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综合练习卷-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考点综合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综合练习卷-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考点综合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综合练习卷-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考点综合练习(部编版)
一、字词书写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烘________托
(2)抖擞________
(3)风筝________
(4)粗犷________
(5)贮________蓄
(6)澄 _______清
(7)应和________
(8)着________落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一点柔和的音乐,打破了夜的静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顷侧了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化装能表现出人独有的审美情趣,表达个性,增添魅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首都机场候机大厅好像水晶宫,灯火辉煌,宽敝明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原创节目能否获得市场成功和良好反响,关键是能从观众观看愿望中寻找契合点。
B.前不久,“中国品牌日”活动在上海举行,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产品的魅力。
C.面对停车难的问题,多管齐下的治理方式,让青岛的停车现状大为提升。
D.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后,可以捕捉到用户心情、体温的变化,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4.依次填入下面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你( )用心去钻研,( )会领会其中的真谛。生活是一片( )的原野,你不应该只想着花前散心,月下漫步,还要时刻准备着狂风横刮,暴雨如注。相信通过顽强的奋斗,你一定能在生活的原野上( )到幸福的花朵
A.只有 才 壮阔 采摘 B.只有 才 广阔 采撷
C.只要 就 壮阔 采摘 D.只要 就 广阔 采撷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王羲之、颜真卿的作品让我们认识到书法是心灵和性格的表现。王羲之酒后即兴而作《兰亭集序》,字体式样________,笔画疏密有致,大小自由随性。尤其是全篇二十多个“之”字,个个________。此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侄儿在安史之乱中义不从贼,全家惨遭杀害,颜真卿________,写下《祭侄文稿》,其字笔画粗重,字字独立,痛切之情读之可感。其字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A.变幻莫测 别具一格 义正词严
B.变幻莫测 别有用心 义愤填膺
C.变化多端 别有用心 义正词严
D.变化多端 别具一格 义愤填膺
6.下文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春天的雨,( )而温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雷,( )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风,( )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冬天的雪,( )而温厚,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A.细腻 凉爽 迅疾 慈祥 B.凉爽 迅疾 慈祥 细腻
C.细腻 迅疾 凉爽 慈祥 D.凉爽 细腻 慈祥 迅疾
三、基础知识综合
7.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 ① 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 ② 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 ③ !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jì rǎnɡ B.jì xiānɡ
(2)在语段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篮 ②纹 ③气 B.①蓝 ②文 ③乞
C.①篮 ②文 ③乞 D.①蓝 ②纹 ③气
8.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各题。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轻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liáo亮地响。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 ) liáo( )亮 卖弄(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3)“宛转”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柔和欢快的春风图。
四、综合性学习
9.在第46个世界环境日(每年6月5日)到来之际,学校组织开展了与保护环境相关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该主题活动并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我设计】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2)【我参与】王同学为学校拟写了一份邀请函,请你指出其中的两处错误并改正。
邀请函
尊敬的李教授:
