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7.1 促进民族团结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7.1 促进民族团结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 学 设 计
课题 7.1 促进民族团结 单元 四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九
教材分析 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资源。《促进民族团结》是部编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包括“民族大家庭”、“家和万事兴”两个目题,本框从我国多民族的国情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角度谈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为下一框讲述“维护祖国统一”打下基础。
学习 目标 政治认同:增强自觉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 道德修养: 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法治观念: 搜集整理少数民族的资料,区分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提高对民族团结重要意义的认识。 健全人格:了解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自觉履行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义务 责任意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 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
难点 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组织教学 复习检测 什么已成为人类的共识?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我们怎样做? 我们要建设哪两型社会? 导入新课: 你能说出上面图片中的服饰分别属于我国哪个民族吗? 准备教材等学习用品 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提问。 学生欣赏服饰,畅谈民族 整体上了解第四单元的知识内容。 检测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利用美丽的图片,吸引学生学习的热情 单元结构图出示,利于学生对本单元进行宏观了解。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民族大家族 看地图,结合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我国民族概况? 民族分布特点? 小结: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格。 材料分析: 材料一:经过了长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有些少数民族还有或大或小的聚居区。 (1)那么,我国是怎样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呢? 材料二:截至1998年,我国先后共建立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4%。全国有44个少数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在少数民族杂居地区还建立了1200个民族乡。 (2)思考:①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②它的含义是什么? 强调: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了相应的自治区域,设立自治机关, ②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即民族区域自治。(也就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 注意:区别于港、澳、台的高度自治! 在我国有哪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区? 归纳: 知识拓展: 材料一:中国的56个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共同生活在东亚这片土地上,大部分时间是统一在一个国家之内,虽然文化各有特色,但没有哪个民族是封闭的,在经济文化上一直互相交流依靠,历来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关系日益紧密,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自秦统一至今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也有分裂的时候,但分裂的时间是比较短的,而且分裂时各地方和民族政权也都努力争取统一。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也就是说,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多元一体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材料二: 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438名,占代表总数的14.70%,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 材料三:在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多大差异,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 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 (3)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一基本原则?如何理解? 小结:在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多大差异,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 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 材料四: (4)思考:为什么要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 强调: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目标导学二:家和万事兴 1.结合材料“探究与分享”讨论:在大灾面前,各族群众为什么会积极主动参与玉树抗震救灾? 讲解: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结合材料说说我国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有哪些? 讲解: (2)填表格,完善措施 赏图片,答问题: 思考:(1)同学们的对话给了你什么启示 (2)维护民族团结,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示例: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②自觉承担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学习、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 学生看图,结合教材等知识,根据: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回答,如: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了相应的自治区域,设立自治机关, ②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即民族区域自治。(也就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 学生列举民族自治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等…… 学生阅读材料,在教材中找到答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学生分析材料,尝试回答,如: 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基本原则 学生分析材料,在教材中查找答案,如:(1)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交往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 学生分析,如:是为了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 学生结合教材,列举措施,如:加大对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扶贫支持力度,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通过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方式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学生与都一起,分别归纳国家为少数民族发展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学生谈启示如: 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借助民族大家庭图,引导学生概括我国民族情况及民族分布特点,同时也使本学科与地理学科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通过设问“我国是怎样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呢?”吸引学生探究的热情,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和港澳台的高度自治,经常有学生混淆,在这里特别强调,提醒学生以后审题时注意,也更使学生清楚二者之间的区别。 通过知识拓展材料,使学生对我国民族情况有更多的了解,为下面探讨的问题:“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新型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分析针对性的选取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处理民族关系的几个原则的理解,突破重点和难点,为中考问题分析打下基础。 材料四,旨在引导学生明确我国各民族为祖国统一所做的贡献,进而明确: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职责和光荣义务。 图示的方式给出增加民族团结、发展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使学生能够更清晰的明确三方面的做法,使较难的知识浅显化,易于理解。 借助典型材料,并以表格方式,归纳国家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所做的努力,既使学生能够清晰的知道表现在三个方面,又能够顺利的归类列举,简洁明了。 赏图看,答问题环,是落实本节课的重点,也是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落实。
课堂练习 1.在拉萨的许多社区都住着藏、回、汉等多个民族,大家共居一院,亲如一家:藏族阿妈帮着照看学步车里的回族小孩;汉族大嫂上街给藏族阿妈捎东西……这一和谐的景象说明( A ) ①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 ②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 A.①④ B.②③C.①③ D.①②③④ 2.今年,广东援藏工作组在西藏米林建成了果蔬新品种引种基地,成功引进30多个果蔬新品种,填补多项高原果蔬种植空白。广东援藏工作有利于( D ) A.确立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实现西藏与广东两省同步富裕 C.消除各民族间的差异,实现民族融合 D.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落实上述要求必须(A  ) A.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B.统一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 C.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D.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本政治制度 4.新疆启动“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110多万各级干部职工、援疆干部与160多万基层群众结对认亲,定期登门走访,与亲戚同吃一锅饭,同饮一壶茶。这表明 ( C )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②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③全国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发展 ④各民族之间亲如一家,血浓于水的民族亲情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 5.“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的思想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中的( B )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家和万事兴 学生以组为单位,观看幻灯片出示的检测题,讨论并交流,从而总结出正确的答案,巩固和理解好本节所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检测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了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对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习了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措施,知道了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只有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守望相助、齐心奋斗,伟大的祖国才能繁荣发展。 谈收获和体会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