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咏雪》教学设计【课标内容】2.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4.6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设计理念】课堂上主要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朗诵课文,并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达到背诵;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感受谢太傅的家庭氛围去体会人世间最普通、最美好的情感,加深孩子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咏雪》不仅给我们呈现了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更重要的是展示了魏晋名士那种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因此课堂上我想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教材分析】本文在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本单元4篇课文,三篇现代文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文章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世说新语》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本文只有70多字,却鲜明地塑造了谢安、谢朗、谢道韫这三个人物,并给我们展示出来一副屋外漫天大雪,屋内其乐融融,充满了欢歌笑语的温馨和谐的大家庭的美丽画面。“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等典故。【学情分析】这是七年级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后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此前学生在小学阶段对文言文的接触较少,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匮乏,对文言语句的理解不够恰当。《世说新语·咏雪》这篇文言文虽然通俗易懂,有助于学生学习,但是毕竟是进入中学后的第一次学习,再加上第一次和文峰一中七(一)班的孩子接触,我们彼此不熟悉所以设计这节课我从最基础的朗读开始,让他们多读,帮助他们理解大意,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积累文言词语,进而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我还注意不仅引导学生学习文言知识,还要挖掘其文化内涵,努力创造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咏雪”的情境,鼓励学生去想象,相信通过学习他们对文言文一定充满了极大的兴趣。【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能够用自己的话翻译全文。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深层次理解课文。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感受古人智慧、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美德。【重点难点】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深层次理解课文【教学策略】1.围绕目标,引导阅读,读中感悟,探讨研讨。2.读中感悟,积极结合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见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11张【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1.孩子们,我们刚从小学阶段进入到现在的中学阶段,在这里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功课从小学三门学科到现在的七门功课,学习任务陡然的增加,让我们充满了各种的不适应。但是相信我们的中学生活一定也会有充满乐趣、充满收获的成就感,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从一个谜语开始。小白花,飞满天,下到地上像白面,下到水里看不见。(谜底:雪花)一说谜语你们的兴趣就上来了,谜底已经出来,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和描写雪花有关的文言文《咏雪》。(出示课件1)板书:咏雪2.出示学习目标现在知道了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是“咏雪”,接下来我们要弄明白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都是什么。让我们齐读学习目标(出示课件2)生齐读PPT上的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能够用自己的话翻译全文。(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深层次理解课文。(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感受古人智慧、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美德。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了解作者(出示课件3)指名读课件上的“作家作品”,并提醒同学们注意红色字体和带有下划线的内容。《世说新语》是由南朝人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袭封临川王)组织编著的一部文言文志人小说集,以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为主要内容的故事集。《咏雪》选自“言语”一门,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2.师范读正音并根据老师的节奏画出停顿。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语速适中,语气平缓) 俄而/雪骤(语速可以加快一些),公/欣然/曰(强调“欣然”,读的重一些,缓一些,语气上扬,开心的语气):“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语速较慢,可带上手势和投入的表情) 公大笑乐。(强调“大”)即/公大兄/吴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语速适中,语气平缓)3.全班同学自读课文:(1)大声、流利地朗读课(2)读准字音;读的顺畅;读出语气、节奏和表情。4生自由诵读课文(出示课件4)大声诵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 读出语气、语调、节奏;5.指名展示读书。生甲展示,汇报。