我校定于2017年6月5日下午3时在育才楼报告厅举行《爱护环境》主题宣讲活动,特邀请您作为主讲人进行宣讲。请您莅临指导。
来宾市希望中学
2017年5月30日
(3)【我思考】针对下面三则材料,就如何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请你提出三条合理的建议。
材料一:为了经济效益,西南一些省份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速生丰产林都被形象地称为“掏水机”,其涵水能力差,大面积种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此外,桉树还是“霸王树”,它生长了,其他物种就会慢慢地退化。最后造成桉树林里的地表都是光秃秃的,生态遭受颠覆性的破坏。
材料二:据监测,我国七大水系中,松花江和淮河、黄河和辽河、海河,分别为轻度、中度、重度污染,多数河流70%的河段受到污染。污染因素主要有工业排放、城乡污水排放、垃圾腐化、化肥农药及水土流失造成的氦、磷等污染。
材料三:1月28日,环境保护部通报了2017年除夕至初一(27日19时至28日5时)全国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受烟花爆竹集中燃放影响,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259个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其中124个城市为重度及以上污染,按PM2.5小时峰值浓度排序,受烟花爆竹燃放影响最大的十个城市分别为:大同市、来宾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岳阳市、赤峰市、通化市、贺州市、百色市、甘南州。
10.为了重视手写汉字,传承中国汉字文化,学校将举行“书写的力量”主题活动。作为此次活动的志愿者,请你依据下列材料参与活动。
材料一:作为世界唯一表意文字,汉字传承着中华文化。形成汉字的每一个构件,都表达着自己的意思,存在着书写的审美。俗话说,“见字如见人”,正是如此。当我们见到苍劲有力的字迹,会感受到书写者刚毅的性格;见到舒展悠扬的笔画,能感受到作者的不拘一格。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的程荣教授认为:汉字手写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被电子输入所取代。
材料二:《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说,一个社会的文化诉求是我们能写好字的关键,现在一些人随意拿汉字、汉语来调侃和戏谑,解构汉语的语法规则,歪曲一些字的形音义等。长此下去,作为母语的汉字本体就会发生蜕化和异化,它反过来又会侵蚀我们的精神和文化。因此,我们的社会要有文化诉求,要有文化素养,让这种文化修养、文化诉求走到全民层面上是写好汉字的关键。
(1)阅读上面两则材料,任选其中一则提取主要信息。
(2)小岚认为现代化的汉字输入方式更便捷,手写已经不再重要,这样的活动没有必要参加。请你以朋友的身份劝说小岚积极参加此次活动。
(2)请你根据材料一的信息,为本次活动写一条宣传语。
(4)汉字中有一类字叫做“会意字”,清代学者王筠说:“会意者,合二字、三字之意以成一字之意。”请从给定的会意字当中选择一个,仿照示例对其字义进行解析。
会意字:从、吠、休、炙、苗。
示例:晶,由三个“日”字构成,“日”为发光体,三个“日”更具光亮,因此,“晶”是光亮的意思。
选字并解析: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故乡》,回答小题。
①故乡,是一幅秘藏的圣符,是一座精神的殿堂。
②儿时的故乡,留给我更多的是一份苦涩的记忆。冬天,穿着用人力车外胎做成的“皮草鞋”,鞋面用几根皮条串联,双脚常常被冻得僵硬麻木,捂上一层稻草,才会感到暖和一点。夏天,圆月在天时,我们就得起床,打稻挑谷直到中午田水发烫;下午挑粪插秧种出满田星星,“嗡嗡”的蚊子“亲吻”着肌肤,蚂蟥总是在腿上吃得滚圆……缺吃少穿、终年劳累的生活压得我直不起腰背。我曾一次次爬上高高的山冈,久久眺望山外的世界;一次次诅咒过贫穷的故乡,发誓要找一个幸福快乐的地方。
③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逃难似地离开了故乡,终于完成了乡下人到城里人的转换。除了探望父母回家小住几天外,我很少回去。故乡的山水日渐模糊,故乡的星光日益陌生。
④记得有一年,因病修养期间,儿时的玩伴把我接回故乡小住了一段时间;乡亲们用古铜色的脊背,背我走过村前的木桥,张家大妈王家阿婶端来了飘香的饭菜,董家大叔吕家兄弟送来欢声笑语……啊,在温馨甜蜜的故乡,我的每个毛孔都自由地舒张,每个细胞都享受着抚爱;我的整个灵魂得到了洗濯,心胸变得澄澈。
⑤于是,我发现,尽管我已身为城里人,但对故乡依然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留恋。而且这种留恋深藏心底,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消失,反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静静的村庄、浩瀚的蓝天、悠悠的白云、潺潺的小溪、窄窄的小桥构成了故乡诗意的轮廓,也构成我的精神家园。
⑥我梦想着退休后回归故乡,安享与乡亲们“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正当我为建房选址、设计忙得不亦乐乎时,却传来家乡要筑水库的消息,网上甚至流传出了库区的三维地图。忽然,我有一阵被掏空般的晕眩,一种被连根拔起的痛感。原来,故乡的根已经深深扎入我的心田。我曾走过一个又一个城市,换了一个又一个岗位,心里却一直茫然:梦还有多久?路还有多远?短暂停留,这才发现,惟有故乡的方向能让我内心踏实,安定。
⑦为此,我特地回了趟家乡。一路上我在想,故土难离是国人的传统,安土重迁更是国人的习惯。在乡亲们的心底,故乡的脐带真能一刀剪断?
⑧可奇怪的是,乡亲们表现得比我想象中要平静得多。不过,偶尔也会感受到两种不同的心境:老人们还幻想着修建水库的选址可以修改;年 轻人却关心着水库什么时候开建……
⑨天近黄昏,我在村头流连。四周是那样恬静,暖风吹拂发丝,花草散发芬芳,沿着小径,慢慢地、慢慢地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依恋,就像暮霭一样越来越浓,直到月华照亮了我的泪眼。
⑩故乡是一首诗,一首越吟越舒心、越吟越思念的诗。而明天,故乡就要变成一片泽国;而明天,乡亲们也将要搬离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
今后,我只能梦回乡关!
