章第二段只是说“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而“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并未提及西方语言的句式特点。
2.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A项,“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错误,原文第一段只是说“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且全文在论述过程中并没有比较优劣。B项,“论证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错误,文章第二段举《水浒传》中“大闹快活林”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流动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C项,“论证视角……存在着差别”错误,文章末段以《阅微草堂笔记》中一则小故事为例,是为了论证视角的流动可以在不同层面上进行。D项,文章第二段举了《水浒传》中“大闹快活林”的例子和《巴黎圣母院》中描绘建筑的例子,并进行了对比论证,故本项正确。
3.根据文中信息推理判断(思维发展与提升);“相较于长篇作品,笔记小说……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错误,文章末段只是说“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并未将笔记小说和长篇作品进行比较。
3.答案:1.C
2.D
3.B
解析:1.“不能停留在百姓喜怒哀乐的书写上”有误。
2.“既有对历代文学创作的回顾”有误。
3.A.“文学作品直面现实,揭示社会问题,就会误导读者的价值观”有误;C.“作家致力于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有误;D.“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常态会使作品题材更狭窄”有误。
4.答案:1.B
2.B
3.C
解析:1.A“积极吸纳现代资本主义文明”错,原文是应积极吸纳包括“现代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东西”;C马克思推动社会主义由空想走向科学是因为他发现了现代社会主义的现实基础;而不是因为产生了基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新型共同体生活;D原文是说现代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的“融合程度”,没有说这种生命力与程度深浅的关系。
2.引用《易经》中的话是为了说明中华文明是一种学习型文明,要论证的也不是现代社会主义对中华文明的单向改造,而是“现代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的双向改造;也可以认为论证的是中华文明具有高度的主体性。
3.资本主义社会是存在公共性的,马克思正是从这种公共性中看到了它的指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