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标内容
(一)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二)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二、设计理念
学生在前面二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对原子的构成内容的抽象思维和对教材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理解成为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结合教材图表,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一)充分利用科学史料和宏观比喻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三、教材分析
本课题处于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第二课题,此前学生已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大,学生心里还存在很大的好奇心,本课题的学习将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本单元基本概念很多,且这些概念又是学生往后学习的化学基础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本单元的知识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课题的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第一部分重点解决的是原子的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同时介绍原子的大小,原子中各构成成分的大小和电子的运动情况等。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着重向学生介绍为什么要引入相对原子质量?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等。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实情情况我把该课题教学分为三个课时完成,下面我介绍一下我的第一课时。
四、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关于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的,内容比较抽象,虽然有了前面微粒相关内容的铺垫,但仍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由于没有了宏观实验的辅助,学生们只能靠想象来学习,学习方法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因而需要借助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来帮助。
学生主要的困难是缺乏想象力,对原子的理解是实心球体,对原子构成粒子的种类、带电量和电性主要是靠记忆。另外,学生并不知道原子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的质量到底有多大,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本课题就是要解决学生这些问题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逐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六、重点难点
(一)重点
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二)难点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七、教学方法
学生在前面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具体设计时我着重关注以下两点:1、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课件、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视频、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认识原子的构成。教学过程中使用分析归纳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我将着重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学习活动。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学媒体
课件、黑板、多媒体等。
十、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提问导入,物质由什么粒子构成?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引起学生回忆。
[教师活动]原子很小了,是否可以再分?引入课题——原子的构成
[学生活动]学生产生好奇。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教师活动]回顾经典实验,初步认识原子的构成。同学们头脑中的原子内部是什么样的构成?
原子的构成研究是科学家们不断修正、补充得到的。展示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研究原子结构的过程及结果。通过播放散射实验动画视频,介绍卢瑟福研究得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学生活动]同学们踊跃回答自己的想象。
学生阅读了解。学生讨论通过卢瑟福实验现象推测原子内部结构。
[设计意图]先抑后扬,激发兴趣。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探究原子结构的艰辛,同时能在头脑中慢慢形成原子结构模型。这样设计目的不仅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也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是不断修正和补充中进行,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活动]出示本节学习目标和预习提示。
[学生活动]学生齐读教学目标,并进行预习以及找出阅读中不理解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知道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活动]播放原子结构动画,引导总结归纳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学生活动]学生看和听。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对原子的构成有个感性的认识。
[教师活动]出示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表格。讨论:从表格中的数据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分析得出各种信息。
[设计意图]分析数据,善于归纳总结。知道原子内各粒子特点,为学习原子不显电性做准备。
[教师活动]出示几种原子的构成表,讨论:从表中你能获得哪些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结论: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不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不同 。
[设计意图]知道不同种类原子的相同点、不同点以及原子内各粒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原子如果是一个大的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就是里面的一只蚂蚁。
[学生活动]学生惊讶。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总结原子内各粒子体积关系。
[教师活动]课件出示原子中各粒子的质量表,让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加以引导。
[学生活动]学生得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能力的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讲解原子虽然很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课件展示氢,碳氧原子的实际质量。提出问题:原子的质量如此小,无论书写、计算都不方便。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衡量呢?
[学生活动]小组展示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和公式,学生质疑和补充。可能学生会提出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什么,原子质量之比和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关系?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教师活动]练一练,计算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就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过卓越贡献。
[学生活动]计算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真实原子质量小,相对质量计算也很困难。了解有关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活动]出示表格,比一比,引导学生发现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与该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关系。我们再去课本查查氢、碳、氧、钠、铁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活动]学生得出: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该原子的质子数+该原子的中子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并能熟练运用新知识。
[教师活动]让学生谈一谈收获。
[学生活动]学生总结。
[设计意图]及时整理记忆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教师活动]出示课堂测试题。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的内容,可以及时发现问题。
十一、板书设计
课题2 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构成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 (+)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二、构成原子各微粒之间的关系
1.数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体积关系:原子的体积很小,原子核的体积更小,核外有很大的空间
3.质量关系: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三、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
2.表达式:
3.Ar=质子数+中子数
十二、备课反思
“原子的构成”这一课内容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在课堂上运用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在解决“原子构成”问题中,采用了观察,讨论交流来逐步完善思维过程的群体探究方式,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观察各个表格的形式进行知识类比,归纳知识,这样处理能化难为易,变枯燥为乐趣,变结论性知识为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尽量让学生多动脑、多表述,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可以发表自已见解,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归纳、教师引导总结出原子的构成及其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的特征等知识,把教师的知识传授过程转化为学生认知的探索实践活动,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真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但要想完成好,学生必须预习到位,提出的问题才有深度、广度,解答才能游刃有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