(有删改)
11.请从内容和结构上简要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12.请结合全文赏析第⑩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3.面对故乡即将被淹的现实,老人和年轻人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同的心境?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4.文章开始写“我”一次又一次地诅咒故乡,后又写“我”因为故乡建水库即将被淹而痛苦,这样的安排是否矛盾?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冬 景
贾平凹
⑴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人也没有,那些成了固定歇身的石凳儿,空落着,连烫烟锅磕烟留下的残热也不存,手一摸,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
⑵有人从河堤上走来,手一直捂着耳朵,四周的白光刺着眼睛,眯眯地睁不开。天把石头当真冻硬了,瞅着一个小石块踢一脚,石块没有远去,脚被弹了回来,痛得“哎哟”一声,俯下身去。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柳树上,却不再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船夫没有出舱,吹着他的箫管,若续若断,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或者嘴唇不再软和,不能再吹下去,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烟长上来,细而端。什么时候,火堆不见了,冰面上出现一个黑色的窟窿,水嘟嘟冒上来。
⑶一只狗,白茸茸的毛团儿,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又跑回来,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是灰黄的。后来就站在河边被砸开的一块冰前,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一个生命的标本。狗便惊奇得汪汪大叫。
⑷田野的小路上,驶过来一辆拉车。套辕的是头毛驴,样子很调皮,公羊般大的身子,耳朵上,身肚上长长的一层毛。主人坐在车上,脖子深深地缩在衣领里,不动也不响,一任毛驴跑着。落着厚霜的路上,驴蹄叩着,干而脆地响,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向后飘去,立即化成水珠,亮晶晶地挂在长毛上。
⑸有拾粪的人在路上踽踽地走,用铲子捡驴粪,驴粪却冻住了。他立在那里,无声地笑笑,做出长久的沉默。有人在沙地里扫树叶,一个沙窝一堆叶子,全都涂着霜,很容易抓起来。扫叶人手已经僵硬,偶尔被树枝碰了,就伸着手指在嘴边,笑不出来,哭不出来,一副不能言传的表情,原地吸溜打转儿。
⑹最安静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树。
⑺吃过早饭,雪又下起来了。没有风,雪落得很轻,很匀,很自由,在地上也不消融,虚虚地积起来,什么都掩盖了。天和地之间,已经没有了空间。
⑻只有村口的井,没有被埋住,远远看见往上喷着蒸气。小媳妇们都喜欢来井边洗萝卜,手泡在水里,不忍提出来。
⑼这家老婆婆,穿得臃臃肿肿,手上也戴上了蹄形手套,在炕上摇纺车。猫不再去恋爱了,蜷在身边,头尾相接,赶也赶不走。孩子们却醒得早,扒在玻璃窗上往外看。玻璃上一层水汽,擦开一块,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
⑽“奶奶,电线肿了。”
⑾“那是落了雪。”奶奶说。
⑿“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
⒀他们就跑到屋外去,张着嘴,让雪花落进去,但那雪还未到嘴里,就总是化了。他们不怕冷,尤其是孩子,互相抓着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大叫。
(选文有删改)
15.从文中摘录表示时间转换的短语。
16.请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1)手一摸,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
(2)“奶奶,电线肿了。”
17.文中第⑥段中的最安静反衬了下文哪些人的不安静?
