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生物高考总复习实验技能(六) 实验中变量梯度的设置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01技能必备1.概述变量梯度指自变量相邻两次取值之间的差值大小,即自变量每次变化的幅度。生物实验中常见的变量梯度有pH梯度、温度梯度、浓度梯度等。2.过程分析(1)在合适范围内取值:生物体或细胞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研究某因素对生物体或细胞的影响时,自变量应在它能发挥作用的范围内取值。如确定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生长素浓度应在10-12~10-8 mol·L-1范围内,变量梯度应相差一个数量级。(2)梯度大小设置要适宜:梯度过小,看不出变化,实验组数增多,增加了操作难度;梯度过大,实验结果不准确。如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预测其数值应在7.0左右,pH梯度设为0.4,即共做五组实验,其缓冲液pH分别为6.2、6.6、7.0、7.4、7.8。(3)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变量梯度的大小①若进行定性分析,梯度设置可稍大些。如探究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植物在30 ℃左右时光合作用最强。我们既要研究温度降低时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也要研究温度升高时的变化,温度梯度设置如下:0 ℃、10 ℃、20 ℃、30 ℃、40 ℃。②若进行定量分析,梯度设置应小些。如探究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温度梯度设置如下:24 ℃、27 ℃、30 ℃、33 ℃、36 ℃。(4)在实际操作中,为避免因梯度设计不当,造成人力、物力方面的浪费,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预实验,每组之间梯度适当加大一些,当找到一个大致的适宜范围后,再在这个范围内缩小每组之间的梯度值,最后测出一个准确范围。02技能提升1.普通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40~60 ℃之间,而极端耐热淀粉酶在100 ℃时仍能保持较高的活性,因此在生产上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请回答下列问题:(1)要鉴定该酶的化学本质,可将该酶液与________________混合,若反应液呈________色,则该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解析: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要鉴定该酶的化学本质,可将该酶液与双缩脲试剂混合,若反应液呈紫色,则该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2)测定淀粉酶活性时,应选择________作为该酶作用的底物,反应液中应加入____________溶液以维持其酸碱度稳定。解析:测定淀粉酶活性时,根据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应选择淀粉作为该酶作用的底物,反应液中应加入(酸碱)缓冲溶液以维持其酸碱度稳定。淀粉(酸碱)缓冲(3)设计实验测定极端耐热淀粉酶起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①此实验中除自变量和因变量外,还需要考虑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等因素。②结合题目信息,简要写出测定该酶催化作用最适温度的实验思路:____________。解析: ①此实验中除自变量和因变量外,无关变量需要保持相同且适宜,因此还需要考虑底物淀粉溶液的浓度和用量、pH及添加试剂的量、实验操作顺序等因素。②测定该酶催化作用最适温度的实验思路:在40~100 ℃之间每隔一定温度设置一个实验组,其他实验条件适宜且保持一致。以反应液和碘液发生颜色反应的程度为指标确定最适温度。答案:①淀粉溶液的浓度和用量、pH及添加试剂的量、实验操作顺序 ②在40~100 ℃之间每隔一定温度设置一个实验组,其他实验条件适宜且保持一致。以反应液和碘液发生颜色反应的程度为指标确定最适温度2.某生物兴趣小组用迎春枝条作实验材料,做了探究α -萘乙酸(NAA)促进插条生根最适浓度实验的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根据预实验结果,设计进一步的探究实验。(1)材料用具:生长旺盛的一年生迎春枝条若干、烧杯、量筒、培养皿、NAA、蒸馏水等。(2)配制溶液:配制浓度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浓度梯度为0.5 ppm)的NAA溶液9份,并编号1~9。