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4.1 夯实法治基础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4.1 夯实法治基础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 学 设 计
课题 4.1 夯实法治基础 单元 二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九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的第四课第一框《夯实法治基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法治的主题,阐述法治的内涵,论证法治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展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及中国法治新蓝图,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学习 目标 政治认同: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道德修养: 总结出法治发展的规律,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 法治观念: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理清法治进程的脉络,增强自己的法治意识 健全人格:梳理我国的法治进程,培养搜集整理的能力 责任意识:认识良法,理解法治的重要意义;知道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重点 法治的意义
难点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组织教学 复习检测 民主选举的方式有哪些? 民主决策具有怎样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 导入新课: 观看下列图片,想一想: (1)这些生活场景背后有哪些默默付出的公职人员? (2)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的保证是什么? 这些是法治的体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夯实法治基础。 准备教材等学习用品 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提问。 学生观察并回答,如:有交通警察、公务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员、法官、检察官等 检测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景,顺利引出“法治”内容。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选择法治道路 1.交流分享: 材料: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离不开法治,改革开放越深入越要强调法治。 交流分享 :从生活、国际、国家、社会、民族等角度分析,为什么改革开放越深入越要强调法治? 教师归纳:(1)公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建立起稳定的生活预期,保障广泛的权力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国家: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3)世界:追求并奉行法治已成为世界共识。 2.分析材料,讨论问题 材料一:《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抛掷坠落物品致害责任】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 材料二: 材料三: 说一说:现代国家法治的要求是什么? 讲解: 材料四: 思考: 有人认为“有法律制度就等于有法治。” 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予以判断并简要评析。 讲解 阅读感悟: 1、运用所学知识,说一说法治与人治有什么不同? 2、你觉得法治意味着什么? 小结: 目标导学二:描绘法治蓝图 探究:全面依法治国 十九大报告原文解读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讲解与小结: 回归生活,拓展升华 材料:“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习近平 (1)先小组讨论,然后选小组代表分别站在立法、执法、司法机关负责人以及公民的角度,说一下对“科学”、“严格”、“公正”和“守法”的理解。 (2)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总结:①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踏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拓展延伸: 查找资料,说一说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有哪些。制作一张“法治与市场经济”的手抄报,在学校或班级的“法治长廊”中展示。 学生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如:从公民角度,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建立起稳定的生活预期,保障广泛的权力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学生认真阅读几则材料,比较分析,归纳回答,如:法治要求实施良法之治。 →何为良法?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社会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学生根据理解,结合教材回答,例如:法治要求实施善治…… 学生阅读,谈感悟,例如:法治体现平等原则,促进政治进步与发展。 学生阅读十九大报告原文解读,回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要求: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归纳,如: 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踏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学生以组为单位,搜集制作。 交流分享活动,借助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引导学生从生活、国际、国家、社会、公民等角度来分析法治的作用,从而从整体上使学生有所把握。 这一部分材料分析,有针对性的选取了《侵权责任法》到如今的《民法典》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图表方式,详细讲解“无——有——严”的完善与发展,从而使学生对“良法”有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利用材料四,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有法律制度就等于有法治”,从而自然的引出“善治”的内容。 以表格的方式,把人治与法治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对法治的优越性有更清晰准确的认识。 借助十九大报告原文解读,引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及具体要求。 “回归生活,拓展升华”环节,引用习近平主席言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先逐个理解“科学、严格、公正、守法”等词,然后进行总结归纳——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利用图示讲解法,形象生动的讲解依法治国对各个方面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对知识全面而深刻的掌握。 拓展延伸,旨在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堂练习 1.“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这启发我们,厉行法治要( D ) ①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 ②加强立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③严格执法,努力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 ④加强法治宣传,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最高人民检察院就4起申诉案件向最高人民法院发出再审检察建议,均经再审改判无罪。这启发我们,建设法治中国( C ) A. 要科学立法,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 B. 要严格执法,努力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 C. 要公正司法,努力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 D. 需要司法机关相互制衡,促进每一起案件的公正审判 3.“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是因为(  ) ①只有法治才能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②只要走法治道路就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③只有法治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④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下面漫画表明( A ) A. 法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B. 法律调整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所有行为 C. 建设法治中国就要消除差异,实现均等 D. 我国法治建设蓝图已绘制 5.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保障。下列做法符合依法治国基本要求的是( C ) ①积极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奋力建设繁荣富裕美好眉山 ②实施清风扬眉工程,对腐败犯罪始终保持高压的态势 ③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④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学生以组为单位,观看幻灯片出示的检测题,讨论并交流,从而总结出正确的答案,巩固和理解好本节所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检测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法治的意义,特别是良法的重要意义。通过对人治和法治的比较,明白了走法治道路的原因;通过了解我国的法治进程,理解了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及要处理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 谈收获和体会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