18.本文前后两部分(以时间为界限)写的都是人和自然,但是侧重点不同,表现的主要内容也不同。请你简要解释。
参考答案:
1. (1)hōng (2)sǒu (3)zhēng (4)guǎng (5)zhù (6)chéng (7)hè (8)zhuó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识记、辨析能力。读准字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看是否违背拼音书写规则,比如“有a不放过,没a找o、e;i、u相连标在后;i上标调把点抹”等;②谨防误读形声字;③改正习惯性误读;④熟练掌握多音字。“烘”读hōng,不要读成gōng;“擞”读sǒu,不要读成shù;“筝”读zhēng,不要读成zhēn;“犷”读guǎng,不要读成kuàng;“贮”读zhù,不要读成chǔ;“澄”读chéng,不要读成dèng;“和”读hè,不要读成hé;“着”读zhuó,不要读成zhe。
2. 谥—谧 顷—倾 装—妆 敝—敞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静谧”指安静;“倾侧”指倾斜;“化妆”指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宽敞”指宽大、开阔。
3.B
【解析】
【详解】
A.两面对一面,可改为“关键是能否从观众观看愿望中寻找契合点”。C.搭配不当,可改为“让青岛的停车现状大为改善”。D.缺少主语,可把“在……后”删掉。故选B。
4.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和近义词的理解。根据句意可知,“用心去钻研”是“领会其中的真谛”的必要条件,故一二分句间是条件关系,应该“只有……才……”这组关联词。 壮阔”意思是雄伟而壮观,“广阔”意思是广大宽阔;此处用来形容原野,应该用“广阔”。“采摘”指采收摘捡,“采撷”指摘取。“采撷”多用于富有诗意的书面语中,带有美好的感彩;而“采摘”的应用场合则宽泛得多。结合语境“幸福的花朵”,应选用“采撷”;故选B。
5.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项中语的意义,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选择。变幻莫测:变幻变化不可测度。变化很多,不能预料。变化多端:端:头绪。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别具一格:别:另外。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别有用心:用心:居心,打算。心中另有算计。指言论或行动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图。(含贬义)义正词严:义:道理。词:言辞。道理正当公允,严肃的措词。义愤填膺:义愤: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膺:胸。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答案为D。
6.C
【解析】
【详解】
(1)细腻:细致,精细,光滑。凉爽:清凉爽快。依据抒写的对象“春雨”,应该选用“细腻”,因为“春雨”给人的感受不是清凉爽快。可排除BD。(2)根据语境“夏天的雷”“猛烈”,第二空应选择“迅疾”,可排除A。(3)“秋天的风”可用“凉爽”形容。(4)根据关键词“呵护”可知“冬天的雪”是“慈祥”的。故选C。
7.(1)B
(2)D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髻: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的头发。读作“jì”;镶: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读作“xiānɡ”;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字形的掌握。①蓝天:湛蓝的天空。注意“蓝”不能写成“篮”;②水纹:水的波纹。注意“纹”不能写成“文”;③秀气:灵秀之气;
故选D。
8. niàng 嘹 nong
轻脆 清脆 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引用 比喻 拟人
【解析】
【详解】
(1)注意“嘹”的偏旁;“弄”是多音字,此处应读nòng。
(2)据义定形。清脆:指(声音)清楚悦耳。
(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宛转:委宛曲折,话语柔和曲折,不直接坦率;也形容声音圆润柔媚,悠扬动听。结合语境“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可知,这里指声音抑扬动听。
(4)根据“吹面不寒杨柳风”,可确定运用了引用修辞;根据“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可确定运用了比喻修辞;根据“高兴”“呼朋引伴”“唱”的主体是“鸟儿”,可确定运用了拟人修辞。
9.(1)示例一:用我们的双手为地球撑起一把保护伞。
示例二: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
(2)①“尊敬的李教授”应顶格写;②《爱护环境》书名号应改为引号。
(3)①保护原生态林,涵养地下水,防止生态破坏;②杜绝污水入河,建立污水处理系统;③市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用电子烟花爆竹代替传统的烟花爆竹),防止空气污染。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1)宣传语,感情要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字数要适中,内容要积极,用语要通俗,句式要整齐,修辞要显明。特别是主题要鲜明,一定不能脱离“保护环境”的主题。平时要注意观察、阅读好的宣传语、提示语、标语等,多体会其中的优点,汲人所长,为我所用。(2)修改邀请函的两处错误。称呼要顶格。《爱护环境》书名号应改为引号,因为“爱护环境”是活动主题的名称,不是书名等。(3)要先阐明提出建议的原因、理由以及自己的目的、想法。建议的针对性要强,要针对材料一的乱砍滥伐,材料二的河流污染,材料三的空气污染提建议。一般建议的具体内容要分条列出,这样可以做到醒目。建议要具体明白,可操作性强,切实可行。
10.(1)示例一:汉字既能表意又具书写美,是不会被电子输入取代的;示例二:写好汉字的关键是社会要有文化诉求和文化修养。
(2)示例:小岚,你好!汉字不仅蕴含丰富的表意文化,更具有独特的书写审美,这些都是传承千年的宝贵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学生,伫立在时代的洪流中心,我们更应肩负起传承汉字文化的责任,因此希望你能加入到我们的活动中来。
(3)示例:书写中华汉字,弘扬传统文化。
(4)示例:从,两个“人”构成“从”,二人相随,所以“从”是跟从的意思。吠,由“口”和“犬”构成,狗之声从口出,因此“吠”指狗叫。休,由“人”和“木”构成,一人在树旁,因此具有休息之意。炙,上面是“肉”,下面是“火”,肉在火上烤,所以“炙”指烤肉。苗,上面是“草”,下面是“田”,田中长出植物,所以“苗”指初生的植物。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分别提取信息,根据材料一中的“都表达着自己的意思,存在着书写的审美。”“不可能完全被电子输入所取代”可提炼出主要信息;材料二可根据“我们的社会要有文化诉求,要有文化素养,让这种文化修养、文化诉求走到全民层面上是写好汉字的关键”提炼信息。
