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必备知识】
1.理解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重点+难点]
2.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重点]
3.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感受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4.理解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识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树立牢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科学精神: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含义、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
公共参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需要全员参与,要引导广大青少年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自主探究】要求:先自主阅读教材,找出知识点,做好标注, 然后同学相互交流,矫正、补充、完善答案.
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要求?
2、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
3、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是什么?
4、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如何理解?
5、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6、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7、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做法、怎么办)?
【讲授新课】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材料一:“实事求是”这个词语源自汉代史学家班固所撰的《汉书》,本意是指对待儒家经典的一种严谨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毛泽东将其加以改造,把它变成一个意义重大的哲学命题,成为马克主义的思想路线,为人们打开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境界。
材料二:张继刚执导的大型新编史诗京剧《赤壁》,除了精彩的故事、凝练而纯粹的京剧表演,观众还深刻感受到了新编京剧令人震撼的华丽舞美,“体内流淌着纯正的京剧血脉,外表却堪比雄浑壮阔的电影大片”,得到了各个年龄段观众的一致好评。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1.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阅读与思考
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渗透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孝道具有时代性,其内涵和行孝方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如当代社会,“父母在不远游”“埋儿奉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观念和方式已经不合时宜。
材料二:时代在发展,孝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有人总结到:大孝爱国,孝是保卫和平、赤诚报国的庄严使命;中孝立业,孝是竭尽心力,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小孝持家,孝是侍奉老人、互相扶持的美好品德。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2)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1、创造性转化(继承)
创造性转化的要求:
标准—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
途径—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
目标—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2、创新性发展(创新)
创新性发展的要求:
标准—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
途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
目标—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区别 着重点 在于改造和转化 在于创新和发展
对象上 是“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这其中既包括内涵也包括形式,内涵是要有当代借鉴价值的,形式是陈旧落后的, 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这里只是指内涵而不包括形式,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的内涵;
途径上 侧重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 侧重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
目标上 重在激活由于表达形式陈旧等客观原因而减少甚至丧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重在进一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联系 ①二者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却又各有侧重、有所区别。②二者的紧密联系突出体现在,它们都是要在鉴别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条件和实际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发展,而且在改造和发展的具体内容上也有相同、相通之处。
巩固练习: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以“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推动文物与互联网跨界融合,使丰富的文物资源借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活起来”。这项行动(  )
A.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B.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C.推动了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D.使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得到最大化传承
[解析]  国家文物局以“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推动文物与互联网跨界融合,使丰富的文物资源借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活起来”。这项行动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A正确;本题强调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促进文化的传播,B不选;材料强调传播手段的创新,不是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C不选;D夸大了该行动的作用,不选。
情景2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结合上述材料思考:
什么样的精神应该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
点评:
《周易》这句话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发愤图强、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自强不息已经渗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因子。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爱国是一种神圣而崇高的信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精神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华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体现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创新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
名句欣赏
“位卑未敢忘忧国”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勇者不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怎样的民族精神?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关系: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探究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在长期抗击自然灾害和疫情的斗争中,中华民族表现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
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
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
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
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饶,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2010年8月7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舟曲5公里长、500米宽区域被夷为平地。灾情发生后,各地又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灾区人民战胜困难,重建家园。
2020年湖北省武汉市等多个地区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重大疫情面前,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始终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线。这场硬仗,我们能赢!
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结合上述材料以及课本P98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培育和弘扬这种精神有什么重要作用。
(3)重要性:
①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情景3
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在《光明日报》上利发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系统阐述“红船精神”。他指出:“红船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红船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查阅资料,说说“红船精神”是怎么形成的,它与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
点评:
(1)①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的一条游船(后称“红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红船中诞生这一伟大革命实践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被称为“红船精神”。
②红船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发扬爱国主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竭动力。红船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红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能够顺应时代变迁,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2)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民族精神。
2020年,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他们身 上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弘扬他们身 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要“推动全社会敬仰英雄、学习英雄,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结合材料谈谈,在新时代,如何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5)措施: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巩固练习:耄耋之年,面对危险,你依然毫不退缩;皓首苍苍,你的爱国之心依然热烈赤诚!84岁的钟南山院士说:“我最大的愿望,是能为祖国多作一点贡献。”下列诗句、名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与钟南山院士的言行一致的是(  )
①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③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④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钟南山院士不顾危险,力求多为国家作贡献,体现的是爱国精神,①③入选;②④体现的是团结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