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雷雨》(节选)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雷雨》(节选)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雷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曹禺的剧作《雷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第一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
《雷雨》是一出四幕话剧,选入课本的是第二幕。《雷雨》也是一部艺术结构精巧的作品,它的戏剧冲突非常集中,在该剧的第二幕中,有充分的体现,这将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学情分析】这是学生上高中以来学的第一个戏剧单元。学生们在初中时没有接触过话剧,所以在学习时应该先给学生们介绍话剧知识,但这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们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主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阅读剧本,了解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人物的性格。
2.初步了解戏剧人物的鉴赏方法。
能力目标;
1.学会鉴赏戏剧,提高学生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2.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情意目标:
感受作者借助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传达的悲剧意识(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生存的悲剧)
【教学设想】
1.通过反复阅读和分角色朗读,品味戏剧作品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比较鉴赏相结合,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
3.学生表演的戏剧,切身感受人物情感。
4.课型:品读·鉴赏课
5.教时:一教时
【教学重难点】
1引领学生在把握矛盾冲突的基础上,通过对周朴园语言的品读,探究周朴园的性格、心理。
2.引领学生感受作品的悲剧意识,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1933年,一位年仅23岁的清华学子带着梦幻,带着爱恨无奈,带着对旧中国家庭和社会的无比愤懑,奋笔完成了一部酝酿了五年之久的剧本。一年后,时任《文学季刊》编委的巴金在编辑部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它,并为它掉下了感动的眼泪。它的发表立刻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从1935年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之后并相继拍成电影、电视连续剧,这部经久不衰的剧本就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雷雨》。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它。
【板书】雷雨
二、审美感知,整体把握。
(一)知人论世
曹禺,原名万家宝,1 9 1 0 年生,湖北潜江人。他从小爱好戏剧,1 9 2 9 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1 9 3 3 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 9 3 4 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 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用一个简短的视频了解这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的剧作家曹禺)
写作背景:曹禺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在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
他自我评价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他人评价:有人说《雷雨》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有人说“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它,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当然也有人说《雷雨》不过是一部多角爱情剧而已。 也许,正是因为《雷雨》里有无数个难解的谜团,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才构筑了作品不可抗拒的魅力。
(二)梳理情节(自主研习)
《雷雨》是一出戏剧。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等各种艺术手法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其基本要素:矛盾冲突。
现在请同学们用三分钟时间,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一下文中有几处矛盾冲突。
第一处:梅、周狭路相逢。(家庭内部冲突)
第二处:鲁、周针锋相对。(社会阶级斗争)
这节课,我们主要研习的是文中第一处矛盾冲突 :
戏剧中,矛盾冲突最能体现人物形象特点,我们通过梳理周朴园和侍萍之间三十年的恩怨情仇,来分析周朴园的形象。
首先,选场背景回顾,时间回到30年前的无锡,周朴园和婢女侍萍相爱,并且生了两个儿子,这也许是个美好的开始,但是好景不长,周家为了迎娶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姐为媳,除夕之夜,逼走生下第二个孩子才三天的侍萍,侍萍走投无路,投河自尽,幸亏被人救起。
30年来,侍萍流落他乡,讨过饭,当过老妈子,缝过衣服,也嫁了两次人,过着辛酸的生活。
30年来,周朴园搬了家,成了某矿业公司董事长,但他并没有忘了侍萍,还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她喜欢的家具和关窗的习惯,也曾派人去无锡打听过她的下落。
30年后,在周公馆,周朴园和侍萍意外重逢……
他乡逢故知,本是人生一大幸事,更何况还是心心念念的人,应该会出现“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或者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感人画面!但现实并非如此。
(三)人物分析
现在我们通过分析二人重逢后的几个情境,来探讨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情境一(学生活动,表演话剧)
现在有请尹姝涵,王泽众两位同学为我们情境再现。
周朴园在听出侍萍无锡口音后,向她打听消息,但侍萍明明是婢女,为什么周朴园却说她是位“小姐”呢?
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
答:周朴园自己也觉得当年抛弃侍萍,是一段很不光彩的历史,向别人提起时,也是小心翼翼,他企图改变侍萍的身份,扭曲事实,想掩盖自己的罪行;身为董事长周朴园已经看不上侍萍的婢女身份,也不愿再提起自己和一个婢女相爱过,说其是小姐,极力美化侍萍,美化他们的爱情,则是想维护自己的名誉和身份。
无论是掩盖罪行,还是想维护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都可以看得出,他为人的虚伪和自私。
情境二(学生活动,表演话剧)
现在有请张晨曦,吴诗燏两位同学为我们情境再现。
刚刚还是深情思念,但认出眼前人就是侍萍后,立马变脸,
请同学们思考,周朴园变脸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他什么心里?
明确: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周朴园变脸主要是他意识到侍萍的回来可能会对自己不利。
此时的周朴园完完全全暴露了资本家的丑陋嘴脸,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就是尔虞我诈,他也害怕侍萍会危害到到他的地位、家庭,害怕侍萍会敲诈、勒索,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反映了他内心的卑鄙阴暗,对侍萍的翻脸也体现了他的冷酷、无情。
情境三(学生活动,表演话剧)
现在有请苑亚丹,朱书通两位同学为我们情境再现。
面对侍萍的指责,周朴园究竟是怎样解决和鲁侍萍的恩怨?
明确: 周朴园用支票来打发鲁侍萍表现其资本家的本性——金钱是万能的。它既可以隐瞒事情的真相,又可以赎回自己的良心,足见其圆滑、自私。周朴园只允许鲁侍萍看一看她的儿子,并没有让她相认,主要出自害怕母子相认给其家庭惹来麻烦,表现其办事周密,精明自私。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天下再也没有比母子相逢不能认的更惨事了,这又表现周朴园心狠手辣的性格。
情境四(学生活动,表演话剧)
现在有请卫凡,贾文豪两位同学为我们情境再现。
不见时怀念,周朴园保留着侍萍喜爱的家具,记得她的生日,但相见时又绝情,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心呢?
(要求: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进行讨论,然后由小组展示交流。)
明确:认为不是真心的,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为自己的良心赎罪,想让自己心安,并不是真正怀念侍。从他认出侍萍之后的立马变脸,并且急于用金钱解决问题看得出来,他本性就是自私,冷酷,虚伪的。
认为怀念是真心的,毕竟年轻时,周朴园是真心爱过侍萍的,初恋总是让人难以忘怀,并且当年“鲁侍萍被周家赶走,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违的时代,他又是没有办法阻止,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周朴园内心中,侍萍的位置是无可取代的,也许真的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出于真心的。只是比感情更残酷的是现实罢了。
(这个问题历来颇有争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周朴园是否真心,每个同学心中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四)概括总结
对于周朴园形象,作者这样说: “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 通过讨论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周朴园的内心世界极为复杂,在他身上,这种多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人情味与铜臭味,时时交织在一起。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 艺术作品要写的美,就要明确地把人的多样变化写出来。同一个人,有时是恶棍,有时是天使;有时聪明,有时愚蠢;有时坚强有力,有时十分脆弱。
《雷雨》这部艺术作品则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性格多变的周朴园的形象。
三、拓展延伸,探究学习
一个周朴园就令人捉摸不定,更何况其他人呢?希望同学们能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去阅读《雷雨》全剧,细细揣摩人物形象,读出一个属于你心中较完整的周朴园或者其他人物。
【板书设计】: 周朴园 ←→ 侍萍
↓ 感情冲突
形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