【小题2】试题分析:首先要有称呼,然后根据题目中的“手写已经不再重要”进行劝说,讲清汉字的特点,最后再提出希望,同时,注意劝慰的语言要委婉得体,让人乐于接受。
【小题3】试题分析:拟写标语时,要抓住材料一中的关键词句如“世界唯一表意文字,汉字传承着中华文化,存在着书写的审美”等,同时,语言要简洁,读来朗朗上口,富有号召力。
【小题4】试题分析:解答时,要根据所给的例子,先分析汉字的组成部分,然后分析每一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其意思,注意语言表达要简洁明了,通顺连贯。
11.内容上:交代了自己“逃离”故乡的途径与时间,及成为城里人后对故乡日益陌生,与后文对故乡的留恋不舍形成对比。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诅咒故乡、发誓离开”的情节;引出下文“我重回故乡及心理变化”的叙写。
12.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乡亲们与家乡的联系比作脐带。生动形象地表明故乡对于乡亲们来说有难以割舍的关系。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明自己不希望也不相信乡亲们会割断与故乡的联系,同时表达了对故乡的不舍与留恋之情。
13.老人:生于故乡、长于故乡,已经习惯了故乡的生活,对搬离之后的未知生活心怀担忧,加之故土难离、安土重迁的情感理念,所以不希望离开。(情感、理念)年轻人: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一颗改变嘉兴贫瘠落后的面貌;二可借此机会,走出乡村,改变现状。(改变故乡、改变自己的机会)
14.这样的安排,体现出“我”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故乡的思念。
【解析】
11.试题分析:考查段落在文中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段落在文中的一般作用。首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下文,开篇点明,点明中心等;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从内容上看,第三段主要交代了自己“逃离”故乡的时间,及成为城里人后对故乡的日渐淡忘,与后文联系,很明显是为后文对故乡态度的转变形成对比,突出对故乡的依恋与不舍;从结构上看,这段总结上文,并引出下文的内容,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2.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注意作者的情感)。本题从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角度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注意:在写其作用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实质意义来写,否则就会显得内容过于笼统)。
1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中叙写面对故乡即将被淹的现实,“老人们还幻想着修建水库的选址可以修改;年轻人却关心着水库什么时候开建”,结合前文我对故乡的态度转变过程,我在年轻时也想着逃离故乡,后来对故乡有了难以割舍的依恋。由此可知,这是因为年轻人对故乡的情感不深,而老人生于故乡,又长于故乡,已经习惯了故乡的生活,况且人老了不愿再折腾,所以希望稳定的生活,不希望离开。据此,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中人物情感的变化分析作答即可。文章的主旨是要表现对故乡的喜爱与依恋,但前文却写不爱故乡,后文又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依恋,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样更能表现文章的主旨与作者的情感。根据这一理解结合文本内容整理出答案即可。
15.早晨起来 吃过早饭
16.(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北方冬日里冷得发痛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孩子的童真。
17.小媳妇 老奶奶 孩子们
18.第一部分以霜为背景,侧重写自然,表现大自然的威力;第二部分以雪为背景,侧重写人,表现人的活力
【解析】
15.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能力。本题要求摘录表示时间转换的短语。通读文章,可以从第一段摘录“早晨起来”,从第七段摘录“吃过早饭”。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所给句子是两个修辞句,要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首先要点明修辞手法,然后结合上下文内容,体会语句的作用。(1)“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冬日里冷得发痛的感受。(2)“电线肿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的童真。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中第六段中的最安静是为了反衬了下文人们的不安静。根据文章第八段的“媳妇们都喜欢来井边洗萝卜,手泡在水里,不忍提出来”,第九段的“这家老婆婆,穿得臃臃肿肿,手上也戴上了蹄形手套,在炕上摇纺车”,第十三段的“尤其是孩子,互相抓着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大叫”,可知不安静的人们指的是:小媳妇、老奶奶、孩子们。
18.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和内容的理解。本文以时间为界限,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至第六段,第二部分是第七至尾段。两部分的侧重点不同,从第四段的“落着厚霜的路上”可以看出第一部分以霜为背景。从第七段的“雪落得很轻”可以看出第二部分以雪为背景。从两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第一部分侧重写自然,表现大自然的威力。第二部分侧重写人,表现人的活力。
【点拨】
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常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2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