师预设评论:课文读得很顺畅很流利,节奏感也出来了,但是要注意“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这一句要读出太傅向孩子们询问时要用到的上扬的语气和高兴的表情。让听到你读书的人仅仅通过你的声音就能够感受到太傅的兴奋和询问的语气。生乙展示,汇报。师预设评论:读得流畅,节奏感很强,让人一听就知道了太傅得高兴心情和询问的语气。但是“即公大兄吴奕女”这一句要注意语速和停顿,语速适中、语气平缓地读成:即/公大兄/吴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师提醒诵读时注意:“白雪纷纷/何所似?”这一句问句时的升调的处理和句子的节奏。三、反复诵读,深层理解教师(出示课件5)1.小组讨论,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指导学生翻译课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內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文义:文章的义理。句意: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论文章的义理。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和侄女。这个意思时在古文中,在现代汉语中儿女就是指儿子和女儿。儿女这是一个古代意义和现代意义不同的词语,这样的词语我们把它称为——古今异义词。学习文言文我们要注意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为你以后文言文的学习做一些积累。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俄而:一会儿。 骤:急。句意: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句意: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句意: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因:趁,乘。这个字的意义和我们现代汉语不同,现代汉语我们多理解为“因为”,所以这个字我们称之为——古今异义(生齐答)。那就积累起来吧。公大笑乐。句意:太傅高兴地笑了起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句意:(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2.我们来看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思考: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生总结,汇报。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出示课件7)3.文章结尾暗示了对兄女的赞赏,是不是要批评兄子胡儿呢?(没有)那课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生讨论,汇报。关键词:寒雪”“内集” “欣然” “大笑乐”,温馨、和谐、其乐融融。他们家里家庭聚会时没有说张家长李家短,没有说这个明星那个影星,他们在一起谈论的是什么?从中看出来什么呢?(文化气息浓厚)课文中“寒雪”“内集” “欣然” “大笑乐” 等词营造了一种温馨、融洽、欢快、热闹的家庭氛围。屋外冰天雪地,屋内谈笑风生,展现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公欣然”和“大笑乐”,可看出太傅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出示课件7)4.太傅看到雪越下越急,问了一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听到了“撒盐空中” “柳絮因风起” 两个比喻,假如你就是太傅,那么你喜欢哪一个比喻呢?说说喜欢的理由?生总结,汇报,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1)“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既有美妙的形态又有神韵。(2)“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出示课件8)四、课堂小结1.这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篇文章只有70多字,却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说的清清楚楚。(板书: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谁来帮我把这些内容补充完整。这篇文章只有70多字,却鲜明地塑造了谢安、谢朗、谢道韫这三个人物,并给我们展示出来一副屋外漫天大雪,屋内其乐融融,充满了欢歌笑语的温馨和谐的大家庭的美丽画面。五、课堂巩固课堂巩固采用老师读题,学生抢答的方式进行。1.基础知识巩固(出示课件9)注音:俄而 ( ) 雪骤( )柳絮 ( ) 无奕女( )王凝之( )解释重点词语:(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与儿女讲论文义(3)俄而雪骤(4)公欣然曰(5)撒盐空中差可拟(6)未若柳絮因风起2.句子翻译练习(出示课件10)(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撒盐空中差可拟。(3)未若柳絮因风起。六、作业布置1.你知道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请写一写2.搜集关于写“雪”的古诗词名句。【板书设计】时间:寒雪日地点:家里咏 人物:谢太傅和儿女们 赞美谢道韫的雪 事件: 谈论文义——咏雪 撒盐空中 聪明才智柳絮因风起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备课反思】依据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朗读,达到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及单元要素的要求、学生的实际学情,我设计了运用谜语的方式进行导入,让学生们在课堂中读中感读中悟的学习方法。有时候,教师不经意的言行,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过程中,我和孩子们朗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结合注释让学生大致理解意思,最后再和学生一起梳理这则古文告诉我们的信息。在朗读展示汇报时对学生进行文中重点句子朗读指导。在梳理文章信息时,我让学生帮我完成了本课的板书设计。点评:李芳老师这节课用谜语导入新课,易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是初中阶段的首篇文言文,但是内容浅显,故事性强。李老师在设计教学时,结合单元教学提示、文本特色和学段特点,确定了“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和“反复诵读,深层理解”两大板块,既重视阅读方法的习得和运用,又能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既有“言”的积累,又有“文”的渗透。这样文言并重,能够丰富学生的文言知识,加深其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其欣赏水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