2 ppm、2.5 ppm、3 ppm、3.5 ppm、4 ppm、4.5 ppm、5 ppm、5.5 ppm、6 ppm(3)实验步骤: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步:1天后取出枝条分别进行扦插;第四步:每天对扦插枝条的生根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将迎春枝条随机均分为9份将9份枝条的基部分别浸泡在1~9号NAA溶液中 (4)请设计本实验的观察记录表。答案:如下表:NAA浓度/ ppm生根条数天数 2 2.5 3 3.5 4 4.5 5 5.5 61 2 3 … (5)该实验应控制好两个主要的无关变量,具体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组枝条处理时间长短一致所用植物材料尽可能做到生长状况一致解析:根据预实验的结果,可确定进一步探究的浓度范围是2~6 ppm,再根据题中要求浓度梯度为0.5 ppm,可确定要配制的浓度为2 ppm、2.5 ppm、3 ppm、3.5 ppm、4 ppm、4.5 ppm、5 ppm、5.5 ppm、6 ppm共9个不同的浓度。填写实验步骤时,应遵循随机分组→浸泡→培养(扦插)→统计的思路进行解答。该实验的无关变量应从实验材料、处理时间、温度等方面考虑。3.低温迫使植物细胞产生大量对细胞有害的过氧化产物,如脂质过氧化产物(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够消除过氧化产物,从而增强植物的抗冷性。研究人员进行了“水杨酸对水稻幼苗抗冷性的影响”实验,步骤及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回答下列问题:组别 处理 培养温度 SOD活性/(U·g-1·min-1)1 25 ℃的蒸馏水浇灌 25 ℃ 7.32 ① ② 9.43 5 ℃的0.5 mmol·L-1水杨酸浇灌 5 ℃ 10.34 5 ℃的1.0 mmol·L-1水杨酸浇灌 5 ℃ 11.65 5 ℃的1.5 mmol·L-1水杨酸浇灌 5 ℃ 13.66 5 ℃的2.0 mmol·L-1水杨酸浇灌 5 ℃ 8.57 5 ℃的2.5 mmol·L-1水杨酸浇灌 5 ℃ 7.98 5 ℃的3.0 mmol·L-1水杨酸浇灌 5 ℃ 6.5(1)表中①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②是________。实验设计时每组取50株水稻幼苗,而不是1株,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2组与3~8组之间应形成对照,根据单一变量原则,表中①应为5 ℃的蒸馏水浇灌,②是5 ℃。实验对象多可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5 ℃的蒸馏水浇灌5 ℃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2)本实验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写两点)。解析:除自变量以外,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变量均为无关变量,比如蒸馏水和水杨酸的浇灌量、光照强度、培养时间、幼苗的发育情况等。蒸馏水和水杨酸的浇灌量、光照强度、培养时间、幼苗的发育情况等(3)由组别1和2对照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组别2~8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5 ℃条件下,2.0 mmol·L-1的水杨酸对水稻幼苗抗冷性的影响是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解析:组别1与2之间的变量为温度,且低温时SOD活性较大,说明环境温度降低时,水稻幼苗自身可增强抗冷性。分析2~8组SOD活性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水杨酸浓度的增大,水稻的抗冷性增强,当水杨酸浓度增大到一定值时,水稻的抗冷性开始减弱。与2组比较可知,在5 ℃条件下,2.0 mmol·L-1的水杨酸对水稻幼苗抗冷性的影响是减弱。答案:环境温度降低时,水稻幼苗自身可增强抗冷性 在一定范围内,随水杨酸浓度的增大,水稻幼苗的抗冷性增强;当水杨酸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水稻幼苗的抗冷性开始减弱(或水杨酸对水稻幼苗的抗冷性的影响具有低浓度时增强、高浓度时减弱的特点、1.5 mmol·L-1 左右的水杨酸增强水稻幼苗抗冷性的效果最好) 减弱(4)请根据5 ℃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完成水杨酸浓度与SOD活性关系的坐标折线图。解析:根据表格中的实验结果,在坐标图中描点连线即可,同时注意横、纵坐标一定要标上。答案:如下图所示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